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由韩庆祥主编,为了反映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并为学界提供一份可供参照讨论的学术读物,在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著名哲学专家韩庆祥教授的策划组织下,我们撰写了这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学术专著。
第一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形态、学术形态、政治形态
一马克思哲学的完整结构:大众形态、学术形态、政治形态的有机统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形态、学术形态、政治形态之历史演变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形态、学术形态、政治形态在当代中国的命运
第二章 “物质生产”的历史剥离与奠基
一历史的出发点: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
二历史的发源地: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
三历史的决定性因素:物质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
第三章 历史唯物主义的“名”与“实”
一历史唯物主义流变之“名”
二历史唯物主义革命之“实”
第四章 走向面对“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基本路径及其贡献与局限
二哲学达不到时代与当代中国发展要求的水平的原因分析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走向面对当代“中国问题”的哲学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论证
一从理论的一般特性来看,任何理论都是普遍性和具体性的统一
二从文化传播的过程来看,文化的发展总是变异性与容纳性的辩证统一
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来看,它们具有某种相通性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否中国化,既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
第六章 困境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一哲学作为一种“志业”与研究者的自觉使命感
二对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特点的审视
三对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路径的审视
第二编 马克思主义人学
第七章 当代哲学的主题形态何以是人学
一哲学形态的论阈与特质
二传统哲学形态中“人”的缺失
三人的问题何以是当代哲学的主题
四人学在当代哲学中的总体性地位
五马克思哲学与人学的内在关联
六人学对当代中国哲学的主导意义
七结语
第八章 发展中的当代中国人学思潮
一背景—任务—实质
二进程—主题—观点
三总结—特征—走势
第九章 马克思分工思想的人学意蕴
一“全面的人”与“缩小的人”
二分工的形态嬗递与人的存在方式变迁
三“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意涵
四“通才”抑或“专才”:一个比较分析
第三编 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
第十章 以审美看待发展
一发展美及其与发展实践的关系
二发展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
三发展美的作用和功能
四以审美看待社会发展的原因
第十一章 发展的意义:基于发展哲学视阈的一种分析
一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二发展意义的陷落:一种最严重的发展代价
三追求一种有意义的发展
第十二章 包容性发展
一包容性发展:是什么
二包容性发展:为什么
三包容性发展:怎么样
第十三章 竞和性发展
一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发展问题
二超越竞争性发展
三走进竞和性发展
第十四章 低代价发展
一代价及其与发展的关系
二超越高代价发展
三走进低代价发展
四低代价发展与中国的科学发展
第四编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第十五章 社会层级结构理论一面向“中国问题”的政治哲学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路径选择
二“中国问题”的世俗基础之政治哲学追问
三建构当代中国政治的合理秩序
第十六章 超越规范性政治哲学
一完善的政治哲学应是规范性与现实性、理念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二当前政治哲学研究中现实性与实践性维度的缺失
三马克思思路历程的启示
第十七章 权利的限度
一资源稀缺与权利的限度
二政治解放与权利的限度
三基于权利之公民德行的限度
四权利对人生终极意义解答的限度
五实现成本与权利的限度
第十八章 现代民主:运作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
一市民社会之于政治国家:社会民主的功能与价值
二政治国家之于市民社会:公共权力的功能及其价值
三结语:创造民主
第十九章 缘何重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困境与任务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论和现实命题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困境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任务
第五编 马克思主义能力理论
第二十章 能力本位论与当代中国发展
一能力本位论提出的根据
二能力本位的基本内容
三以能力本位为基础和核心建构现代化价值体系
四把能力本位理念引入当代中国发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