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是安德烈·纪德的《人间食粮》(1897)与《新食粮》(1935)两部散文作品的合辑,被誉为“不安的一代人的《圣经》”,是与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不分伯仲的福音书。 人间食粮,象征着人类在大地上谋取幸福的精神食粮。《人间食粮》问世之初,曾被曲解为是一部对欲望和本能的赞美之书,是宣泄青春激情和沉醉于享乐的文字盛宴。事实上,纪德是在通过讴歌人的自由与解放,提倡应当主宰理念,摒弃一切道德的、家庭的、社会的约束,认识自我和世界,成为独立的个体,去拥抱世间万物。《新食粮》则是在纪德游历赤道非洲和意大利,愤然揭发殖民主义者的罪行,多次参与反法西斯活动后,思想更加成熟,转向睿智与和谐后问世的作品。他发出“不要再崇拜偶像了!”的呐喊,呼吁发掘并凭借人类自身的独立精神,破除偶像崇拜,真求真理,实现自由和幸福。 作者简介 李玉民,1939年生。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1964年作为新中国首批留法学生到法国勒恩大学进修两年,后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教学之余,从事法国纯文学翻译三十余年,译著五十多种,约有一千五百万字。主要译著:小说有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巴尔扎克的《幽谷百合》,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莫泊桑的《一生》、《漂亮朋友》、《羊脂球》等;戏剧有《缪塞戏剧选》、《加缪全集·戏剧卷》等;诗歌有《艾吕雅诗选》、《阿波利奈尔诗选》等六本作品。此外,编选并翻译了《缪塞精选集》、《阿波利奈尔精选集》、《纪德精选集》;主编了《纪德文集》(五卷)、《法国大诗人传记丛书》(十卷)。在李玉民的译作中,有半数作品是由他首次介绍给中国读者的。他主张文学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创作,译作应是给读者以文学享受的作品。李玉民“译文洒脱,属于傅雷先生的那个传统”(柳鸣九语)。 目录 译序:纪德的写作状态 人间食粮 1927年版序言 引言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第四篇 第五篇 第六篇 第七篇 第八篇 颂歌 尾声 新食粮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第四篇
序言 这是一本寻求逃避、寻求解脱的书,人们照例认 为这是我的自述。我谨借这次再版的机会,向新读者 说明几点,让他们更准确地把握写作本书的背景和动 机,从而不那么看重它了。 1、《人间食粮》这本书的作者,即或不是一个 病人,也至少是一个正在康复的人,一个刚刚病愈的 人,一个患过病的人。他就像险些丧命的人那样,拥 抱生活,抒发情感未免显得过分。 2、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正值文坛矫揉造作之风 盛行,气氛沉闷不堪之际,因而觉得文学亟须重新接 触大地,赤足扎实地踏在地面上。 这本书如何严重地触犯了当时的审美观,只需看 它完全遭到冷落就明白了。没有一个评论家谈到它。 十年期间,仅售出五百本。 3、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刚好结婚,生活稳定下 来,甘愿放弃自由,但是在这本作为艺术品的书中, 我又立刻疾呼讨回自由。自不待言,我写这本书时, 完全是坦率的,而且在披露内心时也同样坦诚。 4、这里还补充一点:我说过不会停留在这本书 上。我在书中描绘漂泊不定、无拘无束的状态,勾画 出轮廓,就像小说家勾画主人公一样:那主人公同他 相像,但又是他创造出来的;即使在今天看来,我勾 画那种状态时并未脱离我自身,也可以说,我并未脱 离那种状态。 5、别人通常按照这本为青年写的书来评价我, 就好像《人间食粮》中的伦理道德,就是我一生的伦 理道德,就好像我没有带头遵循我在书中对青年读者 提出的忠告:“抛掉我这本书,离开我吧。”不错, 我就随即离开了我写《人间食粮》那时的我,因此, 我现在检查自己的一生,发现主导方面远远不是反复 无常,反倒是始终如一。深深扎根于心灵和思想中的 这种始终如一,我认为十分难得。哪些人临终能亲眼 看到自己要做的事情全部完成,请列举出来,那么我 就可以同他们并列。 6、再讲一点:有些人只看到,或者只愿意看到 ,这本书旨在歌颂欲望和本能。我认为这未免是一种 短见。我重新翻阅这本书,从中看到更多的,却是对 清心寡欲的讴歌。这正是我离开一切而唯独铭记的一 点,也正是我至今还信守的一点。如同我在续篇中讲 述的那样,正是依赖这一点,后来我才皈依了《福音 书》的教义,以便在忘我中达到最完美的自我实现, 达到最高要求和不可限量的幸福。 “但愿本书教你关注你自身超过这本书,进而关 注一切事物超过你自身。”这句话,你在《人间食粮 》的引言和结尾中可能已经读到,为什么非要我重复 呢? 安德烈·纪德 1926年7月
导语 《人间食粮》是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的散文作品集。纪德游历北非和意大利之后,以沿途漫游为线索,以虚拟的女神为倾诉对象,描摹异国风情,抒发人生感怀,文字如诗如画、形式多样,包含传统的短诗、颂歌、旋曲等。在书中,纪德用炽热之情呼唤用脚步去丈量大地,用文字表达真实的感受。他蔑视传统道德,提倡自由,尤其强调对自然对人生的强烈感受,并以这种感受作为精神食粮。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作者的另一部散文作品《新食粮》。 精彩页 “然而,到了二十五岁,我明白,或者说,我确信自己终于成熟了,该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发生这种变化,倒不是因为我厌倦了旅行,而是由于在流浪中过分增长的自尊心造成的苦恼。 “‘为什么?’我问他们,‘为什么你们还要我去远游?我当然知道路边的野花又开了,不过,那些鲜花现在等待的是你们。蜜蜂采蜜只有一段时间,然后就酿蜜了。’——我回到被遗弃的故居,从家具上拿掉衣物,打开窗户,再用流浪期间节衣缩食省出的一笔积蓄,买了许多珍玩、花瓶一类易碎的小摆设、珍本书籍,尤其凭着绘画的知识,以极低的价格买了一些画。十五年间,我像守财奴一样拼命积攒,不遗余力地充实自己,勤奋自学,掌握几种古代语言,阅读许多书籍,还学会弹奏多种乐器。每天,每一小时,都要花在卓有成效的学习上,尤其爱钻研历史和生物学,还熟悉各国文学。我广结友谊,况且,我博大的心灵和高贵的出身也不容我回避,我比什么都珍视友谊,但又绝不依附。 “五十岁那年,我瞧准机会,卖掉了所有东西。我凭着扎实的鉴赏力和对每件物品的了解,每件物品都卖出好价钱,两天之内就收入一大笔钱。我把钱存入银行,以确保长久的开销。什么都卖光,任何个人的东西也不留在世上,一点点往日的念想儿也不留。 “我对常陪我到田野散步的米尔蒂说:‘像今天这样迷人的清晨,这雾气、这天光、这清新的空气,还有你这生命的搏动,你若能全身心投入进去,得到的乐趣不知要大多少倍。你以为乐在其中了,其实,你的生命最美好的部分被幽禁了,被你妻子、孩子、你的书本和学业所攫取,并从上帝那里窃取走了。 “‘你以为在眼前这一瞬间,就能直接、完全而强烈地感受生活,同时又不忘记生命之外的东西吗?你受生活习惯的束缚,生活在过去和未来中,不能凭本能感觉什么。米尔蒂,我们算什么,无非存在于这生命的瞬间,任何未来的东西还未降临,整个过去就在这瞬间逝去了。瞬间!你会明白,米尔蒂,瞬间的存在具有多大力量!因为,我们生命的每一瞬间,都根本无法替代。但愿有时你能专注于瞬间,米尔蒂,你若是愿意,而且能做到这一点,在这一瞬间不再牵挂妻室儿女,那么你在人间就单独面对上帝了。然而,你忘不了他们,总背负着你的全部过去,背负着你的全部情爱,以及在人间的全部牵挂,生怕这些失去似的。至于我,我的一切情爱,时刻在等待我,会给我一个新的惊喜。这种情爱,我始终了解,但是换个场合就认不出来了。要知道,米尔蒂,上帝以各种形式出现,专注一种形式,并且迷恋上,你就会迷住双眼。你的喜爱太专一,我看着真难受,但愿你能分散一些。你关闭的每扇门外,无不站着上帝。上帝无论以什么形式出现,都是值得珍视的,万物都是上帝的形体。’ “……我卖东西得到一笔钱之后,首先装备了一条船,带了三位朋友、几名船员和四名见习水手出海。我爱上了其中长得最不好的那个。不过,尽管他的抚摸非常温柔,我还是更喜欢观赏汹涌的浪涛。傍晚,我们驶进神奇的港湾,有时整夜寻欢作乐,天亮之前又离开。我在威尼斯认识一名佳妙无双的烟花女子,同她行乐三个夜晚,只因她长得太美了,我在她身边,就把我其他艳遇的情欢抛到九霄云外了。我那条船就是卖给了她,或者说送给了她。 “我在科莫湖畔的豪华别墅住了几个月,请来最文雅的乐师,还招来善于言谈又行事谨慎的美女。晚上,我们边聊天边听美妙的音乐,然后走下靠地面几级已被夜露打湿的大理石台阶,登上小船游荡,我们在情欢中,在节奏恬静的桨声中进入梦乡,归途中有时还睡意蒙胧,直到小船靠岸才猛然惊醒,偎在我怀中的伊多爱娜便悄然踏上岸边的石阶。 “第二年,我到旺岱,住在一座大园子里,请来三位诗人同住。他们歌颂我的款待,也吟诵有鱼儿水草的池塘、白杨林荫路、独立的橡树、丛生的榛树以及园子的美观布局。秋季一到,我就叫人放倒园内的大树,特意把自己的居所搞成一片荒芜。园子变得面目全非,我们一大群人在里面闲逛,走在荒草丛生的林荫路上,无论走到哪儿都听得见伐木的斧声。横在路上的树枝常常挂住衣裙。伐倒的树木展现斑斓的秋色,真是无比绚丽,很久之后我还不想任何别的景象,须知我从那秋色看出自己的暮年晚景。 “此后,我到上阿尔卑斯省的一间小木屋住了一段时间,又去马耳他,住进一座白宫里,附近是老城的香树林,林中的柠檬像橘子一样又酸又甜;还坐在马车上漫游过达尔马提亚岛;再就是现在这座花园,坐落在佛罗伦萨小山上,正对着索菲尔山冈,今天晚上我邀请诸位来此聚会。 “请不要一口咬定对我说,我的幸福纯属机缘巧合:我固然有不少机遇,但是并没有利用;也不要认为我的幸福是靠财富实现的:须知我的心灵在世上无牵无挂,始终一无所有,我可以毫无留恋地死去。我的幸福基于奔放的热情。我狂热地崇拜,不加区别地穿越一切事物。” P6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