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田连元编著的《田连元自传》内容介绍:他生逢乱世,经历战争,当过难民;他经历“文革”,罢官挨斗,下乡务农,穷困潦倒;他第一个把长篇评书搬上电视荧屏,开设栏目,获得成功;他第一个走进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讲堂,讲述中国评书艺术:他第一个走进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传授中国评书艺术;他在北京大学开设“田连元北大书场”;人们说,他是评书艺术的常青树、中国评书艺术发展的见证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田连元自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田连元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田连元编著的《田连元自传》内容介绍:他生逢乱世,经历战争,当过难民;他经历“文革”,罢官挨斗,下乡务农,穷困潦倒;他第一个把长篇评书搬上电视荧屏,开设栏目,获得成功;他第一个走进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讲堂,讲述中国评书艺术:他第一个走进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传授中国评书艺术;他在北京大学开设“田连元北大书场”;人们说,他是评书艺术的常青树、中国评书艺术发展的见证人。 内容推荐 由田连元编著的《田连元自传》是著名评书艺术家田连元先生的自传,他依据四十多年的个人日记,用质朴的笔调真实地讲述人生七十年的苦、辣、酸、甜……他因何从学校的“模范儿童”却又辍学学艺;如何登台失败而后又获得成功;如何从当团长却又去当农民;如何身逢绝地,拼死而又得活……他是怎样唱京剧、演小品、导歌剧、当主持,又是怎样两上春晚、三下台湾、首闯香港;他是怎样参与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栏目的开播主持与撰稿,又是怎样为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当顾问……他以独有的语言风格和平民心态讲述自己的故事,阅读《田连元自传》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其中包含他的人生体悟,给人思想的启迪。 目录 自序 引言 我的出生 一、有记忆便是战争 炸飞了的新娘 “圆光”——第一次撒谎 二、逃难路上 妹妹差点被卖了 小黑小子之死 三、第一次登台演出 桌子底下的观众 我唱了一段有违宗教政策的段子 老师不让唱了 四、从“模范儿童”到辍学学艺 “模范儿童”四个字把我紧张的够呛 挥泪告别学校 看人家,九岁就挣钱养家了 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后受罪 五、学文与习武 “旧书摊儿学院” 岳家的“左把枪”名震津西 借读课本代替上学 六、我在小站的老师和朋友 良师益友范云 少年知己张凤祥 七、我真正踏上了舞台的时候 艺名的来历 登台即告失败 想改行但无路可走 成败起伏的艺术实践之路 八、入了曲艺团,算有了组织 入了曲艺团却没让说书 给主演念书道子 九、意想不到的情缘 遭到各方反对的恋爱 催变的婚姻 不像婚礼的婚礼 十、丧事连连 父亲病故,肩负重任 祖父病危有心无力 他年故土倾泪诉 十一、情缘无奈现实定格 我较早当了父亲 两封信道出实情 十二、该上台时则上台 彩屯说书 王铁夫的一席谈 说新书初试牛刀 十三、这就叫红了吗? 《追车回电》没想到能火 我的第一部广播长篇评书 十四、在那史无前例的时期 我怎么当上团长 当了团长倒了霉,撞刀口上了 人民大会堂,周总理指挥大合唱 十五、罢官前后 第一次想到死 我讲“毛泽东的丰功伟绩” 十六、战校生活 谁敢撕毁毛主席语录? 全团下乡 十七、桓仁的农民 梨树沟印象 “四、五干部”和新诗作 十八、拼死当个农民 上山砍树体会到什么叫“累死” 下田插秧觉得古诗当改 上古城子的看桃人 十九、死而复生的艺缘 嗓子“关门儿”注定“歇菜” 改演京剧样板戏 忍痛杀鸡l 二十、生活从拮据走向绝境 从卖手表到没了户口本 从柳树苫房到烧书做饭 菊花能活,我能活吗? 二十一、是“一失足成千古恨”还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准备去静坐绝食 天助我搬家 二十二,农民又回到市里 讲故事,说相声 是如梦初醒还是现实如梦 换个地方,去沈阳 二十三、北京四省市会演 《新的采访》《没演完的戏》被《中国文学》译载海外 到中央戏剧学院讲课 游园与看“焰火” 二十四、海城地震我们奔赴地震中心 地震前后 难忘的除夕之夜 二十五、“难忘的年”之后 恢复歌剧《江姐》的排演 “还原会”的折磨 大字报贴到文化部——“田连元有一条人命” 二十六、二万五千里的巡回演出 记忆中的第一次醉酒 清真寺里的一堂课 独特风格来自哪里 二十七、高原之行 “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与杨振华一席谈 瑶池印象 二十八、一路观光奔西安 行程中的历史故事 古都见闻 诸葛亮是智慧的符号 “谐剧”大师王永梭 二十九、穿越丛山到昆明 看西山楹联、 茅台酒每瓶十三元五角,竞没有一个人买l 挥泪告别渝州 三十、三峡行 丰都与万县 江水长流传闻多 传说田连元死了 三十一、调整改变适者生存 歌舞晚会加一段评书 编导相声剧《甜酸苦辣》 三十二、首开电视长篇评书之先河 从广播评书《杨家将》说起 电视评书《杨家将》的产生过程 《杨家将》轰动北京 围绕方言引起的…… 三十三、走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第一次上“春晚” 不忘的追忆—一怀念母亲 与几位名家的合影 与王刚同上北京电视台春晚 三十四、第二次上“春晚” 李瑞环同志的谦和大度 “红队队长”与江泽民同志握手 三涉“春晚”,失之交臂 三十五、获首届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奖 首次登上天安门城楼 讨论会上我发言阐述“穷酸堂” 三十六、首都体育馆的演出和《西游记》剧组的陕西行 巧遇庄则栋 不是亲戚的亲戚 三十七、非专业主持人 参与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栏目的设立 辽宁卫视《共度好时光》开播第一期 一场京剧荟萃的晚会 与宋丹丹主持阜新玉龙文化节开幕式 三十八、七年的《戏苑景观》 《听书看戏》 名家印象 忘不了的徐福元 三十九、非专业相声、小品演员 与那英说相声l 戏曲小品《寇准巧断双夫案》 与台湾影星萧蔷演小品 四十、为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当顾问 应聘之初 为拍《水浒传》上梁山 夜谈《水浒传》一己之见 一期没有播出的《实话实说》 四十一、和日本友人铃木靖的交往 初次见面 托捎的礼品 相会于北京 四十二、出访加拿大 不会英语照样出国 与大山同行 语言不通,还是麻烦 四十三、加国之游(一) 到美国转了一圈儿又回来了 邂逅牛先生 绮丽山怪坡 哈里法斯凭吊“泰坦尼克”号 四十四、加国之游(二) 爱德华王子岛 尼亚加拉大瀑布l 多伦多大学讲课 四十五、加国之游(三) 闲逛央街 听小杜、刘红说加国 北京协会的邀请 四十六、从艺四十年活动 颁奖会和研讨会 赵本山迟来的祝贺 四十七、北京大学讲课与说书 首次进北京大学讲课 到北大现场说书 第二次北大说书 大学说小学也说 四十八、俄罗斯之行(一) 初会司格林 安检难过 游览圣彼得堡 四十九、俄罗斯之行(二) 不平凡的墓地 去诺夫格勒 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的第一次讲课 五十、俄罗斯之行(三) 圣彼得堡大学的第二次讲课 一次终生难忘的尴尬会餐 五十一、夙愿未偿,心愿未了 汪景寿印象 重会司格林 五十二、再开新领域 北方评书首次进入香港 第一次出访台湾 开放的即兴演出 槟榔西施美,槟榔实难吃 五十三、第二次去台湾 首演宜兰,首讲教育大学 台北红楼剧场的演出 日月潭之行访“惭愧大师” 告别演出恰逢母亲节 五十四、第三次去台湾 郝伯村一家来听书 她是蒋纬国的亲家 五十五、与金庸大侠的不见之缘 我看新派武侠小说 录制《书剑恩仇录》 五十六、出版《田连元大话成语》 上了一次老年大学 签名售书时,读者送我一本我岁时买的书 五十七、风雨本溪五十年 曾一度想回天津曲校任教 没搞活动的从艺五十周年 连元三喜庆典活动 五十八、我的几个徒弟 开门弟子张洁兰 卞志明与关勇超 台湾弟子叶怡均 第五个弟子王静 五十九、我看当前评书艺术的处境 评书会不会消亡 评书能不能发展 六十、我这一家人 妻子、弟弟、妹妹 长女、长子与次子 长孙女、小孙女与外孙女 告一段落的话 田连元书法作品 后记 试读章节 一、有记忆便是战争 无论你是哲人、圣人、伟人、贤人……都不会从一出生就记事,只有记事早和记事晚的区别。我的记性不好,记事时已经是6岁左右了。可能是辽沈战役的枪炮声对我产生了莫大的威胁,对大脑产生了强烈的刺激,所以我最先记得的就是战争的残酷。 炸飞了的新娘 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中最先打响的是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最激烈的战斗,莫过于“血战四平”。 血战四平的时候,我就住在四平市内。 当时的我只有6岁,十分不理解,人们吃饱了之后为什么要打仗,且打得无终无了、昼夜不停。整个四平市,从早到晚枪炮声不停,好像整天都是除夕之夜的鞭炮接连不断。 老百姓家家都挖了防空壕,就是在院子里挖一个像大菜窖的坑,上边架上檩木,再铺上草席,然后在席上埋盖上二尺多厚的土——有的人家为了安全,埋土可达一米左右,简直就是一个大坟头。这个坟头留有出人口,天天的,家家户户活人进坟,里面没有电,只点油灯。有窗有门的房子谁也不敢在里边住,因为流弹和炮弹皮随时可能不知来自何处也不打招呼地从外面飞来,碰上就死,砸上就亡。 哪一个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尤其是听人说“枪子儿是有眼睛的,阎王爷收人,看见谁在屋里,说不定就把你收了去。进了人间坟墓,枪子儿就找不着你了。”但也听说,要是一个大炮弹落在这防空壕上,此地就会真正地变成了一家人的集体坟墓。 战争的双方,有一个规定:中午休战一小时,为的是给城中的百姓留出买粮、挑水、买菜的时间。国共两党的部队,都很讲诚信,每到中午12点到1点之间则枪炮声顿息,这算是给老百姓一点儿喘息的时间,到了这时,人们便纷纷涌上大街、集市,卖货的神出鬼没般地突然出现在市场上,买货的忙乱地购买东西,还有的抓紧时间挑水…… 过一个小时之后,警报一响,人们就又会纷纷缩回自己的家中。买的、卖的瞬间无影无踪,每个人好像都把生死置之度外,生活已经到了“只知今日活着、不管明天生死”的状态。 我还清楚地记得,有一对年轻人在这个时间要举办婚礼,他们要在这中午1小时休战状态下打时间差…… 炮火刚停,新娘便身披白色婚纱,乘坐着马车在大街上招摇而过。她要在残酷的战争中,寻找婚姻的幸福,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爱情的潇洒。 然而,一枚炮弹从天空呼啸着飞来,恰恰落在了马车旁,“轰”的一声,马飞人碎,婚纱飘散,刹那间,幸福化作悲哀,潇洒化作凄情…… 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议论,有的埋怨她不应在大街上走的,有的说战争时期结什么婚的,也有的说她是“死催的”——一个新娘就这样在炮声中丧生——人生短暂,青春化烟。 我被这件事吓得够呛,认识到战争是会随时随地结束平民百姓的生命的,而且你还找不到责任人,谁摊上就只能认倒霉一天哪!我可别摊上! 一天中午,同院的李奶奶趁着中午休战时间上街买菜,她热情地带了我去,不料回来时离大门还有不到100米的地方,突然从对面胡同里跑出来一位端着带刺刀的大枪的士兵,他站在胡同口大喊:“快走!我要开枪啦!” 我马上联想到,完了!我要和那新娘子同样的命运了——她挨炮弹,我挨枪子儿…… 于是,我撒开腿便往家门跑去。李奶奶在后面边跑边说:“我们是买菜的,还没到点儿呢……”那个大兵倒是没有开枪…… 我一进大门,便摔了个前趴,一只鞋被摔掉,我顾不上回头捡鞋,径直往院里跑去。李奶奶在后面替我捡起那只鞋,边走边说:“到家啦!你还跑什么?”我一直跑进屋里才穿上掉了的那只鞋,庆幸死里逃生。 其实,哪是什么死里逃生,根本就是胆小如鼠……P1-2 序言 序言因何要自己写?主要是怕给别人找麻烦。 如果要找位朋友写序,人家首先得读你这本书,然后还要考虑如何夸赞你,怎样吹捧你,如何溢美而不失真,怎样描绘而巧润色,吹而不破,捧而不假,夸而不肉麻,奖到恰好,这是个累活儿,耽误人家的时间,磨累人家的思考。我内疚! 更何况,这本“自传”既不是经天纬地之书,更不是洞世悉人之作,充其量不过是写了一个说书人的成长过程、成败过程、盛衰过程,无须劳动别人为你瞎耽误工夫。 “自传”这东西,一种是“应该写的人却没写”。 譬如曹雪芹,他如果留下一部“自传”,说明他的籍贯、成长之地以及成长过程,会给后来研究他的人带来多少方便!省得给研究出好几个原籍来,又是丰润,又是辽阳,又是铁岭,将来还不知研究到哪儿去。如果他再把《红楼梦》这部书的成书过程写出来,每个人物生活中的原型是谁,长什么样,为什么在书里要这样写,何必再让后人费时、费力,在那考证、争论,剧作家和导演们在那乱解释。 再譬如诸葛亮,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他如果要抽时间写出一部“自传”,不至于现在弄出两个卧龙岗来,一个在河南,一个在湖北,到底三顾茅庐顾的哪里,谁也说不清;他如果再把“木牛”、“流马”制作图画出来,岂不也是中国科技的一大发明?至于关羽之死,刘备之兵败过程和原因都会说明。然而,他没有留下“自传”,只留下了个“前后出师表”。 再一种,是“应该写的人写了”。 这样的人多是历史中的大人物或重要人物,令人仰慕。人们想知道他们的一生是怎么回事,想了解他们的业绩如何成功。 现代大学者季羡林先生写的“自传”,写了他读书、治学的一生,他对梵文和巴利文的研究,以及对吐火罗文的研究与学习。对于我们这些连英文都还读不懂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愧不如死。但从另外几个方面看,这位自称“杂家”的学者,还是更多地把他的治学观点、文章见地传递给了广大读者,使得众人受益。 张学良的“口述自传”如不问世,谁能说清“九一八事变”前后的具体情况,谁能知道这位少帅是在什么情况下“把天捅了个大窟窿”,搞了个“西安事变”。张学良的自述是最权威的版本,评论、研究者只能以此为据。张学良与赵一荻的一世真情,数十年幽禁,晚年的自由,偕老的挚爱,都是世人愿知爱看,却又从中引发不少感悟、感慨的写实文章。 还有一种是“自己愿意写的人写了”。 这多是当代红星,炙手的“大蔓儿”们,他(她)们已是家喻户晓,或已成为某一个年龄段的人们的偶像。他(她)们本人或负责包装他(她)们的公司的人们,为了满足那些“粉丝”和“发烧友”们的愿望,探索明星的“背后”,也是为了在已开的水锅下再加把火,免得“落滚儿”的原因,所以写了自传。 也有的是曾经辉煌过,或不曾辉煌过而愿意给人们增强记忆的人,本着“勿忘我”的精神,写出了自传。 我是属于那种“自己没想写,在别人督促下写了”的人。 自己没想写并非出于谦虚,而是觉得没劲。觉得自己的自传对社会对大家没什么兴趣,自传是自己的,与人何干? 一位朋友的话,给了我一种信心: “有出版社约稿,你为啥不写呀?现在多少年轻人都在出自传,你这个岁数了,更应该出。” 我说:“现在是市场经济,什么东西一进市场就是商品,是商品就得卖钱。卖的不够数,出版社就得赔,我不愿让人家赔。要卖得有卖点,我这自传哪有卖点?” 朋友说:“人生经历就是卖点。” 我说:“伟人的经历才有卖点,我是平常人。” 朋友说:“伟人的经历是读者怀着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态去欣赏的。你这平民的经历可以使你同龄人引发对往事和社会现象的回忆。与你一同审视过去,对今天的年轻人会觉得好看和好玩儿。” 我说:“我的人生是既不好看又不好玩儿。” 朋友说:“你是说书的,会讲故事,人生就是一个长篇故事,不在多长,而在其有意思。” 我说:“我的人生最没意思。” 朋友说:“会讲故事的人的人生却没有意思,这本身就够可气的,也挺可恨!你的自传的特点或叫卖点,就是既可气,又可恨!” 我忽然找到了卖点,就是既可气又可恨! 于是我便写了这自传。 写自传亦即写人生,多少先贤圣哲对人生早有各自的认识,因而也就出了些名言名句。 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说的真好,我的人生不见得有什么觉醒,思考还是有点的。因为有时是客观逼着你去思考。 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散文家蒙田说:“人生如梦……我们醒而睡着,睡而醒着。” 我有这种感觉,肯定不少人都有这种感觉。 日本明治时代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说:“人生如戏剧,好演员有时会当叫花子,而三流演员有时会扮演大爷。” 这是对戏剧舞台上的如实描述,又是对人生社会的实在写照。我的人生道路上就碰到过这样的人,他是有才的智者,却一生默然无闻,他是无才的愚者,却成了名人和红人。 英国作家萧伯纳说:“人生有两个悲剧,—个是万念俱灰,—个是踌躇满志。” 我有过万念俱灰,却不止一次,倒很少有踌躇满志,也许别人和我正相反。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我的座右铭:我什么都不要。” 这是我最欣赏的一句话,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包含着“无欲则刚”,“无求则强”的韵味。 我曾想到这样一句话:“人生不要老想你得到什么,而要想你给予人们什么。你得到的,你死后便会失去;你给予人的,你死后会记在别人心里。” 自序写不好,便找出几段名人语录装潢门面,实在是没有法子的法子。 这“自传”其实就是用我之人生,酿造一坛酒,有多少是精心酿造的,有多少是兑了水的,百分比各占多少,您一尝,便见分晓。 是为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