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经义》为王孺童先生在其多年讲学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王孺童先生的讲解,兼具形象性和思辨性,巧妙地带领读者走进佛学殿堂,深入佛学智慧,有其独到的价值。文字精炼,通俗易懂,细致梳理了佛学的发展脉络,扼要讲解了佛学的基础知识,是了解佛学、开启智慧、精进人生的入门读物。
这部《佛学经义》集结了王孺童先生《<净土十疑论>讲记》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次第疏》,对中国佛教净土宗和禅宗的经典进行通读和阐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适合对佛学有兴趣的读者阅读收藏。王孺童先生的讲解,兼具形象性和思辨性,巧妙地带领读者走进佛学殿堂,深入佛学智慧,有其独到的价值。《佛学经义》通解经义,深入浅出,既是漫步佛教文化经典的学术佳作,又不失为启发蓬心的通俗读物。
一部著作之题名是作者所要阐发的内容中最为核心凝练之总结。所以凡是讲经释论之作,必首释题名。本论名为《净土十疑论》,下面就先来讲解本论之论题。
甲一、释“净土”
所谓“净土”,是指佛教中一个重要的信仰体系——净土信仰。净土信仰产生的历史时期比较早,在佛教产生之前,印度婆罗门教就把毗湿奴所在的天界视为净土。佛教产生之后,在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时期,由于只承认本师释迦牟尼佛与所处之娑婆世界,不立他方佛与他方世界,所以没有求生净土的观念。随着大乘佛教的产生,主张在此娑婆世界之外,还有无量之世界,并有无量诸佛在其各自国土教化众生。因此,佛教徒也就有了从此世界往生彼世界的想法,进而发展成为净土信仰。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他方有无量佛国世界,所以净土信仰并不是仅仅局限于求生一佛世界,而是有众多佛国世界可供选择的。如药师佛之东方净琉璃世界、阿弥陀佛之西方极乐世界等。
目前一提起净土信仰,信众的第一反应就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净土。其实,净土信仰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其求生的不是弥陀净土,而是弥勒净土,就是希求往生于未来成佛的补处位菩萨——弥勒菩萨之兜率陀天内院净土。
弥勒净土信仰所依据的主要经典是《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该经详细描述了弥勒菩萨命终之后,往生兜率天宫为教化诸天而昼夜六时说法。并指出众生欲往生兜率天宫,必须修行十善,意念佛之形象,口称弥勒之名号,以此功德可超越九十六亿劫生死之罪。
有一定佛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果众生能够超出六道轮回,说明其已经解脱生死了。也就是说,众生只有了生脱死,才能够超越六道轮回的束缚。可见,想要出离六道轮回,难度还是很大的。而弥勒净土位于欲界六天之第四天——兜率天,还在六道之内,往生弥勒净土不需要众生先行达到了脱生死的境界,大大降低了行持的难度。所以说,弥勒净土的功德因缘还是十分殊胜的。
娑婆世界的一切众生,都是属于“八难”众生。所谓“八难”,是指令众生难于见佛闻法的八种障碍。具体说来:
第一,地狱难。众生因宿世恶业而堕入地狱,遭受八热、八寒及无间苦报,故难于见佛闻法。
第二,饿鬼难。饿鬼有三种:其业报最重者,在长劫之中,连饮食的名称都听闻不到,就更不要说实际吃到食物了;其业报稍轻者,只能够在人间寻求被丢弃的脓血粪便等肮脏之物为食;其业报最轻者,虽然能够偶尔吃得一顿饱饭,但得以被人强迫做繁重的苦役为代价,并遭受刀杖等各种皮肉之苦,故难于见佛闻法。
第三,畜生难。畜生因其宿世业报不同,要么野生于山林江海。要么被人畜养饲喂,但它们要遭受宰杀鞭打或相互食杀之苦,故难于见佛闻法。
第四,长寿天难。长寿天是指色界第四禅之“无想天”,此天天人享寿五百劫,故又称“长寿天”。所谓“无想”,是指此天天人没有心想意识,犹如鱼虾昆虫。若人修行无想定成,身后即往生该天,此天外道居多,故难于见佛闻法。
第五,北俱卢洲难。北俱卢洲,即四大洲之一,位于须弥山北之咸水海中。俱卢,为梵语音译,意译作胜处。此洲之人没有夭折横死之事,享寿一千岁,且贪著享乐,不受教化,圣人因此不在该洲出世,故难于见佛闻法。
第六,盲聋喑哑难。此难是指那些因先生或后天因素,导致五官残缺的人,这些人即使能够生于佛国,并且正值佛陀在世,但因其生理缺陷,故难于见佛闻法。
第七,世智辩聪难。此难是指那些智力聪颖,但又不信佛法的人,他们将精力都用于研习外道的典籍学说,故难于见佛闻法。
第八,佛前佛后难。佛前,是指佛陀还未出世之前;佛后,是指佛陀涅槃去世之后。那么“佛前佛后”,就是指无佛在世的时代。《妙法莲华经》卷一《方便品》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佛陀为了使众生了脱生死,转迷开悟,证入涅槃。而应化出现于世,非有大因缘者,不能值遇。由于众生福薄业重,而出生于佛前佛后之无佛时代,故难于见佛闻法。
此“八难”之前三难,就三恶道众生而言;中二难,就天人而言;后三难,就人道而言。当前世间众生都属于“佛前佛后难”,虽然见不到佛,听不到佛亲自说法,但好歹今天还能够看到佛经。所幸还属于“难而不难”。这说明在前世还是积累许多善根福德因缘的,一定要珍惜目前这样的机会,好好精进用功,钻研佛法,以求今生解脱。P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