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孩子的成长父母的修行 |
分类 | |
作者 | 潘杨华//季伟 |
出版社 | 辽宁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先后入学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作为一代中师(大专)生,作者的“芳华”长期绽放在基础教育的第一线,对孩子和课堂充满感情,对教育也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和思考。有了孩子以后,常常就家庭教育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但乐此不疲。本书直面早期亲子教育的诸多热点问题,不避矛盾,不唱高调,不炒玄论,用200多篇日记(摘录)生动阐述了何谓育儿之本、教育之基、父母之道。 作者简介 潘杨华,孩子爸爸。师范学校读书5年,从事基础教育10年,从事教育管理至今18年。取得全国律师资格证书,出版《中国古代山水画二十讲》。将法律的理性、艺术的诗性融入教育实践,对教育的思考更深入。家庭教育中主张宽容、尊重、人本,常与孩子“称兄道弟”,并因孩子对其“敬而不畏”时有苦恼,然“执迷不悟”。 目录 前言/帮孩子打牢“五根桩子”——我们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第一根桩 身体 习武 登山 远足 巧技 衣食 安全 第二根桩 品行 自理 自立 诚实 礼貌 周到 主动 益善 良习 爱心 第三根桩 意志 从容 豁达 坚韧 勇敢 耐心 执着 自主 自控 自控 第四根桩 见识 好奇 观察 比较 尝试 辩证 行旅 中文 数学 英语 艺术 中文 数学 第五根桩 交往 沟通 理解 尊重 体谅 克制 协同 担当 关切 防卫 大气 担当 关切 附录/中国孩子学业负担为什么减不下来? 潘杨华 后记 序言 帮孩子打牢“无根庄子” ——我们为什么要写这本 书? 一 自从有了儿子,我们常 常玄想。 我们想得很多的是:究 竟孩子需要我们,还是我 们需要孩子? 表面上看,孩子从呱呱 坠地到牙牙学语,从吃喝 拉撒到衣眠住行,很多方 面离不开我们。但是,这 并不代表他需要我们,相 反,是我们未经同意把他“ 抛掷”到这个世界,我们没 有权利过分强调自己付出 的伟大性,而忽视他获取 的正当性。更重要的是, 我们自己的降临也是被动 的,没有选择的余地,因 此成长过程中总有不少遗 忘和遗憾。感谢孩子,是 他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 ,我们有机会近距离细体 深察并反躬自省,见证自 己生命的又一次萌发,甚 至可以说,是难得的再生 ,而没有孩子,我们可能 永远没有这样的机会。因 此,我们总感到不是孩子 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 孩子,有了孩子,我们才 能更深刻地领悟生命的奇 妙和美满。 高尔基说:“单单爱孩子 ,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情 ,可是善于教育他们,却 是一桩伟大的事业。”生养 容易教育难,要想在孩子 教育方面取得成功,需要 呕心沥血,艰苦求索,时 时想很多问题。 我们首先想的一个问题 :父母有权利对孩子提出 这样那样的要求吗?不知 不觉中,我们每天都在对 孩子提各种要求,要求他 每天弹钢琴、学英语、练 武术,要求他动手能力强 、考试成绩好、见人有礼 貌,要求他不调皮、不捣 乱、不闯祸,要求他约束 自己的欲望、不主动提出 买玩具……仅仅因为他是我 们的孩子,就可以理直气 壮对他“发号施令”吗?这些 要求就显得天经地义、理 所当然吗? 这个问题还可以换个角 度想:人类是一直在不断 进步吗?下一代一定应当 超越上一代吗?我们感觉 ,人类是否在进步,要看 什么样的“标准”,有些方面 是,有些方面不是。例如 身体,现代人和古代人比 起来,视力不行,听力不 行,耐力不行,我们的体 能实质上是在逐步退化(参 见王东岳先生提出的“递弱 代偿”理论)。另外,随着人 类认知领域的拓展,当下 达·芬奇那样的百科全书式 人物,并非越来越多,而 是越来越少。可以说,因 为时代发展、社会进步、 知识累积、见识增长、文 明提升,在特定方面确实 一代比一代强。但是,具 体到每个家庭、每一个体 ,推广到芸芸众生、普遍 范畴,这个结论在逻辑上 未必成立,客观上也不可 能。因此,我们不能期求 孩子一定比我们强,尽管 这个愿望很美好。 如果从概率上讲,只有 少数家庭的孩子能够超越 上一代,而绝大多数表现 必然平平,无论怎么努力 ,都难以胜出,那么,凭 什么要求我们的孩子成为 那少数的一分子呢?是我们 付出比别人多、基因比别 人好吗?如果是,我们要求 还情有可原,如果不是, 那么就显得有点“蛮不讲理” 。事实上,每个时代,每 个阶段,每个群体,精英 注定只是少数,大多数人 注定是平凡人。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具有导引意 义和激励作用,但不构成 普世标准。 二 我们还想到一个问题: 成为精英,一定比普通人 更幸福吗? “我们从农业革 命能学到的最重要一课, 很可能就是物种演化上的 成功并不代表个体的幸福 。”其实没有数据显示精英 分子的幸福指数高于平常 人,甚至有人说,成为精 英某种程度上是自己找罪 受,意味着更加“不幸”。作 为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 快乐和幸福,有普通人的 存在意义和自我价值。既 然如此,我们认为应当根 据家庭和孩子的实际做出 恰当的教育选择,为孩子 人生适当“留百。” …… 换个角度: 这不是一本成功学的书 。一方面我们的孩子还小 ,谈不上任何成功,而且 我们也没有看到他有什么 过人的天赋,他的未来还 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另一 方面,且更重要的是,我 们并不认同只有哈佛北大 的孩子家长才有资格谈家 庭教育,一切为了孩子谨 慎思考、倾心付出的父母 ,都有权利交流他们的“育 儿经”,而不必有任何“光环 ”的前提。 这也不是一本范例型的 书。我们的很多设想仅是 一家之言,并非范式和真 理。我们自己初为父母, 没有任何可靠的经验,每 一步都是探索,每一次都 是尝试,时有挫折,也多 彷徨,无力指点江山,激 扬文字,只想迫使自己更 深入地反思,更透彻地理 解。因此我们的观点和做 法未见得适用于所有家庭 和孩子,也无法担当“教育” 其他父母的重任。 这更不是一本哲思性的 书。尽管我们试图让自己 的思考提炼、升华,但是 总体上,这些思考比较感 性,相对微观,在思想的 凝化和穿透力上还比较逊 色。一方面我们的能力所 限,难以达到哲理的高度 ,另一方面也没有打算这 么做,而是希望更多的普 通父母阅读时一目了然、 亲切自然、感同身受,所 以书中没有任何悬念、术 语和高深的道理。 有一首诗《滑滑梯》至 今记得,“孩子/爬上去,爬 上去/一溜,多么美/再来一 次/孩子,长大了/你只能向 上,不能向下/因为你,不 可能永远是孩子/而人生, 导语 本书内容主要来源于作者对孩子从出生到小学入学前6年多生活和学习的全程性日记和心得体会。在长期深入观察记录孩子成长过程中,作者将孩子成长的必要基础概括为人生的五根桩子,提出“五根桩子亲子教育法”。“五根桩子”分别是:身体、品行、意志、见识和交往,每一根桩子细分出7—12个方面,主要摘引原始日记,辅之以相应的阐述和征引,说明为什么要打这些桩子,如何打这些桩子,对于一个儿童的成长过程起到什么样的积极作用。同时对家庭教育方法心得进行了梳理,概括出五个方面,保有平和之心、严守规约之度、巧用说理之法、遵循多元之道、明于经权之辨,分别穿插在各章之中,另摘引“童真无忌”(儿童有趣的言行),穿插在书中。书后有若干附录,与正文相呼应,包括对孩子看电视、学书法、美术、字母的反思等等。 精彩页 季羡林先生在《赋得永久的悔》中讲他家境差,整年只能吃“红的”,以至于“谈红色变”。只有靠自己辛勤劳动“拾麦穗”,才能偶尔换来一点“白的”,吃起来的感觉仿如“龙肝凤髓”。也有时候自己这个“不到三块豆腐高的孩子”,去二大爷田里劈高粱叶,背着一大捆高粱叶走进二大爷的大门,把叶子放在牛圈里赖着不走,好不容易能蹭上一顿“黄的”。看似简单不过的“红的”“白的”“黄的”,写尽了解放前底层百姓家里的窘迫与困顿。 不要说解放前,就是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很多农村地区依然相当贫穷。孩子爸爸出生在苏中某地,小时候家里虽然不能说一贫如洗,也属于室无长物。记忆中吃得很差,素食为主,很少开荤,米饭中时常要添些粗粮,土豆白菜不能保证数量。读初中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中午放学前常有“饥肠辘辘’,的感觉。过年时会蒸很多“酵条”(馒头条),晒干切片后存放到春夏季节作为“点心”,每天限量带几片去学校。但是同学中还有比孩子爸爸家更穷的,看见了就来“讨要”,孩子爸爸每次都要分一些给他。经常盼着家里来客人。因为只有来客人,才能改善伙食,蹭一点花生米、煮鸡蛋吃。还有就是盼着过年过节,因为只有过年过节,才有麻饼、桃酥或者月饼吃。中秋节的一块月饼不是一次吃完,而是分成八块,藏在壁橱里,每天放学回来吃一点,确实感觉如龙肝凤髓。 虽然这些情况异常真实,仿佛就在昨天,但是距离现在的孩子已经十分遥远,很难通过“忆苦思甜”让他们增加“胃口”,因此简单说教并不奏效。我们家庭能够做的,一方面提高饭菜质量,尽量烧得可口一些吸引孩子,另一方面是巧妙做“思想工作”,提高“认识”,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但是有一条原则:坚决“不开小灶”,不让孩子吃独食。不知道等孩子再大一些。了解人类艰辛的生存发展史后,能不能更加深入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汉高祖刘邦分封功臣,其中萧何居功至伟,刘邦一开始准备封给他很多肥沃的良田,可是萧何坚决不接受,相反要了贫瘠的次田。刘邦不解,萧何说次田可以督促子孙自食其力、勤于耕作、懂得节俭,防止不思进取、好吃懒做。果然,当时被分封的很多功臣家族很快没落下去,而萧何家却长期兴旺不衰。曾国藩在给儿子曾纪泽的家书中也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几可以成大器”,曾氏一族绵延百余年,人才辈出,与曾国藩的治家理念不无关系。中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30多年,不少家庭属于“421”结构,信奉“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等观念,对孩子过度溺爱,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不愿让孩子受一丁点儿委屈。本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可是现在中国已经出现“全民富二代”的可怕现象,以至于“熊孩子”报道频出。其实,无论是家境优渥,还是家徒四壁,作为父母都应当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物质观、金钱观和价值观。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不宜简单、片面地谈“穷养”“富养”,而是应当把重点放在如何正确地“教养”上面,倡导衣食简朴,防止物质至上。 孩子把饭泼出来,我们没有过多责怪他,主要责怪的是他做了错事,自己不想担责任,所以才有后来的冲突。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原则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到底”,而且父母思想上要高度一致。父母之间没有分歧,即使家里老人有所“包庇”,也不会有大碍。另外,孩子小的时候,做事情“毛手毛脚”,容易泼饭、泼牛奶、泼水,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客观原因是小孩的手指肌肉未发育完全,动作精细度不够,大人的要求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因此,对待孩子泼奶、泼饭,既不能一味“纵容”,也不宜一味“谴责”。解决的办法,一方面可以把瓷碗、瓷杯换成塑料碗杯,不怕摔,另一方面要带孩子多练习拍球、跳绳、手工,提高动作的精细度。任何时候,要靠方法而不是靠情绪解决问题。 P35-3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