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如诗》精选了历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的获奖散文、报告文学近三十篇。这些作品朴实、清新,文笔自然,叙写生动,描画出当代少年儿童的生活状态和情感起伏,也揭示出不少发人深省的现实问题;赞美了当代少年的优秀品质,呼唤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少年情怀总是诗。本获奖精品集能给读者带来情感的共鸣、思想的启迪和美的享受。本书由王安忆等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情怀如诗(陈伯吹儿童文学奖获奖精品集散文报告文学卷)/儿童文学桂冠书系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作者 | 王安忆//赵丽宏 |
出版社 | 少年儿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情怀如诗》精选了历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的获奖散文、报告文学近三十篇。这些作品朴实、清新,文笔自然,叙写生动,描画出当代少年儿童的生活状态和情感起伏,也揭示出不少发人深省的现实问题;赞美了当代少年的优秀品质,呼唤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少年情怀总是诗。本获奖精品集能给读者带来情感的共鸣、思想的启迪和美的享受。本书由王安忆等著。 内容推荐 《情怀如诗》精选了历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的获奖散文、报告文学近三十篇。包括《他们都是小英雄(报告文学)》、《胜者和败者(报告文学)》、《森林、湖泊的朋友们(散文)》、《送给大海的礼物(散文)》、《在丢失中成熟(散文)》等。这些作品朴实、清新,文笔自然,叙写生动,描画出当代少年儿童的生活状态和情感起伏,也揭示出不少发人深省的现实问题;赞美了当代少年的优秀品质,呼唤着更加美好的明天。 《情怀如诗》能给读者带来情感的共鸣、思想的启迪和美的享受。本书由王安忆等著。 目录 走过三十年(代序) 十八双鞋(散文) 他们都是小英雄(报告文学) 生活的斗士(报告文学) 帮帮我们的小队长(报告文学) 小松树,轻轻地响……(报告文学) 星期日的苦恼(报告文学) 胜者和败者(报告文学) 中国少女(散文) 森林、湖泊的朋友们(散文) 爷爷和草原(散文) 珍珠雨(散文) 童年风景线(散文) 大青树下奇遇(散文) 我爱·爱我(报告文学) 分担(报告文学) 一个站着死的男孩(报告文学) 送给大海的礼物(散文) 小鸟和小孩(散文) 远去的云(散文)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散文) 认识父亲(散文) 在丢失中成熟(散文) 你离善良有多远(报告文学) 飞翔,哪怕翅膀断了心(报告文学集节选) 听见萤火虫(散文集节选) 试读章节 他是带着医学上一种罕见的病症来到人间的。 死神先后三次和他纠缠,病魔没有一天停止过对他的折磨。他的健康遭到摧残,体质赢弱不堪。 如今他已经十五岁了。通常一个男孩子到了这样的年龄,应该是生龙活虎,鲜蹦活跳的。可是他的体重不足六十斤,不会跑,不会跳,连走路都是摇摇晃晃的,轻轻一碰,就会摔倒。 学校离家只有五分钟的路程。但是对他来说,简直是关山阻隔。走一趟,腿上的皮肉擦破了,脚跟磨起了大血泡。每跨出一步,都要付出很大代价。 他的四肢萎缩了,两手变成了细木棍的样子。因此,他不会穿衣服,不会用筷子,不会削铅笔,不会…… 从出生的那天起,十五年来,他身上从来不曾有过完好的皮肉。他没有一天不在经受着难以忍受的疼痛。 他就是这样一个弱者,谁见了都会产生同情和怜悯。 然而,他不知道什么叫做屈服。在人生的道路上他从来也没有退却过。他热爱生活,富有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他以顽强的意志和一往无前的气概,与死神、病痛以及各种严重困难进行奋勇搏击,坚定不移地向着自己选定的目标前进。 你无须寻根究底,只要看一下他怎样用连一只指头都没有的手执笔书写,而且写得那样迅速流畅,只要翻阅一下他的成绩报告单——学期期中考试六门功课总分为587.5分,只要听一下他轻轻哼出的歌儿,曲调是那样的欢乐轻松,你一定会激动起来,从心底里发出这样的声音:“他是生活的强者!” 他就是上海市三好学生,比乐中学初二(3)班高材生马隽。 “我是可怜的人吗?” 一九六六年十一月四日,马隽在上海卢湾区产院出生了。 护士按照常规,轻轻握着婴儿的腿,提起来,迎接他的第一声啼哭。谁知婴儿并没有啼哭,护士倒失声叫了起来。原来经她这么一提,婴儿的两腿皮开肉绽,鲜嫩的皮肤全粘到护士的掌上。 医生匆忙赶来了,用手指一摸,皮又去掉了一块。有着几十年工作经验的产科医生束手无策了,她从来也没有接触过这样奇怪的病例。于是,很快从瑞金医院请来著名的皮肤科专家会诊。诊断结果,婴儿患的是皮肤松懈症,这种病症,现代医学上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 过了几天,他被转到瑞金医院抢救。他的妈妈周梅娣伤心地出院了,医生告诉她:等孩子脱离危险期,就通知她去接回家。她对医生的安慰报以惨笑。她怎么也不会想到,孩子刚一出生,死神就跟着来了! 两个月之后,周梅娣意外地接到医院通知,要她把孩子接回家。她喜出望外,匆匆赶到医院。医生把全身缠满药棉、纱布的孩子交给她,笑着说:“他的生命力是强大的,我们没有预料到能抢救过来,真是大难不死哪!” 马隽虽然活下来了,但是生活对他来说,是何等艰难啊。夜里在床上翻个身,背上会碾去一大块皮;大声说话,会震破喉咙,吃饭也能引起口腔和食道起泡、出血。冬天多穿些衣服,身上就会磨破。夏天,他像关在蒸笼里一样难受,因为汗腺全部萎缩,体内的热量排泄不出来…… 当周梅娣向我叙述她儿子的不幸时,马隽安静地坐在一旁,睁着美丽的大眼睛出神地听着,像是听讲一个与己无关的新鲜故事,可是听着听着,眉头皱到一起去了。他轻声插嘴说: “干吗把我形容得这么痛苦,妈妈?我是可怜的人吗?我不是蛮好吗!” 说着,他就拿起圆规和三角板,做自己的几何习题去了。 自己走 也许正是由于疾病的折磨,使他从小就锻炼出了坚强不屈的性格。现在就从他的第一次学步说起吧。 由于发育不正常,马隽的脚长得比平常人小一半,而且没有脚趾,只有个脚的模糊形状。妈妈担心他摔跤发生危险,从来也不敢教他走路。马隽长到四岁,一步也不会走。 马隽可不甘心,爸爸会走路,妈妈会走路,姐姐也成天跳跳蹦蹦的,干吗自己就不行!于是,他一直吵着要下地走。妈妈拗他不过,就小心挽着他的手,扶着他走。可是马隽大喊大叫,坚决拒绝妈妈的搀扶。妈妈正急得无可奈何,不料马隽突然挣脱了她的手,向前冲出去了。 结果祸事来了,他刚刚迈出生平的第一步,就重重摔倒了,正好碰在小方凳的角上,造成重伤。马上送到医院急诊室开刀,经过三个星期的抢救治疗,他的生命才第二次得到挽救。 出院之后,马隽再不吵着要走路了。妈妈哄骗他,姐姐吓唬他,不许他再下地。他总是默不作声。谁知一天周梅娣从外面回来,刚打开房门,就吓得脸色苍白。她看到马隽正在地上摇摇晃晃地走着。但她不敢喊叫,唯恐惊动了他会使他摔倒,就装着没事的样子,说:“啊,弟弟真乖!啊,会走路了!”同时快步迎上前去,一把将他搂在怀里。 周梅娣看看马隽的脚,脚跟全是血泡,感到一阵心痛。(不用说,他已经独自练习了一些时候了。)可是马隽一点儿也不在乎,还是一个劲儿地吵着要走。但是妈妈说什么也不肯放手,他发怒了! 正巧爸爸马关然回来了,他问明了情况,高兴得两手一拍:“嗨,这样的孩子有志气,有出息。我们不能剥夺他走路的权利,他总得要自己走的呀!” 他顺手从床上搬下一条棉毯,往地上一铺,招呼马隽说:“我们一块儿走。来,一、二、一!”马隽立刻开心地笑了,蹒跚地跟在爸爸后面走着,高兴地跟着喊“一、二、一”。 马隽能自己走路了。他心中的喜悦是无法形容的。这使他忘记了双脚钻心的疼痛。P13-16 序言 今年是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创办三十周年,“三十而立”,值得庆贺。虽然在历史长河中,三十年只是短短的一瞬,但对于一个民间的儿童文学奖项来说,能健康地坚持走过三十年也属不易。而且这三十年,正处于我国改革开放风起云涌的历史新时期,我们这个奖见证了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繁荣的盛景,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981年,陈伯吹先生捐出自己积蓄的稿费,设立了这个奖,当时叫“儿童文学园丁奖”,后来为了与教育界的“园丁奖”加以区别,1988年更名为“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前十九届评奖都是每年一次,自2000年起,为了提高获奖作品的质量,改为两年评一次奖。到今年为止,已举办了二十四届评奖。 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是陈伯吹先生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遗产,是他无私奉献博大胸怀的最好体现。创办这个奖的初衷就是为了鼓励儿童文学创作,它的定位可以理解为“立足上海,面向全国”。这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务实风格,不奢求“全国性大奖”的名声,也不闭关自守、孤芳自赏。正是在陈伯吹先生精神的光照下,这个奖历经岁月,越来越具光彩,为儿童文学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陈伯吹儿童文学奖诞生在上海这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具有“海纳百川”气度的大都市,彰显出上海城市文化形象的独特魅力。上海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祥地之一,曾有“中国儿童文学半壁江山”的美誉;上海拥有相当齐整的、在全国有极大影响力的作家群体,上海的儿童文学创作一直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改革开放初期在上海出现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可以说是应运而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我们为之骄傲,并为这个奖的不断成长而欣喜。 为了办好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我们一直在努力。 三十年来,陈伯吹儿童文学奖记录了我国儿童文学发展变化的可喜足迹,也记录了三百多位获奖作家辛勤耕耘的重要成果。在长长的获奖名单中可以看到,有德高望重的前辈大家,有卓有建树的中青年创作高手,也有初出茅庐的新人,还有港台地区的名家,几乎涵盖了三十年间中国儿童文学界的佼佼者。翻阅每一届的获奖作品集,可以看到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看到众多赏心悦目的佳作。这些精心评选出来的儿童文学精品充分展示了陈伯吹先生一贯倡导的“为小孩子写大文学”的人文关怀和艺术追求,是可以传之久远的宝贵财富。 三十年来,我们的评奖始终在追求卓越,并力图有所创新,以利于推动儿童文学的进一步发展。2003年,我们增设了“杰出贡献奖”,专门奖励终身从事儿童文学事业、并为儿童文学做出突出贡献的德高望重的老作家。这不仅是对成就卓著的老作家的致敬和褒奖,对儿童文学事业的后来者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至今,已先后有任溶溶、鲁兵、任大星、圣野、周晓五位著名作家获此殊荣。今年,我们又设立了“特别奖”,专门对一些有突出价值、有特别意义、评委会认为需要加以鼓励的项目给予奖励。首次“特别奖”授予了《上海少年儿童报刊简史》。这部专著完成了陈伯吹先生的一个遗愿,填补了上海儿童文学研究的一个空白,在儿童文学界、少儿出版界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三十年来,我们参与组织了诸多文学活动,其中有对故去的前辈作家的纪念会,有各种作家与作品的创作研讨会,有每年一次的“上海儿童文学金秋笔会”等,还组织了儿童文学作家进校园讲课,协办了征文比赛等。我们协助了“陈伯吹纪念馆”、“陈伯吹陈列馆”的建立,并在宝山庙行建立了儿童文学创作研究基地。我们还资助了数种儿童文学专著的出版,协助出版了“陈伯吹儿童文学桂冠书系”等。虽然我们的财力不大,能力也有限,但我们当竭尽绵薄之力,发扬光大陈伯吹先生的精神。 三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文学评奖是个系统工程。一个奖项,应该有权威性,有信誉度,有影响力,才能长盛不衰。因此,我们要抓好评奖的各个环节,精心组织,规范操作。三十年来,我们的评奖流程在不断完善,不断进步。比如,我们加大了征集参评作品的力度,认真组建每一届评委会;我们制定了获奖作品必须得到评委半数以上投票的规则,确定了评委会要给杰出贡献奖、大奖和特别奖写出评语;我们精心安排颁奖活动,努力做好宣传工作,等等。“细节决定命运”。为了陈伯吹儿童文学奖能更好地发展,我们必须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三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文学评奖需要眼光。眼光是尺度,是品质,是追求。有眼光才能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发现有潜力的新作者,发现应当提倡的艺术理念和需要扶持的创新意识;才能不为纷繁的创作现象所迷惑,不为汹涌的商业潮流所裹挟,从而坚持正确的文学方向,真正起到引领作用。每一届的评奖结果都是评委会的眼光与责任心的反映,从中能看到对文学的理解和对信念的追求。我们希望每一次交出的答卷都能对得起作者和读者,对得起艺术的良心,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三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要长期坚持办好一个奖,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陈伯吹儿童文学奖这一路走来也有起伏,也遇到过困境。陈伯吹先生曾数次在文章中写道,在这个奖面临经济窘迫的时候,宋庆龄基金会及时地施以援手,上海市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也承诺给予长期资助。特别是有两位上海教师闻讯后主动汇款捐资,虽然钱不多,但一片真诚令人感佩。今天,在陈伯吹儿童文学奖三十周年的时候,我们深怀感恩之心:要感谢广大儿童文学作家的热情参与,感谢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各协办单位的有力配合,感谢给予捐助的社会团体和个人,感谢各种媒体的积极宣传……陈伯吹先生三十年前亲手栽下的这株幼苗,正是在众手浇灌之下,才有了今天的绚烂盛开。我们会铭记大家的殷殷关爱,这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回顾陈伯吹儿童文学奖三十年的历程,不仅有收获,更有期待。我们清醒地知道,前面的路还很长,还要加油。为儿童文学事业奉献一生的陈伯吹先生是我们的榜样,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不断开拓进取,为更美好的未来而奋斗。 陈伯吹儿童文学委员会 2011年8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