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是一段绮丽的锦,诸多传奇,诸多风景。繁花倾城,许多美丽的女子站在了历史的舞台中央,精彩了自己的人生,也惊艳了年华。陆小曼,亦是那段时光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她出身名门,惊才绝艳,名噪一时。但她敢爱敢恨,为爱奋斗一生,与徐志摩的旷世之恋传奇而浪漫。她决绝而坦荡,清醒而洒脱,不惧流言与诽谤,傲然独立于世间。她的一生,既有过万千宠爱,但也饱受过极度的冷寂。“一生半累烟云中”,便是写照。
月下著的《陆小曼传(繁华落尽雾冷笙箫)》用细腻多情的笔调讲述了这个民国奇女子绚丽多彩但被人误读的一生。
全面解读一代佳人陆小曼绚丽多彩却被人误读的一生!
再现一个不加伪饰、肆意洒脱,敢于追求个人幸福的真女子陆小曼!
精心制作编排,内附陆小曼精美照片及陆小曼经典画作!
陆小曼,民国知名名媛,一生毁誉参半。前半生,陆小曼集万千宠爱一身。她美貌惊艳,才情卓绝,芳华正茂,名满京华。后半生,陆小曼受舆论世俗诟病。她孤独落寞。疾病缠身,清冷幽闭。寂寂凋零。围绕这些故事,月下著的《陆小曼传(繁华落尽雾冷笙箫)》追述了陆小曼不同凡响的一生。叹人世间缘起缘落,品一代才女的繁华人生!
豆蔻年华
有人说太幸福了让自己害怕,怕这是对运气的透支,于是小心翼翼,踌躇彷徨。陆小曼却恣意挥洒,因为她没有吃过苦,不认识苦,自然没有居安思危的心思。小曼生在大富之家,父亲陆定是晚清举人,早年留学日本,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得意弟子,后来任国民党高官,当过财政部司长和赋税司长,也是中华储蓄银行的主要创办人。小曼的母亲吴曼华是常州白马三司徒中丞第吴耔禾之长女,上祖吴光悦做过清代江西巡抚。吴曼华出生于江南大家,并且多才多艺,为文绘画无一不精。二十岁时作诗一首:“云蒸江树白,霞涌海波红。”人称神似杜甫。后来小曼嗜画喜诗,母亲的影响是无可置疑的,她的名字“小曼”也是来自母亲的名字。
小曼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1903年农历九月十九,小曼来到这个世上。民间传说那天是观音菩萨的生日,陆家人为此欢欣,戏称她为“小观音”。眉清目秀、玲珑剔透的小曼倒真有点像观音身边的玉女,她是吴曼华九个孩子中唯一存活下来的独苗,又体弱多病,因此更惹人怜爱。
小曼天生活泼,精灵古怪,从小就爱玩新鲜刺激的游戏,她与佣人们玩,与小姐妹们玩,总是花样百出、独辟蹊径,小伙伴们自然喜欢她,佣人更是围着她团团转。童年总是美好,无忧无虑,什么事情都有长辈撑着,可是小曼的童年却延续得太长,她大半生都像个孩子,把玩放在首位,像一首歌里唱的,拒绝长大,任性地叫嚷着:“我们还没幼稚完呢。”
抛开自身的性格,小曼的任性与天真与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她是被娇宠惯了,生在蜜罐中,从来没有被拒绝,她只说“我要”,然后就得到。
我一直以为“苦”从来不是生活的目的,我拒绝苦难,但是如今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要求你必须有承受痛苦的能力,唯有苦难能磨砺这种承受能力。我也是从小被娇养惯了的,小时候的眼泪是为了“要”,大了的眼泪是要不到的痛苦。当我尝到任性给予我的苦果后,开始认识到我一直自诩的“我是野生野长没有经过修剪的健康完美的自然人,没有被异化,没有被规训的畸形”是多么自以为是,生活是很现实的,而现实是残酷的。
小曼不是个不听话的孩子,不是顽劣不可救药的。有一次她和女仆们嬉戏,父母交代的功课一点不做,父亲气极了,便打了她几下,她也不哭,却从此认真读起书来。看来父亲打得不疼,只这架势就起了作用,而小曼,也是倔强的。管教对她来说,是起作用的。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大人有责任稍稍矫正一下,像麦田的守望者,守望着容易迷途的羔羊。有时候过多的宠爱反而是一种伤害。
小曼一读书,可是不得了。因为她太聪慧,若有这勤奋,如虎添翼。小曼七岁时进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读书,九岁到十四岁在北京女子中学读书,十五岁转入圣心学堂。圣心学堂是法国人办的,多半是为了招收外国青年,也有一些中国学生,都是北京军政界部长级干部家的孩子,如曹汝霖的女儿(曹汝霖时任交通总长),可见父母对小曼的期望。
圣心学堂是一所贵族化的学校,小曼在这里学习英文、法文、钢琴、舞蹈、油画、礼仪等,接受东西方文化教育,所以她的身上既有中国传统观念,又有西方现代文明,这也为她敢于挣脱没有爱情的婚姻打下基础。P3-5
有人问我:你会为爱情而死吗?
我反问他:有值得让我为他而死的人吗?
在那个时代,陆小曼为爱情离婚,可谓壮举。
现代人没有爱的没有爱,有爱的不敢爱,试探、防备,在自己的世界里辗转猜疑,把爱情变成了战争,直到两败俱伤。
林徽因选择明哲保身,陆小曼为爱情不顾一切,更见其真性情。王尔德说,为富有诗意的事业破产是一种荣誉。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破产的魄力,多数人还是渴望没有风浪的、安定的生活。爱情是一种感觉,而生活更需要理性,需要计划、安排、衡量,但是爱情一旦衡量就不再是纯粹的爱,真爱没有条件,是最真的本心。有多少人为了那颗本心伤痕累累,无悔无怨。
真爱难得,所以无价。可是又有多少人有意无意地忍不住践踏这无价之感情?王子和公主走进婚姻的殿堂之后,战争上演,开始变得歇斯底里,开始玉石俱焚,开始……
婚姻生活不再像恋爱时那么浪漫。追逐得很艰难,如果得不到,连怅惘也会带上一丝迷幻的色彩,可是一旦得到,便不由得本性流露,本性与本性,总是容易发生龃龉。人是充满习气的动物,习气不除,苦就继续。所以有人会说:“爱是一场相互的妥协,失去哪一方的努力,都会最终分崩离析。”
小曼热衷于大上海的夜生活,流连夜总会,常在外面吃大菜,买戏票,逛赌场,生活非常挥霍,徐志摩的父亲看不惯这位儿媳妇,断了他们经济上的支援,志摩只好同时在几所大学教课,课余时间再赶写诗文赚取稿费。
有一天,小曼又玩到很晚才回家,徐志摩好心劝导,她“却听不进劝,大发脾气,随手把烟枪往徐志摩脸上掷去。志摩连忙躲开,幸未击中,金丝眼镜掉在地上,玻璃碎了”。徐志摩负气出走,免费搭乘一架邮政班机,飞往北平,飞到济南时遇上大雾,徐志摩和机上的两位驾驶员一同罹难。
听到这个消息小曼晕倒了。
人生无常,巨大的不幸在你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降落,山崩地裂的震动,一刹那的晕眩。小曼说欲死未能因老母,她在《哭摩》一文中,沾向带泪帅写诺:
……我希望摩的灵魂也来帮我一帮。苍天给我这一霹
雳直打得我满身麻木得连哭都哭不出,浑身只是一阵阵的
麻木。几日的昏沉直到今天才醒过来,知道你是真的与我
永别了。摩!漫说是你,就怕是苍天也不能知道我现在心
中是如何的疼痛,如何的悲伤……
我们总是不经意地去伤害身边的人,总有到头的时候,物盛而衰,泰极否来,他终会离开。 忽然想起《牛虻》中的一个场景,琼玛甩过额头的一缕灰发说:看啊,她因为误会亚瑟而打了他一巴掌,亚瑟自杀了,她因悔恨砍掉了打他的那只胳膊,已经变成牛虻的亚瑟看着她的断臂无动于衷。你为你的错误惩罚自己,可一切都已无可挽回。
一切都无法挽回,志摩再也不会回来。
小曼愧悔交加,痛彻心扉,仿佛做了一场大梦,如今梦醒,她再也不去那些娱乐场所,过起了深居简出的日子,终身素服,不再有无谓的交际。她开始收集志摩的文字,“遗文编就答君心”。
什么事情都要付出代价,萨特说:你被判为自由,你要为你的行为负责。所以当我们任性妄为的时候,当我们被激情冲击的时候,应该提醒自己恢复冷静,在冷静中做决定或者说话,谨言慎行的古训自有它的道理。“惜福”便是惜取当下,惜取拥有。
经历了那么多悲伤和磨难,我们是否开始懂得:珍爱生命,珍惜幸福?!
志摩死后,小曼成了“红颜祸水”,徐家人对其恨之入骨,朋友们也逐渐远离。小曼虽有种种毛病,干番不是,但毕竟是个忠厚、真诚的人,值得交,值得爱。何况两人的错处,终不在小曼一人。还是小曼母亲吴曼华说得对:“小曼害了志摩,志摩害了小曼。”
她似乎是中了寂寞的毒,没有人可以解得了。
王赓的呆板不可以,志摩的多情也不可以,爱人让她更寂寞了,只得希求于朋友。她用浮华驱赶空虚,留恋舞场,热衷社交。她从小没为衣食住行操过心,她与王赓的婚礼“仪式之甚,轰动京师,所有费用都是陆家一力承担……”出身这样大家的女子哪里懂得生活的疾苦。
世人多怪小曼不懂得体谅志摩,谁人懂得小曼的苦衷。徐家公婆把徐志摩与张幼仪的离婚,归咎于小曼,“公公视我如仇人……我以最大的勇气追求幸福,但幸福在哪儿呢?是一串泡影,转瞬之间化为乌有”。再加上徐志摩与林徽因藕断丝连,频频看望,都有了浮言,小曼更灰心,她所追求的幸福,确实如泡影了。
外界的事情消磨着她的意志,再加上本身体弱多病,至爱也不能依靠,她又能如何呢?刘海粟说志摩有着文人的弱点,他的浪漫心性终究不能让小曼踏实地生活在他的世界里。郁达夫也参透两人关系的隐衷,所以连连对只看到表面的人说:他们之间复杂微妙,怪不得小曼。
陆小曼恣肆地活着,纵情地活着,她是有真生命的,不像屏风上那只绣上去的鸟。她不看人脸色,不邀男人的宠,这是林徽因也不能比的。胡适说她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但她不是活给别人的眼睛看而是活成一个本真的自己。世人就喜欢那种被驯化了的、有着传统美德的女子,对那些离经叛道、敢作敢为、敢爱敢恨的人却穷追猛打,以显示自己的正道,更有那些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伪君子,竭力摧毁之。
所以.陆小号是被众人宠爱的.№是被一切人所遗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