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有些事要弄清楚/纸阅读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龚明德
出版社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有些事,要弄清楚》里选编的几十篇文章,全是按照丛书的选编体例择挑出来的,前半部分是接近作者的研究专业的文字,后半部分是关于书爱家和说藏书的文字。作者龚明德还表明了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里的“要弄清楚”的问题和事情真是太多的想法。

内容推荐

龚明德,四川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作家,主要作品有《<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修改笺评》(名著版本考据),《新文学散礼》、《文事谈旧》、《昨日书香》(现代文学版本、文事考辩),《书生清趣》(随笔集)等。这本《有些事,要弄清楚》收录的就是他的随笔作品。

《有些事,要弄清楚》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第一辑 要弄清楚的一些事

 累遭误解的《玉君》

 “齿白唇红”出处试说

 千秋出版社

 巴金《点滴》的版本

 七十年前的《工作》

 课本中的巴金《日》、《月》注释

 六十多年前的《文章》创刊号

 《我在霞村的时候》版本略谈

 唐弢注鲁迅《门外文谈》的版本

 “县委家里”挂的木刻像应该是谁?

 都不是丁玲手迹

 “建平”应为“建屏”

 徐志摩《“石虎胡同七号”》勘定

 徐志摩《灰色的人生》勘定

 徐志摩 《翡冷翠的一夜》勘定

 林徽因《究竟怎么一回事》勘定

第二辑 小议《新华字典》

 《新华字典》创编史况

 “错误率为‘零’”?

  有关环保意识

  层次不可以乱

  “国民”一词的释义

  不可少了“其他”

 “很长”、“很短”之类

  “高层建瓴”的“建”

  “呼”字条一个例句

  “警”字条一处差错

第三辑 书前书后的文字

  序张阿泉著《掌上珠玑》

  《清泉部落》发刊辞

  序方向东著《骂人与被骂——鲁迅生前身后事》

  序《书友》编辑部承编的《民间书生》

 序子聪著《开卷闲话三编》

 序阿滢著《秋缘斋书事》

 序袁滨著《盈水集》

 棱子诗文合集《夏日午后》读后

 张岱《也航船》标点勘订后记

 《昨日书香》跋

 《书生情趣》编后

  序张阿泉著《慢慢读,欣赏啊》

第四辑 地摊淘书琐话

 在成都买旧书

 泸上淘书乐

 书运亨通

 书运亨通续

 书运亨通之三

 藏书的方向

 成功藏书的启始

 初版本我见

 说“政策性残本”

 小刊物也有大用处

 得珍本《桑干河上》记

 幸得徐志摩《轮盘》

 “捡漏”得终刊号《热风》

  难于说清的沙汀《记贺龙》

  说说《刘志丹》

 买的李谋周译《爱的教育》民国版等

 我与毛边书

 我也有过己方闲章

 《开卷》乃书爱家乐园

后记:书香社会的血脉,就这样延续

试读章节

“齿白唇红”出处试说

一说“齿白唇红”,稍具中国新文学修养的人就知道是四十八岁的鲁迅“骂”二十四岁的叶灵凤的“名句”中的一个中心词。为叶灵凤作传的李广宇在其专著中设了《叶鲁纠葛》一章,开篇便是为叶灵凤喊冤。

在二○○三年五月河北教育出版社印行的《叶灵凤传》一书中,其作者李广宇写道:“正因了鲁迅的一句戏言,灵凤自打年轻时就顶上了‘齿白唇红’的薄名,数十年挥之不去。”

这的确是事实,但却又与鲁迅原文有出入。一九二八年八月十三日出刊的《语丝》第四卷第三十三期所载郁达夫《革命广告》之后的《鲁迅附记》,在叙述过“革命咖啡店”“简直是现实的乐园了”之后,鲁迅“又有几句声明”的第三条明明这样写着:“这样的乐园,我是不敢上去的,革命文学家,要年青貌美,齿白唇红,如潘汉年叶灵凤辈,这才是天生的文豪,乐园的材料;如我者,在《战线》上就宣布过一条‘满口黄牙’的罪状,到那里去高谈,岂不亵渎了‘无产阶级文学’么?”

一看就知道,鲁迅是在“骂”一批人,即“潘汉年叶灵凤辈”,也就是“潘汉年叶灵凤一伙”,而且是“潘汉年”在先。何以导致让人们误读成“齿白唇红”就是“骂”叶灵凤呢?其原因真可以细作查考。

不过几十年来的“宣传”口径之统一,可能就是原因之一。因为潘汉年虽然一度被新政权误定为“秘密投降日本特务,与汪精卫勾结”而遭牢狱之灾,但他毕竟是“主流”文艺团体左联的重要领导人,也是中共新政权的上层政要之一。舆论上会“照顾”到这一层,久而久之,人们都只把“齿白唇红”与“解放”后“逃往”香港定居的叶灵凤联系在一起了。一九五六年七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的十卷本《鲁迅全集》对叶灵凤的定性为“曾投机加入创造社,不久即转向国民党方面去,抗日时期成为汉奸文人”,见《文坛的掌故》一文注六。

上引的《鲁迅附记》中所说的鲁迅“‘满口黄牙’的罪状”的“宣布”即揭载的刊物不是《战线》,而是《流沙》。《鲁迅附记》文末所云“挖苦”鲁迅刊登“启事”声明“游杭吊老友”的假鲁迅与“上海的鲁迅”完全“无干”的文章刊载处才是一九二八年四月二十二日出版的第一卷第四期《战线》,这一期《战线》发表了潘汉年《想到写起》,共六小节,第二节为《假鲁迅为真鲁迅》。“宣布过”鲁迅“‘满口黄牙’的罪状”的是一九二八年四月十五日印行的第三期《流沙》,署名“心光”的《鲁迅在上海》一文中说鲁迅“看见旁人的努力他就妒忌,他只是露出满口黄牙在那里冷笑”。在起草《鲁迅附记》时,鲁迅把具体的刊物名称弄混淆,但基本事实没记错。

还有一点要说明,这则紧接着郁达夫《革命广告》发表的《鲁迅附记》,初刊第四卷第三十三期《语丝》时,目录上是“郁达夫”和“鲁迅”并列署在《革命广告》文题后的,内页另题作《鲁迅附记》,收入一九三二年九月北新书局初版《三闲集》时改题为《革命咖啡店》,文字有三处调整,内容没有改动。

交代了这些之后,现在尝试着说一说“齿白唇红”的出处。

这个“齿白唇红”的生动妙语不是鲁迅自己的“创作”,连上引《鲁迅附记》那一段的大意结构,也可以从一本“古书”中找到出处。这“古书”就是明代洪基所著的《摄生总要》,该书中有一节写道:“炉鼎者,可选阴人十五六岁以上,眉清目秀,齿白唇红,面貌光润,皮肤细腻,声音清亮,语音和畅者,乃良器也。若元气虚弱,黄瘦,经水不调,及四十上下者,不用也。”这里讲的是所谓采阴补阳之房中术选择女人的标准,其中“阴人”就是“女人”。

如果不联系刚才抄录的洪基《摄生总要》那段话,依照常理,说某人“年青貌美,齿白唇红”是可以不被认为在骂人的。就是因为这个,才试着把鲁迅的“年青貌美,齿白唇红”与洪基的述说联系起来,并且认为后者或许是前者的出处。

当然,完全落实这一史实细节,必须有足够的证据。至少,要找到一些过硬的旁证,比如鲁迅起草《鲁迅附记》之前他的确知道明代洪基所著的这部《摄生总要》,要在鲁迅的“书帐”或者鲁迅给人的函札或与人交谈时曾表露他有过或看过明代洪基《摄生总要》的记录或叙说,再次也得寻见一点点线索,弄到鲁迅关于“房中术”类言论的与上录回骂潘汉年相关的言论。

但是,未获确证之前,我们也不能闲着。

已经发现的明代洪基《摄生总要》中这段言论,与鲁迅的回骂“潘汉年叶灵凤辈”,实在是有着一些联系的,理解《鲁迅附记》这几句话,它的含意无非是在表示:你们骂我“满口黄牙”,像明代洪基所讲的“炉鼎者”选“阴人”时于“元气虚弱,黄瘦,经水不调”的“四十上下者”予以“不用”一样;我就回骂你们这些“年青”的人恰恰与我相反,当然是被“炉鼎者”选中的“……齿白唇红……”的“阴人”!

鲁迅是学医出身,他浏览包括养生术、房中术一类的生理医学方面的书,应该是可能的,因为从医的人对《摄生总要》这种书,要作为基础读物来学习。而且那个年代,印出来的书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多得成灾,从事某一行业的学子只要稍加搜寻,就可以知道自己所需要的书,借来阅读一遍甚或全书抄录保存,都是很平常的事。

希望有同道继续就鲁迅说的“齿白唇红”之出处进一步探讨。

P21-24

序言

书香圣地——成都市玉林北街三十四号

张阿泉

书斋,浮情乱世中的安静角落

书斋对于学人作家,尤显紧要。因在浮情乱世中,只有这一安静角落,是其灵魂的家、思想的虚室、情致的“瓦尔登湖”,是其固守的城堡、耕种的土地、负曝的后园,是其疏离伤害、对抗粗暴、探究真理、独享自由的私密地方。

书斋之种种称谓名号,如“秋水轩”、“小仓山房”、“随园”,如“三松堂”、“芸斋”、“听雨楼”……均题成字幅匾额,悬诸壁间,既是书斋招牌,更彰显主人品性节操。

这些斋名一般嵌托山水风物字词,意蕴出尘,多属诸葛亮之“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类。如果斋名题字兼是名家法书,就更具风雅与谈资。

书斋里纷然杂陈的书,是斋主日常心智的健康滋养,读之可振作精神,使行为不再虚弱和迟疑;斋主对它们怀着永恒的爱恋和敬重,会把阅读填充到生命里的每一天……“六场绝缘斋”使成都市玉林北街三十四号变得神奇端庄起来

隐居在成都市玉林北街三十四号的龚明德兄,其生命里最大的嗜好就是“爱书”。他爱书的程度与级别,绝不在我们所熟知的郑振铎、唐弢、叶灵凤、姜德明、杜渐、乔治·吉辛、乌尔夫·D·冯·卢修斯、爱德华·钮顿、理查德·德·伯利一类中外超级书爱家之下。

玉林北街三十四号是四川文艺出版社的职工宿舍,龚明德兄就住在这幢带庭院、有绿荫的住宅楼一个单元的顶层,其书房“六场绝缘斋”即“安营扎寨”于斯,斋中邺架壁橱满盈,聚藏着成千上万册从僻肆冷摊精挑细选来的书(特别是珍贵的民国版本老报刊和旧平装书)。本是普通的一条小街、普通的一幢住宅楼、普通的一户居室,只因暗含了“六场绝缘斋”,一切就都变得神奇端庄起来——这里已成为众多优美读书人熟知和向往的书香圣地、古蜀成都万千繁华里一处知名度辐射全国乃至海外的文化地标。

衣着简朴甚至是有些破旧的龚明德兄,常常拎着一捆或一袋从市场上斩获的老旧书报刊,一脸满足的表情,兴冲冲地回到玉林北街三十四号,而每次路过大门口收发室时,他总是习惯性地进去查收邮件——这是他劳作之外绝大的一个乐趣。因为几乎每天都有若干信函、赠书、样报、杂志、稿酬单,标着同一个邮寄地址,从天南海北、四面八方汇拢到这间小小的、陈设简陋的门房的桌子上等着龚明德兄来领取……

后记

书香社会的血脉,就这样延续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的负责人之一黄妙轩先生和北国的书爱家张阿泉老弟等机智合谋,操持了一套《纸阅读文库》,有幸在第一辑的“原创随笔系列”加入一本我的近作,深感光荣。

我的文字生产,自我从文那一天起,一直无法批量出现。所以虽然二○○五年三月岳麓书社印行我的《书生清趣》之后,三年过去了,我仍然是存稿有限。本来,这本《有些事,要弄清楚》的全部文字,我想都收入我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方面的考据和版本研究文字,也就是我给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讲授的这门课程的内容,——我,实在太喜欢我的这类下过大功夫的东西了!然而,检点一遍,能够把问题和事情彻彻底底地“弄清楚”了的并不太多,比如已经收进来的《“齿白唇红”出处试说》就仅仅只是一个初步的“试说”,而且不少文字还算不上是随笔体的好读文风。专门用来给研究室内的“夫子”作参考的史料文字也不便收入这套精巧雅致的《纸阅读文库》的原创随笔系列的其中一本书内。这儿选编的几十篇文章,全是按照丛书的选编体例择挑出来的,前半部分是接近我的研究专业的文字,后半部分是关于书爱家和说藏书的文字。

本书的第一篇文章《累遭误解的<玉君>》,初看题目和篇幅,似乎是板着面孔的学术长论文,其实绝对是读来很“好玩儿”的文字。我把我要说的关于杨振声小说《玉君》的话,分成一个个的小小问题,力求用确凿的史实来逐一“弄清楚”。其中关于印次,也就是关于版本登记页上的各版印次的统计数目,朱金顺老师写过两篇文章表示了他的不同看法。我向我的学生说过:朱老师和我,在这个《玉君》的印次问题上的说法,都是在没有见到实物即具体的特定版权页的情况下讲的,可以并存,以供进一步研究。但是,我和朱老师都不是闭着眼睛的空说或戏说,是有着学术价值的关于《玉君》版权登记的讨论。

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里的“要弄清楚”的问题和事情真是太多了!

我的不停地购置新印和老旧的有关书刊报,就是在“备料”,我要终生为“弄清楚”一些可能弄得清楚的问题和事情而读写。这,不仅是庄严,更是十足的耐性才可以稍有一点儿起色的。

《累遭误解的(玉君>》一文,还表明我的一个读写宗旨,就是把一部作品尽量说明白。目前,充斥书坊的印品,几乎全是知道什么就随手写点儿什么的即兴文字,缺乏深阅读和深追究的风气。我用把一部作品尽力说透的行动,来表明我是在努力为读者写作的。在《昨日书香》和《书生清趣》还有更早的《新文学散札》中,都有这类篇章,尤其是《昨日书香》。

抄一点儿作品的“前言”、“后记”、摘录一点儿作品情节,再述说几句关于这作品的自己的感受,一则千把两千字的文章就出来了,连连写几十篇这类文章,就可以出一本“书话”书。在所有书爱家的书架上,随手都可以抽出这类读物几十本来。然而,你要想知道某一件作品的更进一步的问题,你查阅了这本又查阅那本“书话”,几乎都是那些泛泛而说的话……

我并不是说就完全不需要这类内容浅显的“书话”,我只是发现这个浅阅读的危害,想用经过深阅读之后写出的“大书话”来挽救普遍浅阅读的局面。大家都得努力改变一些读写领域的不良局面,否则,“开卷有益”就会成为一个空洞的理念了。

收入在这本书中的我给朋友的印品做的序跋,我的原意除了鼓励和祝贺之外,也说一点儿真实的阅读“真谛”,比如给袁滨兄写的序言,我就倡导了一种阅读姿势。不见得多么高明,但是我是诚实的。给张阿泉的处女著《掌上珠玑》写的短序,证明了我的眼力——我在一二十年前就发现了这颗书界新星的可贵势头,我是看着这颗书界新星冉冉升起的!另一稍长的序文《序张阿泉著(慢慢读,欣赏啊>》则是对张阿泉这一二十年卓有成效的书话园地的耕耘成绩的理性小结,可供同时参阅。张阿泉已经在他的著述和编刊行为中,引导更多的新的书爱家长成和茁壮起来。

书香社会的血脉,就这样延续,永不断绝。

二○○八年八月,记于成都。

书评(媒体评论)

到目前为止,龚明德先生所出版的著作,从第一本《<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修改笺评》,到三四年前的一本《书生清趣》,乃至现在的这本《有些事,要弄清楚》,都明显体现出下述四个特点:

第一是善于搜集和使用旧书来做学问,能从故纸堆中寻找到依然鲜活的史料和灵感。

第二是不做大理论,专注小考证,以点带面,解决具体的、容易被人忽略的细微问题,从而校正和勘订许多现当代文学史上秀错了的、“以讹传讹”很久了的史实。

第三是勇于怀疑和挑战权威,其率先尝试的“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进行汇校”和“挑刺《新华字典》”是可圈可点的范例(其中对《围城》的“汇校”还惹起过闻名全国的文坛官司)。

第四是表述文字的质朴多趣,没有呆板学究腔,完全用活体随笔来吐纳枯燥学术考证,达到了理论与文采兼美的程度。

龚明德先生在“汇校”、“点检”和“勘订”上,花过大力气。他最有创建的学术贡献,正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版本汇校、点检和勘订这项“费力不讨好”的做工,被人形容为“照亮隐秘的暗角”、“挖人家的祖坟”。

(张阿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7: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