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你是否喜欢方舟子,他是当下中国绕不开的话题,是当今社会上最受关注的人物,他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新闻,成为社会热点。无论是揭露肖传国、唐俊、李开复还是打假韩寒,由他引发的话题都是如重磅炸弹掀起经久不散的网络大战。这个冷峻理性,文笔犀利,高举“脑中有科学,心中有道义”大旗的“打假斗士”究竟是如何炼出来的?本书由作者亲自挑选了自己30年写作生涯的代表作品180余篇,横跨文理,科普、历史、诗歌、杂文、散文无不涉猎——或与才女一唱一和,或与伪士唇枪舌剑,它向你全面展示方舟子脚踏科学与人文之舟,拳打虚假与愚昧的智慧。
《方舟子自选集》将给你展示一个真实的方舟子。阅读它,你会对方舟子有个全新的认识,并将带你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方舟子自选集》精选了著名学者、科普作家方舟子的科普与人文作品180余篇,《方舟子自选集》分为科学、生命、健康、科学史、历史、诗歌、散文、杂文几部分,全面反映了作者长达30年的写作生涯,诠释了作者“脑中有科学,心中有道义”的人生理念。
科学
心中有道义,脑中有科学
科学是美丽的
告诉我为什么
什么是科学精神?
科学研究是这么做的
赛先生从西方来
科学与自由的交融
科学与宗教能够调和吗?
科学不该宽容
对迷信的本能欲求
半穹顶的不同故事
复活节岛的悲剧
眼见未必为实
直觉是靠不住的
假设与求证
相关与因果
预测假象与骗局
别忘了设对照
没有设计者的世界
何必为进化绝望
宇宙与生命的沉思
天生并不都是基因决定的
像沙堆一样崩塌
野火烧不尽
世界是如此的小
你要当鸽派还是鹰派?
好人和骗子的博弈
为什么说星相是迷信?
血型的科学与迷信
人性:多少基因多少环境
为什么死后没有灵魂?
世界末日什么时候会来?
“穿越”时空为什么不可能
生命
矮象和硕鼠
没有统治者的和谐社会
蟑螂的民主决策
壮起鼠胆,让猫吃掉
原始森林的奇观
外来物种悲喜剧
萤火虫的战争
小资、强盗、小偷与骗子
达尔文的眼睛
达尔文的兰花
推测出来的动物
为什么南极没有熊?
大象为什么不长毛?
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那么长?
不可能的怪物
不可能的小人国
猿:人性,太人性了
舞虻的结婚礼物
翅膀上的眼睛
莫诺湖畔的苍蝇
与蛆共生
金合欢的关系网
一种奇妙蝴蝶的重生
植物中的神秘数字
性与死的统一
生与老的交融
健康
当你遭遇袭击
快乐就在大脑中
一肚子的气
一嘴巴细菌
我们为什么想要吃饭?
人,小生命的栖居
从慈禧太后的养颜术说起
物以稀为奇
为什么坐月子是陋习?
当眼保健操成为传统
“感冒”并非“伤风”
中国人爱“打点滴”
形形色色的“保胎”
“预防新生儿溶血”的医疗骗局
就这样被慢慢毒死
一大类可怕的草药
“上火”、病毒与中毒
偏方是怎么来的
“神医”华佗的手术神话
青蒿素和中药有多大的关系?
科学不是神话
追求健康最不应该“另类”
假如你要生产假药
怎样成为一代“神医”
如何成为一名“养生大师”
为什么“神医”大都是“中医”
为什么说中医不是科学?
科学史
阿基米德的镜子
伽利略有没有做比萨斜塔实验?
让我们接近星星
光的真理
放血疗法的兴衰
“龙骨”的由来
达尔文的子女
达尔文人生的转折点
达尔文的姻缘
假如没有达尔文
科学史上最孤独的天才
凯库勒的梦中发现之谜
艾弗里为何没得诺贝尔奖
爱因斯坦信不信上帝?
克里克:改行改出科学奇迹
从“绝不退却”到“百家争鸣”——遗传学痛史
基因与人种:人类的同一性与多样性
历史
功到雄奇即罪名——纪念民族英雄袁崇焕诞辰410 周年
博物馆中的古墓
人生舞台上的海瑞
张居正二三事
严嵩的末日
黄道周之死
“金学”史辨
浪子李白与情圣杜甫
从秦始皇生父之谜说起
从“徐达吃蒸鹅而死”说起
假做真时——美国皇帝诺顿一世传奇
美国西部酒馆法官传奇
古怪的家谱
都灵裹尸布疑案
诗歌
最后的预言
再读鲁迅
河岸
绿房子
深夜无人的街道
时刻
无形的手
初春的声音
湖边之火
末日的童话
雪夜闭门读陶庵
琴三章
默祷
如果
守夜人
雪中之旅
蝴蝶爱人
如是我闻
温柔的部分
复活
漂亮宝宝
浪淘沙
浣溪沙
鹧鸪天(之一)
鹧鸪天(之二)
临江仙
散文
我的经典
我的“偶像”
我的理想
是音乐之中无声的力量
那一夜的星空——流星雨夜在马基诺岛
等待
偶然的知音
墙外的独白
共度千年时光
欲将沉醉换悲凉
杜诗解读二首
文学大师的断想
一无所有的执着
美梦成真听贝九
公安局长与父亲
中元祭祖
阿姆
白马已逝诗魂在
出师未捷身先死——悼念邹承鲁先生
八月始见荔枝来
在美国看电影
下棋梦
没有围墙的大学
衣服随意
暴风中的宁静
杂文
关于爱国的“天答”
袁崇焕之墓和民族之气
从鲁迅弃医从文想到的
李敖对鲁迅的“营营”
不动声色的变迁
以“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名义
东方文化靠什么统治世界?
郭沫若抄袭钱穆了吗?
余英时篡改引文诬陷郭沫若的铁证
“兄弟在耶鲁的时候”
谁和你玩了?
真正的垃圾文章
人文学者也要有“文化”
有一种心理叫仇名
我的“迷茫”:科学为何在中国没有市场
“赛先生”遭遇无厘头煽情
当教师要有教师的样子
我的“成功”标准
身在中美之间
心中有道义,脑中有科学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一书的结束语写下了一句著名的格言,后来被用作他的墓志铭:“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时常反复地思索,就越是在心中灌注了永远新鲜和不断增长的赞叹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但是个人的思索能力是极其有限的,即使是智者圣人也不例外。在康德的时代,这样的探求往往会产生更大的困惑,最终会被归结到一种神秘的超自然力量,人们试图用它来一劳永逸地结束思索。牛顿因为无法解决星体运行的第一推动力问题,在那里给上帝留了个位置。而康德虽然不让上帝去推动星体的运行,却又认为道德法则的存在证明了上帝的存在,把上帝作为至善的化身。
这些论证当然已经过时。现代科学正在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在那里并无上帝的位置。科学固然还不能回答许多问题,限于人类的认识能力,也不可能回答所有的问题,但是科学毕竟是人类所能掌握的最可靠的探索方法,如果是科学回答不了的,没有理由相信通过其他途径能得到可靠的答案。把未知、无解的事物交给神仙、上帝,不过是偷懒的做法。而道义就昭示在血写的历史之中,它是无数仁人志士长期奋斗的结晶,是人类生存、幸福与进步的需要,无须上帝的假设。如果真的有万能至善的上帝,人间就不该有那么多的邪恶。也正因为有那么多邪恶的存在,道义才显得如此宝贵。
在星空之下,人体是渺小的,但科学让我们能够触及宇宙的每一个角落。在历史之中,人生是短暂的,但道义可以让我们的精神融入历史的进程而获得永生。只要心中有道义,脑中有科学,渺小、短暂的一生便不会迷失,不会虚度。道义是天际的星光,科学是指路的灯火。道义让我们有理想,有激情;科学让我们有理性,重实证。爱因斯坦的名言“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脚的,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盲目的”曾经引起了无数没有读过这句名言的上下文的人的误解,以为爱因斯坦在支持传统的宗教。其实爱因斯坦在这里所说的“宗教”,不是一般人理解的宗教,而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激情和信念。我们不妨把这句名言修改成:“没有道义的科学是跛脚的,没有科学的道义是盲目的”。如果既无科学也无道义,则是行尸走肉。
正是出于这样的信念,从中学时代起,我就同时保留着对科学和文史的浓厚兴趣,这从当时沿用至今的这个笔名就可以看出来。两船相并古称“方舟”,“方舟子”就是脚踏两只船的人。“方舟并骛,俯仰极乐”(班固《西都赋》)。我的梦想,便是同时乘坐科学与人文之舟,品味从古今中外的智者与仁者那里得来的极乐。当我还在从事科学研究的时候,业余的兴趣在于文史,写作也以文史方面为主。而在我离开科学研究之后,写作的内容反而逐渐改为以科学方面为主了。近十年来我因为揭露学术腐败而浪得虚名,以致有不少人误以为我除了写写打假文章,就干不了或不该干别的事情。其实所谓打假不过是属于路见不平的冲动,并非我真正的兴趣所在。而这种不平,往往产生于在我看来违背了科学与道义的时候。必要时,我愿意捍卫我的信念,即使必须为此付出血的代价;但是在平常的日子里,我更乐于传递我的信念,希望能够更为深入、持久地传播科学与道义。
没有人能够充当科学与道义的化身,但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科学与道义的捍卫者和传播者,只要你愿意,有能力和勇气。
我亲爱的读者,在黑暗的日子里,让我们仰望道义的星光,点起科学的灯火,携手同行,矢志不移。
2010年8月30日
科学是美丽的
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觉得科学是枯燥乏味的呢?科学告诉我们小至夸克、大至宇宙的现象和规律,揭示了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指导我们如何过健康的生活,警戒我们如何保护我们的家园……会有谁觉得这些是无聊无趣的吗?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科学告诉我们的,正是关于宇宙万物、生老病死之大道,比任何一种哲学或任何其他的学问所能告诉我们的要丰富得多,也可靠得多。千百年来无数智者哲人苦苦思索的众多难题,只有科学才给出了确切的答案。
如果你对科学望而生畏,是因为害怕数学公式、厌烦记忆化学分子式、理解不了刁钻的物理难题……我可以理解,但是科学要比课堂上为了应付考试而灌输的内容宽广、深入、有趣得多。你完全可以在课外、业余去轻松地欣赏它。有一些从事科普工作的人甚至自己也觉得科学是枯燥乏味的,所以要借助“文艺加工”给科学增添趣味色彩,插科打诨、恶谑搞笑、耸人听闻、神秘玄乎……喧宾夺主,掺入了太多的水分,冲淡了科学的原味。科学的世界里本来到处都埋藏着吸引人的真金,有能力的挖掘者都会满载而归,向世人展示科学原本的魅力,而不必涂抹上虚假的颜色。优秀的科普著作、期刊和影视节目从来就不怕以科学的本来面目示人。
科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从简单的事物中发现复杂的奥妙,从复杂的事物中发现简单的规律,从杂乱无章、形形色色的事物中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历史或现实的关系。科学之美在细节之中,在宏大之中,在严密的逻辑和确凿的证据之中,在广袤的空间和悠久的时间之中。有什么童话会比生物的发育更美妙,有什么神话会比生物的进化更神奇,有什么史诗会比宇宙的演化更宏伟呢?再多的“先知”、诗人、艺术家、哲学家也想象、描绘不出如此绚丽辉煌的图景:从一个奇点的大爆炸开始,历经一百多亿年诞生了800亿个星系、500万亿亿颗恒星;从简单的化学分子开始,历经几十亿年的进化诞生了今天地球上的千万个独特的物种。只有科学才能谱写这首最为壮丽、永远写不完的史诗。
科学也打破了人类自古以来就抱有的许多美妙、神奇的幻想:点石成金、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天神拯救……但是科学也赋予了人类更多美妙、神奇的东西。它让我们合成了无数比金子更宝贵的材料,让我们发现了生命的奥秘,让我们走向了浩瀚的太空……好梦虽然被科学搅坏,美妙和神奇却并不会因此就不存在。现实虽然残酷,却也有美好的一面,有时甚至比美梦更美妙、神奇。但是科学的美妙、神奇与虚妄的美妙、神奇不同,是可以分析、验证和实现的。科学的美是深刻而真实的。宗教、迷信、伪科学有时候看上去也很美,却是一种经不起分析、验证的肤浅、虚妄之“美”。人们常常被这些虚假的美所迷惑,而科学的一个任务就是澄清假象。在假象背后的真相,并非就是丑陋的。真理是赤裸裸的,但却是美丽的裸体。
与科学真理一样美丽的是科学的方法: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假说,然后设计新的观察或实验对假说加以严格地检验。抱着怀疑的态度,在实证的基础上,以逻辑为工具,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解决一个个谜团,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而且是人类所有知识中最为可靠的、客观的知识。科学不怕怀疑,欢迎检验,而结论又是牢靠的,可以被独立地、反复地证实。科学告诉我们为什么天是蓝的,为什么雷有回声,为什么梦是假的,为什么死无报应……你可以不相信,但是科学的事实不会由于主观的意愿而改变。不要抱怨科学束缚了你的想象,科学能够提供的想象空间要比任何人能够拥有的都宽广得多。
P2-4
今天是2012年的最后一天。年份的更替不过是人为设定的,今天与明天并没有实质的不同,但可以借机给自己的生活作个盘点。对已不年轻的人来说,这更是个怀旧的日子。毕竟,我的写作已经有30年的历史,比许多读者的年纪都大。
不算课堂作文,我的写作历史可以从1982年我上高一的时候算起。当时受鲁迅《野草》和朦胧诗的影响,我尝试着写了一些诗歌,记录一个少年的梦想。那基本上是自娱自乐的练笔,只有几个爱好文学的同学知道。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听说后,要了去看,本是要表示对我的关心,但诗歌中透露出来的“不健康思想”让他非常恼火。他要对我进行思想教育却遭到了我的抵制,于是宣布我无可救药,我因此差点被迫转学,最后是“辞掉团内外一切职务”转去了另一个班级。
我的诗歌写作并没有因为这场风波而中断,反而被刺激写得更多,表达也更为隐晦。那自然都是不适合发表的很幼稚的习作。到1987年我上大三的时候才写出了在今天看了也不会觉得羞愧的诗作。大学时适逢校园诗潮,我几乎只写诗,更直接的思想表达则是写在给朋友们的信中。当时还没有电子邮件,每写一封信都要郑重其事、字斟句酌,其中有的也算得上是在写随笔,只是写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要发表。多年以后,我翻看我在1989~1990年间写给朋友们的信,大为感慨,略作整理放到网上,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个记录。几个月前这些信被人不怀好意地翻出来,在网上大肆传播,不料却感动了一批同时代的人。很多人正是因此才知道,我曾经还是个文学青年。
我当文学青年的时间不短,一直到30岁以后我才基本不再写诗。诗歌对我来说是很私人化的东西,从未想以此成名,也就没有发表的欲望,只是偶尔会选出一些寄到大陆和台湾地区的报刊上发表,更多的则发在自办的内部刊物上,以及给诗友的信中。因为没有发表的压力,所以写得很从容。发表的欲望是在1993年8月我发现互联网中文讨论组后才被激发出来的,从那以后我几乎天天都要在网上写点东西。在网上随写随贴的这些东西,是为了论战、交流,在时过境迁之后值得重温的极少。即使是有计划的写作,比如我在上网初期曾写过50多篇《大明小史》,虽然到现在还有人恭维,但也写得非常随意。在1994年办了《新语丝》月刊之后,我才开始写一些比较认真的文学、文史作品发表在《新语丝》上。比如那几篇描写明朝人物的历史随笔,最早都在《新语丝》登出。因为我一开始就是把《新语丝》当成品牌来经营的,对自己发表在上面的东西,写得也更为用心。
在2000年以前,我的写作以文学为主,只是零星写一点科普文章。2000年以后我转为以写科普文章为主,这是因为我意识到了在中国做科普的紧迫性,并因此在报刊上开了科普专栏。特别是2004年12月在《中国青年报》开的“一言堂”专栏,让我养成了每周写一篇科学小品文的习惯,也因此形成了一个每周追读我的科普文章的读者群。这个周专栏在2011年10月《中国青年报》由于某种人际关系原因要和我划清界限而将其取消后,转到《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并持续至今,大概会一直持续下去,即使发表的地方会有变动。文学写作也许只是我一时的兴趣,科普创作则是我一生的事业,就算报刊等传统媒体的阵地全部丧失,也还有互联网可以坚守,而事实上网络媒体的影响早已超过了传统媒体。
我写过的较为正式的各种体裁的文章,算下来已有2000多篇,其中大部分已结集成20多本书出版。这些文章我自以为写得还算认真,所以并没有几篇会让我在现在觉得拿不出手,即使是写于20多年前。要从中选出100多篇编一本选集并不容易,就像要在一群属于自己的孩子中挑出几个来特别宠爱一样,难以割舍。我基本上是根据印象选出我自认为较为满意的作品。在作初选后,我在网上发帖请读者推荐一两篇他们印象最深刻的我的文章。反应是出乎意料地热烈,读者推荐的文章中相当一部分在我的初选中漏掉了。我把它们补充进去后,篇幅增加了一倍。所以这个自选集其实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某些文章由于内容敏感,现在还只能登在网上,虽然我很想收录。还有些文章,我写的时候花了心血,但由于篇幅太长,只好割爱,例如《美国电影史话》、《无神论者是什么》、《中文国际网络纵横谈》、《诗律浅说》等,在此存目。由于是选集,收录的文章必然与我以前出的书有很多重叠。即使你以前已读过,也不妨再读一遍。我选文的一个标准,就是能耐读,我自己见了也还有重读的兴趣,其中有的我自己就读过多遍。
有一次我乘坐飞机,邻座恰好有一个人在读我新出的《我的两个世界》,我愉快地给他在书上签名。我在微博上提到此事后,一些旅行的读者也晒出《我的两个世界》,等着与我的偶遇。这本书也许更适合带着去旅行。我在飞机上等你。
2012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