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戈著的《藏漂》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全书由二十七篇独立成篇的章节组成。此书的写作缘起于作者对西藏文化的感念以及对岁月的凭吊,后来敷衍成对人性的检讨和对文明的反思——山川阻隔成为限制资本文明恶性扩张的天然马勒,也为充满灵性的生活方式保留了几许生隙。当反社会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成为内地都市的生存法则时,高原旷古的沉寂却把陌生人之间的邂?变成难得的节日,因此有了本书灰调文字背后的温馨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藏漂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穆戈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穆戈著的《藏漂》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全书由二十七篇独立成篇的章节组成。此书的写作缘起于作者对西藏文化的感念以及对岁月的凭吊,后来敷衍成对人性的检讨和对文明的反思——山川阻隔成为限制资本文明恶性扩张的天然马勒,也为充满灵性的生活方式保留了几许生隙。当反社会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成为内地都市的生存法则时,高原旷古的沉寂却把陌生人之间的邂?变成难得的节日,因此有了本书灰调文字背后的温馨故事。 内容推荐 中年学者穆戈对按部就班的日子顿生倦意,于是远走西藏,试图在万山丛中寻找生活的充实感。在高原古城,他遇到了一群逃避全球化主流文明压迫的漂泊者,从他们绝无仅有的个性履历看到了主流之外的另类可能,敷衍出一幅世纪末边缘人的生活图卷。作者刻画了破产的画家、失意的诗人、仗义行侠的江湖浪子、幸运得找不着北的音乐家、凯旋的偷渡客等角色,着意于把握世事艰辛中的吉光片羽,在荒原文化生态的审美视角中传达对文明的反思。《藏漂》在时空布局上注重实现细节与整体历史的同一,在选材上避免当下边疆风情小说概念化的传奇套路和伪民俗迷恋,致力于从凡人小事发掘本真的人性。《藏漂》中插图大多源自现场写生。 目录 前言 1. 康巴 2. 悉悉 3. 白玛 4. 山桃 5. 蛊祸 6. 沙坑 7. 半票 8. 轮回 9. 帽子 10. 隐修 11. 雀斑 12. 还乡 13. 水患 14. 拓片 15. 脱蜕 16. 转山 17. 西风 18. 牧女 19. 邂逅 20. 雄塞 21. 锈锁 22. 蛋忌 23. 梅瓶 24. 甄录 25. 珊娜 26. 芳园 27. 藏漂 试读章节 1.康巴 在文化地理上,康区包括西藏昌都、四川甘孜和阿坝州的一部分、凉山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以及青海玉树州、云南迪庆州,但康区各地在生产方式上有农牧之别,历史上根据与中原文化的亲疏又有生番熟番之差。在人种遗传方面,迪庆州那种上唇薄短、牙花过长的康巴与甘孜、玉树宽肩阔背的康巴不可同日而语。至于传说中的康巴尚武传统,可能以金沙江畔三岩戈巴父系氏族遗存中的暴力崇拜为摹本。那儿曾因穷山恶水的贫困和商旅交通线上的财富比照,诱发了以劫杀善斗为荣的绿林风习。当民俗杜撰者把蔑视法律、睚眦必报的绿林之风泛化为康巴文化,仅仅抓住了康区土著的局部特征——在法网难及的山林牧区,极为偶然的人际交往哺育出及时清算个人恩怨的心理:既有不让仇恨过夜的急切,又有天涯海角世代追踪仇人的坚韧。 “你看我像不像康巴?” 初见老穆,朗卡陷在沙发里的小身子骨就努力作出金刚力士状,哈哈大笑着称自己是正宗的康巴。他有意让新朋友领教自己身上睚眦必报的康巴性格,先不经意地展示了写字台上一段老穆论文的摘录,以示久仰,转身又提起一段旧事:在雅安读书时,他抱起一只被大雨淋到白果树下的小白鹳,不识好歹的东西竟敢啄他眼珠子,被一下子掼死了。 “得罪我,我就来个通俗唱法!” 序言 这是年过半百之人留在人世的第一个孩子,四年援藏生活的阅历尽在其中。 写作缘起于对西藏文化的感念以及对岁月的凭吊,后来敷衍成对人性的检讨和对文明的反思。如果说有所抱负的话,确曾有过一点奢望——设使有一本书侥幸逃脱化浆池的归宿,百年之后可以凭借此书还原一片高原边城世纪末的边缘文化生态。 四年的援藏生活之所以成为笔者敝帚自珍的阅历,多少与一种高原生态文化的际遇有关。山川阻隔成为限制资本文明恶性扩张的天然马勒,也为充满灵性的生活方式保留了几许生隙。当反社会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成为内地都市的生存法则时,高原旷古的沉寂却把陌生人之间的邂逅变成难得的节目,因此有了本书灰调文字背后的温馨故事。 作为笔者对理解人性的寓言,二十七篇小说的主角在边缘地方的边缘视角中凸显了绝无仅有的个性。这些人出于不同的原因,主动或被动地漂泊高原,逃避资本的压迫,寻找精神家园,在不同文化的交织中演绎出异于全球化主流文明的生活轨迹,以跌宕的人生之旅诠释了主流之外的另类可能。 鉴于现实的传奇早已超出了作家的思想力,传统的大众流行文学叙述方式因而被笔者小心悬置——与戏剧化的传奇情节相比,笔者更看重对一种在全球化浪潮中迅速消失的原生态乡情的追寻,以及对高原原生态背景下人性展演的悲悯,因而依附于此的审美情境往往是一缕隐修士羞怯的憨笑,一声由远而近的鹰羽搅起的晴光下的唿哨,一抹晨曦中的淡紫色的桑烟,一道徜徉在白色沙洲中的钢蓝色河流,一牙衔起东山的黄铜色上弦月,一阵初秋的青稞麦穗摩挲的飕飕声,一瞥荒原夜路上同情的关注——离开西藏后,尝作清夜扪心自问:假如滤掉这些雪泥鸿爪的记忆,人还剩下多少生活的意义? 那就是我的家园——一种带有审美体验的环境意识,与籍贯无关。 至于是否公开个人的私语,笔者不是没有犹豫过——想到自己的文字难免经受书商牲口贩子式的挑剔,与大众畅销的成功秘笈、性爱宝典、发财捷径以及神秘传奇等同台竞技,费尽心机的写作至多换取庸人饱足之余的片刻轻松,这对我无异于自招其辱。踟蹰数年,遍询友好,这才悄悄地在2005年4月23日写下了一份简短的提纲。 为了使小说的虚拟形式更接近生活的真实内涵,笔者个人的生活阅历难免隐约其间。如果有些不得不说的话让人为难,但愿不至于让人诟病写小说是出卖朋友的职业。鉴此,我只能说,在当时的情况下,我可能不会比别人做得更好。 本书的写作也带有某种与时间相对的坚韧和孤寂的意味。谋生于人欲沸腾的都市,难免有身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之感,加之附庸哲学数十年,对现代人无家可归的忧患萦绕于怀,于是时间成了伤感之源——生活的磨难催促人用时间的相对性消解尘世人欲的迷执,用大化之道抚慰世事酬酢带来的创伤,但直面大化除了成就一份使头上的星空与内心的法则相应的神圣性之外,又要背负无垠的虚无,去寻找永恒的荫庇。这使每一位志在时间逝川上设置航标的人,都宿命般被时间之矢卷走世俗的幸福,骨子里像苏格拉底那样把哲学看做死亡的预演,头枕着西西弗斯式的荒谬咀嚼生活。 尽管难以排遣“不知贻阿谁”的惶惑,了解真相的代价却在文学的审美中成了一种犒赏——病而愉悦。那些渺若尘埃的个体偶在的命运被铺陈于寂寥荒原,成就了一份温馨的沧桑,一种有如回归故国般的澄净与空明。 本书的写作得益于老同学鉴传今博士的悉心指点,他在两年内三度精读此书,眉批盈纸;北京大学哲学系老主任朱德生教授、赵敦华教授热心审读了此书;西藏社会科学院当代所副所长郭克范研究员以及其在藏数十年的阅历为本书提供了全程把关服务,并三度来京通读全书;刘文旋博士对小说的谋篇布局提出了不可多得的忠告;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张光明教授及其夫人罗传芳研究员对此书作了逐篇点评;刘瑞芝老师对小说的行文措辞提出了可贵的批评建议,田肇君女士审读了此书的初稿和定稿;李红霞大夫为把此书从潦草的手稿变成规范的打印稿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一定意义上,此书已经不仅仅是我的个人作品,而且具有了公共的属性。笔者在写作过程中还参阅了百余部近现代外国小说,尤其是帕乌斯托夫斯基对土地的崇拜以及舍伍德·安德森对命运的悲悯,展示了小说中文字的温度、色彩、气息以及氤氲其间的人性光辉,使作者受益匪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