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影响中国的镇江人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镇江市图书馆
出版社 江苏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你去过丹阳延陵九里镇吗?你知道十字碑吗?九里镇不仅有闻名遐迩的季子庙、消水石、季河桥、沸井涌泉等名胜古迹,更有相传为孔子所书的十字篆文碑,碑文为“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史称十字碑。至今石碑仍然巍然矗立,常常唤起人们对季札的追忆。季札让国、观乐、挂剑、救陈等故事传颂至今,在中国思想史、外交史、文艺史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身上体现的诚信、仁义、礼让、睿智等优秀品质,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其影响至今不衰。

三让君位古圣遗风

季札,又称公子札。春秋时吴王寿梦的儿子。季札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最让人尊敬的是其“三让君位”的故事。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以四子季札最有德行。季札自幼聪慧,懂礼仪,有德行,才智过人,深受父兄器重和国人爱戴,所以寿梦一直有意传位给他。季札的兄长也认为其德行才干足以继承王位,都拥戴他。周灵王十一年(前561),吴王寿梦病重将死,想传位于季札。季札谦让不受,说:“国家是有制度的,不能因父子感情,就废了先王礼制。”这是季札第一次让出国君之位。

寿梦去世后,诸樊处理完父王丧事后,再次让位给季札。季札还是不答应:“让嫡长子主持国政,不是先王的私心,而是国家的制度,怎么能改变呢?”于是他弃家出走,来到吴国的延陵(今丹阳市延陵镇一带)定居下来。这是季札第二次让国君之位。从此,除吴国召唤外,季札一般就住在延陵。

周灵王二十四年(前548)冬,诸樊伐楚攻巢(周国名,在今安徽桐城市南,一说在今六安市东北)。战斗时中箭身亡,遗命传位余祭,并依次传位季札,以承先志。余祭继位不久,将延陵封给季札,因此人们称季札为“延陵季子”。后季札又受封于州来(今安徽凤台),所以又称“延州来季子”。

周景王十四年(前531),余祭伐越获胜,凯旋而归,在战船上不慎被越国的俘兵刺杀身亡。余昧接位。周景王十八年(前527),余昧临终时又想把国家交给季札。季札逃到延陵行宫,避而不受,于是余昧之子僚继位。这是季札第三次避让国君之位。

季札的高风亮节得益于良好的家族遗风。吴国始祖太伯也屡次谦让君位。商朝末年,周文王的祖父古公宜父由豳州南迁周原(今陕西岐山、扶风之间),后人称他为“周太王”。太王有太伯、仲雍和季历三个儿子,季历有个儿子叫姬昌(即周文王)。季历和姬昌都很有声望,周太王就想传位给季历,说:“能让周国成就王业的,应该就是姬昌吧!”太伯、仲雍知道太王想传位给季历,就借口说去衡山采药,远行到江南吴、越之间,并文身、断发,同当地人一样装束打扮,表示不会再回中原。商武乙二十一年(前1127),太王去世。太伯回周原奔丧,季历、姬昌两度请他主持国事,他都没有答应,而是回到江南,成为吴国的始祖。孔子说:“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出使四方列国观政

季札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官。他曾多次作为吴国使者出访中原列国,并因高尚的德行和睿智的头脑,备受中原诸国君臣的尊敬,很好地完成了各项使命。

季札非常重信义。他出使列国时途经徐国,拜问徐君,徐君看见季札佩带的宝剑,很是喜欢,可是碍于礼节,不便向季札提出请求。季札看出徐君很喜爱自己的剑,可是作为使臣,不带佩剑是不合礼法的,所以季札想等完成任务以后再把剑送给徐君。但当季札出使归来再一次到徐国时,徐君竟已去世。季札很悲伤,到徐君的墓前给他行礼,并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松树上。侍从不理解,问他:“徐君已经死了,您把剑挂在这里,又能给谁呢?”季札说:“我内心早已答应把宝剑送给徐君,难道能因徐君死了就可以违背我的心愿吗?”此事成为千古美谈。李白曾写诗称赞季札:“延陵有宝剑,价重千黄金,归来挂坟松,万古知其心。”

季札能够用春秋时贤能之士所特有的敏锐眼光,从一个国家的细微之处洞察其政治形势和内藏的危机,甚至可以预测其未来的命运。

周景王元年(前544)五月,季札受王兄余祭委托,先后出访鲁、齐、郑、卫、晋五国。他到齐国时,感觉那里隐患很大,私下里对晏婴说:“您还是尽快把封爵和官职都辞掉了吧。齐国的政权将会归向别家,如果还没有归向别家,那么它的灾难是不可能休止的。”晏婴听了他的话,就辞去了爵禄。

P1-3

目录

序 张洪水

仁心慕义 博物闳览/001

 ——古吴君子季札

 三让君位古圣遗风

 出使四方列国观政

 雅颂箫韶知音妙赏

 十字传碑立德不朽

□朴全真 蓬莱梯渡/010

 ——晋代道教思想家葛洪

 生逢乱世出尘求仙

 抱朴玄谈道教圣典

 陶冶金丹煅炼黄白

 肘后匮中医家秘技

金戈铁马 虎跃龙骧/018

 ——南朝宋武帝刘裕

 出身寒微志存高远

 征战杀伐横扫六合

 位登九五修明内政

 论列贤愚下启元嘉

魏晋风度 王府典籍/026

 ——《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

 自在名王文学幕府

 纂辑《世说》描摹世相

 著作之林文苑之英

澄清乱世 遍洒梵音/034

 ——南朝梁武帝萧衍

 竞陵门下绝唱清辞

 麾师人京践祚称帝

 修明文治卅载承平

 舍身出家崇兴佛教

 侯景作乱遗恨耄年

道教宗师 山中宰相/044

 ——道教茅山派开创者陶弘景

 博学鸿儒修真高道

 茅山开派万世宗师

 医者仁心集注本草

 原始化学别白丹砂

 文学艺术诗书俱佳

推原文心 放飞雕龙/051

 ——《文心雕龙》作者刘勰

 世居京口笃志好学

 搦笔和墨著就文心

 志存兼济干禄从政

 整理经卷皈依佛门

 雕龙显学影响海外

天子储贰 选文宗师/060

 ——《昭明文选》编者萧统

 幼居东宫听讼惠民

 寄情山水 结交文苑

 编辑《文选》 品藻百家

 遗恨腊鹅郁郁而终

 李善五臣选学名家

丁卯诗翁 晚唐铮铮/069

 ——晚唐诗人许浑

 归老润州结集丁卯

 忧国情殷寄心世外

 翰墨江南千诗成水

 铮铮晚唐骊龙照夜

图形本草 仪象天文/079

 ——宰相科学家苏颂

 雅德君子精审为官

 校理秘书纂辑本草

 浑仪浑象指掌天文

 博物洽闻 邃秘群科/088

 ——《梦溪笔谈》作者沈括

料民安边 宦海浮沉

 归老梦溪著作《笔谈》

 精研物理洞彻天机

 深究地学守土兴农

临池不辍 刷字成颠/097

 ——北宋书法家米芾

 海岳为家挥毫集古

 勘破二王卓然独立

 刷字如颠诸体兼精

 名士风度雅韵流芳

中枢首辅 西北元戎/105

 ——明朝首辅杨一清

 遍历三南读书养材

 综理茶马总制三边

 借箸代筹智锄逆阉

 两朝阁老董理万机

盛世王位 兰台硕彦/115

 ——清代名臣张玉书

 治水能臣平戎高参

 学识渊博主修大典

 雄文高才奇联佳话

淡漠探花 博学通才/123

 ——清代书法家王文治

 柔毫淡墨名垂天表

 卓识精鉴潘画王题

 文采出众诗有神韵

 迷恋音律推广曲谱

 出使琉球两袖清风

碧血黄花 革命元勋/135

 ——民主革命先驱赵声

 投笔从戎少年绝特

 倡义革命主盟长江

 碧血黄花前驱辛亥

玉昆金友 海内英声/143

 ——教育家马相伯、语言学家马建忠

 铎音永敷震旦复旦

 救亡图存中华人瑞

 悉心洋务戡乱朝鲜

 撰述《文通》语法开山

史学山斗 文献巨公/151

 ——史学家柳诒徵

 舌耕笔耘博雅闳通

 秉操学衡史林探微

 董理秘笈辨章学术

 教育英才培植国本

跨越鸿沟 中国桥魂/159

 ——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

 不凡家世非常教育

 少年立志与桥结缘

 海外留学归国从教

 潮涌钱塘连通天堑

离文析字 语言泰斗/167

 ——语言学家吕叔湘

 读书著书学苑生涯

 剖析语言构建语法

 矜慎为学苦心孤诣

 奖掖后进桑梓情深

梨园名宿 优旦奇葩/176

 ——张派青衣创始人张君秋

 转益多师崭露头角

 千锤百炼蜚声中华

 张派艺术卓然成家

 玉音留像承故启新

序言

张洪水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一代代中国人以自强不息的勇气、厚德载物的胸怀以及天人合一的智慧,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华文化。

在中华文化灿烂的星河中,镇江,这个有着三千年文明历史的文化名城,算得上一颗夺目的明星。这里面有物质层面的,像铁瓮城、大运河、金山寺;也有精神层面的,像我们的齐梁文化、宗教文化、白娘子的传说等。有帝王将相的功业,像孙坚父子建立东吴、刘裕北伐、南宋时的“擂鼓战金山”,一直到近代鸦片战争中焦山炮台抗英反帝;有文化名人的才思,像《世说新语》《昭明文选》《文心雕龙》《老残游记》等;也有科学巨匠的聪明才智,像何承天的《元嘉历》、苏颂的水运仪象台、沈括的《梦溪笔谈》等,不胜枚举。我接触过很多来镇江旅游、参观、考察的朋友,他们都惊叹镇江这座只有300万人口的江南小城拥有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作为一个镇江人,我的自豪感总会油然而生。

此次镇江市图书馆编撰的《影响中国的镇江人》一书,选编了20余位杰出镇江人的生平事迹。他们虽然只是镇江数以千百计历史名人中的一小部分,但很有代表性,既展示了“镇江人”概念的特殊性,也体现了镇江文化的特殊性,值得细细品读。

什么样的人算是镇江人?一般来说,当然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但是镇江作为京杭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点,自古以来是中国水路交通的枢纽,而水路交通又一直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出行和运输方式,因此镇江拥有的交通便利使“镇江人”这个称谓充满了流动性。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一批又一批的异乡客来到镇江并扎下根来;同时一批又一批的本地人走出镇江,开创了一片又一片的新天地。像汉末魏晋南北朝时大批人口南迁,就把宋武帝刘裕、齐梁萧氏家族,以及葛洪、刘勰等变成了镇江人;北宋的苏颂、明朝的杨一清,一个是福建人,一个是云南人,他们本打算路过镇江,结果却留了下来;沈括到镇江是因为做了一个梦;米芾留在镇江,大概是为了这里的山水。他们虽然不是生于镇江,却钟情于镇江,流连于镇江,最后扎根在镇江。谁又能说他们不是镇江人呢?

宋武帝和齐梁萧氏家族所成就的功业,却又多半是在离开镇江以后。苏颂的主要功绩是在开封;杨一清的主要成就实现于陕西和北京;张玉书当宰相和编《康熙字典》也是在北京。赵声、柳诒徵、茅以升、吕叔湘都是地地道道的镇江人,却都周游四方,并各自取得了杰出成就。张君秋更是生于北京。可我们看他们的传记、简介,他们都说自己是镇江人。尽管走出了镇江,但他们却始终不愿割断与镇江的血肉联系。

大批的人从外地汇聚到镇江,体现了镇江作为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大批的人从镇江走向别处,则体现了镇江作为一个港口城市的开放性、外向性。这是我们从“镇江人”构成的复杂性中可以得出的关于镇江的一般印象。

那么,镇江人在哪些方面影响了中国呢?我的理解是:多项全能,不拘一格。本书选编的20多个人物分别在政治、军事、经济、道德、文学、宗教、科技、艺术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有的人甚至同时在多个领域都登上了时代的高峰。他们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们对文化的敬畏和尊重,无论是身为皇族的梁武帝萧衍、太子萧统、王爷刘义庆,还是出仕为相的苏颂、张玉书,都积极主持和参与编撰书籍。这20多人绝大部分都有著作问世,有的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其中的许多思想都已渗透到中国人的血脉中,无法剥离。这种对文化的敬畏和尊重,也是我们现在应当继承的。作为当代镇江人,面对生我养我的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更应该去感悟她历史的深厚,去继承她文化的精华,去书写她绚丽的未来。

内容推荐

《影响中国的镇江人》选编的20多个人物分别在政治、军事、经济、道德、文学、宗教、科技、艺术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有的人甚至同时在多个领域都登上了时代的高峰。他们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们对文化的敬畏和尊重,无论是身为皇族的梁武帝萧衍、太子萧统、王爷刘义庆,还是出仕为相的苏颂、张玉书,都积极主持和参与编撰书籍。这20多人绝大部分都有著作问世,有的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其中的许多思想都已渗透到中国人的血脉中,无法剥离。这种对文化的敬畏和尊重,也是我们现在应当继承的。作为当代镇江人,面对生我养我的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更应该去感悟她历史的深厚,去继承她文化的精华,去书写她绚丽的未来。

《影响中国的镇江人》由镇江市图书馆编著。

编辑推荐

此次镇江市图书馆编撰的《影响中国的镇江人》一书,选编了20余位杰出镇江人的生平事迹。他们虽然只是镇江数以千百计历史名人中的一小部分,但很有代表性,既展示了“镇江人”概念的特殊性,也体现了镇江文化的特殊性,值得细细品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0: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