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曾说:“梅兰竹菊,号称花中四君子。”可见这四种花乃古今君子的气质凝结和精神寄托。千百年来,梅兰竹菊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已成为优秀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梅兰竹菊文化》在花木草石中载入自己的真情,从而使花木草石超越了原有的自然意义。本书由安立志编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梅兰竹菊文化/阅读中华国粹 |
分类 |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
作者 | 安立志 |
出版社 | 泰山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梁实秋曾说:“梅兰竹菊,号称花中四君子。”可见这四种花乃古今君子的气质凝结和精神寄托。千百年来,梅兰竹菊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已成为优秀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梅兰竹菊文化》在花木草石中载入自己的真情,从而使花木草石超越了原有的自然意义。本书由安立志编著。 内容推荐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依靠勤劳的素质和智慧的力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从文学到艺术,从技艺到科学,创造出数不尽的文明成果。国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显示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渊源以及技艺发展轨迹,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结晶。《阅读中华国粹》丛书囊括占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人的艺术创作风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梅兰竹菊文化》是其中一册。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梅兰竹菊文化》在花木草石中载入自己的真情,从而使花木草石超越了原有的自然意义。本书由安立志编著。 目录 第一章 梅兰竹菊 第一节 “四君子” (一)梅 (二)兰 (三)竹 (四)菊 第二节 自然秉赋 (一)梅 (二)兰 (三)竹 (四)菊 第三节 文化内涵 (一)梅 (二)兰 (三)竹 (四)菊 第四节 文人高致 (一)梅 (二)兰 (三)竹 (四)菊 第五节 精神升华 (一)梅 (二)兰 (三)竹 (四)菊 第二章 梅 第一节 自然之梅 第二节 中国梅史 第三节 观梅圣地 第四节 梅文化 第五节 文人赏梅 (一)咏梅史话 (二)形态审美 (三)情感寄托 第六节 梅与名人 (一)梦遇梅花仙女 (二)“梅妻鹤子”林和靖 (三)王安石的梅花诗 (四)杨万里题诗冰梅 (五)陆游爱梅 (六)“梅花屋主”王冕 (七)王谦画梅 (八)乾隆御书“梅花赋” (九)王元章不画“官梅” (十)金农画梅 (十一)李方膺画梅 (十二)真州返魂梅 (十三)龚自珍撰《病梅馆记》 (十四)张大千辟“梅丘” (十五)齐白石迁居梅公祠 (十六)梅兰芳与“缀玉轩” (十七)鲁迅以梅树喻中国 (十八)吴昌硕魂归超山 (十九)关山月与“关梅” (二十)周瘦鹃爱梅 (二十一)陈叔通与“百梅书屋” 第七节 梅与诗词 第八节 红楼咏梅 第九节 梅与绘画 第十节 梅与音乐 第三章 兰 第一节 自然之兰 第二节 中国兰史 第三节 兰文化 第四节 文人品兰 (一)兰的美学抽象 (二)兰的精神抽象 (三)兰的形象转借 (四)兰的自然之美 第五节 兰与名人 (一)孔子咏兰 (二)勾践种兰 (三)屈原佩兰 (四)王羲之摹兰 (五)徐渭画兰 (六)郑板桥画兰 (七)鲁迅采兰 (八)少帅嗜兰 (九)朱德爱兰 (十)周总理赠兰 第六节 兰与诗词 第七节 兰与绘画 第四章 竹 第一节 自然之竹 第二节 中国竹史 第三节 竹文化 (一)以竹比德 (二)借竹铭志 (三)刚正之节 (四)虚心向上 第四节 文人品竹 第五节 竹与名人 (一)斑竹一枝千滴泪 (二)竹林七贤 (三)王徽之爱竹 (四)葛仙种竹 (五)苏东坡与竹 (六)郑板桥与竹 第六节 竹与诗词 第七节 竹与绘画 第八节 竹与音乐 (一)以竹子为题材的歌曲与乐曲 (二)以竹子为材料制作的乐器 第五章 菊 第一节 自然之菊 第二节 中国菊史 第三节 菊文化 (一)文化传统 (二)文化意象 (三)菊花雅称 第四节 文人赏菊 第五节 菊与名人 第六节 菊与诗词 第七节 红楼咏菊 第八节 菊与绘画 试读章节 国画大师崔子范在谈到各国艺术之差异时指出:“黄种人的艺术,注重哲学和文学入画”。中国美学所追求的不是对外界事物的模拟再现的真实,而是具有哲学高度的人生境界。梅兰竹菊成为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成为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正是根源于对梅兰竹菊审美境界的神往。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花木草石脱离或拓展了原有的意义,而成为人格襟抱的象征和隐喻。 (一)梅 在中国,凡言及梅花,总能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先进入脑海的往往不是其物质形态,而是那坚贞不屈、高雅不凡、刚毅圣洁的精神状态。凌风傲霜,凛然傲骨,坚强无畏,孤芳自赏,正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根本。正因如此,梅花成为国人心目中的国花,它在铸就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气节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历代文人的题咏与画作中,梅花之于人们的精神象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风亮节。“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不是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梅花的这种特性,既具有植物学属性,又包含革命者的精神。作为花信之首的梅花,冰枝嫩绿,疏影清雅,花色秀美,幽香宜人,“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被誉为花魁。古人喜欢梅花,也是因为它在冰雪未褪之际,竟然呈现出红艳的花瓣,幽幽的清香,不然怎么会有这样的诗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皎洁的白雪,粉红的梅花,互衬互映,别有一番情致在心中。 二、精神不朽。梅花象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梅花的孤清高洁,与隐士高人崇尚的“遗世独立”品格相吻合。“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只有横斜清浅口,澹然标格映须眉”。梅干苍劲挺秀,象征刚强不屈的意志;梅花迎风怒放,最先给人间透露春的气息。别的花都是春暖才开,它却不然,愈是春寒料峭,愈是风欺雪压,开得愈精神,香气愈清幽。几千年来,它那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创造了优秀的文化与文明。 三、天人合一。人的伦理道德与自然规律有着某种内在联系,两者在本质上是互相渗透、协调一致的。梅花是草木中的杰出代表,它蕴含着自然的运动规律:“清香传得天心在,未许寻常草木知”。“数点梅花天地心”。中国诗人不满足于以旁观者身份欣赏自然,往往把自身融于自然之中,“上下与天地同流”;有时以梅喻人,有时以梅喻己,“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还疑孤影是前身”。审美发源于客观存在,升华于主观创造,对梅花之美的发掘愈深,愈加体会到其与中国的哲学、伦理学、美学、文学和绘画等学科联系的紧密程度。 (二)兰 古人说:“古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兰是四君子中的佼佼者,它的淡雅,它的馨香,深深感动过无数风流人物、雅人俗士。兰花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小小花朵盛开在人烟稀少之处,以其清艳含娇、风姿脱俗,给人以“兰气清和引群品”的感觉。所以,人们把兰花作为一种高尚人格的象征。因其色、香、姿三者兼备,人们更将其喻为人格完美。屈原以兰寄志:“兰芷幽而有芬。”陈毅也曾写过“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只有馨气重,求者遍山隅”的著名诗句,表达了历代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 (三)竹 “君子比德于竹”。竹,虚而有节、不慕荣华、不争艳丽、不媚不谄的品格,与古代贤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志远”的情操相契合。竹,“依依君子德,无处不相宜”,既有梅花笑迎风霜雪雨的坚强品格,更以文静、高雅。虚心进取、高风亮节、乐于奉献的美德,给人们留下完美的形象。竹在荒山野岭中默默生长,长年累月守着无边的寂寞与凄凉,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雪雨的抽打与折磨,但它始终“咬定青山”,无怨无悔,令人崇拜,为人师表。“莫嫌雪压低头,红日归时,即冲霄汉;莫道土埋节短,青尖露后,立刺苍穹。”这副对联,道出了竹子的博大胸怀与豁达开朗的性格。古代不少文人名士远离人欲横流的红尘,隐居深山僻壤,他们以竹为伴,视竹为友,追求超脱凡俗、无拘无束的精神生活。晋代的竹林七贤,唐代的竹溪六逸……文人们朝夕沐浴在修竹篁韵之中,坚贞不阿、刚直有节的操守和特质,令风流名士沉溺其中,赋竹、吟竹、赞竹,成了文人墨客的时尚。 (四)菊 一、傲霜挺立的“风骨”。菊花的特别之处是在寒霜中开放。菊花的这种傲霜精神,也正是不畏艰难、坚定顽强的精神象征。人们赞美菊花,实际是赞美这种精神。陶渊明写到:“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二、凌寒不凋的“气节”。菊花耐寒,大多数花朵枯败后不落枝凋零,成为忠贞节操的象征。宋代郑思肖《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西北风。”宋代女诗人朱淑真《菊花》:“宁可抱香枝头死,不随黄叶舞秋风”。他们都是通过赞美菊花宁肯怀着芳香枯死枝头,决不随风坠落的忠贞形象,抒发自己不忘亡国之恨,决不屈膝的民族气节。 三、义让群芳的“品德”。明代贾如鲁在《爱菊论》中指出:“红粉笑风,桃李茂于春矣,菊不与之争艳;朱锦映日,葵榴畅于夏矣,菊不与之而竞芳。”清代黄山寿诗云:“不是花中偏爱菊,迟开都为让群芳”。可见,菊花之美不是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愉悦,而是它所象征的义让群芳的人格魅力,给人带来的心灵的净化与精神的升华。P13-16 序言 2001年,泰山出版社编纂、出版一部千万言的大书:《中华名人轶事》。当时我应邀撰一序言,认为这部书“为我们提供了开发我国丰富史学资源的经验,使学术资料性与普及可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也可以说是新世纪初对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一次有意义的探讨”。我觉得,这也可以用来评估这部《阅读中华国粹》,作充分肯定。且这部《阅读中华国粹》,种数100种,字数近2000万字,不仅数量已超过《中华名人轶事》,且囊括古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人的艺术创作风味,确可以说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即国粹的经典之作。 国粹者,民族文化之精髓也。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依靠勤劳的素质和智慧的力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从文学到艺术,从技艺到科学,创造出数不尽的文明成果。国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显示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渊源以及技艺发展轨迹,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梁启超在1902年写给黄遵宪的信中就直接使用了“国粹”这一概念,其观点在于“养成国民,当以保存国粹为主义,当取旧学磨洗而光大之。”当时国粹派的代表人物黄节在写于1902年的《国粹保存主义》一文中写道:“夫国粹者,国家特别之精神也。”章太炎1906年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里,也提出了“用国粹激动种性”的问题。 1905年《国粹学报》在上海的创刊第一次将“国粹”的概念带入了大众的视野。当时国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章太炎、刘师培、邓实、黄节、陈去病、黄侃、马叙伦等。为应对西方文化输入的影响,他们高扬起“国学”旗帜:“不自主其国,而奴隶于人之国,谓之国奴;不自主其学,而奴隶于人之学,谓之学奴。奴于外族之专制谓之国奴,奴于东西之学,亦何得而非奴也。同人痛国之不立而学之日亡,于是瞻天与火,类族辨物,创为《国粹学报》,以告海内。”(章太炎:《国粹学报发刊词》)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艰难跋涉,中华民族经历着一次伟大的历史复兴,中国崛起于世界之林,随着经济的发展强大,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凸显。 20世纪,特别是80年代以来,国学已是社会和学界关注的热学。特别是当前新世纪,我们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更有大的发展,我们就更有需要全面梳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加以宣扬和传播,以便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予以重新认知和用心守护。 因此,这套图书的出版恰逢其时。 我觉得,这套书有四大特色: 第一,这套书是在当下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重视学术资料性,约请各领域专家学者撰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煌煌百种全面系统阐释中华国粹。同时,每一种书都有深入探索,在“历史——文化”的综合视野下,又对各时代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心理境界作具体探讨。它既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这当能使我们现代年轻一代,认识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感受中华国粹之独特魅力,进而弘扬中华文化,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第二,注意对文化作历史性的线索梳理,探索不同时代特色和社会风貌,又沟通古今,着重联系现实,吸收当代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新鲜知识,形成更为独到的研究视野与观念。其中不少书,历史记述,多从先秦两汉开始,直至20世纪,这确为古为今用提供值得思索的文本,可以说是通过对各项国粹的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总结规律,并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发展策略。 第三,既有历史发展梳理,又注意地域文化研索。这套书,好多种都具体描述地方特色,如《木雕》一书,既统述木雕艺术的发展历程(自商周至明清),又分列江浙地区、闽台地区、广东地区,及徽州、湘南、山东曲阜、云南剑川,以及少数民族的木雕艺术特色。又如《饮食文化》,分述中国八大菜系,即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记述中注意与社会风尚、民间习俗相结合,确能引起人们的乡思之情。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整体,但它是由许多各具特色的地区文化所组成和融汇而成。不同地区的文化各具不同的色彩,这就使得我们整个中华文化多姿多彩。展示地区文化的特点,无疑将把我们的文化史研究引向深入。同时,不少书还探讨好几种国粹品种对国外的影响,这也很值得注意。中华文明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已经形成一种异彩纷呈,底蕴丰富的文化形象,现在这套书所述,对中外文化交流提供十分吸引人的佳例。 第四,这套书,每一本都配有图,可以说是图文并茂,极有吸引力。同时文字流畅,饶有情趣,特别是在品赏山水、田园,及领略各种戏曲、说唱等艺术品种时,真是“使笔如画”,使读者徜徉了美不胜收的艺术境地,阅读者当会一身轻松,得到知识增进、审美真切的愉悦。 时代呼唤文化,文化凝聚力量。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建设。我们当遵照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们希望这套国粹经典阐释,不仅促进青少年阅读,同时还能服务于当前文化的开启奋进新程,铸就辉煌前景。 2011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