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世界是心的倒影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雪漠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雪漠的最新力作,首次以佛学心灵随笔的形式解决当代人的现实人生问题。

国学大师叶曼、北大教授陈晓明、藏学家纪天材等专家学者推荐!

《世界是心的倒影》由雪漠所著,以传统佛教智慧观照当代生活,以佛教精神超越苦难,洞穿人性,拯救灵魂。

内容推荐

《世界是心的倒影》由雪漠所著,本书是著名灵性作家雪漠专门针对现代人而写的心灵随笔集。本书远离名相,直指人心,有着穿透人心的力量,为现代人提供了许多跟现实生活密切结合的方法。这些方法既能改变我们的“心”,也能改变我们的“行”,进而能改变我们的“命”。本书对于那些时时为痛苦所困的人、陷入热恼和焦虑的人,无疑是一剂智慧的良药。本书的智慧帮助你由心的改变,从而实现了命的升华。

《世界是心的倒影》是以面向初学者的演讲为蓝本而写成的,题材编排精致,叙述有趣,既易懂又全无不必要的术语,深受医务界以及其他领域受过教育的读者的喜爱。

目录

第一辑 不变的真相1

 世上没有一样东西能够永恒3

 无常无法抗拒,但它并不可怕7

 流转的因缘,是变化的母亲11

 生命是一个巨大的梦境16

 “我”是一个巨大的幻觉21

 人为什么活着?25

第二辑 发现生命本具的宝藏31

 生命的宝藏,每个人都拥有33

 真正的快乐,是心中的一点光37

 再大的事情,也不过是记忆42

 人生是不断与“自己”交战46

 有多少人能清醒地作出选择?50

 真正的自由,是智慧的觉醒55

 自由在于“心心相印”60

 朗然真心,与你常在64

 把握机缘,迎接灵性的觉醒68

 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没有问题73

第三辑 找到你真正的敌人79

 对世界和生命,我们有太多的误解81

 别落入欲望与贪婪的蛛网85

 分别心是万恶之源89

 从妄念的幻觉中醒来94

 疑是快乐的大敌98

 愤怒与傲慢是自由的绊脚石103

 擦亮双眼,远离恶友106

第四辑 生命因智慧而改变113

 出离心不是一时的情绪115

 善知识是灵魂的灯塔119

 让善行改变你的心灵124

 真正的成长,是心灵的成长130

 修炼的对象,应该是你的心135

 生命因智慧而改变139

 保持清醒,倾听内心的声音143

 无念中保持一点灵动的觉知148

 明白人生如梦,善待自己与他人152

 自主命运的清醒与力量来自真心158

 在虚幻中建立相对的永恒161

第五辑 将大爱种入心田167

 真正的孤独是一种境界169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174

 做好当下,是最好的终极关怀178

 信仰与现实本无冲突183

 恶学说是滋生罪恶的土壤187

 善与恶,如光明总与黑暗相伴192

 将大爱种入心田197

 不要指望自己能握住流水202

后记 怎样才是真正的“弟子”?207

试读章节

假如你有观察的习惯,一定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规律。啥规律?你找不到任何一个独立存在的物体,也找不到任何一件独立存在的事情。这世上,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埋进地里的种子过早夭折,是因为没有得到播种人的悉心照顾,夭折了的它,就不再是种子,变成了土壤里的养分。

世界就是在这样的一环扣一环中不断流转、不断循环。所以,它并不像表面看起来的那样,由无数个独立的个体组成。有时候,一个看似不经意的选择,可能会将你人生的小舟,引向一个完全不同的港湾。这个规律被人们称为“多米诺骨牌效应”或者“蝴蝶效应”,佛家则称之为“因缘”。因缘的相续,是生命不断流转的原因,正是它,构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变化。

有一句歌词里说道,“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手难牵”,这恰好道出了世界的真相。啥真相?世间一切,合理也罢,不合理也罢,都是因缘聚合的结果。没有因缘的聚合,就没有现象的出现;相反,因缘一旦解体,现象也会随之消失。而且,这个现象的消失,又意味着另一个现象的诞生。因为,往往是一种因缘的消散,正好是另一种因缘的开始。这就是整个世界运作的规律。真正明白了“因缘”,也就明白了什么是无常。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不喜欢雨季,就会觉得下雨是一种滋扰,它给你带来了大量的麻烦,你的鞋总是被打湿,你洗的衣服老干不了。但是,假如有一天,你每天都能跟心爱的女孩打同一把伞,漫步在雨里,享受雨的浪漫,那你一定恨不得天天都下雨。

所以说,你不用过于在意世界上的一切,因为无论你在不在意,它们都一定会变化。杰出的也许会堕落,平凡的或许会伟大,成功的也许会失败,失败的可能又会成功,这世上哪有什么必然?我们的情绪总像飓风中的海浪,此起彼伏,对他人的看法也随着见闻不断改变,又有什么不会过去?没必要为了眼前的逆境而辗转反侧,也不应该因一时的顺境而沾沾自喜。因缘的流转,意味着生命中有太多可能,而我们应该去做,且能够做到的,仅仅是清醒和珍惜。

你知道,我们的每一种选择,每一个行为的后果,都是下一种选择、下一个行为的原因。露珠在阳光下蒸发了,变成水蒸气,升上天空,原来的树叶上没了它的踪影,天空中却多了一缕润湿;当无数的润湿遭遇了冷空气,或许又会成为云,恰逢适当的条件,再变成雨,回到地上。就是这样。因与果之间的循环,未曾有过一刻的断裂,这也是世界的运作、世间的变化不曾停顿的原因。于是,我们有了时光推移的幻觉,有了记忆的更替。

P12-13

序言

“世界是心的倒影”是一种智慧见地。在传统的修炼中,只有修证到很高层次者,才会有这种智慧和见地。只有真正明白此理者,才容易契入离戏瑜伽,实现我们常说的“明心见性”。

本书对于那些时时为痛苦所困的人,有着别的书不能替代的妙用。在我们整个群体都陷入热恼和焦虑的当下,它无疑是一剂智慧的良药。

佛经有偈如是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便是本书智慧的最初源头。但说归说,做归做,有时“理”上的明白,并不能代表“事”上的把握。于是,本书就有了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本书就是对佛教出世间智慧的最形象的一种世间法表述,它既是智慧的眼光和角度,也有许多跟现实生活密切结合的方法。它既能改变我们的“心”,也能改变我们的“行”,进而能改变我们的“命”。许多人,就是因为“心”的无明,才有了“行”的愚痴,终而有了“命”的多难和夭折。正如我的长篇小说《猎原》中说的那样:“心明了,路就开了。”也正是由于心的升华和智慧的显发,许多原本陷入困厄的人,才实现了超越,成为我们眼中的成功人士。我们可以从许多响亮的名字中找到这类的启发,如乔布斯的成功,就得益于禅。而禅,就是大手印体系中的实相大手印。在禅的观照下,连那死亡的阴影,也没能罩住乔布斯的创造智慧,我们才有了能够在当下欣赏苹果系列的那份快乐。

所以,我常说:“命由心造。”你的命,是你心的倒影;你眼中的世界,也是你心的倒影。你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命;你有什么样的心,也就有什么样的世界。当你的心由小变大时,你的世界才会由小变大。没有心的改变,决不会有命的改变。所以,你也可以将本书称为“造命之方”。

在我的身边,依本书智慧而改变命运者,有很多。其中有患绝症者,有重度抑郁者,有亲人死后痛不欲生者,有对现实绝望而厌世者……他们大多在接触了我的作品后,由心的改变,从而实现了命的升华。于是,有朋友希望我能够将那种能变心变命的智慧通俗化、非宗教化,专门出这样一本能够让不一定有宗教信仰的人也能离苦得乐的书。

本书的智慧源于传统的大手印,笔者是香巴噶举大手印的传承者。在《光明大手印:实修心髓》(中央编译出版社)中,我专门介绍过香巴噶举奶格五金法。其圆满次第中,有一种“三支法”,它表达的就是本书的智慧:“上师道胜解一切显现即是上师,于此得决定见;胜解上师即是自心,于此得决定见;胜解自心性即是空性,于此得决定见。”“本尊道胜解一切显现都是本尊佛父佛母,显而无自性”“胜解一切所显、所闻都是自心,而自心性即是空性,得决定见。”“如幻道决知一切显念皆是自心,决知自心即是幻化。推究六根与其所对六尘之自性,则见其自性空,空而能显,显不异空,显无自性,即如幻化。断除执著分别,于显空无执中入深禅定。”

本书的内容是对这一古老智慧的通俗化表述和阐发,它远离名相,直指人心,有着穿透人心的力量。

要知道,执著是痛苦的来源,没有执著便没有痛苦。但许多时候,我们执著的其实仅仅是一个概念和幻影。

要知道,我们眼前的一切,终究会消失。无数的物质、无数的财富、无数的人、无数的纠葛,都会随着岁月之水的冲刷消失于无迹,都会像破灭的水泡那样消失于亘古的暗夜。

我们的过去、我们的现在、我们的将来,都会成为记忆。而我们的记忆,也正被一种叫遗忘的大口吞噬着。我们能勉强留下来的,是相似于梦幻那点儿记忆。

许多时候,我们的记忆和当下对那记忆的解读,决定着我们的当下和未来。

我们能把握的,只有自己的心。我们的心,决定着当下。我们能把握的,只有当下。

因为岁月和万物的变化本质,我们的一切都免不了“生老病死”,所以,世界的本质是苦的,这便是佛教“有漏皆苦”的含义。也正因为人生是苦的,我们才需要一种能让我们“乐”的精神,这便是佛教的世间法意义。当我们实现了这一点时,我们就能从苦中解脱出来,进入清净之乐,从而实现出世间意义上的自由。世间法的乐是有条件的,出世间的乐是无条件的。后者的乐,其实只是发现真相后的破执和超越。

那真相,便是本书的内容,本书的书名概括了它:世界是心的倒影。关于它,在我的《无死的金刚心》中,也有非常形象的表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阅。

当我们真正读懂了此书,并能生起妙用时,就真的能“离苦得乐”了。

后记

《世界是心的倒影》、《让心属于你自己》这两本书,是我倡导的大手印哲学的一个普及版。本来,我没打算出这样的书,原因是我怕浪费大家的时间,有许多观点,其实我已经说过了。但因为我以前写的那些书,多宗教名相,一般的朋友不一定欢喜,陈彦瑾于是建议,要我为那些不一定有宗教信仰的人写一本书。这,便是本书的缘起。

我的观点,已尽数写在书中了,这里不再重复。在这里,我只想谈谈学习和实践的关系。

克里希那穆提在晚年有过失落,他发现他虽然传播了几十年的真理,却没有一位照着他的教义去做的实践者。就是说,他有许多读者和学生,却没有弟子。这当然也跟克氏的大“破”有关,他“破相”过了点,把自己和师承也破了。他在泼洗孩子的脏水的同时,也将孩子泼了出去。宗教中虽然提倡破相,但还是得有一种需要坚守的东西,没有坚守,就没有宗教。就像我在《无死的金刚心》中讲过的那样:“信仰的本质是向往。能让你向往的对象,必须是不可亵玩的存在。”克氏的“破”,虽光彩四射,但过犹不及,把自己和传承也破了,这是他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弟子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位佛教文化大师,也承认自己有学生,没有弟子。

于是,有人问我学生和弟子有何不同?我回答,学生重于学习知识,弟子重于行为实践。前者是学者,后者既是学者,更是行者。

在香巴噶举传统说法中,弟子有多种:结缘弟子、皈依弟子、如法弟子、登堂弟子、人室弟子、心传弟子等等。其实,结缘弟子和皈依弟子,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弟子,而“如法弟子”后面的弟子,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弟子。就是说,弟子跟上师之间,除了必要的仪式之外,最主要的,其实是行为。释迦牟尼在每次讲经之后,众弟子都会“信受奉行”。只有那“信受奉行”的,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弟子。

弟子跟学生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重知识,弟子重智慧。智慧能生起妙用,而那妙用,要体现在行为上。没有行为,就没有智慧。若是有许多人,只是跟随某大师学习、听课,而不在行为上用功,当然就不是弟子了。传统意义上的弟子,有学习,有传承,有实践,有敬畏,有智慧的承接,更有行为上对上师的“依止”,缺一不可。而学生,只要能读书和学习,也就算不错了。

以是原因,传统的香巴文化中,对于“如法弟子”,是有具体要求的。用当代的语言来表述,约有九个“一”:

1.一门深入(即传统的“一师一法一本尊”);

2.每日至少一座瑜伽禅修(闭关时一天四座瑜伽);

3.每周至少一次法布施(如读书会,或是其他形式的传播);

4.每月一次会供礼仪(农历25日,是金刚亥母的生日);

5.每半年参与一次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

6.每年至少一次修行实践总结;

7.每年至少参加一次论坛或禅坛,学习知识;

8.建立属于自己的一种传播方式;

9.恒常参与一种集体公益文化传播项目。

以上九个“一”,是我对传统的香巴噶举学派传统实践与时俱进的当代性表述,其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学到的知识,真正化为自己的智慧。任何学习,要是不能反映在行为和生活方式上,其作用就很有限。我见过一位老是讲佛道文化的大师,虽著作很多,但目光阴沉,一脸烦恼,言语之间,斗气十足,可见,他那佛道修养,并没有改变他的心。我不知道这样的学问,对于他的人生,有何意义?要是学习连自己都救不了,又如何去救世?所以,传统文化中,对于弟子,是有具体要求的。有兴趣者,可以去看看那《上师法五十颂》。

因此,我若是有弟子,也不是只是跟我“学习”知识的人,而是跟我参与“实践”的人,这实践包括:知识的学习、智慧的修证、人格的修炼、文化的传播、传承的延续、真理的弘扬、行为的利众等等。所有只是从我书本上得到一点知识或是学到一点观修者,若没有行为实践上的“共修”者,都不是我的弟子。所以,学生易得,弟子难求。达摩面壁九年,也才等来了一个二祖。这世上,不乏夸夸其谈者,我们更需要默默无闻地做事的人。

我这里强调“实践”的原因,目前就是要让我们读到的书,能够改变我们的行为。我同样希望能读到我的书的人,能将书中的知识用于实践,用行为来完成自己真正的阅读,让大手印智慧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样的阅读,才有意义。

这也是我的“大手印瑜伽”系列区别于一般快餐读物的所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