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湖、陈洪编著的《大学的最后一课》既有名校校长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的殷殷期望,又有大学校长和著名学者毕业典礼上的精彩演讲。大学院校除了基本的学位课程以外,还有着丰富的活动、精彩的讲座等等,即囊括了多种形式、多方面内容的课外安排。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大学几年中学习培养政治、思想、心理、身体、人文和科学等素质,培养除专业以外,分析解决问题、语言、交际等能力,尤其要善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最大限度地完善学生们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掘其潜能让学生认识、了解并参与到书本以外的世界,对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学识将起到积极作用。
何清湖、陈洪编著的《大学的最后一课》精心收集、整理了民国以来中国大学校长、专家学者在毕业典礼上广为传颂的精彩致辞。《大学的最后一课》中的这些致辞感情真挚、观点独特、思想深刻、反响强烈。既有桃李情深的脉脉祝福,又有立德修业的谆谆教导,更有治学理政的殷殷嘱托,乃至国运民生的拳拳企盼。结集出版,作为送给毕业生的礼物,希望能够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智慧行囊。
上篇 回声嘹亮——大师的馈赠
今日正诸生立志之时
在第三十届毕业典礼上的训辞
大学生之被助与自助——在武汉大学第一届毕业典礼上的演说要点
怎样才能不受人惑——给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生的临别赠言
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第四个方子:反省自己——赠与大学毕业生的话
告本届毕业诸同窗
在毕业典礼上的训辞
立志是砍荆棘斧斤——送给即将毕业的北大学生
大学生之责任——在浙江大学第十八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第六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给东北大学建筑系第一班毕业生的一封信
赠言
下篇 凤凰花开——母校的行囊
三个母亲——在1999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这一个大学生活的尾巴——在2003届法学院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人生最好的机遇在别人还未重视的地方——在2004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常以公德为念。常以诚信为则——在2006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定力如磐行走无疆——在2009年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正直地运用学识——第一百八十一届学位颁授典礼上的致辞
谈谈《天下无贼》——在2009届毕业生欢送典礼上的致辞
愿你们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在201O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以自信的人生态度面对人生挑战——在201O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怀抱诚信冲浪人海——在201O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坚守大学精神,思源致远——在2011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担当梦想成就——在2011届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做人要做这样的人——在2011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祈求你们“不负此生”——在2011届学位颁授典礼上的致辞
14点给社会新鲜人的建议——写给毕业生的一封信
业,毕了没——在2011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学术、忠诚、价值——在2012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看别样的风景——在2012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用积极的心态点亮未来——在2012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当梦想起飞的时候——在2012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做大事之人必有大爱——在2012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出山泉水也要清——在2012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大学文凭与大学精神——在2012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做一个幸福的法大人——在2012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我很在乎未来——在2012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在怀疑的时代更需要信仰——在北京大学中文系2012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知书、知耻、知足——在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2012届毕业典礼上的主旨演说
以青春之名 为梦想前行——在2013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与善同行一生平安——在2013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守住底线,追求卓越——在2013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生活是本书,需要自己经历——在2013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带上心中的理想和坚持出发——在2013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最后一课:荣誉至上——在2013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临行奉送锦囊,人生追求“六好”——在2013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做一个有尊严的法大人——在2013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思 考——在2013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为人当仁——在2013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附录
告诸君三事——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学术独立与新清华——就任清华大学校长之演说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就任清华大学校长之演说
大学是研究学理的机关——在第二十二年开学式上的演讲
教授的责任——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今日为本校庚午级诸同学毕业之期。承校长盛意殷拳,一再函招鄙人到校演讲。鄙人从前忝长本校,历十四年,现在离校已届十年。甚愿与诸同学讨论一堂,藉尽切磋之谊。忆鄙人十年以前见美国教育家孟禄、塞娄两博士,均殷勤相告,谓中国最要者在造就领袖人才。后访他国教育家,亦多持此论。故鄙人办学时,不自量力,常欲造就领袖人才,分播吾国,作为模范。区区宏愿,尝欲兴办实业,自东三省起点,迤北环内外蒙古,至天山南北路,迤西迄青海,以达西藏,藉作十八省一大椅背。而南方商业,则拟推广至南洋备岛,固我门户屏藩。故三十余年前,鄙人曾在北平创办高等实业学堂,迨回沪后办理本校,并在吴淞创办商船学校,此志未尝稍懈。
无如吾国风气,徒知空谈学理,不能实事求是,以致程度日益低落。即如电汽、火车、轮船各项,仅有驾驶装置之才,其能制造机器、自出新裁者,寥寥无几。日日言提倡国货,试问国货能否制造?日日言抵制洋货,试问洋货能否抵制?备校学生,不过欲得一纸文凭,以图荣宠,绝不闻有奇才异能,可以效用于当世。鄙人数十年来私愿,日居月诸,胡迭而微,言之可为痛心。谨进数言,为我毕业诸同学勖,更为我未毕业之同学勉。
须知吾人欲成学问,当为第一等学问;欲成事业,当为第一等事业;欲成人才,当为第一等人才。而欲成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论语·子罕》篇详言学问之道,勉人以岁寒松柏,而继之以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中庸》又以知(智)、仁、勇三者为天下之达德。然鄙人以为仁不本于宏毅,不足以为仁;智不归于深,勇不归于沉,不足以为智勇。何以言之?仁者万物一体之无间于人己,所谓民胞物与是也。圣人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方为世界上第一等人。然此诣诚不易致。吾人在学校中,莫如先以一校为一家,为一人。诸同学在校,对于校长,如心腹也,对于各教授、职员,如手足也。是一校一团体也。此之谓仁。推而至于一乡、一邑、一省、一国,犹之一校也。一皆团体也。己欲自立,亦欲立人;己欲发达,亦欲达人。推其中和之德。忠恕之道,安有乖戾之气、愤激之情?此之谓至仁。近世豪杰之士,莫不尚勇。然须知孔子日:“知耻近乎勇。”何以能知耻,其研究之法安在?则当以孟子为法。孟子曰:“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又曰:“无耻之耻,无耻矣。”我学问不若人,事业不若人,可耻孰甚于此!而不知耻,是谓无耻。昔者越勾践困于会稽,乞怜于吴夫差,耻也。厥后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而卒以沼吴。知耻近乎勇者也。然要知勾践实奉教于子贡。子贡之言日:“无报人之志,而令人疑之,拙也;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我今日有报人之志乎?抑或有报人之志,而使人知之平?设使勾践日号召于众日:“我卧薪也!我尝胆也!”则早已为夫差所灭矣。是以智不深、勇不沉者,不足以为大智大勇,适足以招祸而已。故智与勇实互相为用,而智尤为难。欲求智于功夫,须先练习知觉。伊尹日“先知先觉”,孟子曰“良知”,明·王阳明先生日“致良知”。惟致其良知而后能先知先觉。人之知觉贵灵警而忌钝滞,贵虚明正大而忌邪暗。苟其本心皆为声色货利机械变诈所汩没,岂能先知先觉?统一国之民皆系不良之知觉,而知觉全落于人后,试问能立国于世界乎?孟子曰:“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此所以陶淑其知觉,而使之归于善良也。孔子曰“百世可知”,子贡日“闻一知十”,此皆练习其良知,而使之归于有用也。盖凡人有事前之良知,有临时之良知,有事后之良知。其用充乎宇宙,而其本要在于涵养。孟子曰:“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即练习良知之法也。夫如是乃可以当大任,乃可以谓之大智。鄙人属望今日座中诸同学,必有大智、大仁、大勇之人,由英雄豪杰而进于圣贤,他日出而宏济艰难,救我中国,是本校校长、诸同人与鄙人所馨香祷祝者也。
(交通大学是今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前身)P5-7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无疑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也无疑是一项艰难的工作。笔者从事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二十余年,一直坚信教育事业是崇高的,教育之成败事关民族之兴衰。忆及教育界的众位前辈:蔡元培,开启北大百年自由学术之风尚;张伯苓,造就南开学校精英人才培养之盛举;梅贻琦“身教重于言教”及“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教育名言一直为世人所推崇……每每忆及大师,心中泛起的不仅仅是感佩,更多的是责任与反思。置身于大学,每天面对熙熙攘攘的学生,我的内心总是禁不住叩问:他们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大学的星空如何照亮他们的心灵,守护他们的理想,让他们成为人类文明和谐进步的向往者、追求者、创造者?我们的大学,还有我们自身,又该如何努力成为学生心中值得仰望的星空?
《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它表明了大学至少应该帮助学生完成以下三个层面的进步。
一是道德层面做到“明德”。大学是各种学科传播高等专业知识的场所,然而比起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弘扬道德。在社会上人与人交往讲品质、讲信用、讲德行,具体到各个行业有着行业内部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在大学里学生们掌握到了较高级的知识,学会了更为优秀的思维方式,如果不具备道德,就极有可能严重地危害社会、伤害行业。大学不只是弘扬学生们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同时也应该让学生们拥有“为天地立心,为百姓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的光明正大的道德,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毕业后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服务社会。
二是知识层面做到“亲民”。“亲”应作“新”解,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将会和过去产生极大的不同,学习内容和思维方法都将变化。大学的作用在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于激励学生掌握知识后勇于开拓创新,在于传授学生专业中更为优秀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脱胎换骨、弃旧从新,才称得上是接受过高等教育。
三是完善学生层面做到“止于至善”。大学院校除了基本的学位课程以外,还有着丰富的活动、精彩的讲座等等,即囊括了多种形式、多方面内容的课外安排。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大学几年中学习培养政治、思想、心理、身体、人文和科学等素质,培养除专业以外,分析解决问题、语言、交际等能力,尤其要善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最大限度地完善学生们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掘其潜能让学生认识、了解并参与到书本以外的世界,对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学识将起到积极作用。
如果一所大学,在教育教学中做到了“明德”“亲民”“止于至善”,那么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就会得到充分的实践和体现。毕业典礼作为大学的“最后一课”,承担着引导、鼓舞青年学子开启始业、服务社会的重任,更是传承大学传统、发扬大师精神、弘扬教育价值的重要时刻。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笔者拜读多位大学校长、专家学者在毕业典礼上的精彩致辞,感觉到越来越多的现代教育家继承了胡适、‘蔡元培、梅贻琦等近代大师的优秀传统,将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延伸到了毕业典礼的现场。由此,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觉得非常有必要让更多的青年学子从这些精彩演讲中汲取知识、感受力量、净化品格、惠泽人生。于是,便促成了主编《大学的最后一课》的想法。
《大学的最后一课》精心收集、整理了民国以来中国大学校长、专家学者在毕业典礼上广为传颂的精彩致辞。这些致辞感情真挚、观点独特、思想深刻、反响强烈,既有桃李情深的脉脉祝福,又有立德修业的谆谆教导,更有治学理政的殷殷嘱托,乃至国运民生的拳拳企盼。藉此予以结集出版,作为送给毕业生的礼物,希望能够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智慧行囊。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谨此祝福诸位先生,丰享“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乐趣和幸福;祝福诸位学子,成为让你的先生欣慰、让你的母校骄傲的国之栋梁,乃至民之福祉。
何清湖
201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