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收佳景此楼中
多景楼面对长江,金、焦在望,凭栏远眺,江山秀色,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来这里的名家很多,不知有多少英雄人物曾在其中叱咤风云,多少骚人墨客曾在这挥毫泼墨。尽管风吹雨打,浪淘沙沉,但是历史文化的印痕早已与江山风月融为一体,给自然的美景增添了浓郁的人文色彩。
尤其是宋代,虽迭经兴废,多景楼始终是文人士子登临赏景的好地方。不知是否巧合,这一时期的多景楼诗词很有意思,呈现出三种不同阶段的变化:北宋时期,登临的文人雅士主要抒写观赏娱乐之情,体现的是“乐感”;到了宋室南渡至南宋中后期,登临的爱国志士主要抒写慷慨激越的复国之志,体现的是“忧患”;而进入宋代末期,登临的遗民隐士主要抒写黍离之悲,体现的是“悲感”。多景楼诗词的时态嬗变,展现出宋代不同阶段的社会风貌和文人士子的心路历程,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宋代散文家、诗人曾巩就是当年“乐感”的代表,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一个在文人心目中具有特殊地位的人物。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他20岁时到各地周游,得到欧阳修的赏识,成了他的得意门生。后来,他的声名更加显赫,世人干脆将他与欧阳修并称“欧曾”。
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曾巩考取了进士。据说在考试时发生了一件趣事。当时的考官是梅尧臣,发现了苏轼写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惊为奇才,就把他的试卷推荐给辅助主考官欧阳修批阅,欧阳修也惊叹其才。由于那时进士考试是非常严格的,每个应试举子的考卷必须把姓名糊起来密封,欧阳修认为此卷极有可能是弟子曾巩所作,出于避嫌,就把此卷取为第二,把原本第二的卷子录为第一。欧阳修告诉了梅尧臣他这样做的原因:“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但事有奇巧,欧阳修为了避嫌,取为第一的卷子,恰好是曾巩所写。王安石说:“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汉星之斗。”
曾巩中进士后,担任过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越州通判、济州知州、福州知州等职。后受宋神宗邀请,到京师担任中书舍人,进行编修史书工作。他参与过整理并校勘《梁书》《陈书》《南齐书》《列女传》《战国策》《说苑》等书,写有“叙录”。一生著述丰富,有《元丰类稿》50卷、《续元丰类稿》40卷、《外集》lO卷。另外,他还著有《卫道录》《大学稽中传》《礼经类编》《杂职》《宋朝政要策》《诗经教考》等等。他的代表作是《墨池记》。
曾巩是北固山的常客,喜欢到多景楼中观景,看得多,就写得好。他的文风细腻,笔墨犀利。一般说来,其作品长于记叙,不多写景,如《醒心亭记》《游山记》等,写得很流畅,文字潇洒,几乎不写景物。但他写景的作品也绝不是泛泛之作,虽然数量不多,但很精妙。他的《甘露寺多景楼》就属于“偶一为之,也能臻于极妙之境”的少而精的诗歌,堪称杰作。
他在诗中是这样描述的:“欲收佳景此楼中,徒倚阑干四望通。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诗中尽情描述了多景楼四周的壮丽景色,勾画出来的景观很多,如蜿蜒曲折的山路,四通八达的长廊,变化莫测的气候,浮光闪烁的远景。那山岚的霭气随山风而动,像烟雾般缭绕在铁柱峰的四周,寺内的铜钟也会不时传来几声鸣响,把悠扬的梵音送达每一个游山人的耳中,还有那江上的风帆点点,随着潮流而动,一闪一闪地消失在天际。面对如此动人的美景,诗人很羡慕那些隐逸的高人,期望能够像他们一样,自由自在地与大自然交流,隐于其中,而乐在其中。
全诗如一幅美丽的山水长卷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诗人用独特的笔触和刻画,将天上的云、地上的水,动人的紫翠之色、山气的青红之颜,明月高悬、海风吹拂场景融于一炉,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描绘了登楼所看到的美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曾巩对诗很强的驾驭能力,选词用语收放自如,恰到好处,给人韵味深长的感觉。元代方回说:“子固诗一扫昆体,所谓馒订刻画咸无之,平实清健,自为一家。”他的评价是有道理的。
樽酒相逢三英荟
在甘露寺多景楼中,时常有文人雅士聚会。他们饮酒作诗,即兴填词,更有风雅者还会邀上数名歌伎,在旁吹拉弹唱以助兴。这些当年乐而忘返的人物中,恐怕没有比宋代大文人苏轼更著名、更风雅、更有趣的了。
苏轼是北宋时期顶尖级的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礼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因作诗“谤讪朝廷”获罪被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苏轼才华横溢,性情奔放,在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诸方面都有很高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其词清雄旷放,新人耳目,在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影响很大。
苏轼是镇江的老朋友,说他是镇江通也不过分,这里的山山水水几乎都留下了他流连的足迹。他创作的诗歌、词赋既多又雅,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当他的好友米芾把北固山多景楼题为“天下第一楼”之后,他就把这里作为雅集文士的场所,乐在其中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到密州担任知州,上任时路过润州,于是与在润州的好友王存(字正仲)、孙洙(字巨源)等同游多景楼,并邀请了京城来的官妓作陪,酒至酣处,一班文人便要求苏轼作词助兴,苏轼答应了,他在作词前,先写了小序,交代作词的由来。
序中说:“润州甘露寺多景楼,天下之殊景也。甲寅仲冬,余同孙巨源、王正仲参会于此。有胡琴者,姿色尤好。三公皆一时英秀,景之秀,妓之妙,真为希遇。饮阑,巨源请于余日:残霞晚照,非奇才不尽。余作此词。”接着,他满怀激情,写下了有名的《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词:“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樽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这首词描述了苏轼与友人在多景楼宴会的情景,通过“景之秀、人之英、妓之妙”勾画出浪漫的图景,显示了作者不同流俗的风雅,打破了一般艳词中才子佳人聚会时的卿卿我我,使他的词作在柔媚中平添了几分豪放,风流中显示出庄重,绮靡中有了儒雅,浸润着他作为士大夫文人的气质修养和禀性风度以及多情多思而又沉郁真挚的复杂个性,所体现的“三秀”,既是出自吟咏之气,也是作家的本色使然。
田同之《西圃词说》中有这么一段话颇为中肯:“填词亦各见其性情。性情豪放者强作婉约词,毕竟豪气未除;性情婉约者强作豪放语,不觉婉态毕露。”对比之下,苏轼的本色当属于豪放,因为有其豪放本色的注入,在婉约之中不免多了清新、旷放之感。而与歌妓的交往,又让苏轼豪放的个性增添了几分“儿女情长”,这使得他的歌妓词形成了细腻和婉的审美趣味;而这种审美趣味在创作豪放词时也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使其作品更加耐人寻味。
这首词的上阕连用四个“多”字,语如贯珠,令人目不暇接。遇知心好友开怀畅饮,快乐无比;回忆过去悲欢离合的人事,付之一笑而已。下阕写听琵琶时的感受。停下酒杯,看乐妓弹奏。只见她们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手指灵活舞动,声音美妙动听,人面桃花,意趣无穷。全词情景交融,兴致盎然,挥洒自如,超尘脱俗。
P35-39
当《江山雄北固》的书稿杀青之时,我心中不免有一种快感,真是苍天不负有心人,在市园林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热情鼓励下,自己又做了一件欲为而有益的事。伴随着实地的寻游、文献的搜索,北固山的已显资料逐渐变得有序,慢慢地“聚沙成塔”,又经过分析、整理、研究的过程,我对此山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感悟,不觉怀古之情、讴歌之意油然而生,感受到了此山的壮观景色和人文叙事的美妙无穷。
每当我一次次漫步在北固山东吴古道上的时候,总会从心底升起一种感觉:那古道一侧爬满青苔的墙基上,仿佛还残留着历史的伤痕和隐隐的惆怅,让每一个经过这里的人唏嘘不已。其实兴也罢,衰也罢,北固山那雄奇的身影仍然静静地屹立着,伴随着大江东去的流水,一年又一年。它在镇江人的心中,永远是那么有魅力,光芒四射。
记得几年前,我曾陪客人登临过北固山,当过单位暂聘的导游,用杂有苏北口音的普通话,向客人津津有味地谈起北固山之雄、之险、之秀、之奇。把客人送走后,似乎还意犹未尽,就又在本本上写了当时游山的感受:
山虽不高,登临,却有无限的风光,太多的灵气;岭虽不长,漫步,倍感人世的兴亡,岁月的沧桑。
一座土城,京口发迹于斯,六朝风雨兴焉!一座铁塔,见证千年风云,陪伴万代古寺。
曾记否:铁瓮城堡,成就东吴霸业;三国军府,流传招亲佳话;夕阳古道,柳永难舍真情;南朝旧亭,杜牧闻听笛音;海岳旧庵,米芾构思画卷。
一座名楼,武帝北顾登临,叹曰天下第一;一座名山。英雄墨客往还,诗碑刻石尚在。
更有那:北固亭中,弃疾遥望神州,感慨满眼风光;甘露寺外,东坡回岭徘徊,一览大江东去。
严格说来,这虽不是一首打油诗,也算不上一篇散文,但却是自己伴游的心声流露,所以记得清楚。如今看来,这也是与北固山有缘,与此书有缘。或许在几年前就已感悟与北固山有关的点点滴滴,古寺的历史、三国的逸事、名楼的人文、瓮城的变迁,已经萦绕在脑际,不知不觉中在为未来的写书打腹稿了。
本书分为五章,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北固山的历史、人文、建筑设计和自然风光进行了阐述。重点讲述了四大名楼的演变及辉煌;揭示了三国文化对北固山的影响;点评了山中遗留下的丰富的文化精品;回顾了甘露寺的盛衰过程;描述了多景北固的秀丽和壮观。力求通过多角度的揭示、流畅清晰的文笔,再次把北固山之雄、之险、之秀、之奇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我得到了市名城研究会名誉会长钱永波的指导和关顾,为本书撰写了序言;得到了市政协副主席、市园林管理局局长徐平与原市园林管理局党委书记徐建国以及金山焦山北固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陈凯的赐教和支持;得到了市三国学会会长王玉国和市图书馆长任罡的鼓励和帮助;得到了市园林管理局办公室、市图书馆文献部、办公室全体同志的帮助,尤其是我的助手彭义和徐静提供了文献保障。在此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
由于本人的知识所限,对北固山的研究还不深入,书中的错误难免,希望有识之士多多指正!
正当北固山景区修建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毁失一个多世纪的北固楼又重新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时候,镇江市图书馆研究馆员徐苏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江山雄北固》这一新著。这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翔实的关于北固山的专著。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版发行,对帮助广大读者全面了解北固山的自然、人文和古今变迁是大有裨益的。
北固山景区是“三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有机组成部分。镇江主城区沿江有金山、焦山、北固山,统称为“三山”,早在明代就修有《京口三山全志》。这三个景区,各有特色,共同构成镇江沿江的壮丽景色。在三山中,金、焦二山分布左右,北固山地处城中,加之后峰有悬崖峭壁,是观赏浩浩长江东去西来的好地方。正如清光绪年问编撰的《北固山志》中所说:“三山齐名,北固中处,其间尤擅登远之胜。”
按照2008年4月国家批准的《三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北固山景区不仅包括后峰、中峰,而且包括前峰,以及北固山西侧的公共绿地,东面的北固湾,土地面积33.8公顷,合t507亩(不含临江水面)。北固山的特色是什么呢?概括说来,我以为有以下5个方面:
这是一座因火山喷发而形成的山。金、焦二山都是在距今近2亿年的造山运动中形成的,其中金山原本是由三叠系的石灰岩组成,后因多次岩浆侵入,形成七峰亭、白龙洞、法海洞等多处是花岗闪长斑岩;焦山和象山本来是一座山体,因长江大断裂,成为两座山体;而北固山则是大约l亿年前,由于火山喷发活动,溢H{地表的火山熔岩冷却凝结而成。火山口因沿江断裂沉人江中,从而形成了后峰临江面的削壁悬崖,山脚下的观音洞就是崩坍形成的洞穴。在山麓西侧、沿江北侧都可见到火山喷发后因冷却凝结先后形成的5种火山岩体。所以,从地质学角度看,这里是天然的地质公园。
这是一座将山、水、城融为一体的山。镇江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3000多年。但是,现在的镇江城区,是从东吴兴起时的“京城”(唐以后称“铁瓮城”)开始的。这座城就建在北固山的前峰,依托整个北固山山体,“因山为垒,缘江为境”。这说明当时的“京城”是包括中峰、后峰在内的,人们把北固山看成是镇江城的“根”是有道理的。镇江在制订铁瓮城保护和利用规划时,我国许多著名专家、学者都认同这座城是“东吴第一城”,其特色就是山、水、城融为一体。水因山而浩渺,山因水而雄壮,山、水因城而富有灵气。就在这本书出版之时,镇江市人民政府已经着手进行铁瓮城遗址上的房屋拆迁准备工作,再加上北固山临江水面和滩地的进一步清理、筹划和开发,这里必将成为融山、水、城于一体的独特景区。
这是一座三国东吴和唐宋等文化积淀深厚的山。这里是镇江三国东吴文化遗存最集中的地方,有历史真实的,也有演义传说的,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铁瓮城、太史慈墓、从原一中校址内移来的鲁肃墓、刘备招亲甘露寺、相婿楼、试剑石、狠石、溜马涧、祭江亭(即凌云亭)等。到东晋和南朝时,后峰就建起了北固楼,刘宋诗人谢灵运、梁武帝萧衍、梁简文帝萧纲等都留有咏北固山、北固楼的诗篇。这里唐宋文化遗存也很丰富。唐代浙西观察使兼润州刺使李德裕主持建造了甘露寺、石塔(宋代因石塔损坏改为铁塔),瘗埋了地宫里的舍利子;唐代诗人王湾有《次北固山下》的著名诗篇,李白、张祜、许浑、杜牧等都写有咏北固山的诗;多景楼建于宋代,柳永墓在北固山下,辛弃疾的词《永遇乐》(千古江山)、《南乡子》(何处望神州),陈亮的词《念奴娇》(危楼还望),以及苏东坡的词《采桑子》(多情多感仍多病),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米芾在北固山建有“海岳庵”,后来岳珂改建为“研山园”,尽管现已不存,可是至今仍留在人们的心中。此后的各个朝代,直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这里也都先后进行了若干修建工程,留有众多的诗词和故事传说。1930年3月12日植树节时,在中峰就建有“中山纪念林塔”。在古今文化沉淀中,不乏忧国忧民、抒情言志的内涵,北固山被人们称为“文化山”“诗词之山”,堪称镇江之“魂”。
这是一座宜于登高望远的山。这是北同山特有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形成的。登上北固楼、多景楼,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辛弃疾和陈亮的词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还会想到《三国演义》的卷首词《临江仙》中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等等。有同志回忆:1952年的一天下午,陈毅同志在镇江领导人的陪同下,登上北固山,看到滔滔江水奔腾不息,金、焦二山分列左右,镇江对岸清晰可见,盛赞“这是一幅天然的长江画卷,太美了”,并要陪同人员给他端来藤椅,让他坐下来看,直到很晚才下山。胡耀邦、杨尚昆、李鹏等同志也都登山远望过。本来,在北固山上,还能看到南山的,现在则只可见到城建新貌,尽管有些遗憾,但毕竟挡不住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是一座游客和市民共享的山。北固山既是三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实际上又是老城区的中心公园,与周围居民关系极为密切。由于北固山地处主城区沿江中部,一直是市民晨练、散步、休闲、陪同亲友赏景的好地方。山体西侧早在民国时期就是江滨公园。有这样两方面的游人,只要建设运营得好,这里的人气应该是最旺的,加上配套服务设施,甚至可以成为不夜城、夜公园。
综上所述,三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的北固山景区,因具有特定的地质构造、岩石性质、地形地貌等地质遗迹,美丽的自然风光,精湛的建筑艺术,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和优美动人的故事传说,确是值得人们观景、怀古、励志、抒情言志、健身休闲、陶冶情操的好地方!
应作者之约,我写了以上序言,与读者共同探讨,敬请指教。
《江山雄北固》分为五章,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北固山的历史、人文、建筑设计和自然风光进行了阐述。重点讲述了四大名楼的演变及辉煌;揭示了三国文化对北固山的影响;点评了山中遗留下的丰富的文化精品;回顾了甘露寺的盛衰过程;描述了多景北固的秀丽和壮观。力求通过多角度的揭示、流畅清晰的文笔,再次把北固山之雄、之险、之秀、之奇展现在世人面前。
《江山雄北固》由徐苏编写。
徐苏编写的这本《江山雄北固》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翔实的关于北固山的专著。全书共分五章,内容包括北固山的名楼、东吴传奇、文学瑰宝、甘露寺的盛衰过程以及秀丽山景。相信,这本书的出版发行,对帮助广大读者全面了解北固山的自然、人文和古今变迁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