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有哪些心理特征?
大学生大多数处于青春中期阶段的18~24岁。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各种生理功能,但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大学生处于青年期,即具有青年期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又因其特殊的大学经历和大学生的身份而具有自己的特点。就大学生群体而言其身心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1)过渡性。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又没有完全成熟的时期。从心理的发展过程看,认知的核心要素思维已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情感也从激情体验、易感状态逐步升华过渡为富有激情,充满青春活力。社会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在意志行动上,从容易冲动发展为具有一定的自控力,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行为习惯;从个性发展看,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点都达到了相对稳定逐渐成熟的水平,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通过大学阶段也逐渐接近或达到成人的发展水平。
(2)可塑性。青年期是人生各种心理品质全面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心理发展存在着不稳定、可塑性大的特点。这意味着这个阶段是接受教育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的大好时机,也意味着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就很有可能使他们走上心理不健康,甚至犯罪的道路。
(3)心理发展的矛盾性。当代大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较长,几乎没有什么社会经验期。生理社会化的程度滞后于生理的成熟程度,经济上不独立,受传统价值观衰落及现代多元价值观影响,导致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
(4)差异性、多样性。大学生在大学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不同,大学入学阶段为适应期,在这一阶段,大学生们面对从中学生活到大学生活的一系列急剧的变化,生活环境、生活条件、人际关系、学习方式等等变化扑面而来,大学生面对这些变化,会有恐慌,一时难以适应。原有的习惯被打乱,心理定势被破坏。在这陌生的环境中,只有努力适应环境,建立新的心理结构,才可以实现新的心理平衡。适应期的长短因人而异。一般来讲,大约要一学期。
适应期结束后进人发展期。这是大学生活全面发展和深化的阶段,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一般要持续到大学毕业前夕。在这一阶段中,大学生需要对遇到的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做出回答,每个人都按自己的方式来塑造自己。
成熟期是大学生从学校生活走向职业生活过渡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已逐步形成,心理渐趋成熟。这一阶段是对大学生各方面素质进行考验的阶段,同时又促进着大学生心理成熟。
另外,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心理的各个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具体而言:
(1)思维方式发展具有两面性。大学生作为一个智力发展水平高的群体,其思维方式获得较快发展,但由于发展的不完全成熟而带有两面性。首先大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日益提高,发散性思维有新发展,善于独立思考,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强。具体表现为辩证思维开始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创造性思维逐渐发展。大学阶段知识量的增加,各种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一系列活动使得大学生的理论性抽象思维得到发展,辩证思维也随即发展起来。大学生喜欢探求事物的根源,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候,不愿沿袭现成的方法,也不愿依赖别人,而是希望自己独立地去探索新途径,获得新结论,求得自己独创性的见解。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他们能够不唯是,不唯上,只唯实,不断探索,锐意求新。在这过程中,他们的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创造性思维也逐渐得到发展。再者,由于大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完善,可能会出现消极的一面,如:对于事物的认识简单片面,过分自信,盲目求新,脱离现实,这些都是大学生在发展阶段常常出现的不良思维倾向。
(2)情绪情感表现为冲动性、双极性、摇摆性、矛盾性、冲突性的特点。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受社会地位、知识素养以及青年期特有的生理状况影响。大学生有着丰富、强烈而又复杂的感情世界,情绪体验快而强烈,喜怒哀乐常常一触即发,表现出热情奔放的冲动性特点。另外,大学生的情绪容易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他们的极性往往随情绪起伏而涨落,且激情往往不能始终如一地保持下去,容易事过境迁,情绪活动随其认知标准的改变而迅速改变。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面临一系列复杂问题时,所产生的对家庭、学校和社会明显的情绪依赖性以及自身渴望独立的独立性之间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等,常使大学生产生强烈的情绪冲突。大学生的情绪在整个大学阶段的波动中逐渐趋向稳定,对事物不再做表面价值的评价,情感趋向成熟。
(3)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人对自我存在的认识和把握。自我意识的发展不仅与年龄有关,而且与人的知识水平有关。大学生作为处于青年早期的高知识水平群体,他们自我的概念基本成熟,追求自我完美、自我同一性更趋完善。大学生自我意识增长的表现之一是自尊心的明显增强。随着他们才能的增长、成人感的萌发以及独立意向的增强,自尊心明显增强。他们的独立意向和自尊心具有两重性。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