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对于复旦来说,2005年注定成为极不寻常的一年。因为这一年,她将迎来自己的百年华诞。一百年,不过是滚滚历史长河中微不足道的一朵小小浪花,但百年来,复旦大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名不见经传到雄踞东南、傲视群侪、镇欧铄美的全过程。
由燕爽等主编的《复旦的星空》收录、记载复旦大学百年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如创校先贤、党政领导、学术大师、专家学者,以及成就卓越的校友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复旦的星空 |
分类 | |
作者 | 鄂基瑞//燕爽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对于复旦来说,2005年注定成为极不寻常的一年。因为这一年,她将迎来自己的百年华诞。一百年,不过是滚滚历史长河中微不足道的一朵小小浪花,但百年来,复旦大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名不见经传到雄踞东南、傲视群侪、镇欧铄美的全过程。 由燕爽等主编的《复旦的星空》收录、记载复旦大学百年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如创校先贤、党政领导、学术大师、专家学者,以及成就卓越的校友等。 内容推荐 《复旦的星空》收录记载复旦百年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以及成就卓越的校友等,讲述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发愤图强、终成大业的光辉历程。 由燕爽等主编的《复旦的星空》分五卷收录的人物及团队业绩,从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1840年生),至“国政文胆”王沪宁(1955年生),跨度超百年,才俊逾百位,可见其编写规模之大、涉及领域之广。当然,这只是百年来复旦精英中最为耀眼的一族,实不能及其中之万一而尽数。 目录 编者的话 第一卷 风云驰骋编 一老南天身是史——记伟大的爱国者、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 启蒙前驱 创校先贤——记著名翻译家、教育家严复 天下为公 努力前程——孙中山与复旦大学发展侧记 以宗教家之虔诚毅力 为教育界之垦荒者——复旦大学奠基人李登辉 雨湿神州望故乡——民主革命先驱、书法家、爱国诗人于右任 一代英豪士 峥嵘九十年——记和平老人邵力子 悬壶济世恩泽远 创院兴医桃李馨——记著名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颜福庆 千秋巨笔 一代宗师——《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作者、复旦大学校长陈望道 满腹经纶治法学 一生风雨爱中华——新中国第一任大法官张志让 纵论古今 横说中外——国内第一个一笔传两史的历史学家周谷城 一生著述开宗派 百载树人播馥芬——国际数学界首次以中国科学家命名设奖的数学家苏步青 惟国家为重 虽生死未惜——出任国际大法官的复旦大学教授梅汝璈 《百年复旦》序 夏征农 丹心昭日月 正气贯长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家、新闻工作者陈同生 为了复旦大学的崛起——记著名物理学家、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教授 盈盈一水两岸间 脉脉深情科学连——大陆学者第一次访台散记 华中一 一次伟大的爱国主义教育 李岚清 祖国——我心中世界开始的地方 杨福家 敏言慎行 儒官雅将——面带微笑的外交家唐家璇 陈至立情系复旦志愿者 《台湾校友忆母校》序 王生洪 万里奔腾东到海 十年谈判见苍颜——中国“入世”见证人龙永图 学者不要过早离开实验台 韩启德 复旦和《毛泽东自传》 秦绍德 政治的人生——复旦大学杰出教授王沪宁 第二卷 博学宏文编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从复旦走出的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陈寅恪 回族之光——燕园深深忆马宗融先生 与古人交友 为天地立心——中国文学批评史学奠基人之一郭绍虞 火烧赵家楼 穷研经学史——中国著名民主战士、经学史家周予同 杂文遗绝响 “诗”“骚”穷经年——中国著名杂文家、国学大师陈子展 “当代王羲之”——中国近现代书法史上著名的章草大家王蘧常 穷愁著说 潇洒人生——刘大杰与第一部全面、系统、科学论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 思虑精审宏富?立论不循流俗——哲学家胡曲园先生 一生事业在菁莪 三字经文移绝域——一位豁达大度的爱国老人潘世兹 朝弄浙江潮 昼映复旦辉——严北溟先生记事 一个未带地图的旅人——二战时期活跃在欧洲战场的唯一中国记者萧乾 究史地之际 成一家之言——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奠基人谭其骧 “人”字的诠释和证明——一生坚持知识良知的复旦大学教授贾植芳 “这是我不断悔改的记录”——记蒋学模主编《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历程 与时俱进理论领先的张薰华 生活就是美 美就是生活——一位自由人生论美学家蒋孔阳 学海钩沉 巨擘景行——王运熙、顾易生和《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穷一生追求卓越 历廿载开拓新学——中国管理学科的开拓者郑绍濂 热情的劳作 冷峻的思考——新中国第一本大型文学辞典主编潘旭澜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章培恒教授主持重写《中国文学史》 消磨绚烂归平淡 独步秋风无古今——中国独立研编的最大一部双语辞书《英汉大词典》主编陆谷孙 第三卷 妙手回春编 献身医教事业 发展医药学科——著名医学教育家和药理学家朱恒璧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中国著名肺科专家吴绍青 身心俱为医学用 功绩何须后人评——中国现代病理学奠基人之一谷镜汧 “外科第一刀”——中国著名外科学家、医学教育家沈克非 一生事业在儿科——中国儿科学奠基人之一陈翠贞 不为良相 当为良医——中国现代皮肤病学主要奠基人之一杨国亮 南王北林 各领风骚——记中国妇产科医学开拓者之一王淑贞 橘井杏林誉千秋 医德仁术传百世——中国现代耳鼻喉科学的奠基人胡懋廉 悠悠桑梓情 拳拳赤子心——记著名夫妻医学家荣独山、林飞卿 为真理求证 与医学同行——中国现代生理学奠基人之一徐丰彦 一生医术精湛 半世桃李芬芳——记中国眼科之父郭秉宽 致力预防医学 心系公共卫生——记中国流行病学的奠基人苏德隆 英雄莫问出处 天才来自勤奋——当代卓越的药理学家张昌绍 医疗教学与科研 一生辛苦为谁忙——中国著名内科学家钱惪 风雨乐清贫 生死系医学——中国胸心外科奠基人之一黄家驷 满腔热血育桃李 一片丹心献杏坛——中国消化病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林兆耆 攻关克险何所惧 无限风光在险峰——中国神经肌肉生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冯德培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记中国烧伤医学奠基人黎鳌 医术崇尚第一 生命追求卓越——中国胸心外科手术开拓者之一石美鑫 奇迹非天成 妙手抚创伤——记中国烧伤医学的开拓者盛志勇 春色满园关不住 常使健康驻人间——中国现代心脏病学奠基人之一陈灏珠 辨“证”论“肾”——中西医结合首创者沈自尹 为了病人的残缺人生——“断肢再植之父”陈中伟 挑战“不治之症” 勇攀科研高峰——记肿瘤外科专家汤钊猷 吗啡镇痛研究中的里程碑——记著名药理学家邹冈 梅花香自苦寒来——记治疗性疫苗研究的开拓者闻玉梅 以医学为友 与病人交心——记“手院士” 学仕两无妨 归去自从容——著名生理学家姚泰 攀登医学最高峰 开辟生命新境界——中国转基因牛之父曾溢滔 “要为后代留下遗产”——中国第一个野生动物细胞库的创立者施立明 医林倍奋出奇英——记巾帼发明家沈倍奋 第四卷 科教攀登编 潜心办教育 矢志求科学——中国地理学与气象学的奠基人竺可桢 三次东渡成正果 拓荒扛鼎开天地——著名数学家陈建功教授 每饭勿忘亲爱永 有生应感国恩宏——中国数论研究领域的第一位博士杨武之 “一切从零做起”——中国生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蔡翘 自由的学问 大家的摇篮——郭任远与复旦大学心理学院 笃志求真知 丹心报家国——中国实验胚胎学的奠基人童第周 杏坛耆宿 一代宗师——著名化学家顾翼东对我国丰产元素和钨化学的贡献 风雨何堪撼大树 一生要与化学交——中国络合物化学研究领域的先驱者严志弦 教泽广被 俊彦盈庭——中国植物病毒学创始人之一王鸣岐 生命的“光环”——中国第一支X光管成功研制者周同庆 遗传学殿堂中点燃着的一支巨大红烛——中国遗传学奠基人谈家桢院士 土壤科苑里的辛勤园丁——中国土壤分析化学的创始人李庆逵 自当宏志献科学 唯以丹心报祖国——著名物理化学家、核化学家吴征铠 育苗青天下 硕果惠人间——中国电化学研究的开拓者吴浩青 做学问当创新 为人师以仁信——中国核能研究先驱卢鹤绂 谈珍惜时间 谷超豪 院士夫妻 传奇爱情——中国军事医学药理学创始人周廷冲 毕生造灯虽辛苦 要为人间送光明——中国新光源研究的开拓者蔡祖泉 谁人识功勋 一弹扬国威——记负责研究原子弹某项核心技术的复旦人李郁芬 中国数学界第一位女院士胡和生 生活需要催化剂——中国表面化学和催化化学首席发明人邓景发 稀土王国的淘金者——无机化学家黄春辉 我的教师生涯 王迅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核物理研究领域里的跋涉者丁大钊 从“后进生”到信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蔡吉人 借得科学“桥” 万里渡“银河”——中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Ⅰ”的缔造者之一陈火旺 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继邓稼先之后的“九院”院长胡思得 分析DNA序列 揭开生命之源——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学家张春霆 登高极目穷千里 惟见长江入海流——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大潜 宁静以治学 正气以修身——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陶瑞宝 天生我才必有用——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始人沈学础 聪明在于积累 天才在于勤奋——医学超声和医学电子学研究领域的领先者王威琪 站在DNA分子上的巨人——著名分子生物学家洪国藩 咬定青山不放松 科学王国任翱翔——视觉研究领域的开拓者杨雄里院士 “科学只承认第一”——记中国著名细胞生物学家、遗传学家贺福初 基础科学是发展的底蕴——记复旦大学最年轻的院士杨玉良 滴水归大海 甘当铺路石——中国培养的首批博士之一洪家兴 立基因科学前沿 解生物进化奥秘——记中国目前最年轻的院士张亚平 第五卷 星光灿烂编 绿茵鏖战任驰骋 一世风云谁与争——一代球王李惠堂 “为人生而艺术”——文学研究会与复旦大学 舞台小天地 人生大舞台——洪深与复旦剧社 群策群力 众擎义举——中山医院诞生记 理论与实践并举 学生与银行双赢——中国最早的信用合作社、复旦大学商科最早的实习基地 开天辟地展经纶——许涤新培养新中国第一届研究生 毛泽东与海克尔的《宇宙之谜》 中美友谊源远流长——记美国总统里根访问复旦大学 菁莪天下乐 风雨故人来——复旦大学校友会世界联谊会纪实 狮城舌战 再铸辉煌 珍奇荟萃 人才云集——被国际植物分类学会注册认可的高校标本馆 风景这边独好——中国大陆高校第一股复旦复华 风流人物 只争朝夕——在香港上市勇夺三个“第一”的复旦微电子 十年磨一剑 今朝放光华——陈天平、马兰、陆昉同获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向死亡进军 为生命护航——国内首例“劈裂式肝移植”手术在中山医院完成 “中视一号”在复旦大学成功通过鉴定——高清电视地面传输装上中国“芯” 百年名校 鲲鹏展翅——写在复旦大学江湾新校区奠基之际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一老南天身是史——记伟大的爱国者、教育家、复旦大学 创始人马相伯 马相伯,原名志德,亦名建常,改名良,字相伯,别署求在我者,晚号华封老人,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我国近代伟大的爱国者、思想家、教育家。马相伯先生的一生正值中华民族内忧外患、多灾多难之时,他为国家民族之前途积极奔走,为中华之崛起毁家兴学,不遗余力,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求学忧民 入仕救国 1840年,英帝国主义发动鸦片战争,用枪炮敲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拉开了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史的序幕。就在这一年的3月17日(清道光二十年二月十四日),马相伯诞生于江苏丹徒。在其后的岁月中,马相伯见证了中华民族百年的屈辱和灾难,他穷其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 马相伯世代书香门第,到他父亲松岩时,兼有亦医(儒医)亦商身份,家道还算殷实。由于父母信奉天主教,马相伯生下不久便接受洗礼。教名“若瑟”。幼年启蒙时,他先读天主教经典,后习儒家典籍。12岁时,他只身来到上海,经友人介绍,入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在徐家汇设立的依纳爵公学(1927年改名徐汇公学,即今徐汇中学)。由于他资质聪慧,刻苦勤奋,尤对自然科学、外语有浓厚兴趣,先后曾学习法文、拉丁文等,受到意大利籍校长晁德莅的肯睐。1862年,马相伯入耶稣会创办的初学院,研修中图文学、哲学、神学。1871年,他获得神学博士,并加入耶稣会,授职司铎(即神父)。其间,奉耶稣会之命,他到苏皖各地传道,适逢太平天国起义失败之后,所到之处触目皆是“黄茅白骨”,“一望平芜”。衷民生之艰难,他请求父亲捐赠家产百金,赈济灾民,竟遭到耶稣会禁止。此后,在他担任依纳爵公学校长期问,又发生多起教会干涉学术研究自由之事,遂决心退出耶稣会,投身于社会改革洪流中。 1876年,经大哥马建勋推荐,马相伯到山东藩司余紫垣处充当幕僚,掌理文案。1877年马相伯被委任山东潍县机械局差事,次年又奉命调查山东矿务,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1881年3月,马相伯随黎庶昌公使赴日本,由参赞旋改为驻神户领事。是时,他与明治维新时代日本政要大隈重信、伊藤博文等交往甚密,对日本新政有所了解。1882年,奉李鸿章之命,马相伯赴朝鲜襄助办理新政。赴朝后,他“首请彼政府编练新军”,“次则整理他们的外交”,同时向朝鲜国王提出全面改革内政的条陈,大抵仿效日本明治维新改革政策,但腐败的朝鲜当局延缓不办。6月,朝鲜发生兵变,清政府派其弟马建忠、丁汝昌、吴长庆等带兵前往协助“平乱”。马相伯在平乱后仍留在朝鲜,曾建议闵妃派太子去欧美留学,未被采纳。 回国后,马相伯深感清延政治腐败,“决计摆脱官场”,在家中度过了一段书斋生活。不久,他奉李鸿章之命,协助收回招商局,提出“改革招商局”建议。其后,他与马建忠、盛宣怀、周季复等人建议向美国商人借款,组织银行、发行纸币、整顿金融、开发矿产、建设铁路,终未被采纳。此时,他终于明白清政府已经病入膏盲、无药可救,在将倾的大厦上修修补补显然是无济于事了。 毁家兴学 复旦光华 经历了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的失败之后,面对八国联军瓜分中国的惨痛现实,马相伯警醒到清王朝已末日将至。其时,从北京归来年近花甲的他,隐居在上海徐家汇土山湾,面对风雨飘摇的祖国河山,思考着自己大半生的奔走徒劳无功,弟弟马建忠又因操劳国事心力交瘁而亡故,心中增加了无限伤感。 在学术研究之余,马相伯积极思考欧美强大和中国孱弱的原因,结合当年游历欧美参观几所大学的观感,他恍然而悟:“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以设立学堂为先。”于是,他决心在中国兴办新型教育,培养救国救民人才。起初,他寄希望于教会,毅然拿出位于松江、青浦的家产良田3000亩,捐献给天主教江南司教,并立下字据称:“愿将名下分得遗产,悉数献于江南司教日后所开中西大学堂收管,专为资助英俊子弟资斧所不及。”(见“马相伯捐献家产兴学字据”,《复旦大学志》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35页) 天主教会虽然接受了马相伯的捐赠,但并不办学,真正迈出办学第一步的还是马相伯自己。其时,马相伯居住在徐家汇土山湾,与蔡元培执教的南洋公学距离很近,蔡遂每天去马桐伯处学习拉丁文。其后,蔡又陆续介绍一批学生跟马相伯学习拉丁文,并组成译社。1902年11月,南洋公学学生反对学校专制压迫,200余人高呼“祖国万岁”集体退学。请求中国教育会负责人蔡元培协助组织“共和学校”。蔡乃请马相伯出面办学,后者欣然允诺并创办学院,定名“震旦”,意为中国之曙光。马相伯认为,创办学校之目的在于推倒科举取士之奴隶教育,而推崇西方格物穷理的自主之学,培养救国救民之青年才俊,“有欲通其外国语言文字,以研究近代科学,而为革命救国准备者,请归我”(于右任:《为国家发放祝马先生寿》)。 1903年3月1日,震旦学院开学,学生达100余人。除邻近各省以外,云、川、陕、晋各省亦有人前来就学。因反对清廷专制而遭到通缉的于右任,易名为刘学裕,亦被马相伯召至学校,免费提供食宿。建校以后,马相伯自任监院(校长),宣布办学三条宗旨: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谈教理。在校务管理上,实行学生自治;在教学方法上,兴“学生自由研究之风”,提倡思想自由,学术独立,倡导启发式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把外国语列为必修课,以西方名著作为课本,着重培养译学人才。马相伯坚持“不能把震旦学院办成宣扬宗教的学校,一切宗教教义的宣传均应退出学校的领域”,这触怒了天主教会当权者。1905年春,法围天主教会主管阴谋夺取震旦学院,强迫马桕伯“住院养病”,派其爪牙南从周接管,“尽改旧章”,妄图改变学校性质。此举引起学生极大愤慨,决议全体退学。马相伯遂召集离散学生,并与严复、熊季廉、袁观澜等筹备复校。学生也积极配合,公推马相伯为会民,并选叶仲裕、于右任、邵力子、王侃叔、沈步洲、张轶欧、叶藻庭等7人为干事,协助复校事宜。 在筹备复校期间,徐家汇天主堂耶稣会盗用震旦学院名称洽登广告,招收学生。为正视听,马相伯与严每、能希龄、袁希涛商议,决定联合发表声明,澄清事实真相。两份声明于1905年农历5月27目同时见报,马相伯还向社会宣布,复校后的校名更改为“复旦公学”。“复旦”二字,取自《尚书·大传》所载《卿云歌》中的“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即“复我震旦”之意,又暗含“复兴中华”之义。公告登出后,马相伯打电报给他的旧交两江总督周馥,请他助一臂之力。周馥大力支持,暂借吴淞提督行辕作为临时校舍,又拨给吴淞营地70亩为校址,并拨开办费大洋一万元。与此同时,严复、熊希龄、曾少卿、萨镇冰、袁希涛、叶景葵等28位校董联名发表《复旦公学集捐公启》向社会募捐。百年复旦,在长江尽头东海之滨,终于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复校后,复旦公学声名远播,莘莘学子不计远近、不辞劳苦前来报考,第一批人数骤增至500人。经严格筛选、当面口试,最终录取学生50名。l905年中秋,复旦公学正式在吴淞开学,新老学生共160名。复旦创办之初,各种条件均极简陋,然修聋既竣的吴淞提督行辕作为临时校舍,已初具规模。其时,马相伯已然66岁高龄,除延聘名师授课外,仍自告奋勇,担任法文教授。他终日兀坐高台,口讲指画,滔滔不绝,不以为苦,其诲人不倦、献身教育之精神,无不令学子们感动。在马相伯率领下,全校师生筚路蓝缕,自力更生,终于闯出了一条由中国人独立自主创办新型大学之路。 1905年秋,应两江总督周馥邀请,马相伯前往南京演讲君主民主政制之得失及宪法精神,遂辞去复旦校长一职,由严复继任监督(校长)。1909年,复旦公学校长几度易人,严复、夏敬观、高风谦相继辞职后,又公推马相伯复任校长,实际校务由李登辉襄助处理。辛亥革命后,吴淞校舍为光复军司令部占用,学生星散。马相伯积极奔走呼告,力争复校。后经于右任、蔡元培呈请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批准复校,并拨大洋一万元,选定徐家汇李鸿章祠堂作为校舍,复校工作顺利完成。1917年,李登辉出任私立复旦大学校长,前往南洋募捐并得到各界相助,终于在江湾置地建校,遂奠定了复旦大学今日之基石。P3-6 序言 为庆祝复旦大学百年华诞,由《复旦大学百年志》编写组牵头组织撰写的《复旦的星空》一书,即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五卷收录的人物及团队业绩,从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1840年生),至“国政文胆”王沪宁(1955年生),跨度超百年,才俊逾百位,可见其编写规模之大、涉及领域之广。当然,这只是百年来复旦精英中最为耀眼的一族,实不能及其中之万一而尽数。面对眼前的书稿,在接受深刻教育之时,我们由衷地为此书的出版感到高兴。 复旦大学的前身是复旦公学,其创立过程中还有一段颇具传奇性、令人赞誉的佳话。1905年,上海法国天主教会中某些帝国主义走卒阴谋夺取震旦学院的领导权,爱国学生愤而集体退学,摘下校牌,拥护马相伯筹备复校,并于上海吴淞口内炮台处自办学校上课。根据《尚书·大传·虞夏传》名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他们为学校取名“复旦公学”,即以“复旦”代替“震旦”而大放光明之意。 一百年间,复旦师生中涌现出不少精英豪杰,于各自专业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甚至在历史长河中他们也有着相应的地位和功绩。1949年前,反清志士、辛亥革命元勋于右任,忠实贯彻孙中山三大政策的邵力子,“五四”学生运动领袖罗家伦、周予同,《共产党宣言》第一位中文全译本作者陈望道,“七君子”事件首席辩护律师张志让,以及近代中国医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颜福庆,都是享誉海内外的人物;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又涌现了纵论古今、横说中外的大学者周谷城,在国际数学界首次以中国科学家命名设奖的院士苏步青,断肢再植之父陈中伟,以及为我国两弹一星和航天事业作出显著贡献的科学家卢鹤绂、吴征铠?、李郁芬、胡思得……?正是他们爱国爱校、呕心沥血、勇于牺牲、追求真理的优秀品质和卓越业绩,不断激励着一代代复旦人开拓前进,为复旦增辉添彩而使之声名远播。 历史迈入21世纪,复旦大学和上海第一医科大学于2000年4月实现强强联合,组建成新的复旦大学。两校融合后的学科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新的平台上更好地扮演国家高等教育中流砥柱的角色。随着盛况空前的百年校庆即将到来,我们深知今日复旦人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积以往之经验,我们务必重视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倡导学术研究的科学精神,发扬团队作战的优良作风,提高各项工作的管理效率,努力实践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宏伟理想。 我们要努力推进教育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忆往昔,我校教授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材,成为中国高校发行量最大的教材,总印数超过1800万册;获得国家特等奖及多次一等奖的《英汉大词典》收入20万词条,达1700万字,扬名海内外;享有盛誉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当年作为珍贵礼品赠送来访的美国总统里?根……?这一切都是教育创新的结果。看今朝,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在深刻领会教育创新的深刻内涵,把培养人才作为首要任务,逐步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可以相信,举全校师生之力,教育创新的鲜花必将结出丰硕的果实。 我们要发扬探索精神,加强科研力量,使我校发展成为一所实力强大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在新世纪,在新起点上铸就新的辉煌。不久前,我校一举获得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有3位教授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有40个二级学科点入选全国重点学科……这都标志着复旦大学在国际国内科技前沿领域研究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折射出科学工作者对科研所具有的执著和探索精神,同时也预示着复旦正在以“百年华诞”为契机,逐步搭就更为广阔的科技创新平台。 源于此,作为复旦人,我们有必要了解她的历史、现状,然后更好地去抒写和传承她的未来,这也是新老复旦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所在。自然,《复旦的星空》一书选择在复旦百年华诞之际出版,其意义也就不言而喻。综观全书,“复旦精神”作为一根红线贯彻始终,书中遴选之复旦人取得的成就,是他们不断实践和创新“复旦精神”的结果。因此,历经几代人的思想积淀而成就的“复旦精神”,作为复旦人集体智慧和实践的结晶,其博大精深的内涵需要我们在阅读本书时细细体会,见仁见智。诚然,其中所展现的典型人物及事迹,所体现的“复旦精神”及迸发出的强大力量,于我辈及后学将有良多教益。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复旦大学百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是几代复旦人长期不懈、努力奋斗的结果,是所有海内外校董、校友密切关注、无私奉献的结果。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各级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复旦大学经历了三次腾飞,终于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在国内奠定了重点大学的坚实基础,同时在国际上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我们要继续弘扬优良传统,凝聚全校人心,坚持“以人为本”,加快人才培养,不断丰富和发展“复旦精神”。同时,百年校庆也将全面展示复旦大学的办学成就,塑造百年名校的良好形象,促进学校向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大学迈进。 “风流竞逐唯才俊,不辞长为复旦人”。最后,我们谨以此书献给百年校庆,献给为母校增光添彩、关心母校发展的所有复旦人以及广大读者。 2005年春于燕园 后记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对于复旦来说,2005年注定成为极不寻常的一年。因为这一年,她将迎来自己的百年华诞。一百年,不过是滚滚历史长河中微不足道的一朵小小浪花,但百年来,复旦大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名不见经传到雄踞东南、傲视群侪、镇欧铄美的全过程。百年的辉煌,百年的积淀,复旦的历史上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杰出人才,他们沐浴着江南的杏花春雨,孕育于钟灵毓秀的人文环境,秉承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箴言古训,上下求索,不断开拓,而成就卓著,声闻退迩,成为激励后学、传于后世的精神楷模。他们犹如灿烂的群星,在百年来复旦的星空中熠熠生辉,光辉夺目。为了垂范后学,把百年名校的人文精神和优良传统薪火相传,先由《复旦大学百年志》执行主编鄂基瑞教授和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燕爽同志联合创意,决定编撰《复旦的星空》(原名《百年复旦,百个第一》)一书,收录、记载复旦百年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如创校先贤、党政领导、学术大师、专家学者,以及成就卓越的校友等。这一创意先后得到了校党委秦绍德书记和王生洪校长以及彭裕文副书记和薛明扬副校长的支持。秦绍德书记多次在百忙中拨冗,对该书的编写体例、收录人物的标准以及文字风格的运用等作出指示,并亲自审阅了大部分书稿。王生洪校长也对该书的编撰给予了热情的关怀和指导。在该书的编撰过程中,许多老领导、老院士、老教授,都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和帮助,韩启德副委员长和龙永图院长均委托秘书选送合适的稿件,杨福家、谈家桢、谷超豪、胡和生院士和华中一教授,经济学家蒋学模、张薰华和林尚立教授也亲自对稿件的编写提出精辟的意见,陆谷孙教授亲自动笔对相关稿件进行修改润色。《百年志》编委王增藩、刘文龙、方家驹、郑师章教授和沈如松馆长、龚向群主任等,对本书的编撰也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在此,我们一并表示感谢。 该书从2003年开始启动,历时2年。本书执行主编鄂基瑞教授殚精竭虑,多方谋划,不辞辛苦,为此付出了许多心血。燕爽同志和出版社贺圣遂社长、高若海总编、吴仁杰编审、史立丽责编也时刻关注书稿的编写和出版工作。参加编写的4位研究生裴增雨、赵鸿飞、杨维玲、赵路平,以及鄂之华等人也都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即使在sARs肆虐期间,也不曾中断资料的查找和稿件的撰写。其间,他们通过电话、短信和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确保了工作的顺利进行。新闻学院的研究生刘志祥对该书的稿件进行了文字加工和润色,高丽参与了电子文档的处理,在此均表示感谢。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报刊、专著、网站等,因时间匆促,未及时联系,在此谨表歉意,亦于此谨表谢忱。由于时间、水平和人力有限,本书恐有诸多舛误之处,恳望各界人士不吝赐教。 《复旦的星空》编写组 2005年初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