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毅、张鸣、杨恒均倾情推荐!且看青年社会学者如何走入中国农村,解读乡村的阵痛,向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致敬的思想随笔,带你触摸村庄的荒凉,也感受乡土的希望!
黄健编著的《忧郁的故乡》是一部社会学研究视角下的关于中国乡村生活的社会学随笔集。包括如下三个部分:忧郁的故乡、农民的观念、乡村的阵痛。本书以案例的方式,以调查的方法,来表达农民的思维和观念,同样也是表达一种对农民独有的乡村思维的关注。故事都在以某个角度来描述乡村人物的形象和他们的故事,以及在时代变迁中他们的命运的变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忧郁的故乡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黄健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吴毅、张鸣、杨恒均倾情推荐!且看青年社会学者如何走入中国农村,解读乡村的阵痛,向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致敬的思想随笔,带你触摸村庄的荒凉,也感受乡土的希望! 黄健编著的《忧郁的故乡》是一部社会学研究视角下的关于中国乡村生活的社会学随笔集。包括如下三个部分:忧郁的故乡、农民的观念、乡村的阵痛。本书以案例的方式,以调查的方法,来表达农民的思维和观念,同样也是表达一种对农民独有的乡村思维的关注。故事都在以某个角度来描述乡村人物的形象和他们的故事,以及在时代变迁中他们的命运的变化。 内容推荐 童年,因为回不去才让然怀念。而故乡,因为回不去了,才让人忧郁。 一部《忧郁的故乡》写尽了那些让人怀念、令人心酸的人和事,展现了中国农村在变革时代的痛苦与希望。 童年时代的欢乐时光和美丽故乡才是黄健所记忆的故乡,才是他的精神故乡。如今,它变了,变得他开始不太熟悉不太认识甚至不太喜欢,为此他感到一种深深的忧郁。也正是这种忧郁,迫使他重新仔细地审视故乡,同时审视中国其他地区的乡村,试图利用那些变迁时代留下的蛛丝马迹来重构一个故乡的图景。而这些审视和重构的努力变成了今天的文字,他期待在文字中,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乡,并重塑我们的精神家园。 目录 第一辑 忧郁的故乡 无声地来,无息地走 黄村的打工青年 林阿姨的故事 景区的水村 来凤印象 西江行记 第二辑 农民的观念 好事难办 农民为什么不合作 时间感 电视的影响 自觉性 生育观念 送礼之变 一张账单 杀年猪 小商贩的角色 土地情结 啃老一代 家庭养老改朝换代 苗寨老人 第三辑 乡村的阵痛 后村调查 宋村试点 干群关系 大规模土地流转 规模化经营 家电下乡 最牛公章与村级民主 偷鸡事件 粮补政策 农业工 农民与市场 谈谈田野工作 后记 试读章节 来凤印象 来凤在鄂西,与湖南接壤,隔河相望就是湖南湘西龙山县。傍晚的来凤城,十分热闹。临街的店铺、车站、餐馆,人流不息,摩肩接踵。路面十分干净,虽然不是很好的柏油路,倒也让人感觉实在。这里的宾馆很多,我寻思,这里地处湘鄂渝边界,南来北往的人,自然特别地多,相应地流动人口也会很多。看那边,还有个湘鄂渝边贸大市场,热闹非凡。据介绍,这里的边贸,十分发达。街上,小车不多,的士也很少,漫步大街的人倒是不少。我们打算去县一中看看,叫了一辆的士,过去了,问师傅多少钱,“两块!”着实让我愣了一下,我手里还攥着十块钱,可知道我们一行五个人挤着啊,我还以为不够呢!付了钱,去了县一中。学校条件不是很好,房子都很旧,往教室里看,个个都在专心看书。逛完学校,从凤中路走回去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各色的灯闪烁着,却不花眼,漫步街头,顺便买几块钱的烙洋芋。那洋芋个头不大,圆溜溜的,据说是先用水泡了,去皮,再用平底锅烙,味道很正,喷香!再看那些走在大街上的女子,穿着人时,却不落俗,透出一种乡村女孩特有的气质,相比大都市的女孩有着别样的韵味。 一天下来,做完事我们就去了界河——酉水游泳。酉水上连接两省两县城的桥,名日“团结桥”。团结桥那一段水特别地静,似乎是个天然的游泳场,沙滩很好,不少人正在那边休息。团结桥广场建得很漂亮,大人、小孩,在那边纳凉,旁边还有一些娱乐设施,打气球什么的,小孩儿们玩得特别高兴。在这样一个地方,团结桥、团结广场这样的名字,让人都感觉很亲切。在县城里,还可以看到公交车上写着大大的标语“来龙两城是一家”。许多来凤人半开玩笑说:“吃了晚饭,到河边散散步,一不小心就到湖南了。”在这里游泳的人特别多,水很清凉,大家玩得很尽兴。回来的时候,打的回住处,师傅听说我们去河里玩了,连忙劝我们少去,注意安全,前两天这河里还淹死过人哩!师傅真好,下车,谢过了,还是两块钱! 夜很静,空气特别地清新,噪音也少,望远处,山脊曲线无声延绵。好个静谧的夜!来凤县城,冒烟的工厂很少,空气特别地好。 酉水静静地流淌着,滋养着两岸的人民;大山也静静地守卫。小城在它的怀抱中,安然入睡。 来凤另一样好东西就是油茶,说到油茶,虽早有耳闻,却从没有见到过,听说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盛行油茶。饭前,厨房的师傅就给我们每人端来一碗。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忙问同行的老焦,这黑乎乎的东西是什么?老焦笑着答道,这就是你想见到的油茶!哦,这就是油茶!我不禁又仔细地瞧了瞧。大半碗里面大部分是水样的,下面还沉有不少的茶末,上面浮着一层油,还有大片大片的茶叶。老焦又简要介绍了一下油茶的制作方法和其独特的功效。茶叶居然可以这么用,着实让我开了眼界。喝一口,有点麻麻的感觉,还有什么味道,说不出来,再喝一口,真的有点香了。索性端起碗来,呼啦一下子,喝完了。问师傅,这油茶,还有不?再给我来一碗。大伙哄地笑了。 后来,到乡下,才知道,油茶是如此普遍。这里的人对它情有独钟。它不仅是餐桌上的食物,更是一味良药。 尝过了油茶,就又要品品来凤的姜了。来凤的姜,别具特色,美名日:凤头姜。长在地里,看外面与普通的姜无异,挖出来,洗净了,才发现,姜的头部是红色的,整个看起来,就像凤头,所以就叫凤头姜了。来凤,似乎与“凤”有着不解之缘,其名就取凤凰到来之意。凤头姜,不仅外形奇特,它的味道,就更让人难忘了。这里的人们,已经完全地把它做成一道菜了。切成片,或腌或炒,撒上配菜,一盘端上桌来,一道美味的菜就呈现在你的面前了。夹一片尝尝,有些辣,很脆,很嫩,爽口而不辣心,味道真的很好。仔细看看,才发现,在这里,每一道菜都加了姜。可见,在这边,姜是多么受欢迎!在这里,没有一家不种姜,也没有一家不吃姜的。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给了来凤人民一件宝。 其实,除了油茶和姜,还有合渣、洋禾等等,好多是我此前未曾见过的。这里的饮食文化,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老焦认真地跟我商量:“要不毕业后,你到这边来发展?” P38-40 序言 孙秋云 前段时间,博士生黄健告诉我说他这些年通过田野考察所写的一些关于乡村研究的学术随笔和论文已经结集起来,准备交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在通读了全部书稿后,我内心既替他的学术进步感到高兴,同时也不免有一种“初生牛犊不畏虎”、“长江后浪超前浪”的感慨。 记得那是在2007年的暑假,我带领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本科三年级的焦长权、魏巍、谭林丽、王志恒等六七个同学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想做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目的是让他们去冲击一下大学生“挑战杯”的比赛。队伍在来凤县集合后,我发现有一个同学蛮腼腆,面也比较生,年龄明显偏小,他们介绍说“这是大二的黄健,还没上过您的课,对社会调查蛮感兴趣,想来体验体验。”那次的“挑战杯”比赛虽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绩,但他们在实地调查中的吃苦耐劳精神以及对学术研究的浓厚兴趣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第二年暑假,黄健同学就自己组织了一支学生调查队伍到湖北石首进行了一次调查,其成果几经修改后最终发表在一个不错的学报上。黄健同学的乡村研究估计就是从那两年的实地调查中开始磨练起来的。 在我的观察和体会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很难做到纯粹超然的客观和价值中立,它或多或少不可避免地都会带上一些研究者自身的社会经历或生活烙印在里面。黄健是从鄂西北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研究生,对于家乡和家乡相类的乡村有一种天然的情感和责任心,加上他才思敏捷、勤勉有加,想把自己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学过的理论和受过的科学训练运用到现实研究之中,实事求是地观察农村、体悟农民、思考农业。因此,本书中的论题,小到亲友、乡邻个人生活的沉浮,中到乡村社会组织、婚姻与家庭、生育与养老等方面的变迁,大到对城乡社会的相互影响及乡村社会发展趋势的思考等等,都以非常生动的笔触得到了真实的反映。其用情之深,确属难能可贵。 自1994年我开始独立指导研究生以来,黄健是我所指导过的学生中学术视野比较开阔、读书比较多、悟性比较高、学术潜质颇佳且能将所思所感生动表达出来的优秀学生之一。这里所收集的文章,多数是学术随笔,有的我看过,有的甚至还批改过不止一次,但大部分还是第一次看到。我个人是比较喜欢这种通过实地观察和体悟,见真见性发表议论的学术随笔的,它让我们能够很真切地深入到现实社会的具体情境之中来讨论问题、了解农村、理解农民,从而洞悉乡村社会运行的实际轨迹和不同的发展路径,而不是肤浅地从政策和制度的层面来统一地“规划”农村。然而,也正因为是个人的观察和体悟,本书中的一些见解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况且观察和体悟的本身也是会随着观察者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和社会地位的提升而不断变化的,这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结论无法彻底摆脱被质疑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过,黄健还很年轻,今年才26岁,今后的人生道路还很漫长,本书的出版只能算是对黄健勤勉思考和写作的一个奖励,也算是他研究活动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他是一个有抱负的人,我希望他能谦虚谨慎、广摄博略、砥砺奋进,在自己所喜爱的领域做出更大的成绩! 是为序。 2014年3月29日 后记 自2006年开始,我在这个不大也不小的城市里待了八年了,可我依然认为我还是一个农村人。我经常想,我以后要回乡种田去,离开这个纷纷扰扰的城市,离开这无边无际的雾霾,过一种耕读的生活。但这个想法又似乎越来越像是一个梦想了,我这好像回不去了,我最担心的一件事情正在发生:我似乎正在失去故乡。 每次回家的时候,我感觉到我更像是一个故乡的客人,那个我熟悉的故乡,正在发生着诸多我想象不到的变化。那些变化中,有我希望看到的,也有我不希望看到的,但他们都切切实实地正在发生。 山上的树被砍光了,看起来光秃秃的;曾经的农田大多已经荒废,杂草丛生;我小时候最喜欢的小河,如今已被污染得不能接近;人们彻夜地打麻将;出轨、离婚这些我以前闻所未闻的事情都开始变得平常;那些跟我一个年纪的人,有的早已结婚生子,有的已经腰缠万贯,有的却被抓进监狱…… 那种童年时期的欢乐时光和美丽故乡才是我所记忆的故乡——或者说是我的精神故乡,现在它变了,变得我开始不太熟悉不太认识不太喜欢,我感到一种深深的忧郁,这种忧郁的感觉,同样在我特别喜欢的罗大佑的一首歌《鹿港小镇》中以音乐的方式传达出来。而我,则是以文字的方式来记录和表达我眼中的乡村变化。 我想起我小时候,奶奶总是把我那些作业本、旧书都收起来放好,而不是任由我们乱扔。那时候我还不懂,原来有个词叫“敬惜字纸”。我奶奶是不识字的,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她恐怕对文字有最大的敬畏之心。而这种敬畏之心,又传递到我的身上,即便是在这个极少有人还用字纸写作的时代里,我这种对文字的敬畏之心,我依然保持着。我想,我得写,写我所看到的变化,感受到的情感,思考中的问题。在这样一种想法的驱使下,我每年都会写很多东西,在这些写下的文字中,它们表达了我对乡村生活的理解,对故乡的探索,以及对现代生活的反思。 一晃七年过去了,我决定把我这七年来所写下的关于乡村的文字收集起来,因为我意识到,现在我所能做的不是阻止什么,而只是记录什么、表达什么。 我写了很多村庄小故事,我记录小人物的生活,我还试图分析一个个村庄小事件背后的大道理。我企图“以小见大”,但实际上我似乎并没有做到。不过,就我自己这几年的变化而言,我是越来越厌恶宏大叙事,而更喜欢把一个小故事讲好、把一个小问题说透,最近两三年我都致力于寻找一种合适的方式来达到这个目的。这本书,正是这样一种努力的呈现。 这本书得以成型,离不开很多人的帮助。我的导师孙秋云教授,宽厚大度、平易近人,他的悉心指导和倾心帮助才得以让这本书尽快地出版。吴毅教授、张鸣教授、杨恒均老师分别给我提供了建议并写了评语,让我特别感动也备受激励。贺雪峰教授给予大量田野调查上的帮助和引导。王志恒同学、郑进博士、李灵博士、刘勤博士、陈辉博士、焦长权博士、刘晨、唐鹤语、由佳妮以不同形式帮助了我。马笑、柳广、高殿林三位师弟帮助我完善这本书。冯静编辑的认真让这本书更加完美。万勋、季坤等老同学为我提供了很多有见地的建议。我深深地感谢他们。我还要特别感谢木木同学,她陪伴我。当然,最该感谢的是宋村、后村、黄村等村庄的村民们,他们才是真正的主角。 这是我的第一本小书,真诚期待读者多多指教,请给我写信:kritik@163.com 黄健 2014年4月1日 书评(媒体评论) 田野的感受,乡土的追忆,思想的凝聚和学术的尝试,是这本文集呈现给读者的样态,这样一种样态虽然略显青涩与原生态,却包蕴着一个怀揣梦想的青年才俊在学术门槛内外的求索,对之,我们充满欣喜与期待。 ——吴毅(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故乡的沉沦,不止是一个人忧郁。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这本集田野调查、研究报告与散文笔记于一体的书一次又一次把我带回既熟悉又陌生的家乡,彷佛置身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田埂上,触摸到荒凉,也感受到希望。 ——杨恒均(著名作家与时评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