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家庭感人又动人的悲欢离台,折射出中国社会近百年的变迁;一个儿子对父亲的真情回忆与书写,重复人世间永恒的父子冲突与关爱。
有一种感恩,从内心深处升起,说出来却只是琐碎的往事;有一种思考,从点滴细节说起,却是大时代最有力的声音。
《向北飞,雁南归》的大多数内容是作者午月父亲和母亲的故事,他父亲为了中国的两弹军工事业奉献了一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向北飞雁南归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午月 |
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个小家庭感人又动人的悲欢离台,折射出中国社会近百年的变迁;一个儿子对父亲的真情回忆与书写,重复人世间永恒的父子冲突与关爱。 有一种感恩,从内心深处升起,说出来却只是琐碎的往事;有一种思考,从点滴细节说起,却是大时代最有力的声音。 《向北飞,雁南归》的大多数内容是作者午月父亲和母亲的故事,他父亲为了中国的两弹军工事业奉献了一生。 内容推荐 《向北飞,雁南归》的大多数内容是作者午月父亲和母亲的故事,他父亲为了中国的两弹军工事业奉献了一生。 2005年,作者开始关注中国两弹一星背后的历史细节;2008年的冬天,他母亲来美国和他相聚。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们常常点上壁炉,在跳动的火苗前,口述笔录过去的故事。除了物证,当事人的口述是唯一最直接的历史资料了。 通过《向北飞,雁南归》,作者将父辈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为新中国创造奇迹的峥嵘岁月和赤诚情怀,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以期流传下去。 目录 序言 奶奶 母亲的故乡 外公 外婆 南京·1948年 哥哥 无锡·1950年 泗阳·1953年 磁县·1956年 辽宁·1959年 恋爱·1961年 结婚·1961年 大石桥·1961年 哈尔滨·1962年 第一个孩子·1963年 海城·1963年 南平·1964年 营口·1964年 七道沟·1966年 东北·1975年 南归的决定·1979年 南归·家具 南归途中·1979年 无锡的生活·1979年 糖尿病·1981年 读书热·1980 父亲生病·1981年 父亲去世·1984年 父亲葬礼·1984年 逝去如风·1985年 父亲 尾声 试读章节 我父亲的一生有两个女性对他影响很大,其中一个自然是他的-母亲。 父亲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其实,我奶奶从小就很苦。我的奶奶叫邱承兰,她的父亲当时在南平开了一个小店铺。奶奶的母亲十五岁嫁人,生了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奶奶的母亲是个极其要强的人,当年出嫁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脚比婆婆的脚要大一号,硬是结婚以后用蛮力缠足,每天把脚竖在墙上。折腾了一两年,直到自己的脚和婆婆的脚一样大,才停下来。 好强的人,不见得命好。在那个年代,除了自身的努力,还需要运气。奶奶的哥哥,就是奶奶母亲的长子,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也寄托了他母亲的全部希望。十一岁的时候,他就可以在店铺里面打算盘记账,帮着父亲料理业务了。但是,也就是在十一岁那一年,他不幸得了脑膜炎死了。这对奶奶的母亲是个很大的打击,好强的人一下子就一蹶不振。过新年的时候,她去庙里上香、求签。结果抽中的是下下签,签子上说,她是命中无子。刚烈的女子总是有刚烈的手段,过年前几天,她上吊自杀了。当时她才二十六岁,完全是有可能再生一个儿子的。 我的奶奶八岁就没了母亲,但那只是人生痛苦的开始。母亲去世以后,奶奶的父亲续弦,娶了一个后妈,她和妹妹两个人和后妈过日子。后妈后来又生了个儿子,但是儿子不久也病死了。十六岁的时候,奶奶的父亲也去世了。后妈丢下他们不管,自己改嫁了。奶奶的妹妹后来送给别人做童养媳,但是童养媳长大以后,婆家的儿子又死了。好在婆家人对她很好,把她当成自己的女儿养。到了十六岁的时候,她嫁给了一个木器店的老板当填房。 奶奶的父亲去世时,家中太穷,有钱买棺材,但是没有钱下葬。家里的人都走了,奶奶一个人在家里守着棺材。按照当地的风俗,如果过了日期没有下葬,需要等三年才行。棺材是完全封闭的,奶奶在家里守了三年孝,也守了棺材和她父亲的尸体三年,期间完全靠自己做一些女工来维持生活。三年以后,她嫁给了我的爷爷。 我爷爷家当时不能说是富有人家,但还是不错的家庭,过日子还行。就是这样,奶奶的好日子还是没有来临。首先是连生三个女孩子,而且全部夭折。 直到生我父亲,才保住了孩子。所以,父亲小的时候,家里人特别地宝贝他。大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爸爸是抱着长大的。就是说,因为父亲小的时候太宝贝了,有了我二叔之后,奶奶还必须抱着我父亲,而二叔的待遇只能是用手牵着。 在奶奶的故事里面,有无数人的死亡和夭折。我不知道当时福建闽北山区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生存状态。婴儿、少年、壮年的死亡率非常高。在这样环境长大的奶奶真是看尽人间的冷暖和悲喜。 但是,奶奶一生的痛苦并没有因我父亲的幸存而终止。我父亲八岁的时候,突发不幸。起因是大火。邻居着火,一条街全烧个精光。爷爷那天正好不在家,眼瞅着大火逼近,我奶奶踮着小脚从家里抢出一些被褥细软。我爷爷赶回来,看到祖业荡然无存,心火交加,又赶上脚上生疮,竟然突发败血症,撒手人寰了。 可怜我奶奶,带着三个孩子,最大的八岁,最小的两岁,肚子里还怀着一个五个月的。裹着小脚,面对着残垣断壁和刚刚逝去的丈夫,头无一片瓦,身无半两银,仅存几个被褥。没有固定收入,还要给爷爷办丧事。那是怎样的一副凄凉景象啊。 换了我都不知道有没有生活下去的勇气。可中国女性是顽强的,尤其是中国的母亲们,人在绝望时进发出的勇气和坚韧是惊人的。这也是后来父亲对我奶奶无比孝顺的原因,他又言传身教,影响到我,我和我母亲的关系也非常亲密。 我奶奶首先找亲戚借了点钱,给爷爷办了个简单的丧事。接下来是解决住房和家庭的经济收入。房子全烧完了,只留下一面墙没有塌,靠着墙奶奶找了张草席子,用没烧掉的木料和石头,简易地搭了个棚子。一家人在这漏风漏雨、风雨飘摇的棚户里开始了新生活。 可家庭的经济收入呢?一大家子要穿要吃,奶奶又要生了。奶奶意识到,房子没了,可土地还在。奶奶虽然没有受过教育,但对经济却是无师自通。怎么办呢?做“会钱”。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南方,会钱在家族内部很普遍,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抵押贷款。在战乱的年代,多余的资本不敢存到钱庄里,较好的出路就是家族内部的会钱。奶奶以地为抵押,凑了足够的钱来盖房子,余下的一小部分用来支付日常的开支。 房子一年后就盖好了,奶奶把最好的房间全部出租,自己带着四个孩子住小间。房租一部分还会钱,一部分供家用。五年后房子还清了,一家人这才搬到大间里。 我奶奶的商业模型和今天的地产投资很像啊。在战乱的年代,房租和房价不成比例,因为大家担心房子会毁于战火。我奶奶因此得以五年就还清会钱,一家人衣食有靠。 虽然一家人有了房子住,但是经济依然非常紧张,以至于我的小叔叔得了白喉,家里无钱医治而死。但无论如何,一家人在那个年代,总算没饿死。这个房子直到今天还起着作用,前几年老房拆迁,我叔叔的孩子们靠它分了好几套新房子,不然,普通老百姓是很难在这个房价飞涨的年代买得起房子的。 这让我想起小说《飘》里面的斯嘉丽,当战争结束,亲人死去,她回到塔拉,重新开始。依靠塔拉的地和房子,她开始了新的生活。战争、瘟疫、天灾、人祸可以毁灭一切,但不能毁灭土地,土地是新生活的开始,它可以提供一个基本的住所、一点基本的保障、一个原始资本。 我是学工的,从小敬佩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伽利略、牛顿、瓦特、爱因斯坦、爱迪生,由于他们的发明创造和理论上的突破,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一些同样伟大的金融发明却常常被人们忽视,如股市、期货、保险、按揭、权证等,同样意义重大,甚至很多时候比物理上的创造发明还重要。因为它们更加革命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促成社会发展,挽救了生命。P1-3 序言 很多人都知道500年前和自己毫不相干的帝王将相在做什么,说过什么话,有过什么样的心理挣扎。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的祖辈500年前都在做什么,他们是怎样的一些人,他们有着什么样的痛苦和幸福。且不要说500年以前,绝大多数人,三代以前祖上的姓名都无法知道。还有很多人,自己父母年轻时的故事也不见得了解。 一切往事,在口口相传中灰飞烟灭。 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历史都是帝王将相的历史。而帝王将相的历史,远远没有小人物历史有用。因为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一生终将是个小人物。学习汉高祖是如何平定天下的,远没有研究当时的小人物是如何在乱世中生存下来的重要。与其试图复制成功的故事,不如了解平常百姓是怎样度过一生的,从中学习经验。 历史是符合数学上的分形几何学原理的,也就是几何图像或者事件具有自相似性。你如果无限地细化历史,无限制地研究下去的话,看到的结果统统是大同小异。如同看海岸线,你看地球仪太平洋和大陆的交界是那样的参差不齐。如果你放大去看,到江苏省的海岸线,看到的还是类似的参差不齐。如果你继续放大,到一个小小的海湾,还是一样类似的参差不齐。最后,一路放大到手掌大的一个个小小的水坑,你会看到和在太空上看到的地球类似的水陆交界线。 分形最显著的性质是:本来看来十分复杂的事物,事实上大多数均可用仅含很少参数的简单公式来描述。无穷精致的细节(没有两个分形是一样的)是分形的复杂性一面。连续不断的,从大尺度到小尺度的自我复制,又是分形简单的一面。 历史也符合这样的规律,伟大人物的历史和小人物的历史其实是一样的珍贵。伟大人物的一生和小人物的一生,同样是起伏跌宕,喜怒哀愁,同样要为自己的安全、食物、情感、成就、繁衍后代而努力奋斗,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普通百姓没有办法记录自己的历史,很大程度上是经济上的原因。明代的时候,每个皇上都要给自己的老子立书,称作“某某皇上实录”。当然,皇上是不需要自己写的,找个大臣代劳就可以了。这些实录让我们能够一窥500年前那些皇上的生活和他们的成就。 长久以来,我想写一个自己家的历史。三代以前的故事不知道,因为祖上没有人记录他们。不像司马迁,写一本书,可以记录跨度数千年的故事。我父亲的祖籍在福建,和很多南方的家庭一样,他们家族有自己的祠堂,有祖宗的排位。可是这些排位上是空荡荡的名字。我看到它们的时候,一片茫然。名字只是一个符号,看不出其中有什么意义。人的一生是那样的绚烂多彩,那么多喜怒哀乐,这些都不是几个符号能够代替的。 我没有钱雇人来写自己的家史,但好在富余的时间还有一些。故事一旦变成文字,就可以流传到久远的以后。很多老人非常想把自己的一生做一个总结。可惜没有精力和脑力去做。我自己就亲眼见过两份未完成的回忆录。一个写了20页,刚刚写完第一章。一个刚刚开头,只有两页。因为他们开始的太晚,没有精力和体力完成。为了不让我的后人们,只看见空空荡荡的祖辈的名字i我想我有义务把我知道的故事记录下来。母亲还在,我还可以抢救历史。父亲已经不在了,那些历史的绝大部分已经永远地消失了。虽然伤痛,可我也无可奈何。 人到中年,最喜欢思考的东西就是所谓使命,因为人生的尽头依稀可见,要想搞清楚自己到哪里去,我看先要弄明白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这话现在被人曲解,他原来的意思是为自己不选择死刑,而选择宫刑而辩解。如果他就这样死去,简直轻如鸿毛。如果他能完成自己的史书再死。那就死而无憾,重于泰山了。 人总是喜欢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对于中年的我,这本书格外地有意义。 本书大多数内容是关于我父亲和母亲的故事。父亲为了中国的两弹和洲际导弹事业奉献了一生。2008年的冬天,母亲来美国和我相聚。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常常点上壁炉,在跳动的火苗前,口述笔录过去的故事。除了物证,当事人的口述是唯一最直接的历史资料了。和明代的很多皇上一样,写自己的父母,总是拣好的写。我虽然一心求实,给后人们一个真实的历史,但是多多少少不能例外。看书的人自行判断吧。 作者 午月 2009年于美国加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