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这个地方,因大舜南巡至此而得名。她曾经是一片桃源胜境,却又经历血与火的洗礼。她在明朝初年接纳了一支小小的毛姓人,他们就是毛泽东的祖先……龙剑宇编著的这本《毛泽东从这里走来》主要研究的就是韶山地方历史文化和人文环境,深入解析了韶山精神,并用纪实笔法全景式呈现了毛泽东早年生长的环境。
《毛泽东从这里走来》是作者龙剑宇花费20年时间对湖南特别是韶山地方历史文化和人文环境进行仔细研究,对韶山精神进行深入解析之后,用纪实的笔法将毛泽东早年生长的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家”的环境)全景式地呈现于人们面前,尤其生动地展示了毛泽东的家乡、家族、家庭和父母对他成长之推动的每一细节,最终给读者一个深刻印象:大地之母孕育了毛泽东,毛泽东也在努力地回馈这位“母亲”;毛泽东出在韶山,既有地域的偶然,更是历史的必然!
《毛泽东从这里走来》翻开了一部多姿多彩的湘中历史画卷,披览了这块土地的地理与人文,再现了毛泽东如何走出韶山……
毛顺生挎着竹篮出门,才到南岸,正碰上一个人问路。此人姓张,字伟卿,名敬先,叉名大雄,乃是七都六甲荷叶塘人。“借问毛有庆大人住在哪里?”
“哦,不远。”
毛顺生看这人,虽是本地人打扮,口音也略近,却自有一种不凡之气,年纪也比毛有庆大好多。毛顺生晓得他找庆公定有要紧的事,便在前引路,径直往枣子滩去。
毛有庆闻声出来,见毛顺生领着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至,正诧异时,张伟卿大喊:“庆公,不认得我了?”毛有庆昕得声音,即刻认出,哈哈大笑:“是卿公!久违,久违。”
毛有庆忙将客人迎入堂屋。
“什么风把你吹到韶山冲来的——哦,你不是在浙江吗?”
毛顺生与族长打过招呼,坐下来,听两位老者讲话。
张伟卿说:“我是在浙江,一直在军中。咸丰初年,我们一起离开家乡。我到赵杰班营下,起初当百夫长。”
张伟卿便把他与毛有庆别后几十年的经历简略讲了讲:
“我随军到江西、浙江、福建,同治四年(1865年),调到福建当总兵。其时,我正好回乡省亲,未到任。同治六年(1867年),我受左帅之命,带楚军前路克陕西郫州、绥德、云岩,驻羊角城……”
“成涤泉也在陕西啊!”
“他是第二年来的——我们从回民手里夺过绥德州,他管现得江山,当知州。”
“听说你当了提督?”
“你不也是钦加提督?我受封提督是在同治八年(1869年),朝廷恩重,诰封三代。”
“那你么子时候回韶山的?”
“回来10多年啦!”
张伟卿感叹道。
“光绪七年(1881年),老父去世,我急急奔回,办过后事,安灵守孝至今—今日来贵府,是身负重任啊!”
毛顺生听着,不禁心生钦佩——感叹两位湘军旧将凑到一块说起外面的那么多事!他不太晓得“提督”这官有多大,只听人说,他是领一省重兵的!
张伟卿早晓得毛有庆的情况,先投石问路:“想庆公会给我面子呗!”
毛有庆说道:“卿公,你比我大5岁——我该称你张兄。张兄,有话请讲。”
“我今年六十有四,讲细不细,讲大不大。我打算重上沙场!”
“重上沙场?这又何苦?”
“我在屋里实在待不下去——日本人正对朝鲜虎视眈眈,讲不好哪天就会向我大清开炮——我已接到圣旨,调我返回原军。大丈夫报国,老当益壮!”
毛有庆望着面前这位老者,敬佩他比自己年岁大,却还有此雄心,而自己早就不想离开家乡了。
张伟卿说:“庆公,你当年叱咤风云,让英国人、俄国人胆寒。而今,你依然健朗如初——依愚见,还可一搏!”
的确,59岁的毛有庆,身体仍相当好,行路健步如飞。对这一点,毛顺生最晓得。毛顺生听着两位将军的对话,心里在发痒,他也真想去当兵,要是也能像庆公一样……毛顺生觉得自己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了!
只是毛有庆一听到要他出山的话,似乎又来了病:“张兄,我不行了——骨头都散了。”
P26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