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陆一良心说股事(你不知道的中国股市那些事)(精)
分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作者 陆一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陆一良心说股事(你不知道的中国股市那些事)(精)》由陆一所著,迄今被吴敬琏评价为最有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记者,江平教授眼中最为仗义执言的体制中人;中国国务院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巴曙松、中国证监会国际顾问戴立宁、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张力奋联袂推荐;FT中文网专栏作家陆一全新力作。

内容推荐

《陆一良心说股事(你不知道的中国股市那些事)(精)》由陆一所著,股市发展至今近三十载,历史谜团重重,谁来为中国股市著史?这一言难进的“股事”或有太多粉饰,股市秘密又有多少股民了解?《陆一良心说股事(你不知道的中国股市那些事)(精)》点破了皇帝的新装,这正是他的独特价值所在。作者以20多年体制中的亲历、观察和记录,考证,论述大量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细节,为广大群众还原中国证券史的发展和演变。

目录

一言难尽的“中国股市”

三十年来谁著史

证券界需要这样一本历史书

引言

第一章 何处再生股市的萌芽

股份制受孕的婚床

厉以宁提出股份制的初衷是什么?

“横向联合”启动国企股份制改革

股份制是完全自发的市场行为吗?

胡瑞荃越级报告促生首个股票柜台

第二章 找寻催生市场的契机

范尔霖接受股票后的故事

最早的证券公司来自哪里?

把王波明带进联办的大哥们

那个优雅的女士是谁?

寻找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出生证”

第三章 股史的皱褶中藏了些什么

新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传承

深发展和深交所的首任法人是谁?

沪深证交所开市第一天都发生了什么?

证交所场内红黄蓝马甲的由来

老大楼外所标洋文的争议

第四章 幼时脾性养成了哪些成年的品貌

深圳证券市场史前的疯狂

一封内参差一点关闭了股市

曾有过的“党政干部不准炒股”

印花税作为良药服下后的副作用

中国证券市场历史上唯一一天零交易

尉文渊领证交所创电子商务风气之先

G30的无纸化在中国实现了

第五章 衣服如何跟不上身体的成长

上海证券市场放开股价的背后

文化广场证券交易大集市

“红庙子”的故事

证监会成立源自“8·10”事件

第六章 证券市场的紧箍咒是怎么戴上头的

政府动用资金入市救市的先例

中央政府初次政策救市

地方政府主动影响市场的后果

中央政府造就的“跨世纪行情”

“327事件”的重大影响

股市落入垂直行政管理体系之手

第七章 股市是市场经济的孩子还是计划经济的孙子

基金黑幕的背后

国有股不流通的由来

国有股减持导致市场否定决策

股改行情的前因后果

B股的历史功过

“大小非”和“大小限”的真真假假

发行和上市监管权的分分合合

证券交易所如何演变为证监会的派出机构?

中国证券市场的胎记--中国证券市场历史钩沉之结束语

后记

试读章节

在中国改革的历史上,有几位学者以自己的学术观点而在江湖上扬名立万,比如以倡导市场化改革闻名的吴敬琏被称为“吴市场”、以呼吁股份制改革为己任的厉以宁被称为“厉股份”、以推动破产法而著名的曹思源被称为“曹破产”……

不过,厉以宁最初提出股份制时并没有过分强调企业制度的改革,其目的更重要的是为了解决知青回城就业难题。

这是因为,在农村轰轰烈烈地开展改革之时,中国的城市却面临着严峻的社会问题的考验。

1978年10月31日至12月10日,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经验和教训。12月12日中共中央批发了两个文件:《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纪要》和《国务院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要求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

历时10多年的上山下乡运动中,有无数知识青年从城市进入农村,而当初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就业压力很大。

1981年10月,国务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办公室起草了一份《25年来知青工作的回顾与总结》,对这场运动的起因、发展、失误、教训等重大问题提出了基本看法:1.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50年代根据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就业难的国情提出来的,目的是解决就业问题。2.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本来是就业问题,但是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当成政治运动去搞,指导思想偏了,工作上有严重失误,造成劳民伤财,人民不满。1981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由劳动部门统一管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工作,解决上山下乡运动的遗留问题。全国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基本结束。

过去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我国的所有制形式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不顾生产力水平低、层次多的特点,人为地搞所有制形式的升级过渡,轻视集体经济,消灭个体经济,使所有制的经济形式越来越向单一发展。这给我国经济建设、劳动就业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多困难。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以后,这种困难和问题首先以劳动就业为薄弱环节表现出来。因为“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停滞不前,国有工商企业又因体制问题和政治原因,长期人浮于事,冗员充塞,无法容纳更多的人员就业。

到1979年,回城知识青年大约1700万,再加上320万没有就业的留城青年,总数达到2000多万,大体上相当于当时中国城镇人口的1/10。成千上万的返城知识青年要求政府分配就业,而政府和企业又无法满足这么多待业人员的要求。矛盾非常突出,甚至出现了包围火车站、包围各地省市政府要工作的群体事件。

因此,1980年四五月份,为了解决知青回城的就业问题,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和国家劳动总局联合召开了劳动就业座谈会。在这个会上北京大学学者厉以宁提出股份制设想,认为可以号召大家集资,兴办一些企业,企业也可以通过发行股票扩大经营,以此来解决就业问题。但是,厉以宁的这个提议当时并没有得到中央政府应有的响应。

三个月后,在中共中央专门召开的,由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万里主持的全国劳动就业工作会议上,厉以宁再一次提出用股份制办法解决就业的社会难题,得到了与会的于光远、童大林、冯兰瑞、蒋一苇、董辅礽、王珏、赵履宽、鲍恩荣、胡志仁等学者附议。

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绝大多数领导对西方经济学不熟,对资源配置的理论也不熟。实际上,许多人仅仅把股份制作为一个解决就业问题的政策,而没有认识到股份制将重新构造微观经济的基础。但这是众多学者第一次公开呼唤中国建立股份制。

1984年4月,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国家体改委)在常州市召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会议纪要提出城市集体企业和国营小企业要进一步放开、搞活的办法是“允许职工投资入股,年终分红”。

这期间,我国的农村企业和城市的小企业有了股份制的雏形,其特征是从浅层次的集资入股型到深层次的合股经营、股份合作型发展。例如,1982年6月中国南山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与广东深圳市地方企业实行横向经济联合,公司全权负责筹资开发深圳经济特区赤港2.2平方公里地域,建设并经营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型深水海港。

P7-9

序言

陆一先生在FT中文网的专栏“中国股事钩沉”将结集出版,嘱我写个序。因这个专栏最早是我向他邀约的,就说几句编辑的话。

2010年秋,我和陆一在上海的FT中国年会上见面,当时,刚读了他的专著《闲不住的手——中国股市体制基因演化史》。我去国外已久,越来越多的国内事让我既兴奋好奇又疑惑重重,中国股市就是一个例子。陆一的那本书,似乎在解答我的一个问题:20年光景,中国股市如何孕育诞生,如何一路走来,如何长成了现在这个独特的模样?

我和陆~结识,说起来还是早已不复存在的《世界经济导报》牵的线。1983年,我还在复旦大学新闻系读书,毕业实习就分配在创办初期的“导报”。坐落在淮海中路上的上海社会科学院内那一大间总是烟雾缭绕、局促得转不开身的编辑部,是我职业新闻生涯的第一站。这份当年在海内外影响巨大的周报,记录了邓小平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先声和勇气。20世纪80年代中期,陆一到“导报”工作,从记者、编辑开始,直到编委、要闻部副主任。1988年,上海首届“十佳记者奖”,他榜上有名。一年后,“导报”成为历史,中国新闻史匆匆翻过难忘的一章。之后,陆一进入证券界,现供职于上海证券交易所。

邀陆一写专栏,原因也简单。读了《闲不住的手》后,我隐约觉得,他在叙述中国证券市场演化的关键事件和相关人事时欲言又止,有难言之隐。一笔带过处,自然留下不少盲点。我问他,中国股市短短20年,已留下诸多悬案,不少基本事实已难以确认,他是否愿意写个专栏,将该记录的完整记录下来,该补的盲点补上,该甄别的甄别,拾遗补缺,还中国证券市场更清晰的脉络。

陆一应承下来。当时,他作为策展(展览策划)人正在北京筹办“中国资本市场20周年成就展”,同时正进一步补充收集第一手资料。读者手里的这本新书,就是陆一先生过去两年对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进一步调查求证和研究的结晶。我想,这部书会让我们把“闲不住的手”看得更为清楚。

面对当下中国证券市场的混沌和暗箱运作,经济学家许小年曾感叹:从此再不研究中国股市!10多年前,经济学家吴敬琏也曾警言疾呼中国的股市是“一个没有规矩的赌场”。陆一的这本新书,试图以其权威文献和史实记录,为我们描述过去20多年中国股市的“胎记”和行为方式。

第一,陆一的结论是,在邓小平实施改革开放10多年后,中国证券市场得以突破而诞生,其最大的动因是政治考量,而非经济发展的自发秩序或结果。20世纪80年代末的政治风波和随之而来的国际压力以及国内改革停滞,使北京最高决策层试图以推出证券市场向国际社会昭示中国继续改革的基本国策。陆一写道:“催生中国证券市场出现的契机完全是经济因素以外的因素——这也许是很多经济学家和参与决策者意想不到的,也可能是至今不愿意完全承认的。”

第二,据陆一考证,中国证券市场注重“圈钱”,忽视回报,也是这种“胎记”的一部分。陆一就坊间流传的央行(中国人民银行)高管向朱镕基总理“灌输”股市概念一事,找到当事人调查求证,得以证实。“卖股票,用股份筹资,那是不用还的呀!只要交个利息就完了,不用还本!”1988年春,央行智囊这一席话,让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的朱镕基大喜:“哦哟,还不用还本啊!这种“圈钱”的“胎记”,一直持续到现在。我对这段史实倒是有另一番解读,那就是计划经济时代过来的中国领导人,即使开明懂经济者如朱镕基总理,当时对股市和资本市场的了解仍少得可怜。这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中国股市很低的门槛和起点,也使决策者在股市运行中自然转向他们最熟悉的“路径依赖”,以他们熟悉的“计划经济之手”,有效地“融资”和摘取“资本市场”的花朵。正如陆一所说:“中央政府就此真正成了凌驾于所有市场参与者之上的超级利益主体之一。”

我向大家推荐陆一的这本书,是因为他的认真、执著和实事求是。他追求中国股市发展的真相,他尽力不避讳敏感的问题和人物。他的记者生涯虽在20多年前早已戛然而止,他的调查和研究却仍铭刻着一位优秀记者的职业印记。他常在专栏文章发表前的最后一刻,传来对若干事实或细节的补充和修订。在这个历史渐行渐远的年代,他尽力对他记录的这部分历史负责。

短短20多年,中国股市的市值已经跃居全球第二位。在拥有成熟资本市场的国家,投资股票多是中产阶级的财富游戏:在中国,它表面上是都市小股民的天下,实际上,中国股市正越来越成为权力和资本同谋的“权贵资本主义”的一部分,政府对股市的直接干预产生了众多的寻租可能和环境。不同的社会和经济形态影响下,会产生什么样的股市?陆一的书中,并没有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建言。他关注的是中国股市已消逝的20多年。他希望立起一面镜子,看看中国资本市场到底是如何走过来的;同时,再扪心自问,我们为什么不能再这样走下去!

前不久,颇有改革力度的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公开表示,中国股市的“圈钱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郭树清的这段话,虽然晚了很多年,但由证监会主席亲口说出还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中国股市为“圈钱”而存在,这是陆一很多年前就得出的结论。至于,“圈钱时代”是否会一去不返,我不那么乐观。“圈钱”的股市,有它的惯性,还有众多早已“被圈”而不自知的股民。陆一的书和他对中国证券市场史的研究,点破了皇帝的新装,这正是他的独特价值所在。

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FT中文网总编辑张力奋

2012年7月

后记

我花了将近20年亲历、观察和记录的积累,历经四五年辛勤考证、访谈和写作而成的这套研究中国证券市场历史的三部曲式的著作,第一部《闲不住的手——中国股市体制基因演化史》是纵向的大历史框架、宏伟叙事式的市场演进的描述,第二部《谈股论经:中国证券市场基本概念辨误》则是横向的大切面走向、概念辨析式的体制蜕变的批判,而这第三部《陆一良心说股事:你不知道的中国股市那些事》,将是点状的小细节考证、真实再现式的人物事件还原。至此,从多维空间时间研究中国证券市场前20年历史的任务,在我这里有了一个阶段性的结果。

研究历史无外乎是为了理解现在之所以、将来之所向。

尽管中国证券市场不是从计划经济体制演化而来,而是在旧体制之外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的。在这个市场(特别是监管)体系中,集中了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学成回来的,以及本身在国内但却是最具有市场经济头脑和思维的人。但在1999年、经济体制改革开始20年之后,中国证券市场这个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新生的经济增长点”,却在组织、人事和行政管理上被纳入了中央政府直接掌管的既有行政体制,完成了中国证券市场组织管理体系的行政化演变。直到改革历经30年后的今天,最市场化的系统却被困在最行政化的体制中,使人无从分辨中国股市到底是市场经济的孩子还是计划经济的孙子——这是一个在谈论、研究和分析证券市场问题时,长期被忽略的重要因素。

自从2011年年末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履新之初,市场就传出一个新概念——“郭树清新政”。可是,“新政”,永远是相对于“旧政”来说的。尽管官方对于证券市场20年发展的自我评价言之凿凿,但20年来对于证券市场的“政策市”和政府监管机构执政行为的诟病一直不绝于耳。这一切在郭树清上任之后的一系列施政行为中都出现了明显的松动,而这却恰恰是多年来市场众望之所归。也许,这就是市场冠之以“新政”的缘由吧!

但是,“新政”还仅仅是在原有体制框架内的施政新行为而已,从郭树清浓厚的20世纪80年代体改研究者的背景可以想见,在原有体制框架下的“新政”更应该只是一个序幕,在此之后,对现有体制采取行动的“新制”,也许是值得期待的正剧。

笔者当年在《世界经济导报》工作,1985年郭树清曾在本报整版发表了《改革十题:苏联东欧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详见1985年4月1日《世界经济导报>第3版),仅从这“是建立新体制还是改善旧体制”、“是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还是凭局部经验决策”、“是从调整基本经济关系入手还是从强化‘经济刺激’起步”、“是安排合理的增长速度还是继续追求高指标”、“是从改革需要出发安排财政还是从财政观点出发实施改革”、“是全面改革还是局部改革”等十大问题的提出,就可想见当年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时,郭树清对体制改革就有着怎样的完整理念。

但是巨大的利益背景、顽固的体制惯性、痞弊的人事风气……怎么把政府监管机构从市场超级利益主体的现有角色“摘”出来,完成市场体制的重新建构,郭树清“新政”暖身之后,一己之力将面临严峻的远道重任……  正因如此,这40多篇发生在20多年市场发展历史中的小故事,如果能对“新政”之后的“新制”起到殷鉴不远的作用,也该是值得欣慰的事情!

从2010年6月到2012年4月,整整10个月的FT专栏暂告一个段落,浙江大学出版社有意将此专栏文章结集出版。于是我在最近这几个月中,再一次安静下来,重新编辑、补充、修改,并进一步考证了所有篇章和图片中的细节,同时重新加写了若干新的篇章、新增或替换了部分图片。

最后在这有关中国证券市场历史研究的第三本书最后完稿之余,我再一次对我的老伴和小女——艺和卉表示由衷的感谢:在我这20多年的人生起伏和曲折历程中给我的支持、理解和宽容,使我能够从容完成这有关中国证券市场历史的三部曲式的著作;同时也以更为深切的爱意献给我们家庭的成员之一、陪伴我18年的狗儿子杰米……

陆一

写于2012年7月4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