镌刻在民心的伟人——古代治水英雄夏禹
生活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大禹实在太老了,老得远远地走出了历史圈,因此给后人留下的除了传说,还是传说。幸亏西汉太史令司马迁“上会稽,探禹穴”,在酷受腐刑、忍辱负重的情况下,“苟活”写成的不朽史学著作《史记》中,记下了夏禹的业绩和夏王朝的兴衰。诚然,司马迁的史料来源或许也是传说,但两千多年前的传说与现在流传的故事相比,失真度毕竟大相径庭。
大禹姓姒,据说是尧所赐,名文命,字高密,号姒戎。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帝的孙子;禹的父亲叫鲧,是尧帝的大臣。尧帝在位时,洪水滔滔,大地茫茫,九州泛滥,民不聊生。尧任用鲧治理洪水,九年未见成效;舜继承帝位后,惩罚了鲧,将其流放羽山,并任命有远大抱负和务实精神的禹继续治水。鲁迅在《理水》这篇小说中,以他独特的风趣笔调,描述了四千年前的禹被任命治水的一幕:
这时候是“汤汤洪水方割,。浩浩怀山襄陵”;舜爷的百姓,倒并
不都挤在露出水面的山顶上,有的捆在树顶,有的坐着木排,有些木排上还搭有小小的板棚,从岸上看起来,很富于诗趣。
远地里的消息,是从木排上传过来的。大家终于知道鲧大人因为治了九整年的水,什么效验也没有,上头龙心震怒,把他充军到羽山去了,接任的好像就是他的儿子文命少爷,乳名叫作阿禹。舜帝派禹治水,引起议论纷纷,不少人对他并不看好:
“禹来治水,一定不成功,如果他是鲧的儿子的话,”一个拿拄杖的学者说。“我曾经搜集了许多王公大臣和豪富人家的家谱,很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得到一个结论:阔人的子孙都是阔人,坏人的子孙都是坏人——这就叫作‘遗传’。所以,鲧不成功,他的儿子禹一定也不会成功,因为愚人是生不出聪明人来的!”
“O.K!”一个不拿拄杖的学者说。
“不过您要想想咱们的太上皇,”别一个不拿拄杖的学者道。
“他先前虽然有些‘顽’,现在可是改好了。倘是愚人,就永远不会改好……”
“O.K!”
“这这些些都是费话,”又一个学者吃吃的说,立刻把鼻尖胀得通红。“你们是受了谣言的骗的。其实并没有所谓禹,‘禹’是一条虫,虫虫会治水的吗?我看鲧也没有的,‘鲧’是一条鱼,鱼鱼会治水水水的吗?”他说到这里,把两脚-蹬,显得非常用劲。
禹继承父业,奉命赴任,一路考察勘测,来到大越,在涂山遇见一位名叫女娇的涂山氏女,一见钟情,喜结良缘。新婚燕尔第四天,禹就离别女娇,毅然踏上了成败难测、存亡未卜的前程。禹离家十个月后,从女娇的土屋里传出了清脆的呱呱啼哭声,禹的儿子启来到人间。但是作为父亲的禹,千里迢迢,奔波四方,一走就是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当然无法知道自己已经有了儿子。现时流行一种时髦的“企业精神”,不管执行不执行,但常常醒目地布置在工厂或公司的大门口,内容不外乎八字诀或六字诀——团结、奉献、拼搏或团结、奉献、求实、创新,可谓司空见惯。什么叫奉献?殊不知此乃大禹首创:十三年离家治水,三过家门而不人,这就是奉献精神。
吸取了父亲鲧治水失败的教训,禹怀着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大无畏精神和必胜决心,穿山越岭,风餐露宿,过着与风雪雷电伴行、豺狼虎豹为伍的艰险生活。他左手拿着准和绳,右手握着规和矩,身上还带着四时定方向的仪器,指挥组织罪人和民众开发九州土地、疏导九条河道、整治九个大湖、测定九座大山。在治水的沿途,他赈济灾民、调查物产、观察地貌、指示交通。最后,禹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古中国形成了百川归海、万方朝圣的空前统一、安定、团结、祥和的大好局面,而功臣也理所当然成为众望所归的领袖。
有志者事竟成,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业,往往是在背负沉重负担和顶着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得以成就的。对他们来说,负担和压力又是一种反作用力和推动力,促使其激发出一往无前的决心,进发出异乎寻常的潜能,最终写下光辉的人生篇章。舜帝逝世后,禹继承了天子之位。
大禹治水,功德无量,成为古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圣王”和中华始祖“三王五帝”中最受颂扬与推崇的天子,连威震四海、不可一世的秦始皇,也曾毕恭毕敬地“上会稽,祭大禹”。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年)十月出游,由左丞相李斯、少子胡亥随从,南至云梦(今湖北省境内),沿江而下,在会稽山祭大禹唐,登临天柱峰“以望南海”。面对古越大地,怀想先祖夏禹,秦始皇颇为感慨。也许觉得自己统一中国,功追大禹,业比治水,就命左丞相李斯手书铭文,刻石记功。
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攸长。……(皇帝创造了盛大的功业,境内平定为大一统的天下,德泽恩惠是何等悠久漫长……)
此石被竖于会稽鹅鼻山(故鹅鼻山又名刻石山)山顶,这就是著名的《会稽刻石》,又称芑李斯碑”;而天柱峰也因秦始皇这一“望”而被命名为秦望山。P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