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奇遇记》是科洛迪的代表作,发表于1880年。这部童话的主人公匹诺曹是个调皮的木偶,他天真无邪、头脑简单、好奇心强。另外,他又缺乏主见、没有恒心、禁不住诱惑。正是因为这样,他经历了很多事情。
他为了看戏不惜卖掉课本,在回家的路上受狐狸和猫的欺骗,差点儿被它们吊死。被仙女救了之后,他又被傻瓜城的法官投进监狱。出狱后,他被迫当了看家狗。夜里,他因帮助主人抓住黄鼠狼而重获自由。他一心想成为一个用功读书的好孩子,可是又禁不起诱惑,在坏同学的怂恿下逃学到海边看鲨鱼。后来,他又被卖到玩具国,变成一头驴子。最后,他在鲨鱼腹中意外与父亲重逢,并设法逃了出来。从此,小木偶每天去做工,有空还要学习,终于成为一个真正的好孩子。
故事通过匹诺曹的种种曲折、离奇的经历,表现出他热爱正义、痛恨邪恶、天真纯洁的品质,并借此教育儿童要抵御种种诱惑,做一个诚实、听话、爱学习、爱劳动的好孩子。
匹诺曹的故事给孩子们以有益的教诲和艺术的感染。相信孩子们读完这本书一定会受益匪浅。
《木偶奇遇记》是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卡洛·科洛迪的代表作,发表于1880年。
本书描述了木偶皮诺曹从一个任性、淘气、懒惰、爱说谎、不关心他人、不爱学习、整天只想着玩的木偶,变成一个懂礼貌、爱学习、勤奋工作、孝敬长辈、关爱他人的好孩子的过程,以及他所经历的一连串的奇遇,充满了童趣与想象。
阅读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获得快乐,更重要的是从阅读中获得克服困难的力量和智慧,理解爱并学会爱,明确人生奋斗的理想信念。
从前,有……
“有一个国王!”我知道,所有听故事的孩子都会这样抢着帮我说出故事的开头。但,这回你们都猜错了:故事的开头是,从前有一段木头。
这段木头可不是什么贵重木头,紫檀木、香樟木什么的,就是北方人冬天准备烧柴的那种木头,很硬,晒得很干,扔进壁炉就会噼噼啪啪烧起来的那种。这段木头的运气很好,有一天,它被运到了一位老木匠家里,大家都知道木匠“樱桃师傅,,的大名吧,这位名叫安东尼奥的师傅长着一个类似滑稽小丑的红鼻头,鼻头又红又紫,又圆又亮,看上去就像一个熟透了的樱桃。他的手艺不错,全镇人家的饭桌、板凳都是他做的,就凭这一点,木头们也得为进了他家门而高兴:因为至少一时半会,木匠不会把稍微中看一点的木头当劈柴了。
话说樱桃师傅在一堆木头中看到这一段木头,高兴极了,他满意地搓手,吸溜着他的红鼻子说:“这段木头来得正好,我打的饭桌正缺一条桌子腿。”他马上找来一把锋利的斧子,准备斫去树皮,大致砍出一条桌子腿的样子。可他第一斧头还没砍下去,手举在头顶上一下子就僵住了,因为他凭空听到一个很细弱很娇小的声音在央求他:
“小心!别把我砍得太重了!”
诸位想象一下吧!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儿啊,当了一辈子木匠的樱桃师傅差点儿吓傻了,他满屋子转了一圈,还拿根树枝敲敲打打,想让发出如此怪声的东西跑出来,可他一个人也没有看见!他以为工作台下躲着哪个邻居的淘气鬼,但是,伸头往下瞧,没有人;他打开一直关着的柜子,仔细察看,没有人;他往成篓的刨花和碎木片里看看,也没有人;他甚至打开木匠铺的门,朝街上看看,外面一地月光,一个人影子也没有。
“那么,是我听错了吧。”樱桃师傅抓了抓头上的假发,自我安慰道,“人老了,耳朵也会出差错。还是抓紧时间干活吧。”
他重新拿起斧子,朝那段木头狠狠地砍了下去。
“哎哟!发什么火呀!你把我砍痛了!”还是那细细的声音,埋怨着叫了起来。
这下,樱桃师傅真愣住了。眼睛鼓突,嘴巴合不拢,舌头拖到下巴,活像喷水池里一个石雕的妖怪像。
等他忍住心头的狂跳,哆哆嗦嗦,结结巴巴开口说话时,他既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某个隐形的神灵恳求:“别吓唬我了!你是谁呀?这个细声细气叫‘哎哟’的声音,有种你出来让我看看呀!难道是这段木头,它学会了像小娃娃那样又哭又叫吗?我老安东尼奥活了大半辈子,也没听说过这样的奇事!瞧,这段木头跟别的木头一模一样,拿来生炉子,扔到火里,能煮开一锅豆子……那么,不是木头发出的声音又是谁发出的声音呢?一使斧子它就来捣乱啊?难道木头里躲着个淘气鬼吗?要真是这样,他把安东尼奥老汉吓得灵魂出窍,活该他倒霉,我这就来跟他算账!”
他这么说着,双手抓住这段木头,抡圆了往墙上撞。
撞了一会儿,他停下来竖起耳朵听听,听有没有动静,他听了两分钟,没有;听了五分钟,没有;听了十分钟,还是没有!
天呐!难道是老安东尼奥的听力出现幻觉?抓了抓头上的假发,我们的樱桃师傅决定壮起胆来继续干活,为了壮胆,他开始哼着小调,放下斧子改用刨子,想把木头刨刨平。可他刚使上刨子来来去去刨下一条刨花,又听到那个很小很小的声音用小孩子仿佛被挠痒痒的口吻,笑得咯咯地对他说:“快住手!快住手!哎哟哟,你弄得我浑身怪痒痒的!”
可怜的樱桃师傅这一回活像遭了雷打,扑通一声吓得跌坐在地上。他的脸吓得煞白,一向红得发紫的鼻尖,这会儿都吓得发青了。
P1-4
《木偶奇遇记》是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卡洛·科洛迪的代表作,发表于1880年。
卡洛·科洛迪(1826—1890),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乡下的一个厨师家庭。他从教会学校毕业后,开始给地方报纸写稿件,积极参加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并亲身参加了1848年的意大利解放战争。
本书描述了木偶皮诺曹从一个任性、淘气、懒惰、爱说谎、不关心他人、不爱学习、整天只想着玩的木偶,变成一个懂礼貌、爱学习、勤奋工作、孝敬长辈、关爱他人的好孩子的过程,以及他所经历的一连串的奇遇,充满了童趣与想象。
阅读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获得快乐,更重要的是从阅读中获得克服困难的力量和智慧,理解爱并学会爱,明确人生奋斗的理想信念。
其一,读过这本书的大人都会发现,木偶皮诺曹经历着一个个我们多么熟悉的场景,这几十个故事,就像一张张照片记录下每个已经走过“童年”的“大人”的影像!曾经的我,也像主人公皮诺曹那样幻想着“玩乐国”,期盼着天天都是假期。
其二,这是儿童长大的必由之路。童年时的种种失误、种种挫折、种种笑料不足以成为成长的绊脚石。因为,孩子长大就必须经历像皮诺曹那样的“经历”——打架、淘气、撒谎、逃学、结交坏朋友、上当、后悔不迭、自不量力、冲动……而这一切都不会使孩子丧失成为好孩子的可能——只要有爱心,只要接受教育,就能成为好孩子。对于真实世界中经常犯错的孩子来说,读这本书可以懂得很多道理。
其三,这是家庭教育的一面“镜子”。皮诺曹的家庭是不完整的——开始只有父爱,没有母爱,后来才有了母爱(蓝色仙女)。正是由于爱,皮诺曹才从我行我素到回心转意,从铁石心肠到知恩图报,从一个无生命的木偶成为一个活生生的孩子。父亲杰佩托创造了皮诺曹,但是这个皮诺曹是个小捣蛋鬼,叫别人的外号,拿“父亲”的假发,对可怜的“父亲”进行无休止的嘲笑。而他的父亲却没有能够教育好他,致使皮诺曹在不良的环境中成长,浑身恶习。还是蓝色仙女拯救了他的灵魂——他喜欢蓝色仙女,愿意听她的安排,走正路,学做人,做劳动,知报答。当然,蓝色仙女的拯救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因为不听忠告而陷入无尽痛苦、同伴的种种无知造成的恶果都迫使皮诺曹改过自新——当自己真正面临成为驴子而遭遇要被剥皮的灾难时刻,蓝色仙女派出的鱼儿让他“返祖归宗”——皮诺曹猛然发现自己的过去是多么的无聊,终于回心转意。
是爱改变了他,是劳动改变了他。当他知道用爱回报爱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一个人了。读完这本书,我们会知道如何对待犯错的孩子——持续地给他以期待;我们会知道如何对待无知的孩子——持续地以爱的雨露滋润他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