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招 尊重孩子人格尊严
孩子阶段是人格尊严的形成时期。这一阶段,孩子慢慢萌发了自尊心,也就是有了自己做人的尊严。如果家长在这一阶段懂得尊重孩子,那么孩子长大后就可以在社会上变成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一、“全家幸福一起上”
许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期望太高,要求孩子必须“要优秀,要全面发展”,还经常对孩子说些“将来能不能住上好房子,能不能被人瞧得起,全家就全指望你一人啦!”这样的话。这种要求完全是建立在不尊重孩子的尊严上。
现代的家庭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庭都是“四二一综合征”,四个老人和一对父母共有一根独苗,全家幸福全寄托在孩子一个人身上。为了让孩子变得更优秀,家长们也是各种特长班齐上手,打骂责备一起来,完全忽略了孩子的人格尊严。
在某机关工作的妈妈,一天翻看10岁女儿小雪的日记后大吃一惊。日记中几乎篇篇都是小雪对沉重课业负担的哭诉:“妈妈逼我学这学那,真不知道这种日子何时是头?”而让妈妈感到困惑的是,孩子为什么不能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呢?
自从小雪上了小学,妈妈就发觉孩子与自己越来越疏远了,直到看了小雪的日记后妈妈才恍然大悟,原来小雪讨厌自己的“诲人不倦”。
其实,小雪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上学期期末考试又考了全班第一,可妈妈还是不敢放松,在假期里为小雪报名参加了奥数、作文、英语和钢琴辅导班。小雪在日记里抱怨:“这个假期可真累呀,我每天都在为妈妈学习,连玩的时间也没有。我恨她,我真希望自己不是她的小雪。”
小雪有个小缺点,做事有点磨磨蹭蹭。每次做作业稍微有点慢时,急性子的妈妈总是对着她大发雷霆,常常把小雪骂哭,有时气急了,还动手打。每次被打骂后,小雪总是躲在自己的小屋里半天不出来。
“我是妈妈的出气筒,我现在也特别想有个女儿,我也拿她出出气。”“妈妈发起火来真可怕,她是我的妈妈吗?”日记中的话像针一样刺进母亲的心。
看了小雪的日记,母亲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家长们总是在不断地给孩子增加压力。学校减负了,家长得给孩子加码。都说是为孩子自己的将来铺好路,难道里面真的没有一点自私的成分吗?当家长对孩子宠爱得无以复加的时候,孩子往往也就失去了人的尊严;当孩子不令家长满意,家长恨铁铁不成钢、滥施惩罚的时候,孩子往往也失去了人的尊严……
有的家长会说:“小小的孩子有什么人格呢?”所谓人格是人能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其实小孩子也渴望尊重,例子中的小雪不就很渴望自己有选择的权利和空间吗?这怎么可以说孩子会没有人格呢?
所以说,孩子有人格和尊严,只是家长习惯把它们忽略罢了。
家长不能单以一个“望子成龙”来辩解,以一句“无可奈何”来搪塞。家长以自己的“权威”威慑孩子,甚至动之以武,有时稍不随心,就在孩子身体上烙上自己的手印,这就是不尊重孩子人格尊严的表现。这些都是要坚决予以制止的。
二、尊重不够,惩罚有佘
许多家长对待不太听话的孩子常常是采取打、骂的方法。不论什么原因,也不认真调查和考虑孩子犯错的出发点,动则先打一顿再说。挨了打的孩子,往往一开始害怕,时间一久就被打“皮”了。
对孩子来说,当打骂成了家常便饭,自尊心受到伤害,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更加不听大人的话,更加难管。
小光在下午上课之前,看见一枝画笔掉在自己和大维桌子之间的地上。小光拿起来一看,这不就是大维上午没找到的那枝笔吗?
在小光正准备把画笔放在大维桌上的时候,凑巧大维正走了过来。他望着小光手中的笔,惊讶地瞪大了眼睛。小光像手中捧了炸弹似的,立刻神情慌张起来,把笔扔在他的桌上就坐下了。
整个教室的空气像凝固了一样,停止了两三秒钟。大维生气地问:“你为什么拿我的笔?”小光不知道该怎么解释才好,呆呆地站在原地,脸也涨红了。大维又说:“怎么不说话,哼!”狠狠地瞪了小光一眼。
小光就这样被误会了。当他想张开嘴向大维解释清楚的时候,这件事又被老师知道了。老师认为被拿的画笔虽然是件不起眼的小东西,却是很严重的问题,便通知了小光的爸爸。
爸爸急匆匆地来到了老师的办公室,看到自己的儿子正垂头丧气地站在那里,生气极了,对小光说道:“你怎么可以做这样的事情,真为你丢脸!”
小光想为自己辩解:“我没有……”话没说完就被爸爸打断了:“老师会错骂你吗?还敢狡辩!一定是你不对,你必须认错。”
小光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边哭边将事情的经过讲了一遍,大维、老师和爸爸才知道错怪了小光。可是,小光的心灵已经深深地受到了伤害。
孩子犯了错误,一些家长就把惩罚当作教育,一定要训到让孩子记住为止。如果孩子有些反对意见或不服的表现,就更是变本加利、滔滔不绝地训斥,完全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平等的主体来对待,孩子的人格尊严没有受到相应地尊重。
有的父母不只口头上对孩子进行精神虐待,还滥用棍棒教育。调查发现,从城市到农村,有8%~12%的父母对孩子常常采取棍棒教育。挨打的孩子,往往开始害怕,然后造成怨恨心理,孩子的人格就会扭曲。
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一定要注重给孩子一种与大人平等的待遇,也就是给孩子一种做人的尊严。这样才能保持孩子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以促使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从尊重孩子人格尊严开始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教师关心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从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开始进行教育,让“尊重”来沐浴孩子的心灵。
教育家马卡连柯非常尊重学生的人格。在他看来,尊重人、信任人是教育人的前提。高尔基工学团创办不久,马卡连柯到监狱去领学员卡拉巴林。
当马卡连柯和监狱长一起替卡拉巴林办理出狱手续时,马卡连柯要卡拉巴林暂时离开办公室。当时,卡拉巴林对此并不理解。
十年后,当卡拉巴林已经是一名人民教师时,马卡连柯才告诉他说:“我当时之所以叫你走出监狱长的办公室,是为了使你看不见担保你出去的条子。因为这个手续,可能会侮辱你的人格。”
卡拉巴林说:“马卡连柯注意到我的人格,可是那时,我自己还不知道什么是人格。这是他对我的第一次温暖、人道的接触。”
从监狱回来的路上,马卡连柯和卡拉巴林并肩而行,两个人边走边谈。但是,马卡连柯与他所谈的话题都是关于工学团的事,只字不提监狱的情况和有关他过去的事。
有一次,卡拉巴林询问马卡连柯:“请你直爽地告诉我,你相信我吗?”
马卡连柯诚恳地回答说:“过去的事不必提了……我知道你这个人跟我一样的诚实。” 马卡连柯还接连两次把带枪取巨款的重任委托给卡拉巴林去办理,这使得这位学员深受感动。最终,在马卡连柯的尊重下,卡拉巴林变成了马卡连柯的得力助手和继承者。
孩子也是一样,只要家长学会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每个孩子都会变成一个听话的好孩子。
首先,家长需要清除头脑中“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错误观念。孩子需要管教,但必须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在施教中,家长还要时刻提醒自己多听一听孩子的想法。
其次,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绪。面对犯错误的孩子,父母应有一种自控意识,保持理智,要拥有清醒的头脑,千万不能将教育推向极端。
再次,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这是没有错的。但是每个孩子的性格和智商都不一样,家长不要盲目攀比,认为别人的孩子能这样,自己的孩子一定也要做到。对孩子要求过于苛刻,势必会让家长说出不尊重孩子人格尊严的话和做出不尊重孩子人格尊严的事情来。
总之,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是每个父母的责任。不论孩子的大小,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人。只有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与孩子平等相待,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才会教育出听话的好孩子。
P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