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李鸿章时代(1870-1895)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鼎杰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鼎杰编著的《李鸿章时代(1870-1895)》是第一部以大战略视野深刻解析1870—1895年大清内政外交的华语著作,积十余年之力,爬梳多国史料,告诉你历史教科书上写不出来的细节真相。以国际大势为背景,以丰富详实的史料为支撑,重构了李鸿章身处的时代,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全息的李鸿章。

内容推荐

王鼎杰编著的《李鸿章时代(1870-1895)》从1870年在欧亚大陆的两端各发生的一件大事讲起。在大清国,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在欧洲则爆发了普法战争。1895年,太平洋的两岸同样各发生一件大事。在西岸,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中国,李鸿章被撤销直隶总督一职;在东岸,美国的GDP总值第一次超越大清国,跃居世界第一位。

从1870年到1895年的26年,是李鸿章主政北洋,“应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26年,也是全球权力格局巨变的26年,更是晚清错失战略机遇、加速进入下行曲线的26年。其间之内政外交,无论是成是败,为是为非,李鸿章都扮演了核心角色。因而,这26年也就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李鸿章时代。

如何认识这样一个时代?正如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给出的答案:“谁要是只研究和考察法国,谁就永远也无法理解法国大革命。”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中国。《李鸿章时代(1870-1895)》广泛搜集中、日、法等多国史料,以19世纪后期的国际格局巨变为背景,以日本入侵中国台湾、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三大事件为波峰,穿插李鸿章主持的内部变革,强调从大历史与大战略的双重视角,全新解读这段似乎国人已经非常熟悉,其实依然非常陌生的往事。

目录

引子 七十年不遇之洪灾与三千年未有之变局/001

七十年不遇之洪灾/001

曾老师的李学生/003

李总督的奋起一搏/005

李合肥的幸与不幸/008

三千年未有之变局/009

第一章 一万年来谁著史/012

蒸汽动力与陆海权兴衰/013

蒸汽动力的陆权化/015

李斯特的战略规划/018

德式教育体系与新工业的发展/019

震撼全球的军事革命/020

陆权的复兴/021

第二章 宿命般的对日外交/023

睦邻建交暗藏玄机/023

曾老师与李学生的对策/026

中日外交马拉松/027

东洋磨刀忙/029

琉球小国一女二嫁/031

离奇的牡丹社事件/032

第三章 台湾上空波谲云诡/035

急先锋登场/035

美国大使加剧中日冲突/036

“美国张松”献地图/038

洋高参谋划偷袭台湾/039

多重使命的使节团/042

被曲解的非正式晤谈/044

万里激波暂未鸣/046

缓急之争与十月政变/047

第四章 四十寿诞下的粉饰太平/051

风云激变/051

覆水终难收/052

责难背后的真相/054

总署的麻木与李鸿章的觉醒/056

自掘坟墓的日本远征军/060

外交争锋暗设陷阱/062

百年之惑/065

第五章 大清国的变与不变/069

李中堂呼吁教改/069

马嘉理事件/072

七万里之行/074

伊犁危机/080

吞并琉球:日本的第三次落井下石/082

第六章 李中堂的改革/084

扣住时代的命脉/084

电报易建/086

铁路难行/088

第七章 越南出了个刘永福/095

风虎云龙亦偶然/095

法兰西染指中南半岛/098

失尊严于欧洲,求补偿于海外/101

一战纸桥:一千对二十的伏击/102

守在四夷,还是引火烧身?/106

被误读的铁血/110

左右为难中的铤而走险/112

第八章 朝鲜问题横起风波/114

河内再度失守/114

李鸿章离岗/115

高丽国公媳斗法/117

壬午兵变:日本的第四次落井下石/118

转瞬即逝的和平曙光/122

李合肥大摆空城计/123

差一点,大清国也有了势力范围/125

消逝的和平曙光/128

第九章 南天惊雷:山西—北宁是怎么失守的/130

二战纸桥:两千对四百的再次伏击/130

李德谈判,彻底谈崩/133

天兵人越/137

法方策略/139

战场素描/142

双方实力对比/142

山西是这样失守的/143

李鸿章的误算/146

闹剧般的北宁之战/148

第十章 镜花水月的短暂和平/153

战难,和亦难/153

两声霹雳/155

变起观音桥/161

曾巴会谈有始无终/163

李鸿章运筹全局/165

薛高参筹防浙东/166

刘爵帅远赴台湾/168

福州问题逆向行棋/171

第十一章 巴黎抓起石头,却砸了双方的脚/173

山雨欲来/173

基隆之战/176

血染马江/179

纸上谈兵的“牵敌战越”/182

越南战场以劳待逸/183

错误的“胜算”/185

“郎甲一船头”之战/186

孤拔卷土重来/188

“淡水一基隆”之战/189

第十二章 镇南关:惊人的尾声/196

宣光之围/196

东南战场:封锁与反封锁/197

离奇的东风/199

汉城夜宴:日本的第五次落井下石/200

天朝介入/201

双雄初会/203

沉船迷案/204

大崩溃/206

宣光解围/208

山穷水尽/210

柳暗花明/211

联合省军/213

中方部署/214

法方部署/215

二战镇南关/216

连小说家也不敢写的谅山奇迹/219

连锁反应到了西线/221

闹剧般的终战/222

第十三章 十年竞争落差惊人/227

中法战争震荡波/227

东亚第一舰队成军/228

东洋暗礁/230

德国军火与德国制度/231

走了另一条道路的日本/232

全面差距的形成/235

外交失机,自陷危局/240

主动参加均势牌局的日本/242

降旗事件引发的中英冲突/243

海军竞赛日本反超/245

第十四章 陷入朝鲜漩涡/249

朝鲜半岛风云又起/249

图穷匕见/251

和战之间/252

外交博弈再度失分/254

武力援朝,自空家底/259

丰岛偷袭,不宣而战/262

高升被沉,余波不绝/266

第十五章 此路不通,因为不许去走/268

李鸿章转向持久战/268

日军计划/270

进退两难/272

指挥难题/276

最后的寂静/279

倭刀出鞘/281

日军部署/283

清军部署/283

天上掉下了馅饼/285

起锚/286

痛失平壤/287

意外的海战机会/290

第十六章 大败局:从黄海惨胜到旅顺失守/292

接触/292

黄海激战/294

出乎意料的落幕/299

胜负之争/302

国门洞开/305

鸭绿江失守背后的历史隐喻/307

失大连/311

丢旅顺/315

第十七章 有人从此到瀛洲/321

移师山东再占先机/321

荣成湾:日军登陆/323

威海卫:龙旗飘落/325

明争暗斗总无术/330

价值一亿两的愤青一枪/335

春帆楼上,城下之盟/338

画外余音 陆沉的古国与崛起的新大陆/343

一个年份,两件大事/343

新霸主的崛起/344

联俄迷梦一场空/346

美国之行/348

陆沉的新时代/351

主要参考文献/353

试读章节

曾老师的李学生

对李鸿章而言,在绝境中奋起一搏,早已不是第一次。

遥想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再破江南大营,席卷苏南浙北。至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名将李秀成统数十万之众,卷土而来,萧山、绍兴、宁波、诸暨、杭州,一路失陷。上海顿成孤岛。一时群情汹涌,东南大乱。

当是时,上海孤岛,三面环水,一面向敌。无援军,无退路,只有一群态度暖昧的洋人。形势如此危急,上海地方官因担心丧失上海的控制权,迟迟不愿向外省实力派求援。上海地方士绅和商团一看朝廷、洋人、地方官都靠不住,索性自己筹钱,直接去找手握实权的两江总督曾国藩乞援。并郑重承诺,只要曾出兵上海,沪上商旅愿每月承担贵军十万两白银的军费。

对于正在闹钱荒的曾国藩而言,这真是天大的喜讯。但对于一贯用兵谨慎的曾国藩来说,这又是一次很大的挑战。经过反复权衡,他终于致信九弟曾国荃,望其能帅八千陆军、五千水师去守上海孤城。谁知荃帅眼中,不世奇功只有一件,那就是攻克太平军的“老巢”天京,其他都不足转移他的视线。

曾国藩没办法,只好另觅良将。思来想去,目光锁定在他的得意门生李鸿章身上。

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是曾国藩的同年。在传统社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脉机缘。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旅居京师的李鸿章第一次见到了曾国藩,从此执弟子之礼,终生不改。

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创湘军以对抗太平军。又五年,几经蹉跎的李鸿章入曾氏幕府,开始其半学生半幕僚的生涯。

曾国藩很看重李鸿章,以至于在很多人看来有些徇私。可是,历史还是证明了曾文正的独到眼光。

固然,这个年轻人有很多毛病,但一个真正的伯乐正善于透过一时的毛病,去发现千里马的本质与潜能。

李鸿章好睡懒觉,曾国藩就故意等幕僚到齐才吃早饭。结果群贤云集,唯李合肥“披衣踉跄”后至。终于使小李一狠心,戒掉了睡懒觉的毛病。老师趁热打铁,又要求李同学早饭后陪他散步。一路给他讲修身,讲为人,讲平天下。既说古今中外,更鼓励他放眼世界,深研时务。时间长了,这早起散步竞成了李鸿章一生不倦的早课。

李鸿章又好吹牛,说狂话。曾国藩就故意安排他与“湘军才子”李元度议论军政大事,以挫其傲气,养其傲骨。

李鸿章又自恃才高,总以为普天下老师第一,学生第二。于是曾国藩便故意让他与“一代霸才”左宗棠共事,告诉他什么叫“两峰并峙,二水分流”。

如此数年,李学生终于由一个愣头愣脑的“合肥老母鸡”,变成了曾老师匣中一支急欲出鞘的绝世好剑。现在,正是用他的大好时机。

李鸿章也没有闪避。正是他,受师命于临危之际,带着募来的十三营淮上子弟,坐着从洋人那租来的火轮船,横穿敌境上千里,敌后登陆大上海。

李学生抵沪后,曾老师又以信函指示道:“阁下初当大任,宜学胡文忠五、六年初任鄂抚,左季翁初任浙抚规模,从学习战事,身先士卒下手,不宜从牢笼将领,敷衍浮文处下手……一年之内,阁下与各营官必须形影不离,卧薪尝胆,朝夕告诫,俾淮勇皆成劲旅,皆有声誉,目下可使合肥健儿慕义归正,将来可将淮勇以平捻而定中原。阁下若与各营离开,则淮勇万不能有成……愿阁下力为其难,自赴前敌。大难未平,吾辈当为餐冰茹檗之劳臣,不为肠肥脑满之达官也。”

那么,他带去的又是一支怎样的军队呢?

他们穿的衣服既有半旧的军装,也有自带的花棉袄;他们的武器,既有西洋枪炮,更不乏大刀长矛。

不过有一样是统一的。那就是几乎所有的士兵都没穿鞋。他们就这样光着脚丫子,拖着土布包袱,拉着手推车,一路到了十里洋场的大上海。阳光下,当地人看着稀奇;洋人却纳了闷:李鸿章来打仗,带这么多难民干吗?

当得知这些人就是大清国的堂堂正规军,就是此次会战大清国所能派出的所有军队时。人们惊讶了,绝望了,恐惧了,藐视了。

上海,完了。

可上海没完。

李鸿章说:“军贵能战,非徒饰观美。迨吾一试,笑未晚也。”

虹桥一战,十万太平军精锐,居然败给了他的三千团练兵。已经逃出的难民回来了,准备上船的洋人不上了。  当战场第三次被鲜血与残阳双重染红时,李鸿章甚至发起了大反攻。

一夜之间,上海城沸腾了。李鸿章的名字开始具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对很多人而言,那意味着一种力量,一种可以将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力量。这个传奇,不仅传遍了大清国,而且通过洋人的新闻纸,传到了海的彼岸。

蓦然回首,居然都已经是前朝的往事了。

P3-5

书评(媒体评论)

《李鸿章时代》一书,以世界史的眼光看李鸿章,别有一番滋味,耐读,希望诸君能一阅。

——著名历史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张鸣

在近代中国外争国权的斗争史中,李鸿章算是一个非常特殊又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既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又给那个时代留下了深刻的个人印记。而长期以来,国人对他的认识往往迷失在“卖国贼”和“近代第一外交家”的两极之中。事实上,李鸿章和他的时代一样复杂难解。《李鸿章时代》从大战略的高度,重新解析其人其事其时代,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值得开卷一阅。

——国防大学军事专家、空军大校戴旭

国人好以是非成败论英雄,于颓世中试挽狂澜者,便每每为千夫所指,李鸿章就是这样一个倒霉蛋。这个肇始了中国近代国防、近代教育、近代工业,临去犹忧嘱“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的悲剧英雄,却因甲午之败、辛丑之辱而一度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天下溺而罪一人,这恐怕不只是李鸿章的悲哀。《李鸿章时代》一书,以国际大势为背景,以丰富详实的史料为支撑,重构了李鸿章身处的时代,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全息的李鸿章。

——《南方都市报》专栏作者、天涯煮酒论史版主 江上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1:1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