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野史,七分正史,十分历史。另辟蹊径,从后妃看元朝历代帝王的得失。
元史研究会会长、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做主编,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包明德为副主编。
倾国倾城的女人、可歌可泣的爱情、惊心动魄的后妃传奇,他们在生死攸关的每一次坚忍和机智,都紧紧地牵动着元王朝的命运与兴衰。
由冯苓植著的《宫闱秘史(蒙元帝国的后妃轶事上下)/元史演绎系列》主要从后妃的角度展示了元朝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历史全貌。这是一部读史随笔。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宫闱秘史(蒙元帝国的后妃轶事上下)/元史演绎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冯苓植 |
出版社 | 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三分野史,七分正史,十分历史。另辟蹊径,从后妃看元朝历代帝王的得失。 元史研究会会长、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做主编,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包明德为副主编。 倾国倾城的女人、可歌可泣的爱情、惊心动魄的后妃传奇,他们在生死攸关的每一次坚忍和机智,都紧紧地牵动着元王朝的命运与兴衰。 由冯苓植著的《宫闱秘史(蒙元帝国的后妃轶事上下)/元史演绎系列》主要从后妃的角度展示了元朝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历史全貌。这是一部读史随笔。 内容推荐 由冯苓植著的《宫闱秘史(蒙元帝国的后妃轶事上下)/元史演绎系列》是一部以大元王朝的后妃传为架构,全面展现元王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历史全貌的长篇小说。书中既有倾国倾城的后妃,又有可歌可泣的爱情,更有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这些后妃的坚忍与机智,无不牵动着元王朝的命运与兴衰。因此,本书在严格遵照史实的基础上,从后妃的角度来介绍大元王朝的历代君王,可以说是一部大元王朝的盛衰史。 目录 开篇 神奇的组合一一远古草原的“绝配” 正篇上 草原汗国的哈敦们 综述:前期草原汗国的政治生态 伟大的母亲诃额仑 美貌绝伦 迎亲途中遭抢婚 喜得贵子 草原生辉家族兴 飞来横祸 诃额伦突陷灭顶之灾 群龙无首 诃额伦挺身而出挽狂澜 草原帝国的首位大哈敦孛儿帖 青梅竹马 童稚定亲 十年苦等 劫后完婚 励精图治 却又遭劫 破镜重圆 机智避险 破除禁忌 维护汗权 坐镇后宫 助夫辉煌 擅权乱政的乃马真大哈敦 初现狡黠 助夫成功登上汗位 韬光养晦 只待新汗大树权威 手足相残 将星陨落家族濒危 架空大汗 暗中公然擅权乱政 出任监国 翻云覆雨乱政五年 不是大哈敦胜似大哈敦之索鲁禾帖妮王妃 劫后重生 苦尽甘来 经磨田劫 教子有方 昏聩而又贪权的海迷失大哈敦 初试锋芒 祸国裂族 两个女人 蠹国乱权 垂死挣扎 忠厚善良从不问政的忽都台大哈敦 听凭命运摆布 唯丈夫之命是从 平庸之中见不凡 正篇下 大元宫闱里的后妃们 分述:进人大元王朝后之极盛与突衰 大元王朝开国第一后一一察苾皇后 别具慧眼 出镇漠南 双翼齐展 自请入质 洞识时机 主政开平 因乱生歧 神鹿归天 逝后余波 贤德善良的阔阔真皇后 一次偶遇使她成了太子妃 皇家也有一本难念的“经” 致命的一击与太子妃之命运 三个儿子与皇祖父之抉择 身为太后与定策i君 太后之辅政与“元贞治平”之出现 是“远见卓识”还是“平庸迷信” 伺机而动久蓄异志的卜鲁罕皇后 公主之女 重回皇家 苦乐兼有 意外邂逅 风云乍变 偶露峥嵘 伪作谦顺 意在攫权 历临三朝迷情乱政的答吉皇太后 宫闱惊变 骤成太后 武宗继位 答吉迷情 干扰仁宗 公然乱政 策立英宗 自食其果 靓丽聪慧却又鲜为人知的速哥芭拉皇后 初为人妻 少女为后 身为皇后 谦虛贤淑 打草惊蛇 祸起萧墙 任人丑化且又饱受屈辱的芭芭罕皇后 从草原迎回个新皇帝 元上都泰定帝“偶露峥嵘” 躲进皇家苑林的新封大皇后 芭芭罕皇后最终的悲剧命运 昙花一现刚烈正直的八不莎皇后 公主的女儿也愁嫁 从颠沛流离到突然成为皇后 同类相残与刚烈地走向末日 心胸狭窄害人祸己的卜答失里皇后 深宫大内 鬼影幢幢 终毁盟约 太子送命 从“步步高升”到“直坠炼狱” 元代奇闻 年仅七岁之答里也忒迷失皇后 必要的梳理和回顾 讳莫如深简而又简的“传” 从卑微侍女到驾驭六宫的高丽女子奇皇后 一切还得从元顺帝说起 高丽奇皇后传奇式的擢升 从巧扮贤德到野心毕露 陷害贤相与“自毁长城” 阴谋內禅逼元顺帝下台 引火烧身与国破人亡 必要的历史回顾与补充说明 附篇 附一 成吉思汗及其不朽的历史功业 附二 忽必烈大帝的“鼎新革故”与“一统华夏” 附三 “幼子守灶”与“皇族内争” 附四 矮小的蒙古马与高傲的马背民族 附五 大元王朝帝系表 永远的怀念(代后记) 试读章节 好在我们已在长篇读史随笔《震憾崛起一一成吉思汗及其英武儿孙》中,依据史实初步展现了诸多蒙古男儿的雄姿:从震撼世界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到一统华夏的中国少数民族第一帝忽必烈;从马踏欧亚的盖世武功,到定都燕京的杰出文治;从平云南、定西藏、抚西域,到对中华民族的版图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除此之外,尚有诸如窝阔台大汗、蒙哥大汗,开辟伊利汗国的旭烈兀汗,威镇钦察汗国的拔都汗等,均在血雨腥风中展示过狼图腾之强悍雄风……似乎应当换个角度说说鹿图腾了,不然马背民族双图腾的架构当形同虚设了。但历史上蒙古族女人的命运又是那样不堪回首…… 二、远古的婚制一一鹿图腾为何是惨白色的 或许是因为游牧民族已由母系社会彻底转入了父系社会,或许是由于当时的游牧部族已跨人奴隶制时代,更或许是由于当时的宗主国,如北魏、辽、金等为防止“后院起火”强征大批女奴造成的人口比例失调,总之茫茫的大草原上女人们变得既“稀缺”而又命运堪忧。从此,鹿图腾似乎变成了“听天由命”和“逆来顺受”的代名词。除温顺善良之外,好像机敏智慧等均要隐没于历史的阴影之中了。随之,古代的草原上便产生了独特的婚制和婚俗…… 须知,除上述原因外,独特的生存环境和独特的生产方式,也是造就这种独特婚制和独特婚俗的重要原因之一。更值得一提的是,历代宗主国不但为防止“后院起火”大量强征女奴,而且还恶意挑动起游牧民族间各氏族部落的相互掠杀和恶斗。再加上当事者天生的淳厚质朴竟不知是计,反而颇为较真地火拼起来。因而女性势必成为这期间最大的受害者,故造就了那种极具蛮荒色彩、婚俗婚制滋长的土壤。在《蒙古秘史》中就曾这样记述道一一 有星的天,旋转着,众百姓反了。不进自己的卧儿内,互相抢劫 财物。有草皮的地,翻转着,全部百姓反了。不卧自己的被儿里,互 相攻打…… 而且这“相互攻打”“抢劫财物”的重要目标之一,便是占有女人。正如著名元史专家李治安先生所说,这就是12世纪蒙古草原的写照。鹿图腾只剩下了战战兢兢,主宰那独特婚制婚俗者似乎只剩下了狼图腾。特定的历史环境、特定的生存条件,遂逐渐使“白鹿”成了“苍狼”的虏获品。为繁衍人口、壮大氏族,女人们似乎也只能听凭命运的摆布“沦为他人妇”了。 大约有下述三种情况一一 其一,抢婚制。据人类学家考证,漠北的游牧民族自从由母系社会转入奴隶制的父系社会后,草原丛莽间的抢婚现象已“应运而生”了。不仅在部族间相互攻掠时屡见不鲜,就连在相对平和时也经常发生。比如成吉思汗的母亲诃额伦,就是其父也速该趁人家娶亲时强行“抢”来的。而在也速该因此而被仇家毒害后,成吉思汗也因父死族衰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时期,自己那年轻美貌的新婚妻子孛儿帖也曾被其他部族掳走过。好在古代的马背民族尚未受到过中原传统“贞操节烈观”的影响,从来就把性和忠诚看成是截然的两码事。胸怀坦荡犹如辽阔草原一般,被掳走的妻子夺回来照样是恩爱夫妻。更难能可贵的是,等孛儿帖被夺回后在被掳期间所怀婴儿即将临产时,成吉思汗竟手扶毡包门框探视,还哈哈大笑而言道:“嗬嗬!终于把我的小客人盼来了!”故成吉思汗的长子名为术赤,亦可延伸译之为客人。世所罕见,颇显男子汉的雄性魄力。在他崛起之后征伐其他部族时也曾如法炮制。比如,在最强大的对手王罕部族被击溃之后,所有被俘获的女人当即便被分配给了随自己征伐的部族勇士们。当然,层级不同的女人也当归层级不同的男人享用。王罕有三个侄女个个貌美如花,最终都被成吉思汗留在自己的宫帐里了:老大阿必合成了他的妃子,老二必里图迷失赏赐给了长子术赤,老三索鲁禾帖妮(原译为唆鲁和帖尼)赏赐给了幼子拖雷。 P8-P9 序言 冯苓植先生的四部大作《震撼崛起——成吉思汗及其英武儿孙》(读史随笔)、《一统华夏——忽必烈大帝之文韬武略》(长篇历史小说)、《宫闱秘史——蒙元帝国的后妃轶事》(读史随笔)及《重振北元——草原传奇皇后满都海》(长篇历史小说),即将汇编为《元史演绎系列》由远方出版社付梓面世。这的确是蒙元文化传播的一件幸事!嘱我作序,我欣然命笔,说几句自己的体会与感受吧。 我和冯先生是五年前在呼和浩特市的一次学术会议上认识的。他长我十岁,是兄长,也是小说家前辈。我们又都曾在山西太原读书和生活,所以那次谈得很投缘。之后,冯先生莅临津门,约定再次会见,面叙旧情。不凑巧,我因兄长突然病故,只得临时取消约定,急匆匆回太原奔丧。错过与冯先生的天津会面,我深感遗憾。 冯先生退休后,离群索居,当起了“游牧作家”,尽情遨游在七八百年前的蒙古游牧世界。初次见面时他已写完《忽必烈大帝与察苾皇后》和《大话元王朝》等,让我非常感动。于是,我对他说:“历史的传承向来是靠双翼的,一翼是靠专家学者的探索和研究,一翼是靠通俗演义和野史笔记的普及和传播。如陈寿的《三国志》以及罗贯申的《三国演义》就是很好的例证。元史所欠缺的正是后者。”我这样说,也是有依据的。蒙元帝国是空前绝后的世界帝国,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巨大,乃至人们把13、14世纪视为蒙古世界。虽然元朝统治不足百年,但所留下的历史遗产丰厚而重要,随便就能举出凡例,如行省制的实行和西藏归入中国版图,这是对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壮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九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中国的蒙元史研究后来居上,取得了许多引人瞩目的成绩,改变了“元王朝在中国,元史学在国外”的窘况。这诚然令人欣喜。另一方面,以通俗文艺方式写作的大众传播作品相对较少,除了20世纪蔡东藩的《元史通俗演义》和黎东方的《细说元朝》及电视剧《成吉思汗》影响较大外,其他蒙元题材的文艺作品寥若晨星,与蒙元帝国的显赫地位很不相称。目前国人对清朝史事相当熟悉,对清朝认同度较高,甚至略强于宋、明,而对元朝史事大多知之甚少,认同度颇低。虽然有多种原因,但以通俗文艺方式写作的大众传播作品偏少,面向亿万百姓同胞的文化熏染欠缺,恐怕也难辞其咎。冯先生以耄耋之年,撰写《元史演绎系列》这一皇皇巨著,可谓“及时雨”。该系列图书艺术地再现了被常年封存的蒙元精彩历史画卷,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难能可贵,值得称道喝彩! 冯先生之所以退休后老骥伏枥,知难而进,花费十六七年时光,全力以赴地完成《元史演绎系列》,主要动机就是回报草原。他大学毕业后,因为“家庭出身”,不得不“走西口”,长期生活在茫茫的大漠草原上。是蒙古族兄弟姐妹伸出温情的手,给予他许多照料和帮助,伴随他度过那段辛酸而又难以忘怀的岁月。冯先生由衷地感谢多年来无私帮助过他的那些蒙古族朋友们,也感谢蒙古草原!于是,回报草原,准确地传承和普及蒙元历史文化,就成为他人生的一人心愿。他还想得更多、更远:民族的团结,祖国的统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懂得感恩,是人类共同的文化取向。昔日草原恩惠,今朝回报草原。倘若我们都能如此行事,都能做到感恩奉献,那就能够超越自我,造福社会,携手铸成美好的明天。在这方面,耄耋之年的冯先生,已做先驱榜样,吾侪后辈理当效法追随。但愿我们能展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力,以此回报祖国、回报社会,让未来充满大爱,充满光明! 后记 水有源,树有根!如果要说到这部读史随笔《宫闱秘史一一蒙元帝国的后妃轶事》的话,那似乎首先应该感念的便是我自幼的“发小”、从初中一直到大学毕业的“同窗”、历尽磨难终生不渝的挚友、鄂尔多斯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赵继志教授。 是如何引发这个话题的呢?那大概是在十年浩劫之后。岁月真不饶人,就连孩子们都快长成了大人,昔日的“寒窗学友”才终于获得解脱又相会了。我曾问他这些年是怎么“熬’’过来的?谁料想他竟然顺口而答:“我总算搞清了古代的高车族原来就是现在鄂尔多斯乌审族的牧人!”这使我大感惊讶,没想到他话锋一转又立马向我谈起了鄂尔多斯“奇”姓王爷和成吉思汗的渊源。而且是引经据典,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我只好哀叹着打断他的话说:得!得!这些都早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大叫了:为什么呀?这回他答得倒也简短:生为内蒙古人,当知蒙古史! 生为内蒙古人,当知蒙古史!从此便深深刻在我的心里了…… 也难怪!赵继志的言行一致在同学间是有名的,他说过献身于祖国边疆的建设事业那肯定就是“铁板钉钉”的。况且,他从小就为人特别自尊、特别刚毅,很难从他嘴里听到一句牢骚,更难听到一句抱怨。再加上他门门功课几乎全在班里拔尖,故他年龄虽小却在大学同学中也具有极高的威信。或许因为我们的故乡均在雁门关下,又同属“走西口”人的后代,故他常常给予我这个“吊儿郎当、不求上进”的小老乡多种“庇护”。为此,我竟从小养成一种习惯,对他的话言听计从。因而我下意识地立马就问:从什么时候开始?他认真地想了片刻却这样回答:等退休之后。 退休之后?好在那时我们还认为非常遥远…… 仿佛也可做这样一种理解,这样的回答或许也是他的个性使然。他从来极少谈及自己,更不愿从中企及什么同情和怜悯。但我也从诸多同学处了解到,他那有关“生为内蒙古人,当知蒙古史”也绝非是一时应对之词。或许是因为大学毕业后他就被分配在成吉思汗长眠之地一一伊金霍洛大草原之旁,在那段“经磨历劫”的日子里他的确在默默地收集着有关蒙古民族的相关史料一一从牧野的口头传说到浩繁的历史故纸堆。就拿“古代的高车族即今日乌审旗的牧民”一说为例,那就不仅仅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似必须对我国古代的民族变迁史和民族交融史有着独到的研究,而没有深厚的国学基础和传统的考据精神这一切又是很难完成的。但更令我感到意外的是,他这一系列有关蒙古史的积累似乎仍只是他的一种“副业”,围绕着推进的竟会是他对蒙古古典哲学的探索。他认为在古代各民族的哲学思维是相通的,为此他又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开始研究老子的《道德经》。一下苦功竟长达十数年,对《道德经》的钻研真可谓“另辟蹊径”。比如说,他曾这样说过:古代的蒙古民族崇奉“长生天”绝非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而也是一种独特的哲学思维……他还曾对我说过,古代游牧民族的“逐水草而居”是落后吗?或许那正是他们在以实际行动体现“顺应自然”……他更曾对我建言道:多在茫茫的大草原上走走,你才会觉得自己的渺小。绝不会有什么“人定胜天”的想法,古代的游牧民族早就发现了要想生存就必须“天人合一”的内涵所在……总之,在他看来,老子说过的话,牧人们早已在实践了……只可惜,我的国学基础远逊于他,所能记住的也仅仅是这些皮毛。而他又是治学精神极为严谨认真的,只要他认为尚未成熟的手稿就绝不会轻易示人。再加之我俩天各一方,追求各异,故始终未得以一窥这部书稿的全貌(可能我也未必能全看懂)。唯有那句话我是牢牢记住了的——生为内蒙古人,当知蒙古史! 随后传来的有关他的消息曾经是那么激动人心,由于他对草原教育事业的杰出贡献,他破天荒地成了鄂尔多斯历史上的第一位教授。由于他高尚的人格和严谨的治学精神,起码在众多同学间公认他是最“当之无愧”的。随后又听说好多大城市的名牌大学都想调他,据说他均以“我早是鄂尔多斯人”而婉拒了……但再后来传到同学们耳中的消息却又是不幸的,由于“深挖洞”等最高指示竟莫名其妙地也要在茫茫的荒原上执行,致使他在地层深处被垮塌的岩石砸坏了腰。而他却抱着知识分子特有的傲骨仍然挣扎着在挖,直到“洞”挖成了他才走进了医院。经过一年多的反复求医和治疗,最终才得知由于拖延太久,他的伤病已恶变为全身性骨癌了。那是一种剧痛令常人绝难忍受的可怕疾病,仅仅翻一个身就需十八九个人齐心合力才能完成,一不小心就可能造成身体某一部分的骨裂或骨折。但他却仍能刚毅地咬紧牙关绝不轻易呻吟一声,甚至绝不允许妻子女儿们告知亲朋好友及远方的同学们。 一个学术界铁骨铮铮的硬汉,竟然又创造了一项医学上的奇迹…… …… 得!遇上这么一位忠实于父亲的女儿我终于被“逼上梁山”了…… 再加上她从小就是我看着长大的,而她也一直就把我当作亲叔叔,向来说话毫无拘束。她首先建议我面对西方邪恶势力对西藏和新疆的别有用心,一定要写,而且要抓紧时间来写!随后她又鼓励我用“读史随笔”的方式写,尽量摆脱学究式或说教式的束缚当文学作品来写!甚至她还当起了我的小老师,为了使我的视野更加开阔更进而给我讲起了古希腊、古罗马、古日耳曼等的民族史……完全可以这样说,没有赵继志教授父女两代人的鼓励、支持和督促,我这四部有关元史的小说和读史随笔是很难完成的。 现在《宫闱秘史一一蒙元帝国的后妃轶事》这部“蒙元史话”总算也初步结稿了,而且我也已经年过七十,今后似乎也很难再动笔墨了。 我只想告诉我的发小、同窗、挚友、同乡赵继志教授:我是照你的话做了,但做得怎么样我却没有一点儿把握。但你留下的两句话我却始终不敢忘—— 生为内蒙古人,当知蒙古史! 书评(媒体评论) 冯兄这部以“鹿图腾”为架构的简明元史里,对每个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描述均是严格以“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史观”为出发点。故而最终他才有了这样的结论:元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环,存在的历史虽相对短暂,但对中华民族这个多民族大家庭所做出的贡献是巨大而不可磨灭的。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文学评论家包明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