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脉搏(张嗣兴点论中国经济)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作者 张嗣兴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高涨的物价何时能平抑?能源使命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美元的逻辑还能强势多久?人民币升值利弊何在?蜗居空间到几时?民工荒预示着什么?

由张嗣兴编著的《中国脉搏:张嗣兴点论中国经济》选取的评论中国经济的文章,起自2008年12月世界金融危机正当蔓延的时候,讫至2011年6月中国最新的经济数据出炉。本书比较全面地回顾金融危机近三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当前面临的问题,从而对当前形势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内容推荐

2008年,一场爆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迅速席卷全球,中国在金融危机期间也受到猛烈的冲击,回顾和审视中国在金融危机时期和后金融危机时代所面临的问题和应对的办法,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当下中国经济脉搏,保证中国经济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张嗣兴编著的《中国脉搏:张嗣兴点论中国经济》选取的评论中国经济的文章,起自2008年12月世界金融危机正当蔓延的时候,讫至2011年6月中国最新的经济数据出炉。《中国脉搏:张嗣兴点论中国经济》分三辑,分别论述金融危机中的中国经济、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和当前经济热点问题。作者的视线所及,从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复苏,到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从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到通胀管理问题;从《蜗居》背后的经济问题,到房地产泡沫化;从富士康“十二连跳”事件,到“民工荒”的警示。从中,读者可以由点及面,比较全面地回顾金融危机近三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当前面临的问题,从而对当前形势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目录

第一辑 危机与中国经济

 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

 为什么要增持美国国债

 第四次能源革命到来

 警惕“热捧”及其背后的“暗战”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应担当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危机尚未结束

 中国经济复苏的路下一步如何走

 奥巴马对华政策“变脸”乎?

 美元的逻辑

 黄金新政正当时

 后危机时代的全球货币博弈

 经济严重失衡是当前主要问题

 中美经济关系:面对诸多挑战

 中美经济关系:和谐共处才能双赢

 粮食安全应提上议事日程

 下一次世界通货紧缩如何开始

 利比亚战火对石油供给的影响

 国际金价屡创新高的理由

 不同的挑战和机遇

 宏观调控徘徊于“胀”与“滞”之间

第二辑 中国经济结构转型

 让利千民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要有信心更要有智慧

 提高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正确认识

 中国经济转型的挑战

 就业更需要我们关注

 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

 理性应对贸易摩擦

 中国如何应对贸易保护主义

 对GDP的再认识

 地方政府债务成最大潜在风险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民富国强”

 负利率时期又来临

 准确把握形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适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国民收入倍增”不是月薪倍增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任重道远

 中国债务知多少

第三辑 中国经济焦点

 “不差钱”吗

 双防“通缩”与投资冲动

 从通缩到通胀还有多远

 “实体滞”与“资产胀”并存是当前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

 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

 《蜗居》背后的社会经济问题

 房地产泡沫总会破灭

 “民工荒”预示着什么?

 房地产泡沫正在制造危机

 富士康“十二连跳”的拷问

 从通胀到通缩还有多远

 重启汇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重启汇改:中国的国家战略

 楼市调控当如何

 以民生为本,就不能不管好物价

 房地产需要更为严厉的调控

 2011年的通胀管理

 通胀管理的新形势与老问题

试读章节

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

美国的次贷危机终于引发了全球的金融危机,现在看来危机还会有更加严重的发展。

冷战结束开启了新全球化时代,在南北两个生产与价格体系的融合中,发达国家在物质生产领域全面丧失比较优势,除了部分高端产品,产业资本全面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本的主体则转向虚拟经济领域发展金融产品生产,用金融产品与发展中国家的物质产品相交换。从物质产品输出转变成金融产品输出,产业资本转移导致了不断拉大的贸易逆差。2007年美国对中国逆差为2400亿美元,欧盟对中国逆差是1700亿美元。金融产品输出形成了在资本项下的资金流入,这成为弥补贸易逆差的来源。在新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从物质产品过剩转变成金融产品过剩,相应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形态就从生产过剩危机转变成资产泡沫破裂所带来的金融危机。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靠的是用新经济概念从股市圈钱。股市泡沫破灭以后又靠低利率制造房地产泡沫,同时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在放贷基础上生产担保债务凭证(CDO)和信贷违约掉期(CDS)等。例如信用违约掉期产品从2001年的9000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62万亿美元,7年增长了60多倍。到2007年7月,地产泡沫和衍生金融产品泡沫也破了,开始爆发前所未有的金融海啸。所以,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原因早在17年前冷战结束就开始酝酿,这场世界资本主义历史上全新形态的危机的爆发,正是世界资本主义已经迈人新阶段的最显著标志。必须用虚拟资本主义这个新理论框架来看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与前景,否则就看不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洞析金融危机的本质。

目前,美国次贷危机还没有进入到最严重的时期。因为美国金融泡沫的规模太大了,股市、债券加贷款有70万一80万亿美元,衍生金融产品有400万亿美元,总数就是500万亿美元左右,即使破掉10%也高达50万亿美元。而一般认为如果美国的金融机构破产倒闭,能够得到清偿的金融资产,包括贷款、票据和债券等只能剩40%。美国政府目前只能拿出7000亿美元,根本是杯水车薪,甚至连美国政府所属的金融机构都不够救。例如房利美的资本金在2008年年初还有440亿美元,美国政府接手后三季度报表只剩下几十亿美元,到四季度就会是负资产了。目前,美国的政府、企业和居民都是净负债,向国内借肯定借不来,只能向国际举债。但是全球所有国家的外汇储备总和目前也只有8万亿美元,就是全借给美国也填不满这个窟窿。更何况在美国这种情况下也不会有哪个国家愿意继续借钱给美国,例如2008年以来日本就一直在减持美国国债。

当然,在美国庞大的金融资产中肯定有许多是重复计算的,就像中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三角债”一样,是金融机构间交互持有各种金融商品,如果把这些“三角债”进行冲抵,所剩的净债务应该会大量减少,但前提是金融机构必须把他们持有的全部金融资产充分曝光。然而,次贷危机的特点就是金融机构为了摆脱监管而把市场搞得极度不透明,所以在次贷危机爆发后所有金融机构都有大量不良金融资产,也都不敢曝光。这就像突然下了一场暴雨盖住了路面,一层薄水很浑,但看上去像是深不见底,于是也就不敢迈步,得等水干了,露出地面才行。而干的方式就是金融机构通过大规模的破产清算来完成最终透明。

美国衍生金融产品爆发性地增长是在2004年以后,而一个标准的CDO或CDS合约是5年,所以破产清算高峰是在2008年到2009年。这就是为什么次贷危机在2008年7月以后本来许多人以为已经过去了,却会以更大的规模爆发。

其次是因为美国从金融市场爆发的危机正在向实体经济层面蔓延。美国在冷战结束进入虚拟资本主义阶段后走的是用金融资产换取实物产品的路子,因此美国金融资产的增长与美国的消费需求增长及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是直接相连的。所以在次贷危机中,美国所面临的难题一开始就是两个:一是如何挽救金融机构不破产,一是怎样避免实体经济衰退。现在看来,后一个难题可能更大,因为美国的物质产业早已大量外移,制造业只占GDP的13%,其中还有7个百分点的军工。美国所消费的全部实物产品中有25%要依靠进口,其中40%的消费品要依靠进口。美国金融市场的崩溃使美国不可能再走用纸换实物的路子,其结果就是美国经济的严重衰退和居民消费水平的大幅度下降。这也是为什么保尔森宣布要停止购买金融机构的烂资产,而要保企业生产和居民消费,否则社会稳定都成问题了。P3-5

序言

回归经济常识

张维迎

由原国网北京电力建设研究院院长张嗣兴所著的《中国脉搏》一书即将出版。张嗣兴先生是我的老友,也是同乡,邀我写个序。读他的新作,对其以一位企业家的视角透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大主题之精悍、之深刻,甚为钦佩。

张嗣兴先生在《中国脉搏》一书中讨论了许多现实中我们面临的重要经济和社会问题,从宏观到微观,从金融危机到民工荒,从中美关系到汇率改革,从经济增长到收入分配等等,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这些见解都有一定的数据来支持。我没有能力对他的观点做出全面的评价,也不完全同意他的所有观点,但我认为,作为一家之言,他的这本新作对读者理解中国当前的经济问题和未来的经济转型是很有价值的。

亚当·斯密在1776年所著的《国富论》里提出的基本思想是,一个国家财富的增长靠劳动生产率的提升、靠技术进步,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靠劳动分工,也就是不同的人、不同的企业在做不同的事情,这样就可能带来更快的技术进步。而劳动分工依赖于市场,没有市场,不可能有真正的劳动分工,特别是市场的规模决定着专业化和分工的范围。市场规模越大,分工就会越细;分工越细,技术进步越快;技术进步越快,财富增长也就越快;财富增长越快,导致资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由此形成了一个正反馈的经济增长过程。

这个思想对于我们理解过去200多年全球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中国过去30年的历史,就是回归经济学常识的历史,就是我们利用国际市场,利用更大规模市场发展我们经济的历史。对于未来中国发展的路径,亚当斯密的增长模式给了我们非常重要的启示。

市场的常识或逻辑,首先承认每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是正当的。在竞争的市场上,一个人只有使别人幸福,自己才能幸福。企业是市场运行的主体,企业是通过价格来获得收入的;只有消费者自愿买你的东西,你才会有收入,所以你生产的东西一定要使消费者满意,如果他不满意,不会付给你钱。一句话,只有你为别人创造价值,才能够获得收入。

一个企业为什么必须创造价值呢?一个基本的原因就是有私有产权和自由竞争。私有产权意味着任何人不能强制掠夺别人的财富,要获得收入只有通过和别人交换,别人愿意交换,就意味着你要给他带来更大的价值。自由竞争意味着只有你比竞争对手给消费者带来更多价值,才能够在市场上站得住脚。

这也意味着,在现实世界,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是按照市场的逻辑赚钱。如果一些企业可以通过特殊关系搞到资源,或者政府赋予某些企业垄断权力从事别人不能做的事情,这时它获得的收入就不一定意味着它创造了价值。也就是说,一个企业在市场中也可能会使用强盗的逻辑来赚钱,与世界上某些政府的做法有所类似。

要理解市场,一定要理解企业家。市场整个的创造和进步实际是企业家不断创造、创新的过程。企业家最重要的能力是判断未来的能力,因为未来是不确定的,他要比别人看得更清楚,哪一个人判断未来的能力高,哪个人的企业家能力就高。如果你判断正确,你的创新就创造价值,那你就可以赚钱。反过来说,如果未来判断错了,最后就要亏损,判断错误意味着你没有为别人创造价值。这是一个企业家基本的功能。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阻碍企业家创业、创新的政策都是反市场的。市场的本质特征就是企业家自由地创造。我们看一下,计划经济的特点是什么?就是否定企业家的作用,不让企业家自由地创造,不让企业家创新。在计划经济的时候,只有政府能够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决定资源配置,没有企业家的事情。所以说,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本质区别在于一个是靠企业家创造的,另一个是反企业家的。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消费者主权经济。企业家之所以必须创造价值,是因为他面临来自消费者的约束。通常认为,企业家是老板。其实,市场上真正的老板是消费者!市场是什么?好坏由别人说了算,而不是你自己说了算。我们看中国哪个部门最后出问题,没有效率,一定是好坏由自己说了算,不是别人说了算,自己给自己颁奖,自己说自己的好话。市场不是这样,无论你生产什么,卖房子、卖电脑、卖汽车,好坏都是由消费者说了算,由最后买你东西的人说了算,这就是市场经济和过去传统很不一样的地方。一个农民,甚至是创办“傻子瓜子”的年广久,如果你炒的瓜子别人不喜欢,可以想象到,他能致富吗?不能。这就是我们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产权经济后,中国的财富大大增加的原因。

从这个意义上,市场经济是一个普大众的经济。谁在市场经济中得到最大的好处?普通老百姓,而不是达官贵人。从企业来看,哪个企业给越多的人生产他们喜欢的东西,哪个企业就越有可能赚钱。如果一个企业只盯着少数人的市场,只为少数人服务,那是赚不了大钱的,即使你能够生存。

这些是我在《市场的逻辑》这本书里所表达的一些观点,借此序与大家共享。希望对于大家认识中国经济的发展会有所帮助、有所启发,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

书评(媒体评论)

要理解市场。一定要理解企业家。市场整个的创造和进步实际是企业家不断创造、创新的过程。企业家最重要的能力是判断未来的能力。

——北京大学教授 张维迎

张嗣兴先生以思想家的功底、企业家的智慧、平常人的真实,告诉我们一些看似语不惊人、其实洞悉通达的真知灼见。在每天的聒噪与喧嚣中,静下心来听听作者的声音,对投资理财大有裨益。

——《投资与理财》杂志出品人兼总编辑 王俊

保增长是当前宏观经济的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则是通过改革,转换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经济发展方式转换不仅是信心问题,更重要的是智慧。

——张嗣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4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