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罗英文集
分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交通运输
作者 罗英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罗英文集》由罗英所著,本书主要分上下编,上编为罗英的专著《中国石桥》,下编为罗英编著的《中国桥梁史料》。由于罗英的著作早在上世纪50到60年代出版,目前已经很难见到。一方面为了满足读者阅读大师作品的需要,另外也是为了纪念和缅怀一代桥梁建筑大师,特将罗英的著作重新整理出版。该书对我国桥梁建筑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同时附有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对于当今的读者学习和了解我国桥梁,尤其是石桥的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内容推荐

《罗英文集》由罗英所著,《罗英文集》介绍我国自古迄今几千年来修建桥梁的史料,把我国古式桥梁与新式桥梁同样重视。书中先分章叙述中国桥梁的演变过程,中国古式桥梁与中国新式桥梁。其次再专章重点介绍中国古式名桥工程以及中国四大河道上的桥梁工程。最后一章为中国建桥工程经验选录。全书附有插图320余幅,可以补文字的不足,使读者更能充分了解建桥工程的实况。

目录

上篇——中国石桥

自序

第一章 石桥概论

 第一节 石桥创始

 第二节 石桥演进

 第三节 石桥研究

第二章 壮丽的石桥

 第一节 石拱桥

 第二节 石柱、石板石梁桥

第三章 三大名桥三大发明

 第一节 三大名桥

 第二节 赵州安济桥

 第三节 泉州万安桥

 第四节 潮州广济桥

第四章 石桥构造简述

 第一节 石桥各部分的名词和尺寸比例

 第二节 石桥的建筑

 第三节 下部构造

 第四节 上部构造

 第五节 其他构造

第五章 古经验与新理论

 第一节 以石拱桥为研究的对象

 第二节 研究我国石桥的开端

 第三节 石拱桥工程理论的要略

 第四节 古式石拱桥做法的主要关键

 第五节 验算无铰拱石桥

 第六节 验算多铰拱石桥

第六章 新型石拱桥

 第一节 近代石拱桥建筑的历史过程

 第二节 新石拱桥和新技术

 第三节 解放前后修建的几座石桥

下编——中国桥梁史料

编著者启事

内容提要

序一

序二

自序

绪论

第一章 中国桥梁的演变

 1–1 原始桥梁

 1–2 堤梁

 1–3 桥

 1–4 跨空桥梁

 1–5 新式桥梁

第二章 中国古式桥梁

 2–1 古代桥梁

 2–2 近代桥梁(961—1880年)

第三章 中国新式桥梁

 3–1 现代桥梁概述

 3–2 现代铁路桥梁

 3–3 在三个不同时期中三条铁路桥梁的修建

 3–4 现代城市桥梁

 3–5 现代公路桥梁

第四章 中国古式名桥工程

 4–1 我国首创的敞肩石拱桥

 4–2 提高通航孔净空的经济石桥

 4–3 首创筏形桥梁基础的石桥

 4–4 首创开合活动式的石桥

 4–5 驰名中外的联拱石桥

 4–6 特殊结构的石桥

 4–7 悬空飞渡的铁锁桥

 4–8 就地取材的竹索桥

 4–9 折柳赠别的石柱桥

第五章 中国四大河道上的桥梁工程

 5–1 黄河上的桥梁工程

 5–2 长江上的桥梁工程

 5–3 松花江上的桥梁工程

 5–4 钱塘江大桥工程

第六章 中国建桥工程经验选录

 6–1 人工起重

 6–2 安装巨大石梁

 6–3 石拱桥的建筑

 6–4 古经验与新理论相结合

 6–5 纠正施工中的倾斜桥墩

 6–6 钢筋混凝土席护墩

 6–7 加固桩基

 6–8 建设险桥

 6–9 架桥换桥

 6–10 加固钢桥

 6–11 特殊钢结构的钢轨桥

 6–12 建筑悬索桥

编后语

试读章节

古人建筑石桥,使用石墩,还有束水作用。明樊深《青陵桥记》“……昔涧河之水,注自西南,沙河之水,注自东南,胥经其下,此桥是以束其泽流,不致为田庐害。迨桥圮,而隆庆戊辰洪波直抵城下……”又清秦沅《文昌桥记》“……城之东门为府冲要,夹西岸积石为碲以束水,碲之中为文昌桥,亦积石为之……”又明胡恂《广济桥石墩记》“……斯桥墩缺一,莫杀水势,下堤如西厢东厢……岁有冲决,庐舍田禾皆不能保……”根据以上这些记载,足以证明我们先代桥工早已知道修建桥墩与防水患有密切的关系。在这种地势和情况之下,石墩要做得相当庞大,借石的静重和石与石接合面的摩擦力,以抵抗水流之冲击。因此,有些桥墩长达二十多米、宽十余米,如潮州的广济桥即是以如此巨大的结构矗立河中,因受水的冲击力相当大,故常被水流冲毁,于是在墩端建立分水尖墩,以杀水势。这种办法大大地加强了桥墩的安全性。但不论如何,就一般情况来说,其流水净宽如不到河宽一半,即束水逾越一半(除在湖沼水流不急的地方外),往往修建不到数年即被冲毁。由经验证明,束水减至约三分之一(即流水净宽约为河宽的三分之二)时,桥墩可能延至五六十年的服务年龄,如束水不超过四分之一,则多能屹立河中,历百余年甚或数百年而不堕。当然,墩基建筑的方法与基地的稳定性有密切的关系。

嗣后,墩基的建筑由水修法改进为干修法,虽在防水方面的工作量较大且较繁重,但砌置工作非常简便且质量方面也好得多;因为开挖基地可能达到岩石或硬层,即使河底覆盖层甚厚,也可能挖去浮泥,使用桩基,比老法来得坚强,此为我国桥梁工程上的一大进步。

(三)石梁桥石柱或石墩筑好后,即安装桥面。跨径小使用石板,跨径大使用石梁,其架设方法,先在桥孔上架设木梁,有时因跨径大而在木梁中间添设木排架,用滚木推拉和撬动的方法进行。其重大的石梁采用旋滚浮运等特殊办法予以安装。在过去没有机具设备的情况下,石梁的重量有时竟达一二百吨,我国先代桥工也能够妥善处理,以完成任务。

桥面除使用石板石梁外,还有使用木梁的。如石料开采不易或采石场离工地太远,而工地靠近森林,木材产量又极为丰富,则就采用木梁以代替。因此有石柱石墩以木梁木板为桥面的建筑。由于木桥面易腐,乃在木桥面上打一层灰土作为摩擦面,以资保护。但灰土面易被车轮压坏,乃在灰土面上加铺一层石板。由于上述这些桥面需要常加修理,于是有些桥面就利用石梁坚硬、木材强韧的优点,组成木石合组梁,木梁放在下面,石梁叠置其上,木梁承担石梁静重,使石梁平直而不致弯垂。桥的活载则由木石合力承担。

这样的结构,在西南和江浙一带不少。如江苏吴县广福寺石桥,是一座采用木石合组梁的简支石梁桥。这座桥建于何代,尚待查考。但广福寺建于宋,从桥的栏板和雕刻以及桥梁形式而言,似乎也系宋代结构。桥跨长约4米、宽3米、高5米余,其造法甚巧,先在桥台或桥柱墩顶上的横帽石梁上凿妥槽孔,将木梁嵌入,然后将石梁置于木梁上,使其平整。如此构造,木梁受石梁的蔽荫,可免直受日晒雨淋的浸蚀,而石梁得到木梁分担弯矩,也不致变形过大而折断。苏州白塔子桥是一座古老的木石合组梁桥,其构造、形式、大小与广福寺石桥一样,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木梁,桥面向上隆起,弯成圆弧形,雕刻非常精巧,好像是元代的结构。这类桥梁,苏州就有十余座,杭甬一带也不少。四川叙永有一座送礼江桥,建于明代万历间。纳溪也有一座,据说是吴三桂为运兵而建筑的。建筑方法均采用木石合组梁的构造。

三、卷瓮石拱桥开始建造石桥墩时是上大下小,屡经改进,变为下宽上窄。我们先代桥工巨匠为了利用上大下小可以缩短上部跨径、使用较短和较小石梁的优点,同时又能消除因江水高涨而使石层渐趋松动的缺点,乃将石梁支座处墩顶上面的数层,用长石层层挑出,并在砌置方面注意到层层压牢。这样的结构在一般洪水位时,可能不影响石桥墩的安全,如福建泉州的石笋桥,其石墩就是这样的构造。但是挑出石层,因石墩砌置的方法多属纵横交错,若欲层层镇压,这种工作不容易做好。石梁的压力又靠近挑出端缘,因此,长挑石常有跷起的趋势。如遇活载逾限或特大洪水(因水的浮力),可能变更挑石平衡的均势,因而会使这样的结构趋于不稳定状态。

P16-18

序言

我的外公羅英,字懷伯,清末光緒十六年(一八九〇年)生於江西南城縣株良鄉祥崗村,一九六四年卒於上海,享年七十有五。幼年時值滿清末年,師從翰林御史饒符九接受傳统私塾教育。一九〇八年十八歲時,隻身赴上海澄衷學堂(南洋中學前身)就學,成績優異,一九一〇年經學校保送為“庚子賠款”第一批公費留美學生。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成功那年,外公赴美國紐約州綺色佳城(Ithaca,New York)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習土木工程橋梁設計,同行者有茅以昇、鄭華二位,後來均成為中國近代橋梁建設之先驅,貢獻卓著。一九一六年自康大畢業,一九一七年取得碩士學位,其後在紐約州洛徹斯特(Rochester)紐約中央鐵路公司工作三年,於一九一九年返回中國。前後在美讀書工作八年。

外公返國後先後在南京河海工程專校、南開大學、北洋大學任教,天津津浦鐵路工作,設計監造奉京鐵路瀋陽皇姑屯機場,後任北寧鐵路山海關橋梁廠廠長,為中國的橋梁製造,開啟了自力更生的契機。一九三三年茅以昇任錢塘江工程處處長,邀羅英任總工程師,攜手建造錢塘江大橋,此橋為國人自力設計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大橋,工程艱鉅,錢塘江大橋與其後廣西的柳江橋,均在抗戰期間扮演了民族存亡的關鍵角色。

外公晚年為病魔纏身,但仍憑過人的毅力,秉持書生報國的情懷完成了兩本鉅作,《中國石橋》與《中國橋梁史料》。錢塘江大橋修了兩年半(一九三五年正式開工,到一九三七年九月通車),但《中國石橋》一書就花了十年時間,在當年資訊尚未發達的時代,獨立完成此一浩繁鉅著,誠屬不易。資料是他畢生的搜集,最後成書已是風燭殘年,在病榻上完稿。《中國橋梁史料》亦是一部内容豊富,不可多得的史書,述及中國原始橋梁到中國近代橋梁,其中包括了羅英本人貢獻尤著的錢塘江大橋及柳江橋。茅以昇於一九九一年主編《中國古橋技術史》一書,在前言中提到能全面介紹我國橋梁歷史的,當推一九五九年出版的羅英著的《中國石橋》及《中國橋梁史料》ニ書。而羅英又謙虛地將《中國橋梁史料》一書稱為史料,寄望這篳路藍縷的工作能成為一部橋梁史的“先行官”。

我對外公的認識,只有小時候從母親羅鏡心口中,以及泛黄的老照片中略知一二,母親說我在襁褓中時,見過外公一次,如此而已,當然談不上有任何記憶。因限於各種現實環境,不曾得祖孫之誼,一直引以為憾。今得以再版外公的遺著,一以彌補心中之憾,二則先人畢生寶貴的經驗與心得不致湮没,雖然成書於五十年前,但內容仍具今天後學者參考的價值。於是不再遲疑將之重新付梓。

外公出生在中國最艱難的時代,其勤奮努力,立志圖強,盡畢生之力,本書生報國的情懷,貢獻一切所學,直至暮年,在病榻之上,仍是老驥伏櫪,壯心不已,留下兩本極有價值的中國橋梁史。我記得我在大學時代念中國建築史時,教授就嘆息中國建築史書籍的缺乏。這經驗讓我深感對自己的文化歷史的瞭解與承傳是多麼的重要,橋梁與建築都是人類活動的具體實現,要瞭解自己的根源,就須要在這些實物中尋求。橋梁史、建築史這就提供了必要的導引。今天科技日益發達,然而我們的實物史蹟,就在我們眼前,迅速消失,這讓我更深感,重刊外公這兩本橋梁史有其必要性與迫切性。我本人非常感謝有關方面提供的幫助,使這兩本書在半個世紀之後得以重新面世。

林慈

二〇一三年四月廿九日

於美國紐約州首府奧本尼(Albany,New York)

后记

中国桥梁史料可以写成一本桥梁建筑记事史,叙述桥梁的原始沿革和进展过程,记录历代桥梁建设的盛衰兴替,于是需要依据年代来分期编写;但也可以写成一本桥梁工程专门史,叙述桥梁建筑技术的逐步进化和材料工具的不断革新,则又应按桥梁的类型和所用材料的性质来分类编写。在本书编写初期,曾作了反复考虑,结果乃采用两者兼顾的方式,写成这样一本别开生面的史料书。因体裁特殊,本人亦未敢自信,仅作为尝试而已。

自1955年春承中国科学社相约编写这本桥梁史料后,历时三年余,稿凡两易,虽费时久而劳力多,但仍未能达到预期的愿望,盖考古固难,知今亦不易,加以本人限于政治水平低,学识经验又不足,未能将搜集到的资料很好地来编纂整理,以致稿成而自觉缺漏之处甚多,深感惶惭。

我国古式桥梁虽有悠久和丰富的历史,但典籍文献浩如烟海,而其中有关建筑桥梁技术的资料却非常缺乏。偶有片断记录,亦仅具桥名及提倡人的姓名,很少述及桥的结构形式,桥的孔数、跨径,桥的长、宽、高度尺寸和建桥所用材料等技术方面的具体资料。因此,对于我国古式桥梁的详细设计和施工过程,既难稽考,更不易进行深入研究。

我国有好多极有价值的桥梁建筑,往往被湮没而不彰。例如,河北赵州安济桥(又名大石桥),若无我国建筑专家梁思成同志写的一篇考察赵州大石桥著作,恐怕至今还没有人知道这座桥是世界桥梁工程中首创的敞肩拱大石桥。又如,福建泉州万安桥(又名洛阳桥),大家只凭着传说,知道蔡状元修造洛阳桥的故事,而不知这座桥又是世界桥梁工程中首先采用的筏形基础大石桥。我们相信,像这些工程上的巨大创造发明,以及许多宏伟的桥梁建筑,很容易被一般人所忽视,并不知其确有高超的技术价值。我们熟悉工程的人员又未必能到处涉足,以致迄今尚有未发现的古式名桥,恐为数仍属不少。

我们研究古式桥梁必须从事实地考察,对于有些桥梁建筑不但应详细踏勘,摄成照片,还应测量钻探,查明内部构造,方能获得准确而全面的资料。我在本书中提及,古式拱桥是由八字撑演进为五边形拱、人字拱、尖拱、半圆拱、弓形拱等,但这样说法如果应用于多铰拱是很接近实际情况的,若应用于无铰拱,还应注意石墩的演变。因为我们研究无铰拱结构,好像脱胎于船形石墩,而在石结构中,觉得每一构件俱有它的作用,并有它的功效,即石拱圈上的填料也是如此。所以,有许多古式拱桥虽建筑在数百年甚至千余年以前,但至今仍能保持稳固,可以行驶重型汽车而不坍,若按力学原理去验算,恐不免认为难保安全。然而,利用古式拱桥作为公路桥梁,事实上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至今尚未闻有何重大危险事故发生。按现代的拱桥理论,并不重视拱圈上填料的性质,因此亦未计及填料可能发生被动压力的作用,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应当进一步深入了解。惜我衰老多病,编写此书,已感精力不济,将来实地履勘,博访周咨,补充修正之事,不得不期待于当今桥梁工作同志们了。

最近数十年来,我国方始兴建了很多现代桥梁,且我躬与其事的亦不在少数。搜集现代桥梁的资料,当然要比考查古式桥梁容易得多。在抗日战争以前,我曾随时注意,并已保存了不少原始资料,可恨在1938年冬,敌机轰炸桂林时.庐舍为墟,使我二十余年来所藏的珍贵记录和图片尽付劫灰,从此荡然无存。嗣后虽仍继续搜求这类资料,又以频年奔走,迁徙无定,至今又散失殆尽。幸而有关现代桥梁的记载,散见于工程刊物以及专册报告中者甚多,苟稍费时间,努力以求,尚不患无可取的资料,不过这些资料大部分是繁冗庞杂,详略互异,必须综合整理,经过系统分析后方能合用,因此亦大费周章。又频年因战事而破坏的桥梁到处皆是,由于兴毁迭更,重复修改者不止一次,书刊所载,难免与实际情况尚有出入,因此曾遍函国内桥梁专家和昔时共事过的桥梁工作同志们数十人,请他们协助搜集采访,也有为我编写成稿,远道惠寄者。由于他们的热忱赞助和大力支持,使本书的资料不但充实不少,且更翔实可靠,从而也丰富了本书的内容,提高了本书的质量。

我在编写这本中国桥梁史料的过程中也研究了中国桥梁的演变,因此体会到桥梁建筑与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界的山川形势等俱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以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尤为显著,亦即一国桥梁建设的盛衰兴替是与一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和落后分不开的。编写桥梁史料时,如果不具备历史和地理方面的充分修养,难免走入穿凿附会的歧途。更重要的还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方能条分缕析,不致据非为是。我自愧对于史、地之学素鲜研究,政治学习亦很不足,率尔操觚,几有不知从何人手之感。幸赖同志们的勉励督促,多方协助,时予启发,但自知本书距离具有系统性而完整的桥梁史的目标尚远,或仅可供参考而已。

当我编写这本中国桥梁史料的三年多时期以内,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以一天等于二十年的飞跃速度向前进展,桥梁工程自亦不能例外。回忆我在1956年春间开始编写初稿时,武汉长江大桥正在施工紧张阶段,书未脱稿而桥工早已完成,于是一部分原稿不得不重行改写。又如,赵州安济桥的修缮工程,我在写稿时虽已搜集到不少照片,并有修缮竣工而尚未装上栏杆的大桥照片,但脱稿后不久,大石桥已添装了石栏杆和望柱,成为更雄伟更美观的一座新式桥梁,因此旧照片又成了明日黄花,不得不于排版完成以前再以最新的照片补人。类似的情形尚不胜枚举,比较突出的,如在郑州以北的铁路线上,已建成了一座黄河大桥,就目前来说是全国最长的一座桥梁。又如,在长江上游已建成了重庆大桥,长江下游的南京浦口间大桥亦已施工,而在其他大小河道上建成的铁路、公路桥梁,为数更多,即此已足证明我国桥梁工程的进展速度,真有望尘莫及之感。

赵州安济桥建成于1300余年以前,在我国桥梁史上,可称是最光辉的一页。人民政府对于这一座现存的最古石桥非常重视,曾特组修缮委员会彻底修建,不仅保存了古代桥梁的宏伟面貌,且亦成为现代化的新式桥梁,同样在交通运输上起相当大的作用,又足以证明党和政府所提倡的“古为今用”政策,不仅适用于文学艺术方面,即在桥梁及其他建筑工程上,亦是十分准确而有巨大及深远意义的。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承蒙国内桥梁工程机关,如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局、八一大桥修建委员会和广州市建设局供给许多宝贵资料,又承各地桥梁工作同志们大力支持,因此克服了不少困难;其次如茅以升、蔡方荫、稽铨、王节尧诸同志的随时指教,使我获益甚多,这是我应首先表示感谢的。稿成之后,承茅以升同志为我作序,承中国科学社编辑委员会为我校阅全稿,并作序文弁于书首之外,又约刘永年同志润饰文字,整理插图,均应致以衷心的感谢。

这一本中国桥梁史料,绝不是我一人之力所能完成。我应向为我编写一部分内容的向迪琮、王节尧、顾懋勋、郭瑞恒、黄渭泉、李学海、樊景福、唐寰澄等诸同志致谢,还应向供给和介绍资料并代为调查测量的黄湘柱、陈从周、吴益铭、熊正琥、黄寿恒、王竹亭、鲍鼎、孙怀慈、毛有伦、郑元俊、易荣度、程叔彪、李伯宁、周乐怡、辛永祺、甘城道、牛克夷、蔡寿根、罗本初、罗镜明、罗镜鉴等诸同志致谢。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曾参考了畿辅、江南、山东、山西、陕西、四川、湖北、湖南、广东、江西、福建、浙江、云南、贵州、甘肃等省的通志不下二十余种,以及《读史方舆纪要》、《古今图书集成》中的方舆汇编职方典、《经济汇编.考工典》、《水经注》、《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武备志》、《清官式石桥做法》等古籍约十余种,均系向前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借阅,承馆内同志们不厌烦劳,热忱服务,获助良多,亦应一并致谢。有关近代的各项桥梁工程资料,大都采自铁路年鉴、工程季刊,以及各种铁路、公路刊物与桥梁专志、图说、报告等,名目繁多,不克一一备举。

罗 英

上海1959年10月

书评(媒体评论)

桥梁是一国文化的特征之一,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记载,桥梁历史也应有几千年。以我国幅员之广,编写一部桥梁史,该是一项如何浩繁的工作,然而罗英同志竟然独力开始了这一工作,这该值得我们桥梁工程界如何地庆幸。虽然这本书还只限于各种桥梁中的一种——石桥,但石桥也就够多了,而且由于石桥比木桥、铁桥的寿命都长,因而现存的古代石桥也最多,编写起来也最繁难,难怪这本书成为记载中国石桥的比较完备的第一本书了。

——茅以升《中国石桥·序》

罗英的一生,经历过满清封建皇朝的末期;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和袁世凯窃国,军阀混战的民初;后期国民党政府统治下苦难的中国;直到共产党领导解放全中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动荡变化的七十四年间,罗英以一个爱国的实干家,对中国的桥梁事业,筚路蓝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唐寰澄《桥梁专家罗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2:4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