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深远,吉林抚松人。1980年参军入伍,毕业于长春建工学院。历任排长、连长、修配厂副政委。先后在武警总队(师)、指挥部(军)任纪检处、组织处、秘书处处长。现任武警水电第三总队副政治委员,武警大校警衔。长期从事部队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参编《怎样当好政治指导员》,《武警部队协同指挥研究》等。爱好读书、摄影、收藏、书法。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
这本由其所著的《国学启蒙导读》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家庭蒙学教育参考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国学启蒙导读 |
分类 | |
作者 | 王深远 |
出版社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深远,吉林抚松人。1980年参军入伍,毕业于长春建工学院。历任排长、连长、修配厂副政委。先后在武警总队(师)、指挥部(军)任纪检处、组织处、秘书处处长。现任武警水电第三总队副政治委员,武警大校警衔。长期从事部队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参编《怎样当好政治指导员》,《武警部队协同指挥研究》等。爱好读书、摄影、收藏、书法。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 这本由其所著的《国学启蒙导读》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家庭蒙学教育参考书。 内容推荐 这本《国学启蒙导读》(作者王深远)篇幅虽短,但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简洁明快,是家庭蒙学教育中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蒙学简介;蒙学教育;蒙学相关范畴;蒙学认识与发展……《国学启蒙导读》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家庭蒙学教育参考书。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蒙学知识概览 第一节 蒙学简介 一、何谓蒙学 二、蒙学的主要任务 三、蒙学教育的历史贡献 四、蒙学教育的特点 1.强记硬背 2.习惯养成 3.品德至上 4.通才教育 5.榜样启迪 第二节 私塾简介 一、何谓私塾 二、家长制的塾师 三、私塾的变迁 四、近代私塾的变革 五、建国后私塾的建设 六、塾师的素质要求 第三节 蒙学教育 一、古代蒙学发展的高峰——宋代 二、蒙学课本分类 三、蒙学课本的特点 四、最早的蒙学课本 五、近代第一本蒙学教科书 六、蒙学的学习方法和顺序 七、“三百千”金三角组合的价值 八、蒙学的高级读本“四书五经" 第四节 蒙学相关范畴 一、何谓家范 二、何谓经典 三、何谓国学 第二章 蒙学的现实作用及价值 第一节 蒙学认识与发展 一、端正对蒙学的认识 二、蒙学教育的完整性 三、怎样看待当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 四、当前蒙学发展趋势 五、蒙学读物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六、《三字经》是启蒙教育的最重要源头读本 第二节 蒙学的现实意义 一、蒙学有利于学“做人" 二、蒙学有利于塑造“中国人” 三、蒙学有利于塑造“现代中国人” 四、蒙学有利于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蒙学有利于提高儿童文学素养 六、蒙学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读经能力 七、蒙学有利于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塑造性格 第三章 怎样当好家庭塾师 第一节 家庭蒙学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二、当好家庭塾师要知道点幼儿教育的常识 三、家庭塾师施教“五原则” 四、当好家庭塾师应做到“三个一遍” 五、家庭蒙学与幼儿园教育的关系 第二节 蒙学教材指南 一、什么样的课本才是好教材 二、蒙学读本的选择 三、蒙学课本的学习顺序 四、蒙学课本的综合学习 第三节 蒙学教育期望 一、蒙学对写字的要求 二、中国蒙学教育的最后一批受益者 三、关于蒙学之畅想 咐录通用蒙学课本简介 一、蒙学之冠——《三字经》 二、姓氏集萃——《百家姓》 三、千古奇文——《千字文》 四、袖珍诗经——《千家诗》 五、袖珍论语——《弟子规》 六、处世宝典——《增广贤文》 七、百科全书——《幼学琼林》 八、典故大全——《龙文鞭影》 九、诗作入门——《声律启蒙》 十、传世家范——《朱子家训》 十一、东方圣经——《论语》 十二、智慧宝典——《孟子》 十三、入德之门——《大学》 十四、心法之书——《中庸》 十五、道家之源——《老子》 后记 试读章节 一、何谓蒙学 蒙,取自《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之义。即“童蒙(初入学的儿童)之来求我,欲决所惑也”。 蒙学,《辞海》的解释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和封建道德教育。 学术界所称的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讲,泛指古代启蒙教育,包括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材等内容;狭义上讲,专指启蒙教材,即蒙学文献。古代的家庭教育和塾馆教育都属于蒙学,即“教之以洒扫进退之节,礼御乐射书数之文”。 在当代社会我们所说的蒙学,主要是指对儿童进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 所谓启蒙,就是启迪童稚、消除暗昧的意思。也称发蒙、养蒙、训蒙、开蒙。 二、蒙学的主要任务 启蒙教育自古以来就是儿童成长成才、家庭和谐稳定、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因此,中国历代各个历史时期都非常重视启蒙教育。 古代儿童早期启蒙教育主要有五大任务:一是识字。历代私塾一般先集中识字,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二是写字。即依照字帖,使用毛笔习字,这也是蒙学教育的基本功。三是读书。有一定识字基础后,便开始学习“三百千"和“四书五经"等基础启蒙书籍。通过朗读、背诵、默写达到牢记在心、倒背如流的程度。四是作对,也称作对子(对联)。这项训练可为日后创作诗赋、写作文章打下基础。这是古代蒙学教育的基本功之一。五是习文。在对经典经史之作、诸子百家以及历代诗文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之后,就开始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练习作诗写文章。 也有把蒙学任务总结为识字、写字、识物、明理和懂德五大任务的,这只是区分的角度不同。完成这五大任务后,学童基本达到了童生的水平,可以报考秀才,参加科举应试了。 三、蒙学教育的历史贡献 古代蒙学教育几千年绵延不断的发展历史,归结起来有三大历史贡献。 首先,为“士"搭建了发展阶梯。“士”的追求目标是功名进仕。要进仕,就必须通过科举考试。对士子来说,只有经过蒙学这样的基础教育,才能为深入研读儒家经典打好基础,进而应对科举考试。蒙学就是千千万万学子实现“登科”梦的阶梯。当然,和今天高考一样,科举录取是金字塔型制度,也导致大量士子终生苦读难求成功,种种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摧残他们心灵,使很多秀才变成“腐儒"。 其次,为社会发展培养了实用型人才。作为民间私人办学的蒙学私塾,历代官府从不干预其办学讲学,任凭私塾自由发展。蒙学教材全国基本固定统一,教育方式灵活多样,甚至可以口耳相传,所以受战事频繁或朝代更替影响不大,正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些因素决定了古代蒙学教育的面貌变化不大,得以绵延几千年,同时也培养了大量适应封建时代社会经济运转的各类实用型人才。如为社会发展培养的记账、状师、塾师、司仪等实用人才,对封建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与其他国家相比,这也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正是这种相对发达的文化和人才储备,推动了中国整个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这也是中国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遥遥领先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 最后,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蒙学教育,学子们认识了汉字,具有一定的读写能力,也接受了基本的伦理道德、社会、历史、生活知识的教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自然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历史观。这个层面的人,虽然大部分没有进入社会的上层或者具有多么高深的造诣,但是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文化水平和伦理道德观念,由于其规模大、人数多,与普通百姓接触广泛,因此他们对社会风俗的规范、社会文化的结构、民族精神的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因为蒙学教材的不断完善,办学模式的相对固定,也使传统文化得以绵延传承。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之所以从未有中断,正是长期扮演强势文化角色的蒙学起到了很大作用。P3-6 序言 和深远同志认识多年,知其兴趣爱好广泛。但在这个很难静下来的年龄,写本很“枯燥"的书,足可见其对传统文化的热心和追捧,实属不易。 正像我以往了解的,深远是位儒雅的现代军人,很有责任感。在当前国学学习有点繁乱的背景下,能敏锐地从儿童家庭蒙学教育单刀直入,可见其思考问题的独特视角,也很有现实意义。 这本书篇幅虽短,但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简洁明快。是家庭蒙学教育中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不知是不是首例,反正我是第一次看到类似的书。突出感觉有三个:首先是适用面广。正像书中所说,对于当今六十岁以下的人,安心读读这本书,对自己、对教育孩子都是很有意义的。这个层面的人有几亿,哪怕是有几百万人看一下,其影响和意义都不可轻视。从这一点说,作者为“国学扫盲”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不可小视。其次是内容丰富。看得出,作者是下了很大功夫的,搜集了很多相关资料,还作了不少调查,称得上是儿童蒙学教育必备书籍。第三个是实用性强。在家庭蒙学教育中,拿过来就可以用,避免了走弯路,可谓是一项利国利民利家利己的善举。 当然,文中有些观点还值得商榷。但我相信,通过不断充实完善,《国学启蒙导读》会成为一本很有价值的家庭蒙学教育参考书。 祝深远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取得更大进步! 文化部原常务副部长 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 高占祥 后记 苍苍杀青,如释重负,像结束一场战斗一样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前后准备两年,但真正动笔却消耗了大量时间,主要是在体例上把握不准,是手册、参考书?还是辅导、必读?总感到从书名上就没有一个更合心愿,更能满足当前大家辅导孩子学习蒙学的急迫心情的。第二个花费时间的是,所搜集资料的权威性不够。感到现在信息资料网上一搜索全来了,似乎很容易,殊不知有很多是“破网”、“漏网”,让你费更多时间去核实,况且图书馆里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出的书,很多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也不敢恭维。 这里要特别感谢浙江富阳中学的陈卫香老师对通用本资料的编撰审核。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文中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敬请读者谅解。 编写过程中,时时为自己少年时所荒废的时光所惋惜,真心希望这本小册子能起到劝学的作用,为蒙学知识的普及发挥点积极作用。这里以本人2008年1月24日在成都任职时创作的一首小诗《惜时》结尾,喻时间似流水转瞬即逝,必须抓住童年时光勤奋学习,为一生打下坚实基础。 附:《惜时》 惜时 2008年1月24日于成都 推门桃花开,落叶雁归来。 川上子不日,人生难再还。 作者己丑仲秋于吉林抚松西山屯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