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两河口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道深
出版社 阳光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两河口》(作者张道深)严防对西化或“前卫”的东施效颦,力避畸谲费解文风,追求中式的、传统的,祖先惯用的叙述和结构手段,顺叙为主,兼之倒叙、侧叙、补叙,看重时序和环境描述,尤其是人物在特定条件下命运的跌宕变化,即以重点人物及独特故事为脉络结构整个大故事。

内容推荐

《两河口》(作者张道深)以20世纪40年代的西岭雪山为背景,描写了当时那种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中善与恶的冲突激荡,人性的扭曲、挣扎、堕落、抗争与艰难复归尽显其中。《两河口》揭示了生存其间的一代人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刚毅质朴、枪法如神的猎手张一山,身陷匪窝、良知未泯的郑登高,博学仁厚,坚持传统做人原则的姜云程,敢爱敢恨、明辨是非的姜维淑,工于心计、阴险狠毒的悍匪郭致斌,忍辱负重、委曲求全的朵朵……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带着西岭雪山的沧桑,带着历史的幽暗与凝重,活跃在那个时代,叩动着今天读者的心。

目录

序篇

第一章 两河口镇

第二章 茶楼塾馆

第三章 清水拜兄

第四章 浑水袍哥

第五章 下苦路上

第六章 山乡才女

第七章 甲戌纪事

第八章 杀手射手

第九章 姻亲大事

第十章 暗杀明杀

第十一章 进山之前

第十二章 谁家骨血

第十三章 夹金山下

第十四章 横山冤仇

第十五章 黄龙战火

第十六章 将赴西路

第十七章 山神沟畔

第十八章 三江立足

第十九章 蒙生顽童

第二十章 禁烟敬神

第二十一章 夫子诞辰

第二十二章 不速之客

第二十三章 不辞而别

第二十四章 南路折戟

第二十五章 邻舍反目

第二十六章 再活一世

第二十七章 何去何从

第二十八章 魂系阴阳

旧版后记 遵命何患无知音

试读章节

云程膝下无子,有两个女儿,大女维贤,小女维淑。姐妹长小六岁。维贤自幼不爱读书,却很勤劳,上两年私塾后便跟随母亲习练包粽、蒸糕等一类的家务。

维淑四岁便在父亲教诲下识字读书,五岁开始习字,读背《三字经》《百家姓》《女儿经》及《增广贤文》等浅显古书。维淑六岁时,正值民国十三年,两河口联保主任张元廷请姜云程在自己家下办私塾专馆,以便培养小儿子成才。

张元廷的街房位于水巷下首倚山一面,斜对着水巷上首姜云程家门。张府有街房三进,每进六间,每进临街都有一问大铺面。上首一间做两河口的乡府所在地,联保主任用以接待上面来人和处理日常事务,下首一间为主人家里开的饭店兼豌豆子油糕店;居中的铺面占用两间房屋,特别宽敞,是主人开设多年的茶馆。茶馆起名为“百忍茶社”,并于当门大匾下挂了小横匾招牌。茶社大门上方悬挂着黑漆金字匾额,上书“光前裕后”;茶社外阶沿至大门壁下设椅座式的木制土漆栏杆,坐栏转角处各有一柱高出栏体,柱顶有八面方体宝顶。张家街房本属全镇上乘,这种座式木栏的格局,既拓宽了茶社规模,也更显得高雅别致。茶馆内面街挂了醒目的赠联,联云: “正直为人不倚不乱,公平主政无克无偏。”茶馆后边是小天井,天井后是与茶铺相当大小的作为堂屋、客厅、饭堂的三位一体场所。天井上首几问耳房和楼E为客房,有时也住旅客;下首几间除厨房外,均供家人和帮工居住。联保主任张元廷的私塾专馆则设在“百忍茶丰十”临街的木板楼上。

张元廷的祖籍并不在两河口街上,街房为其祖父所购置。他的老家在张家山。张家山离街十里,是本镇张氏族人的发源地。张氏家族是本乡望族,姓张的人家虽散布全乡各地,但最集中的数张家山。张家山六七十房人家,旁姓极少,张氏宗祠也设在张家山张元廷家宅的左面。元廷是张氏家族当然的族长,缘于他的祖辈和自身的名望。在基本属于文化荒漠的山野之乡,元廷家可算是书香门第。元廷祖父张开创曾去应试考举,据说当时考官要考生自报姓名后戏言道:“开创开创,你怕是闯着来的!”元廷祖父一气之下便策马返乡,一心调治家业,不再苛求仕进。

元廷少时上过几年私塾,曾与姜云程同窗,因年纪稍小,文墨也不若云程高深。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已在他的脑海里根深蒂固,他也常以“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的古训教育后嗣,启迪族人。他可算少年得志,二十出头便成了该乡袍哥首领、青年舵把子,比起作为全镇头号乡绅的祖辈和父辈已进了一步。及至未过而立之年便做了全乡最高行政长官联保主任,涉足政界,这又进了一步。他常自忖:吾族一代出个能人,近三四代是实现了,可就是从没哪位族人在外获取过功名或官位,本镇也没有任何外姓人超脱这一先例。这一点跟外乡差远了,本县一些乡镇出过团长、旅长、师长乃至军长,邻乡邮源镇还出过翰林跟副军长呢。他不信乡里就不出人才。乡人把不出人才的原因归咎于地理——险山恶水,有啥宏气雅脉?他却把人才匮乏归因于人文——匪患连年,文化根底薄弱。他年少时曾有过飞黄腾达之志,怎奈仅读了几年私塾,又缺乏背景傍秆,能走到名冠乡里的地步就已不错了。而今他寄希望于后人。他以为后人大有出息的条件在四个方面:一是要有根基,即前辈的资质、资产等门第环境;再是祖坟家宅须选好风水地脉;三是要积德,做好事,以应“善有善报”之说;四是为人父者必须送子读书,精心栽培。他以为至他这一代,前三点已具备,即以风水而论,元廷近几代祖坟宅地都请了外乡有名的风水先生测看而定。据好些风水先生说,两河口最好的地脉在张家山。张家山背靠亘亘崃山,上承大雷塘、阴阳界、九龙池等奇山异水余脉,下有王爷冈横卧如屏,左右有山峦对峙,大小飞水相拥,又是坐北面南,实为绝妙好地。测地安葬元廷祖父于张宅后面的钟先生说过,此坟将发旺在坟主的第三四代,贵可在七品之上,富可于四海周游。元廷正是三代传人,但富贵都算不上,只属于不虑温饱、名望颇高的乡绅。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济忠智力平平,学业无就,但忠厚诚朴,随祖母住在老家,十二岁便帮着料理家务。幼子文娃聪慧可造,四五岁便能认、写一百多字,能背多首唐诗,父亲矢志培育,拟就先私学而后官学,决意走读书做官的路。P6-7

序言

所谓“修订版”,乃较之原版而言。长篇小说《两河口》面世于2000年1月(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距今已13年。出版当年和次年,四川省作家协会曾先后在成都和西岭雪山召开作品研讨会。2012年秋,北京华谊兄弟公司根据《两河口》改编的43集电视连续剧《川西剿匪记》在多家电视台播出。 《两河口》本来稀缺于世,影视效应又助推更多读者的阅读渴求,以至于很多人面陈或电告作者以索书之衷。年初,作者所在县(大邑县)的县委书记和有关领导读毕《两河口》后,结合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做出部署,倡导干部群众阅读本土作家写本土的作品,使《两河口》的修订出版势在必行。本来,写书和出书属个体劳动和行为,而令党政部门关注、介入了,无疑为民众的文化共享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起到推波助澜作用。这是大好事,也见证了《两河口》经受了时间和读者的检验、认可。鉴于原版因粗疏而失之精细校对,书中字词出现不少错别之处。为了尊重读者和不贻误后人,这次作了更正,并删去一些冗句繁段,撰写了修订版导读寄语,原版“后记”也做了局部修改。以上,便是修订出版此书的缘由。

导读问题,应读者需求,兹略述如次。

关于叙述和结构。严防对西化或“前卫”的东施效颦,力避畸谲费解文风,追求中式的、传统的,祖先惯用的叙述和结构手段,顺叙为主,兼之倒叙、侧叙、补叙,看重时序和环境描述,尤其是人物在特定条件下命运的跌宕变化,即以重点人物及独特故事为脉络结构整个大故事。如“序篇”总起,以书中人物第三代代表12岁的郭维在特定环境阴阳界所见所思,引出祖、父辈代表人物及其活动的主要台——两河口,而后以章回分叙惊心动魄的小故事并构筑大故事,最后又回到阴界“还阳”人间,前后照应,浑然一体,力求透露追求“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初衷。

关于人物。写了三代人:第一代(祖辈)张元廷等6人,第二代(父辈)张济邦等6人。第三代(孙辈)郭维等4人。其中,“茶楼塾馆”中5个蒙生(全为第二代父辈),是书中主要人物, 《两河口》主要叙写这5个人物命运走向,对全书核0人物郭致斌着圣最多。匪事中人,对金刚钻、徐文才写得较详。其余人物黄县长、周维、任冠仙、马碧芳等都是不可或缺人物。

关于故事,若干小故事连缀大故事。故事以“宰割”系列为主,“宰割”是严酷血腥争斗的形象表述,即一方(个人或群体)挫败或消灭另一方。书中有20来个宰割故事。较大型的宰割故事(即“大戏”)就有5个:暗杀与明杀,横山人被宰割与反宰割,“山神沟畔”“三江立足” “魂系阴阳”等。缘于紧扣人性这一线索和独特地域的讲述人生传奇,故而故事性强,耐读。

几点提示:留意人物系列中的“孤儿系列”;深思悲剧系列中三个漂亮女人(朵朵、姜维淑、马碧芳)的惨痛悲剧;从个人悲剧(如郭致斌)的必然性看待时代悲剧的深刻性;注意宰割中的“人与人斗”和“人与兽斗”的传奇性和哲理性;书中信息量特大,独特地域景观,民风、民俗、民情,韵味浓郁,可资研考;书中多处悬念、伏笔、谜团,既提供读者想象空间,亦可视为续篇酵母。凡此种种及前述“大戏”,可见其再创作空间广阔。

张道深

2013年3月31日

后记

写书的初衷由来已久。

少小时读诵些古诗文,接触了古典长卷,学着用之乎者也作文。塾馆先生夸我有“为文乏分”,我竞不知天高地厚地接嘴道: “作文拉长再拉长了,不就成书了么。”先生却正色道:“不经十栽寒窗之苦,没有磨穿铁砚之功,岂敢侈言著书立说!”

高中行将毕业时,余尝窃思:八年私塾加上六年半官学,已超过“十栽寒窗”了,虽早巳不用磨墨蘸笔为文,水笔也不知磨废多少了。便悄悄立了个长篇题目《父与子》,意在写前辈的苦难和我辈的甘甜,并着手积累素材和构思提纲。拟于领略最高学府几年“寒窗”后动笔。缘于我当时文史数理体备科均优,好些老师都劝我报考他们所教专业。我却对文学情有独钟,毅然在高考志愿表的一二栏里都填报了北大中文系。

然而,我的理想之船却在我行将踏上成年之际搁浅了——我十九岁那年冬天被划成右派,被遣返回故乡开始了“脱胎换骨”的改造生涯。

在那漫长的生死线上挣扎、拼斗的年月里。我虽然不能料定有哪片文学因地还能垂青于我们这一类人的片言碎语,而我的文学梦却没有完全破灭,我于“摘帽”(1962年)后的第三年曾悄悄写过一首题为《夜思》的拗格七律:

床头每坐逾三更,不为练功与养神。

常共银锄铁臂舞,哪贪淑女锦衾温。

熄灯自有烟头火,得曲信调心上琴。

愿将长夜习长句,遵命何患无知音。

我曾把这首诗背给我的一位当年小学老师其时为右派牛车夫的同命人听。他听后感叹道:真可谓“地老天荒,文心不古”!但不足道以不知音者,怕人以“长夜”或“遵命”拈你的过。我理直气壮地说“长夜”是《夜思》的意境,说明诗的主人公处逆境而矢志不移;“遵命”缘自现代文坛的一种说法,鲁迅先生不也主张遵中国劳苦大众的命?

多年来,“习长句”的意念与渴求激励着我在不辍艰辛劳作的同时,不辍读书,不辍积累——雨天和晚上,我读文字之书:重读《古文观止》二百二十二篇,读主席诗词和雄文四卷……白天做苦力中,我读生活之书,我向“社会大学”的老师们虚心领教活命做人的学问,这些老师,有老农、筑路工、铁匠、砖瓦师、药农、樵夫、渔父、牛车夫、伐木者、猎手……我曾先后拜他们为师达二十年之久,我觉得他们每个人都是一部难于卒读的书。他们用他们的举止、心性、气质以及他们讲述的自身的故事酿就的乳汁哺育着我,使我心明,老百姓实在是我的衣食父母,我要遵从他们的命,写他们的悲欢苦乐;令我眼亮,我的目光不再局限在个人的坎坷历程上。比之前辈和同辈弟兄姐妹们的深重灾难,我的苦难算得什么?特男11是他们承受苦难的韧力和这观、机警、超然,令我震惊。我以为这便是支撑我们民族和人民生存和崛起的伟力所在。基于这一感悟与思考,我的写书欲越来越旺,我将写前辈、我辈的苦难、承受苦难的韧力以及应留给世人的思考与启迪。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初登上中学讲台开始舞文弄墨时,曾受到一些文学行家朋友的鼓励。榴红和栈桥来到我的竹篱茅舍,挤在一张矮桌上吃酸菜面汤,同睡一张窄床破席,他们却夸我是“生活阅历的富有者”,嘱我切莫辜自胸中的“珍贵财富”。

但缘于校长、教学工作和社会事务忙紧,我仅觅暇写些短文。“长句”却久久未著一字,且连书名也没定下。直到五年前县上各界人士中秋茶话会后,我才暂定了书名,并着手拟写提纲。那次茶话会上,我以《阴阳界》为题作了即席发言,并于会后将发言整理为题名《阴阳界》的散文发表。那篇散文描绘了我的家乡西岭雪山阴阳界上两种气流抗衡拼斗的奇妙景观,抒发了一些由衷的感悟。感悟有如下内容:

……自然界中,有这么一处地名叫阴阳界。这令人联想:在人世间,在人生历程中,是否也存在“阴阳界”呢?这当然是比喻说法。阴与阳,系喻指是与非,曲与直,罪与功,邪恶与正义,黑暗与光明,冤狱与公正,等等。社会诸人,在不同历史阶段,在人与人之间。乃至在自身的观念及言行中,可回避地处于“阴”与“阳”的失调甚至或拼斗之中……纵观世界风云,战乱、纷争、和平、发展中演进;回首人生历程,多在坎坷、论是自然幻景中的阴阳界或人生气候中的阴阳界,阴阳抗衡、趋势则是光明战胜黑暗,正义压倒邪恶……

不意这些感悟竞成为我未来长篇的小引,并因此初步定下了《阴阳界》这一书名 而后不久,我将一万多字浓缩为两千多字的提纲求教于我的文学挚友栈桥。栈桥看后肃然说了三句话。第一句诘责我:为啥不早点写?第二句催逼我:快写吧,明年出第一部,第三句激励我:你这一生能写好这部书,就如司马迁所说的“倜傥非常”了。

我改变了退休后才动笔的打算。但我愧对了朋友,因为书的初稿写了两年多,修改了六遍(包括赴美探亲期闻大改了一遍抄写了一遍),又用去两年,家乡的父老乡亲也常问我,书快出了?出了就买。一些欠缺字墨的人也说:看不懂书。就看电视!现在总算将竹梓了,谨借此卷末向关心、支持、鞭策我的朋友和9亲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更值得一提的是,此书付印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的同志和省、市作协的一些朋友曾莅临我的故乡——西岭雪山阴雨界下的西岭镇,对书中叙写的故事进展和人物活动的重要环境进行察看与造访他们以为,以《阴阳界》为书名固然富于寓意和哲理性。但此书名似曾相识,有沿用陈名之嫌,作者的评判褒贬意图也显得有些直露。在诸君博识高见悉心关注的氛围中,我经过三天思考后,将书名更名为《两河口》。两河口是书中的重要地名,是书中描写的中心环境。从小处看,两河口是书中人物活动的小舞台;但放眼比照人生长河、历史长河,这小舞台却能折射、映照那些年代和社会大舞台的影子,能涵盖人生与历史的一种境界,稍加思考,两河交汇所在及“两河口”的命名,往往能引发人想象意更迥异而又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比如清浊难分、龙蛇混杂、是非颠倒、生死拼斗、阴阳易位乃至两种制度、两条道路、两种命运……更改后的书名看似平实,实则蕴舍丰厚,令人咀嚼回味,比原名高了一着 人多出智慧,这部书的写成和出版渗透了多人的心血,这书名的更定即是一例。“长句”未了, 《两河口》也许将有续篇面世,因而这不算“后记”,无非借以道明“长句”之不易:只凭读书之苦和运笔之功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有丰厚的生活以及由较为深邃的思想力量和坚强的使命感所武装的时生活的感受力与热情,还得有春风化雨的气候大环境,,

至于好些朋友问我《两河口》写了什幺的问题,我很难用三言两语做出确切回答。这里摘录创作手记的一些零碎字句权供参考。

立意问题。可以为是诅咒灾难,呼唤安宁的,可说是赞颂韧力,褒扬美好人性的,可视之为新旧两种社会变革现实的。可谓没有绝对主题,让读者诸君去感觉、体味、争论好了。

往昔多年,我们民族的灾难多多。《两河口》中好些章节是悲剧性的,现实如此(好的或理当美好的给无情地毁了),没法回避。但就整体而论,却是悲喜剧。

书中人物,工农商学兵,男女老少孤,均有所涉及。而写得最多的却是“土匪”——这一部主要写土匪一代,下一部将主要写土匪子女那一代。纵观各代诸国,匪的存在及为患,乃重大的普遍现实。

书中人物的活动环境,主要在两河口一带的边远山村。

第一部的题材,狭义而言主要是旧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边远山乡题材,主要人物是土匪,主要事件是宰割,主要环境是大山。

我力求给读者以沉重的悲剧感、历史感、沧桑感,进而萌生一种激情——庆幸书中人等“还阳”人世,珍惜安宁康泰日子,祈求动荡和灾难的悲剧不再重演。

张道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1:5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