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进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驾座金阙云宫灵霄宝殿,聚集仙卿,见有金光焰焰,即命千里眼、顺风耳丌南天门观看。二将果奉旨出门外,看的真,听的明。须臾回报道:“臣奉旨观听金光之处,乃东胜神洲海东傲来小国之界,有一座花果山,山上有一仙石,石产一卵,见风化一石猴,在那里拜四方,眼运金光,射冲斗府。如今服饵水食,金光将潜息矣。”玉帝垂赐恩慈日:“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一朝天气炎热,与群猴避暑,都在松阴之下顽耍。你看他一个个:
跳树攀枝,采花觅果;抛弹子,耶么儿;跑沙窝,砌宝塔;赶蜻蜓,扑叭蜡;参老天,拜菩萨;扯葛藤,编草蛛;捉虱子,咬又掐;理毛衣,剔指甲;挨的挨,擦的擦;推的推,压的压;扯的扯,拉的拉,青松林下任他顽,绿水涧边随洗濯。
一群猴子耍了一会,却去那山涧中洗澡。见那股涧水奔流,真个似滚瓜涌溅。古云:“禽有禽言,兽有兽语。”众猴都道:“这股水不知是那里的水。我们今日赶闲无事,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耍子去耶!”喊一声,都拖男挈女,唤弟呼兄,一齐跑来,顺涧爬山,直至源流之处,乃是一股瀑布飞泉。但见那:
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
冷气分青嶂,馀流润翠微。
潺谖名瀑布,真似挂帘帷。
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原来此处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又道:“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好猴!也是他:
今日芳名显,时来大运通。有缘居此地,天遣入仙宫。
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但见那:
翠藓堆蓝,白云浮玉,光摇片片烟霞。虚窗静室,滑凳板生花。乳窟龙珠倚挂,萦回满地奇葩。锅灶傍崖存火迹,樽晷靠案见肴渣。石座石床真可爱,石盆石碗更堪夸。又见那一竿两竿修竹,三点五点梅花。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像个人家。
看罢多时,跳过桥中间,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石猿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众猴把他围住,问道:“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众猴道:“怎见得是个家当?”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倒挂下来遮闭门户的。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间一块石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这里边:
刮风有处躲,下雨好存身。
霜雪全无惧,雷声永不问。
烟霞常照耀,祥瑞每蒸熏。
松竹年年秀,奇花日日新。”
众猴听得,个个欢喜。都道:“你还先走,带我们进去,进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也都进去了。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石猿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猿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有诗为证。诗日:
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
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
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
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
美猴王领一群猿猴、猕猴、马猴等,分派了君臣佐使,朝游花果山,暮宿水帘洞,合契同情,不入飞鸟之丛,不从走兽之类,独自为王,不胜欢乐。是以:
春采百花为饮食,夏寻诸果作生涯。
秋收芋栗延时节,冬觅黄精度岁华。
美猴王享乐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堕下泪来。众猴慌忙罗拜道:“大王何为烦恼?”猴王道:“我虽在欢喜之时,却有一点儿远虑,故此烦恼。”众猴又笑道:“大王好不知足!我等日日欢会,在仙山福地,古洞神洲,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乃无量之福,为何远虑而忧也?”猴王道:“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严,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众猴闻此言,一个个掩面悲啼,俱以无常为虑。
P2-5
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
第四回 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
第五回 乱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宫诸神捉怪
第六回 观音赴会问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
第七回 八封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第八回 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
附录清本《西游真诠》第九回 陈光蕊赴任逢灾 江流僧复仇报本
第九回 袁守诚妙算无私曲 老龙王拙计犯天条
第十回 二将军宫门镇鬼 唐太宗地府还魂
第十一回 还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瑀萧正空门
第十二回 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相化金蝉
第十三回 陷虎穴金星解厄 双叉岭伯钦留僧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第十五回 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
第十六回 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
第十七回 孙行者大闹黑风山 观世音收伏熊罴怪
第十八回 观音院唐僧脱难 高老庄大圣除魔
第十九回 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
第二十回 黄风岭唐僧有难 半山中八戒争先
第二十一回 护法设庄留大圣 须弥灵吉定风魔
第二十二回 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
第二十三回 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
第二十四回 万寿山大仙留故友 五庄观行者窃人参
第二十五回 镇元仙赶捉取经僧 孙行者大闹五庄观
第二十六回 孙悟空三岛求方 观世音甘泉活树
第二十七回 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第二十八回 花果山群妖聚义 黑松林三藏逢魔
第二十九回 脱难江流来国土 承恩八戒转山林
第三十回 邪魔侵正法 意马忆心猿
第三十一回 猪八戒义激猴王 孙行者智降妖怪
第三十二回 平顶山功曹传信 莲花洞木母逢灾
第三十三回 外道迷真性 元神助本心
第三十四回 魔王巧算困心猿 大圣腾挪骗宝贝
第三十五回 外道施威欺正性 心猿获宝伏邪魔
第三十六回 心猿正处诸缘伏 劈破旁门见月明
第三十七回 鬼王夜谒唐三藏 悟空神化引婴儿
第三十八回 婴儿问母知邪正 金木参玄见假真
第三十九回 一粒金丹天上得 三年故主世间生
第四十回 婴儿戏化禅心乱 猿马刀圭木母空
第四十一回 心猿遭火败 木母被魔擒
第四十二回 大圣殷勤拜南海 观音慈善缚红孩
第四十三回 黑河妖孽擒僧去 西洋龙子捉鼍回
第四十四回 法身元运逢车力 心正妖邪度脊关
第四十五回 三清观大圣留名 车迟国猴王显法
第四十六回 外道弄强欺正法 心猿显圣灭诸邪
第四十七回 圣僧夜阻通天水 金木垂慈救小童
第四十八回 魔弄寒风飘大雪 僧思拜佛履层冰
第四十九回 三藏有灾沉水宅 观音救难现鱼篮
第五十回 情乱性从因爱欲 神昏心动遇魔头
第五十一回 心猿空用千般计 水火无功难炼魔
第五十二回 悟空大闹金(山兜)洞 如来暗示主人公
第五十三回 禅主吞餐怀鬼孕 黄婆运水解邪胎
第五十四回 法性西来逢女国 心猿定计脱烟花
第五十五回 色邪淫戏唐三藏 性正修持不坏身
第五十六回 神狂诛草寇 道昧放心猿
第五十七回 真行者落伽山诉苦 假猴王水帘洞誊文
第五十八回 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
第五十九回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孙行者一调芭蕉扇
第六十回 牛魔王罢战赴华筵 孙行者二调芭蕉扇
第六十一回 猪八戒助力败魔王 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第六十二回 涤垢洗心惟扫塔 缚魔归正乃修身
第六十三回 二僧荡怪闹龙宫 群圣除邪获宝贝
第六十四回 荆棘岭悟能努力 木仙庵三藏谈诗
第六十五回 妖邪假设小雷音 四众皆遭大厄难
第六十六回 诸神遭毒手 弥勒缚妖魔
第六十七回 拯救驼罗禅性稳 脱离秽污道心清
第六十八回 朱紫国唐僧论前世 孙行者施为三折肱
第六十九回 心主夜间修药物 君王筵上论妖邪
第七十回 妖魔宝放烟沙火 悟空计盗紫金铃
第七十一回 行者假名降怪犼 观音现相伏妖王
第七十二回 盘丝洞七情迷本 濯垢泉八戒忘形
第七十三回 情因旧恨生灾毒 心主遭魔幸破光
第七十四回 长庚传报魔头狠 行者施为变化能
第七十五回 心猿钻透阴阳窍 魔王还归大道真
第七十六回 心神居舍魔归性 木母同降怪体真
第七十七回 群魔欺本性 一体拜真如
第七十八回 比丘怜子遣阴神 金殿识魔谈道德
第七十九回 寻洞擒妖逢老寿 当朝正主救婴儿
第八十回 姹女育阳求配偶 心猿护主识妖邪
第八十一回 镇海寺心猿知怪 黑松林三众寻师
第八十二回 姹女求阳 元神护道
第八十三回 心猿识得丹头 姹女还归本性
第八十四回 难灭伽持圆大觉 法王成正体天然
第八十五回 心猿妒木母 魔主计吞禅
第八十六回 木母助威征怪物 金公施法灭妖邪
第八十七回 凤仙郡冒天致旱 孙大圣劝善施霖
第八十八回 禅到玉华施法会 心猿木母授门人
第八十九回 黄狮精虚设钉钯宴 金木土计闹豹头山
第九十回 师狮授受同归一 盗道缠禅静九灵
第九十一回 金平府元夜观灯 玄英洞唐僧供状
第九十二回 三僧大战青龙山 四星挟捉犀牛怪
第九十三回 给孤园问古谈因 天竺国朝王遇偶
第九十四回 四僧宴乐御花园 一怪空怀情欲喜
第九十五回 假合形骸擒玉兔 真阴归正会灵元
第九十六回 寇员外喜待高僧 唐长老不贪富贵
第九十七回 金酬外护遭魔毒 圣显幽魂救本原
第九十八回 猿熟马驯方脱壳 功成行满见真如
第九十九回 九九数完魔灭尽 三三行满道归根
第一百回 径回东土 五圣成真
吴圣燮
一、《西游记》是明清神怪小说流派的大纛
被誉为明代小说四大奇书之一的《西游记》,是明清通俗小说神怪流派最成功的开山之作。自它问世后,继者蜂起,神怪小说流派蔚为大观,与历史演义、侠义英雄、人情小说等汇成了与唐诗、宋词、元曲齐名的明清两代五百年文坛的通俗小说主流。
然而,《西游记》究竟是一部什么样性质的书,是小说吗?看来,这里还很有必要再加以明确。或说《西游记》是一部小说,是一部神怪小说,或者神话小说,鲁迅则命名为神魔小说,总之,即文艺作品,还容怀疑吗?其实不然。怀疑它是小说即文艺作品者大有人在。不仅过去历史上曾有,就是现今,甚至不难预料到将来,这种分歧还将时隐时现。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百回本《西游记》出现的初期,约明代万历年间,《西游记》是小说,即所谓“东野之语”,“丘里之言”,这一点非常明确。正因为这样,所以±大夫之流看不起,加以歧视、贬斥,小说没有社会地位。这是《西游记》评论史上今存最早的陈元之《刊西游记序》上有着明白记载的。陈元之颇有反潮流精神,他在《序》中严词驳斥了那种轻视和鄙视小说的社会思潮和社会风气。他故意自设反对之词说:“或日:此东野之语,非君子所志。以为史则非信,以为子则非伦,以言道则近诬,吾为吾子之辱。”然后加以反驳说:“否!否!不然!子以为子之史皆信邪,子之子皆伦邪,子之子史皆中道邪!一有非信非伦,则子史之诬均。诬均则去此书非远,余何从而定之?故以大道观皆非所宜有矣;以天地之大观,何所不有哉。”竟把小说等同于子史,而认为必须共存。这种精神和勇气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为争取通俗小说的合法地位和社会地位大声疾呼。不过,有一点应予指出:即不论是反对者歧视者,或欢迎者赞赏者,他们当时都把《西游记》认定为“丘里之言”的稗官、演义即小说却是一致的。
但是,曾几何时,主要是清代,有些人忽然将《西游记》看作是宗教宝典,宣称读了以后能“成佛”“成仙”“成圣”,不惜用数万、数十万言,长篇累牍地加以分析和论证,连同《西游记》白文一并翻刻,最著名者有汪儋漪《西游证道书》、陈士斌《西游真诠》、张书绅《新说西游记》等,一时之间,什么金丹奥旨、佛门心法、《大学》之道,此起彼落,宗教迷雾笼罩了整个《西游记》论坛。他们居然能将《西游记》逐回、逐段、逐句甚至逐字地与三教教义、炼丹功法并合起来,迷惑了不少人。但有识之士也时有加以批斥和讥嘲,如说“必求得修炼秘诀,则梦中说梦”;当然历史文献中也留下了《西游记》“脍炙人口”、里巷细人乐道之等等的艺术赞誉,反映出当时广大群众不理睬三教之徒那—套奇谈怪论。
直到二十世纪初叶,中国新文坛巨子胡适和鲁迅才振聋发聩地从理论上加以批判:“或云劝学,或云谈禅,或云讲道,皆阐明理法,文词甚繁”;“《西游记》被这三四百年来的无数道士和尚秀才弄坏了。道士说,这部书是一部金丹妙诀。和尚说,这部书是禅门心法。秀才说,这部书是一部正心诚意的理学书。这些解说都是《西游记》的大仇敌”。堪称一举推倒了由三教之徒数百年间苦心经营建立起来的《西游记》论的错误体系。
然而,《西游记》其书的确也有它的复杂性。《西游记》成书前,是在民间流传的说唱,早期甚至是在寺庙中向善男信女讲叙。也就是说,《西游记》所描写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是在漫长时间中以口头文学的形式流传,在流传中发展起来,最后由文人加工改定为长达百回的小说巨著。在这过程中,不仅汇集和容纳了古代中华无数民间艺人和文人作者的智慧和才华,而且可以说最广泛地反映和描绘了中华儿女的生活文化、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称誉它为古代中华的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巨著,应该是当之无愧的,恰如其分的。因此,在这部《西游记》中,不但道士、和尚和秀才可以看到他们信奉和崇尚的内容;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视野的开拓,多学科视角的探讨,人们必将从中发现更多的方方面面的新东西。这无疑将是《西游记》研究和《西游》学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和有力保证。但是,必须紧紧把握一个分寸,注意一条界线,即《西游记》是一部具有完整的艺术形象体系的小说,是所谓的人学,而决不是实际意义上的百科全书,当然也不是什么实际意义上的哪一门学科的专著,也不是什么宗教经典。不过,总有人越出真理一步,他们对《西游记》中的某些内容有所研究,有所领悟,甚至研究得晕头转向,领悟得着了魔,便以为《西游记》就是形象地表现这些内容的专著。甚至不惜捡起清代和尚、道士和秀才的宗教手册论,将《西游记》视为《性命圭旨》的“形象化体现”。出现诸如此类的“新见”,其实不足为怪。今后若有论者提出新见,说什么《西游记》是断头再植学、男性怀孕学、三十三天移民学、克隆学等等亦可理解,因为这些内容《西游记》中都有许许多多生动具体的描写。但只能是从中寻求启示,始终从全书形象体系的分析着手,来认识《西游记》的特陛。
《西游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被誉为明代四大奇书,共同为一个时代的文学主潮流即明清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拓了方向。如果说,《三国演义》《水浒传》和《金瓶梅》分别为历史演义、英雄侠义和社会言情三大流派树立了典范(后来《红楼梦》超越了《金瓶梅》成为社会言情小说流派的代表),那么,《西游记》便是神怪小说的大纛。神怪小说流派成为明清小说中的大国,是《西游记》树立了成功的榜样,提供了最丰富和具有创造性的经验的结果。遗憾的是,后来几个世纪的神怪小说创作,居然未能出现与《西游记》媲美甚至一举超越,像《红楼梦》超越《金瓶梅》那样的作品,但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西游记》高超的思想艺术,它在创作上达到的高度独创性成就。所以,探讨和总结这部小说巨著的思想艺术成就及其创作经验,始终吸引着历代评论界和广大读者的兴趣。甚至在清代那些把此书视作宗教手册的三教之徒笔下,我们也时时可发现高度赞赏其思想深刻和艺术高超的评点。这无疑是他们为小说中生动的形象描绘所吸引时情不自禁的表现,是他们在小说强烈的艺术感应下,在某种程度上压抑了固有的宗教偏见时,出自内心的真实流露。
应该说明的是,《西游记》既然是在近千年的发展中,无数无名作者的共同培育下,最后由文人加工改定;思想艺术是这样高超,形象体系是如此宏大,创作上又具有那样高度的独创性,所以,谁要想一锤定音全部正确地加以论述和总结,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相反,却常常出现不同的看法,甚奎是截然不同的结论,以致引起反复的热烈的争论,而且有可能在不少问题上出现诸说并存的局面。当然,真理越辩越明;但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则无疑更需要研究者去深入探讨,读者更饶有趣味地去思索和研讨。
举《西游记》主题思想而言,古代评点者最有代表性的见解,就是修心说。从陈元之《序》所引旧叙之称“魔以心生,亦心以摄”,明人谢肇涮《五杂俎》所谓是“求放心之喻”,以及《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第13回“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一句批“宗旨”二字,莫不都主此说。甚至鲁迅亦以为此书“大旨”,谢肇涮“求放心之喻”的几句话,“已足尽之”。
……
3.关于《西游记》评语的说明。
本书选辑的评论文字,就时间跨度而言,从最早的百回本《西游记》即世本问世开始,到1949年为止,约350年左右。就其评论文字的总体情况而言,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明代的初创期;二是清代的宗教观念附会期;三是现代研究期。这三个时期的《西游记》评论,形式和内容都各有千秋-。明代的初创期是《西游记》评点的滥觞。所谓评点,是我国通俗小说进行文艺评论的主要形式,即评论文字依附于被批评的作品;诸如该小说的序跋、题词、回评、夹批、眉批等。就《西游记》而言,对《西游记》的批评即评点,与世本同步而出,即陈元之《刊西游记序》和见于正文中的夹批。世本的夹批,文字较少,向来不被重视,其中个别批语,竟被多种新校点本误排为正文,这显然不妥。世本的这些夹批,多为明清主要《西游记》版本所承袭。至于陈元之《序》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迨李评本出,该书评点显然源于世本,而又有较大发展,不但评点内容涉及范围甚广,既基于作品,又联系世情进行褒贬;而且对小说的艺术成就,也时有言简意赅的点评。同时,李评本的评点形式,也大有发展。《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前有幔亭过客即袁于令的《题词》,并有《凡例》五则;正文中有夹批(另一种印本则为眉批),每回最后多有总批。李评本夹批中常见一字或二字评语,如“猴”“趣”“幻”“着眼”“幻笔”之类。对此,本书亦略加选辑,以见一般。批者在《凡例》中曾说:“批‘猴’处,只因行者顽皮,出人意表,亦思别寻一字以模拟之,终不若本色‘猴’字为妙”;又说:“批‘趣’处,或八戒之呆状可笑,或行者之尖态可喜,又或沙僧之冷语可味,俱以一‘趣’字赏之”;“批‘着眼’处,非性命微旨,即身心要语”。不过,话虽如此,李评本上这类一二手的批语甚多,说到底亦只能是评点初创时期的反映;与清代《西游记》评点动辄千百言,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了。但清代诸本中亦不乏此类一二字夹批,显然是李评本夹批的余波了。
清代评点家确有将《西游记》断为宗教手册之失,以致遭到新文化运动理论家们的一致批判甚至全面否定。不过,由于《西游记》的特殊成就,任何人要完全无视它的形象特性及其所蕴含的深刻的社会意义,是不可能的。所以,清代评点家各从证道、谈禅、劝学的立场论述《西游记》的同时,还承认可以“爱热闹者观其故事,好文墨者玩其笔意”,事实上他们针对具体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表现手法、语言文字而发的社会评论和艺术分析,在他们的点评文字中也占有相当的比重。对他们各家的宗教性主张,本书仅引一二总论以作介绍;而对评点中的有关社会批评和艺术分析的文字,则加以汇辑,唯这类评论中不免亦间杂和渗透着一些宗教性文字。同时,其中有称“先师”“真人”如何如何者,具体虽指邱处机,实可理解为泛称《西游记》作者。
敬请批评。
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是一部描写旅游、探险和神话的长篇小说,和《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作者吴承恩(约1500~约1582),明朝人,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他在民间传说、话本、戏剧的基础上,创作了这部举世瞩目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充满了作者的奇妙幻想,也是神魔小说的新品类,在中国长篇小说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西游记》共一百回,叙述了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整个过程。作者创造了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神魔形象。作品中人物的活动范围广阔,天上地下,龙宫地府,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施展超人的本领。书中有四个主要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孙悟空是作者刻画的主要人物,他在保护玄奘取经的路上斩妖除怪、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具有积极乐观的斗争精神和高超的斗争艺术。他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斗争,赢得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斗争,火眼金晴绝不放过一个妖魔;与一切磨难斗争,绝不低头退缩。唐僧是一个带有浓厚封建气质的人物,他恪守宗教信条和封建礼教,十分迂腐,又心慈手软、胆小懦弱。猪八戒憨厚纯朴,有时候又贪馋偷懒,是一个有缺点而又令人喜爱的喜剧形象。沙和尚则永远是吃苦耐劳,一副老黄牛的样子。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臻于第一流的伟大作品。它也是明代长篇小说的重要流派之一神魔小说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翘楚、浪漫文学的代表,作者以其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建构了一个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并塑造出以孙悟空、猪八戒为代表的一批性格鲜明、影响深远的文学形象,数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