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党史大佬蒋永敬反思国民党为何丢掉大陆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威望地位达到顶峰,为何只短短四年,就败走台湾?
国共战场上,为何那么多国民党高级将领转而投诚?这一举措对战局有什么影响?
偏隅台湾的蒋介石对国民党的失败有何检讨?
1950年,已经是共产党治下的浙江省,蒋介石怎样做到了在舟山全身而退?
《蒋介石与国共和战(1945-1949)》由蒋永敬、刘维开所著,看惯了大陆作者写就的国共和战研究著作后,看一看台湾国民党党史大佬对那种特殊时期的反思,无疑有更多看点。
史料运用上,本书除充分利用蒋氏日记外,并以国共两方档案资料,以及其他相关人士的日记和著述,互为印证,构成本书的主要基础。
本书最基本的观点是,国共美三方,蒋是以战逼和,毛是以和备战,马是以和避战。
《蒋介石与国共和战(1945-1949)》由蒋永敬、刘维开所著,从1945年8月,中国对日抗战胜利,到1949年12月国府撤退,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由和谈而至战争,经过四年多的时间,带来中国巨大的变化,由国民党统治的中华民国,变为共产党统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这一巨大变化的因素,固甚复杂,而国共两大领袖——蒋介石、毛泽东的意志和主导,实具关键性。本书即是围绕这个问题来做探讨,期对这一变化的过程进行了解。
《蒋介石与国共和战(1945-1949)》在史料运用上,本书除充分利用蒋氏日记外,并以国共两方档案数据,以及其他相关人士的日记和著述,互为印证,构成本书的主要基础。
第一章 和谈经纬(上) 重庆会谈毛泽东志在华北与东北
停战协议美助蒋介石先图关外
第二章 和谈经纬(中) 政治协商结果国共反应不同
整军方案中共另有“暗盘”
东北停战协议战而不停
第三章 和谈经纬(下) 施展拖延战术谈而不和
为宣传而谈判教育人民
综论
第四章 安内图外 一箸失全盘败
先安关内,再图关外
蒋介石悲观局势“几于痛哭”
毛泽东说:“蒋介石来势很凶”
苏联、中共态度由硬而软
“一盘好棋”搅成“一盘歹棋”
第五章 和战两难 关内全面停战 关外全面接收
苏军支持共军阻挠国军接收
美援落空蒋马分歧 回头再安关内
和战两难两头落空
第六章 挫折年代 1946年的战果
国共双方兵力概况
鲁南战场之受挫
东北共军第五次攻势
动员戡乱全面动乱
政治之腐化 通货膨胀与经济恐慌
中共的“第二战场”
士气低落与军纪败坏
第七章 崩溃年代 军事走向崩溃
毁灭性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金融的崩溃 国民党内讧蒋氏下野 结语
第八章 进退两难 六届临时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第一次会议经过
中常委谈话会 第二次会议经过
结语——会议之检讨
第九章 国府撤退 行政院南迁广州 广州—重庆—成都
从成都到台北
结语
第十章 舟山撤防 舟山战略地位的提升 蒋介石对舟山防卫的加强
舟山撤军之决定与执行
结语
第十一章 检讨总结 蒋介石对1949年失败原因之检讨分析
检讨大陆失败原因之意义与目的
结语
国方最大的困境,是东北接收问题,此不仅受阻于中共,而苏联的影响,益为重大。缘自日本接受投降之前仅及一日,苏联即于8月9日对日宣战,以远东军外贝加尔方面军司令马林诺夫斯基(R YMarinovsky)为统帅,指挥数十万红军,进人中国东北及外蒙。日军毫无抵抗,8月21日,其关东军在哈尔滨向苏军投降,五十九万四千余人悉数被苏军俘走。苏军分为三路进入满蒙,右翼兵团攻向张家口,中央兵团进至承德及平地泉,左翼兵团沿中东路南下长春、沈阳,一支入旅顺、大连,一支进抵山海关。其右翼兵团于张家口附近与中共军会合,并掩护其入据张垣。中央兵团直趋承德后,共军即得入据热河。其左翼兵团则直接以东北转移共军之手。
据中共东北局向中共中央的报告:苏军将领于10月3日接见他们,明确表示中共关于“向南防御,向北发展”,争取控制全东北的战略方针十分正确。建议中共抽调主力25万至30万人,分别部署在山海关一带及沈阳附近,把住东北大门,不让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东北局高兴地电告中共中央说:苏军“已下最后决心,大开前门,此间家务全部交我。……”并转述斯大林的话,称赞“中国共产党是勇敢的、聪明的、成熟了的,我们很有信心”。
依《中苏友好条约》之规定,日本投降后之三个月内,苏军完全撤出东北。而国府亦依约派员接收。即以熊式辉为东北行营主任,蒋经国为外交特派员,张嘉墩为行营经济委员会主委,进行接收工作。熊等即于10月12日抵达长春,即与马林诺夫斯基交涉接收事宜,迭受刁难。起初彼此尚可交谈,但自10月21日起,苏方态度突然变恶,借口国方有反苏之行动与宣传,乃限制行营活动,封闭国民党长春党部,并以共党张庆和接任长春警察局长。意在阻止国府之接收也。…接收东北之国军拟由大连登陆,被苏方拒绝。27日,由葫芦岛登陆,即遭共军攻击,乃折回青岛。经与马林诺夫斯基交涉,希在营口、葫芦岛登陆,马声明苏军已自该地撤退,十八集团军(共军)人据矣,彼概不负责,亦不干涉。
苏方态度之突变,据蒋经国之分析:“系受美苏关系及国共冲突之影响,苏方恐我国军进入东三省之后,将支持美国在东北之利益,甚至未来战争中,我军有被美国所用之可能,故不愿我国大军开入东北;但根据条约,苏方不得不撤兵;同时亦无法禁止我军开入东北,故决定造成混乱局面,使我中央一时不能接收东北,此乃苏联最近一切设施之主要原则。”
据张嘉墩的分析,认为苏方种种阻碍,其目标不外以下三点:(1)东北今后成立之政权,不能有与苏联不友好之意旨与行动。(2)阻止美国染指东北,断绝中国以夷制夷之观念。(3)使中央不能在关外有雄厚之武力,至少使八路军可在关外立足。其后马歇尔主导的停战协议,正与以上三点相冲突。三国共和解出现转机
面临此种情况,蒋介石乃重订接收东北计划,即“必须先收复关内与内蒙,而后再图东北也。”此即蒋氏确定“先安关内、再图关外”计划之张本。并于11月15日的“绥靖会谈”中作了说明:
即是关内对共摊牌,关外撤退行营,停止接收。共方的宣传说是蒋“开了秘密会议,决定倾全国兵力到华北剿共。会后,南方各地的军队即再度大举北调,几十个箭头指着华北解放区。”
毛泽东说:“我们承认蒋介石来势很凶,但除了抵抗以外,别无办法。”
关于撤退行营,国方即于11月15日晚间9时通知苏方,苏方在17日下午4时即覆,表示“必履行中俄同盟协议,助我便利接收东北,且称将待中国军队接收,故其撤兵亦愿延迟一、二月亦可。”有此转机,蒋亦不愿与苏方弄僵,决定“我亦不能不再作与之周旋,移转行营之公告暂不发表,以观其效也”。
张嘉墩于11月25日由长春回到重庆,向蒋报告行营撤退后,俄军谦逊态度与其行动甚详。蒋于是对东北方针“不能不再作考虑矣”。
经过交涉,中方同意苏军延期撤退一个月;苏方允对长春、沈阳之非政府武装人员,解除其武装;并允中国空军工作人员至长春、沈阳机场,指挥飞机起降;允国军在北宁路及东北港口运输之便利;对国府接收人员允予协助;对其编配地方团警给予协助。中方亦同意苏军延期撤退。国军即于11月26日由山海关进驻锦州。蒋经国、张嘉墩亦回长春与马林诺夫斯基接洽,尚属顺利。惟苏方希望撤兵再延期一个月(1946年2月1日前撤完),并提出经济合作。王世杰向蒋建议:苏军延期撤退,可接受;经济合作允在东北接收完成后商谈,蒋赞同。…张嘉墩要求先由经济部派人往东北与苏方谈商,蒋允考虑。
与此同时,东北接收工作亦趋顺利,国府接收人员即于12月22日及27日,先后接收长春及沈阳市政。次年(1946)元旦起接收了哈尔滨市、辽北、松江、嫩江等省市。国军亦接防新民(1946年1月12日)和沈阳铁西区(1月15日)。而双方的“友好”,亦即到此为止。
P14-17
从1945年8月,中国对日抗战胜利,到1949年12月国府撤退,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由和谈而至战争,经过四年多的时间,带来中国巨大的变化,由国民党统治的中华民国,变为由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这一巨大变化的因素,固甚复杂,而国共两大领袖——蒋介石、毛泽东的意志和主导,实具关键性。本书《蒋介石与国共和战:1945~1949》,即是围绕这个问题来做探讨,期对这一变化的过程进行了解。
本书分为十一章,探讨蒋介石从1945年8月到1949年12月,如何处理国共的和战问题及其面临的困境。这十一章依次是:
第一章和谈经纬(上)
战后国共和谈自1945年8月28日开始重庆会谈,到1946年10月11日国军进占张家口前后,为时一年两个月的不断谈判,可分为七大要项:(1)重庆会谈;(2)停战协议;(3)政治协商;(4)整军方案;(5)东北停战协议;(6)拖延战术;(7)为宣传而谈判。
本章探讨重庆会谈与停战协议。重庆会谈,为战后国共首次和谈,除由双方代表直接会谈外,并有蒋介石和毛泽东的八次面谈。从这次的会谈中,可以看出毛氏志在华北与东北;蒋氏则坚持政令和军令的统一。虽无结果,但双方同意继续商谈。结果签订《会谈纪要》(或称《双十协定》)。停战协议,是在美国驻华特使马歇尔将军(Georgec.Marshall)主导下的结果。此一协议改变了蒋介石“先安关内再图关外”的决策,变为先图关外,造成中苏关系的恶化,使蒋介石处理东北问题,陷于不可收拾的局面。
第二章和谈经纬【中)
本章探讨政治协商、整军方案和东北停战协议三项问题。政治协商虽为重庆会谈的延续,但两者差异至大。其间最大的差异,共方在政协中提出大量的要求条件。重庆会谈,毛泽东的条件,不过志在华北与东北的地方政权,政协则由地方政权延伸到全国性的中央政权,其中通过的所谓扩大政府组织案,实际则为国共的“联合政府”。宪草中的无形国民大会,及行政院的责任内阁制,立法院的国会制,实际架空了蒋介石的权力。是以政协结果,国共有不同的反应。整军方案,亦为马歇尔所主导,纸面上统一全国的军队,实际上中共另有“暗盘”,不使美、蒋“以全国军队统一来消灭我们”(毛泽东语)。东北停战协议,由国、共、美三方代表于1946年3月27日所签订,目的在使国军和平接收东北主权。此时苏军自东北撤走,径交由共军接收。依照协议,政府要接收,须经过协商,取得共方的同意始能接收;否则即须动武。所以此项协议反而成为共方的保护伞。
第三章和谈经纬(下)
本章探讨拖延战术、为宣传而谈判及综论。拖延战术是探讨国军于1946年5月19日四平街之役击败共军,而于23日进占长春后,周恩来利用马歇尔对蒋施加压力,争取到自6月7日到30日的23天停战,目的是借谈判以备战。其所施展的拖延战术,可谓极尽纵横捭阖之能事。马歇尔说周“是他从未遇到过的对手”,国民党代表徐永昌说周“抱拖延政策”。蒋介石说他“诡辞拖延”。本项即为探讨周氏如何施展其拖延战术。为宣传而谈判是探讨1946年7月至10月间三个月的边打边谈时期,共方谈判的方针,由消极的争取停战时间,进入以谈和备战时期。其方式是以谈判为宣传,目的是教育人民,也包括教育第三方面人士。依毛泽东之说,此时中国人民以及中共内部之间,都有打与不打的问题存在。为解决这一问题,周恩来乃以谈判作宣传,为宣传而谈判,来揭露蒋之“独裁内战”和美之“独霸中国企图”的面目,祛除不打的心理。这是“教民作战”。此时马歇尔之调停角色,已非重要,仍不放弃和平希望,奔走南京与庐山(蒋驻地)之间八次之多,传达蒋、周意见。最后却遭到周的斥责,马氏从此退出调停。而由第三方面人士作最后的奔走,终无所成,国共和谈从此决裂。
综论一年多来的国共和谈,争论不息,纠缠不清,但其中心问题,不外是在围绕着和与战的问题在打转。概括言之,马歇尔、蒋介石、毛泽东三人的策略,各有坚持,马是以和避战,蒋是以战逼和,但却战而不决,和则无成。毛是以谈和备战,但却谈而不和,准备决战。马与蒋的策略皆告失效,即是毛之策略的成功。
第四章 安内图外
安内图外,是日本投降后国府接收东北受阻于苏联红军及中共军,蒋介石在1945年11月16日所定下的“先安关内,再图关外”之策。在蒋氏以后的《日记》中,一再反悔误信美国驻华特使马歇尔之主张,乃转变了这一政策。以致“一箸既失,则全盘皆败矣”。本章循此线索,就国共两方已刊布的档案资料,进行了解。认为:马氏所执行的美国对华政策,不仅为安抚中共不使投入苏联怀抱,显然也是“以共制蒋,以蒋制苏”;中共从而利用之,不仅“以苏制蒋”,而且也是“以马(美)制蒋”。如此,蒋氏的下场,可想而知矣。
第五章 和战两难
马歇尔特使主导下的军事停战协议,关内全面停战,关外不在此限。美式装备和训练的国军精锐,经由美舰的运输,大量运至关外,名为协助蒋介石接收东北主权,实际则是美国势力介入东北。这是犯了斯大林(Joseph stalin)之大忌。招致苏方强烈的反弹,不仅使蒋氏的先图关外未成,关内更不能安,关外关内均成战场。依当时的情况,战对政府绝对不利,蒋氏处于被动的形势下,以战逼和。和对中共相对不利,毛泽东在主动的形势下,以谈和备战。在时间点上,迁延愈久,愈对政府不利;相反则对中共有利。因此,共方必欲迫使国民党走上战争之路,致使蒋氏陷于和战两难之困境。
第六章 挫折年代
1946年是国共边打边谈的年代,到了1947年只打不谈了。边打边谈这年,国民党打占优势,谈则无成。只打不谈这年,打则由优势转为劣势矣。大陆学者金冲及著有《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是就共方而言。如就国方来说,便是“挫折年代”了。这一年,国方不仅在作战方面,连遭挫败,复以政治的腐化、通货膨胀与经济恐慌,以及学潮汹涌而至士气低落,军纪败坏。这个仗实在打不下去了。因此,即有很多人以为过去如不与共党决裂,或者和平有望;即不然,亦不致经济、军事败坏至此。时任国防部长的白崇禧以为去岁(1946)攻下长春,如依其主张不顾一切进追,当可攻达佳木斯一带,因受马歇尔压迫,未能如愿,至为可惜。此皆“马后炮”也。
第七章 崩溃年代
进至1948年,国共内战已达三年,国方已是精疲力竭,士气消沉,每战皆败,尤其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败,精锐尽失,不堪再战。而共方以战胜之威,士气旺盛,奋战不息。国方复以金融崩溃,物价飞涨,人民痛苦已达极限。蒋介石成为众矢之的,以为只要蒋氏下野,和平立可实现。反蒋倒蒋之声为之升高,共党与党外人士倡之于先,党内一些同志应之于后,毛泽东完成打倒蒋介石和国民党的工作,便指日可待了。
第八章 进退两难
国共和谈决裂以后,毛泽东的战略目标,即为“打倒蒋介石的工作”。如果蒋氏以其领导抗战胜利的威望,以及为光大民主宪政而功成身退,使毛氏失去战争的凭借,1948年的崩溃困境,有无纾解的可能?此为值得思考的问题。据蒋氏的《日记》所记,即有“让贤选能”之准备。经过慎重的考虑,决定推举胡适竞选总统,以为“此为救国之出路也”。此一关键性的问题,在这年4月初召开的国民党六届临时中全会,正式提出讨论,亦受到各方舆论的重视。惜此“让贤选能”未能如愿,从蒋氏当时的检讨中,似已预知日后失败的命运。
第九章 国府撤退
1949年,实为撤退年代,国军在共军追击下,一路转进。国民政府的撤退,也几乎是在共军的追击下,由南京而广州,而重庆,而成都,最后迁至台北,才算定了下来。其时台湾虽是政府规划的疏散地点之一,但并非原先设定的政府迁移之地。当时政府中人普遍的想法,只要政府留在大陆,还有生存的空间;否则就很难想象。然而代总统李宗仁借病出国,中枢无主,蒋氏乃以党之总裁及国民党非常委员会主席的身份主持一切,一度考虑政府迁移西昌。由于形势所趋,决定迁台。这其间有诸多原因,蒋经国的意见,深具历史意义。认为“有广东方有北伐之成功,有四川才有抗日之胜利,而今后——非台湾似不得以立足”。
第十章 舟山撤防
1949年5月27日,国军自上海撤退,部分部队留驻舟山群岛,该地区的战略地位,顿显重要。在此之前,蒋曾巡视该地,预作布署。其后增强防务,故继10月金门古宁头战役之后,而有11月3日的舟山登步岛战役。迨国府撤退,舟山乃成为向大陆沿海不时进袭的重要基地。共方亦积极准备夺取舟山。其后由于共军拥有俄制喷射MIG机,国军失去空中优势,进而也失去制海权,舟山的撤退也就势在必行了。在蒋决定撤退时,诸多高级将领均持以反对的意见。由于蒋氏的坚持,准备的充分,终于1950年5月16日一夕之间,顺利地完成舟山撤退工作。这次的主动撤退,改变了过去战略上的失误,例如辽沈、平津、淮海等战役之败,皆因应撤而未撤,以致备多力分而被各个击破;或因撤退迟缓而被歼灭。为了避免重踏过去覆辙,所以舟山的撤退,得以“集中全力,确保台湾,巩固此惟一反攻之基地”。事实证明,这一措施是正确的。
第十一章 检讨总结
蒋介石继孙中山之后领导中国国民党,由北伐统一而至对日抗战的胜利,以其二十多年的辉煌成就,何以在战后短短四年的时间,败于中共?论者纷纭,莫衷一是。而蒋氏自我检讨其失败的原因,不啻“现身说法”。本章是就蒋氏自1949年至1952年的四年之间,在多次演讲中关于大陆失败原因之检讨,进行分析,期以了解蒋氏如何看待大陆失败的原因。对于国民党失败原因的了解,至为必要也。
构成本书的十一章论文,第一至第三,及第六至第七共五章,由著者执笔,承刘维开教授补充资料并予校正,长男世安帮助校读,并提供一些宝贵的意见。第四、五两章,是著者与刘教授的合撰。第八至第十一的四章,为刘教授所作。
近年由于蒋介石日记的开放,成为中外研究学者的“取经宝库”,本书除充分利用蒋氏日记外,并以国共两方档案资料,以及其他相关人士的日记和著述,互为印证,构成本书的主要基础。疏漏之处,仍所不免,尚祈读者的指正。
蒋永敬
201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