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过丹阳延陵九里镇吗?你知道十字碑吗?九里镇不仅有闻名遐迩的季子庙、消水石、季河桥、沸井涌泉等名胜古迹,更有相传为孔子所书的十字篆文碑,碑文为“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史称十字碑。至今石碑仍然巍然矗立,常常唤起人们对季札的追忆。季札让国、观乐、挂剑、救陈等故事传颂至今,在中国思想史、外交史、文艺史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身上体现的诚信、仁义、礼让、睿智等优秀品质,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其影响至今不衰。
三让君位古圣遗风
季札,又称公子札。春秋时吴王寿梦的儿子。季札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最让人尊敬的是其“三让君位”的故事。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以四子季札最有德行。季札自幼聪慧,懂礼仪,有德行,才智过人,深受父兄器重和国人爱戴,所以寿梦一直有意传位给他。季札的兄长也认为其德行才干足以继承王位,都拥戴他。周灵王十一年(前561),吴王寿梦病重将死,想传位于季札。季札谦让不受,说:“国家是有制度的,不能因父子感情,就废了先王礼制。”这是季札第一次让出国君之位。
寿梦去世后,诸樊处理完父王丧事后,再次让位给季札。季札还是不答应:“让嫡长子主持国政,不是先王的私心,而是国家的制度,怎么能改变呢?”于是他弃家出走,来到吴国的延陵(今丹阳市延陵镇一带)定居下来。这是季札第二次让国君之位。从此,除吴国召唤外,季札一般就住在延陵。
周灵王二十四年(前548)冬,诸樊伐楚攻巢(周国名,在今安徽桐城市南,一说在今六安市东北)。战斗时中箭身亡,遗命传位余祭,并依次传位季札,以承先志。余祭继位不久,将延陵封给季札,因此人们称季札为“延陵季子”。后季札又受封于州来(今安徽凤台),所以又称“延州来季子”。
周景王十四年(前531),余祭伐越获胜,凯旋而归,在战船上不慎被越国的俘兵刺杀身亡。余昧接位。周景王十八年(前527),余昧临终时又想把国家交给季札。季札逃到延陵行宫,避而不受,于是余昧之子僚继位。这是季札第三次避让国君之位。
季札的高风亮节得益于良好的家族遗风。吴国始祖太伯也屡次谦让君位。商朝末年,周文王的祖父古公宜父由豳州南迁周原(今陕西岐山、扶风之间),后人称他为“周太王”。太王有太伯、仲雍和季历三个儿子,季历有个儿子叫姬昌(即周文王)。季历和姬昌都很有声望,周太王就想传位给季历,说:“能让周国成就王业的,应该就是姬昌吧!”太伯、仲雍知道太王想传位给季历,就借口说去衡山采药,远行到江南吴、越之间,并文身、断发,同当地人一样装束打扮,表示不会再回中原。商武乙二十一年(前1127),太王去世。太伯回周原奔丧,季历、姬昌两度请他主持国事,他都没有答应,而是回到江南,成为吴国的始祖。孔子说:“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出使四方列国观政
季札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官。他曾多次作为吴国使者出访中原列国,并因高尚的德行和睿智的头脑,备受中原诸国君臣的尊敬,很好地完成了各项使命。
季札非常重信义。他出使列国时途经徐国,拜问徐君,徐君看见季札佩带的宝剑,很是喜欢,可是碍于礼节,不便向季札提出请求。季札看出徐君很喜爱自己的剑,可是作为使臣,不带佩剑是不合礼法的,所以季札想等完成任务以后再把剑送给徐君。但当季札出使归来再一次到徐国时,徐君竟已去世。季札很悲伤,到徐君的墓前给他行礼,并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松树上。侍从不理解,问他:“徐君已经死了,您把剑挂在这里,又能给谁呢?”季札说:“我内心早已答应把宝剑送给徐君,难道能因徐君死了就可以违背我的心愿吗?”此事成为千古美谈。李白曾写诗称赞季札:“延陵有宝剑,价重千黄金,归来挂坟松,万古知其心。”
季札能够用春秋时贤能之士所特有的敏锐眼光,从一个国家的细微之处洞察其政治形势和内藏的危机,甚至可以预测其未来的命运。
周景王元年(前544)五月,季札受王兄余祭委托,先后出访鲁、齐、郑、卫、晋五国。他到齐国时,感觉那里隐患很大,私下里对晏婴说:“您还是尽快把封爵和官职都辞掉了吧。齐国的政权将会归向别家,如果还没有归向别家,那么它的灾难是不可能休止的。”晏婴听了他的话,就辞去了爵禄。
P1-3
张洪水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一代代中国人以自强不息的勇气、厚德载物的胸怀以及天人合一的智慧,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华文化。
在中华文化灿烂的星河中,镇江,这个有着三千年文明历史的文化名城,算得上一颗夺目的明星。这里面有物质层面的,像铁瓮城、大运河、金山寺;也有精神层面的,像我们的齐梁文化、宗教文化、白娘子的传说等。有帝王将相的功业,像孙坚父子建立东吴、刘裕北伐、南宋时的“擂鼓战金山”,一直到近代鸦片战争中焦山炮台抗英反帝;有文化名人的才思,像《世说新语》《昭明文选》《文心雕龙》《老残游记》等;也有科学巨匠的聪明才智,像何承天的《元嘉历》、苏颂的水运仪象台、沈括的《梦溪笔谈》等,不胜枚举。我接触过很多来镇江旅游、参观、考察的朋友,他们都惊叹镇江这座只有300万人口的江南小城拥有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作为一个镇江人,我的自豪感总会油然而生。
此次镇江市图书馆编撰的《影响中国的镇江人》一书,选编了20余位杰出镇江人的生平事迹。他们虽然只是镇江数以千百计历史名人中的一小部分,但很有代表性,既展示了“镇江人”概念的特殊性,也体现了镇江文化的特殊性,值得细细品读。
什么样的人算是镇江人?一般来说,当然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但是镇江作为京杭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点,自古以来是中国水路交通的枢纽,而水路交通又一直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出行和运输方式,因此镇江拥有的交通便利使“镇江人”这个称谓充满了流动性。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一批又一批的异乡客来到镇江并扎下根来;同时一批又一批的本地人走出镇江,开创了一片又一片的新天地。像汉末魏晋南北朝时大批人口南迁,就把宋武帝刘裕、齐梁萧氏家族,以及葛洪、刘勰等变成了镇江人;北宋的苏颂、明朝的杨一清,一个是福建人,一个是云南人,他们本打算路过镇江,结果却留了下来;沈括到镇江是因为做了一个梦;米芾留在镇江,大概是为了这里的山水。他们虽然不是生于镇江,却钟情于镇江,流连于镇江,最后扎根在镇江。谁又能说他们不是镇江人呢?
宋武帝和齐梁萧氏家族所成就的功业,却又多半是在离开镇江以后。苏颂的主要功绩是在开封;杨一清的主要成就实现于陕西和北京;张玉书当宰相和编《康熙字典》也是在北京。赵声、柳诒徵、茅以升、吕叔湘都是地地道道的镇江人,却都周游四方,并各自取得了杰出成就。张君秋更是生于北京。可我们看他们的传记、简介,他们都说自己是镇江人。尽管走出了镇江,但他们却始终不愿割断与镇江的血肉联系。
大批的人从外地汇聚到镇江,体现了镇江作为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大批的人从镇江走向别处,则体现了镇江作为一个港口城市的开放性、外向性。这是我们从“镇江人”构成的复杂性中可以得出的关于镇江的一般印象。
那么,镇江人在哪些方面影响了中国呢?我的理解是:多项全能,不拘一格。本书选编的20多个人物分别在政治、军事、经济、道德、文学、宗教、科技、艺术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有的人甚至同时在多个领域都登上了时代的高峰。他们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们对文化的敬畏和尊重,无论是身为皇族的梁武帝萧衍、太子萧统、王爷刘义庆,还是出仕为相的苏颂、张玉书,都积极主持和参与编撰书籍。这20多人绝大部分都有著作问世,有的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其中的许多思想都已渗透到中国人的血脉中,无法剥离。这种对文化的敬畏和尊重,也是我们现在应当继承的。作为当代镇江人,面对生我养我的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更应该去感悟她历史的深厚,去继承她文化的精华,去书写她绚丽的未来。
《影响中国的镇江人》选编的20多个人物分别在政治、军事、经济、道德、文学、宗教、科技、艺术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有的人甚至同时在多个领域都登上了时代的高峰。他们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们对文化的敬畏和尊重,无论是身为皇族的梁武帝萧衍、太子萧统、王爷刘义庆,还是出仕为相的苏颂、张玉书,都积极主持和参与编撰书籍。这20多人绝大部分都有著作问世,有的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其中的许多思想都已渗透到中国人的血脉中,无法剥离。这种对文化的敬畏和尊重,也是我们现在应当继承的。作为当代镇江人,面对生我养我的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更应该去感悟她历史的深厚,去继承她文化的精华,去书写她绚丽的未来。
《影响中国的镇江人》由镇江市图书馆编著。
此次镇江市图书馆编撰的《影响中国的镇江人》一书,选编了20余位杰出镇江人的生平事迹。他们虽然只是镇江数以千百计历史名人中的一小部分,但很有代表性,既展示了“镇江人”概念的特殊性,也体现了镇江文化的特殊性,值得细细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