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励志成才的书籍。书本所展示的是三代中国汽修人的奋斗经历。它将为我国200多万汽车维修技术及管理人员送去鼓舞和力量,也将为汽车维修职业教育战线上的数十万老师和同学们带来希望和方向。同时,该书的出版也填补了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图书的一项空白。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汽修人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胡建军 |
出版社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励志成才的书籍。书本所展示的是三代中国汽修人的奋斗经历。它将为我国200多万汽车维修技术及管理人员送去鼓舞和力量,也将为汽车维修职业教育战线上的数十万老师和同学们带来希望和方向。同时,该书的出版也填补了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图书的一项空白。 内容推荐 他们有着不同的[起点],不同的[路径],但最后都站在了汽车维修行业发展的潮头上。 本书汇集了中国汽车维修界富有代表性的部分杰出人物的故事,深入分析了他们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与由平凡到卓越的成长经历。 当你翻阅这本书的时候,你会被他们从平凡甚至困境中脱颖而出的经历所触动,被他们为了梦想而孜孜不倦地追求的精神所激励。 本书能让你更直观地领会他们成功的足迹,相信能够帮助你找到开启成功大门的那把钥匙。 目录 高延龄:素质教育与应用教育并重/1 戴冠军:戴冠军和汽车维修业/9 庄家霜:天职/18 陈盘学:陈盘学和他的杂志人生/27 吴际璋:风雨之后见彩虹/35 楼丁新:地沟修车父子兵/45 陶巍:他为中国汽修工扬眉吐气/55 魏俊强:成长在汽修奉献在汽修/65 盖方:激情洋溢的人生/73 高振云:修车路上掘真金/82 岳东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92 李东江:一个农村来的娃娃站在了汽车维修的全国讲坛上/102 甘绍津:三和腾飞铺路人/113 高巍:从汽车修理工到集团董事长/121 李玉茂:爱车甘为孺子牛/130 张华:破茧腾空的崛起之路/139 黄宗敏:酷爱汽车技术——演绎汽车文化/148 袁俊海:勇攀高峰的汽修人/158 李刚:行行都能出状元/166 阚有波:用头脑修车的年轻人/175 孙卫峰:因修车而筑就人生/184 于津涛:快乐修车/194 张静萍:汽修业的铿锵玫瑰/201 后记/211 试读章节 坐在我面前的这位温文尔雅、精神矍铄的老者不是别人,他就是我国汽车运用工程专业的创始人之一,吉林大学交通学院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高延龄教授。 作为高等院校该专业主要教材——《汽车运用工程》(国家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点教材,并已列入“十五”重点教材)的编著者,年已七旬的高延龄教授娓娓道来,向我们讲述了他教学生涯中的一些经历和对教学的认识。 首位投身汽车运用工程的中国人 1955年,刚从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系汽车专业毕业的高延龄,怀着对工作的渴望,来到了新中国第一个汽车工业基地长春,成为中国开设汽车专业最早的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吉林工业大学的前身,1960年改名为吉林工业大学,后于2000年与吉林大学等几校合并后称吉林大学)的教师。从毕业到正式成为教员也是经过一番波折的。当时全面帮助中国的苏联人已经开始与我们产生离隙,许多对口专业的工作名额受到限制。一起到学院报到的4个人面对的是汽车教研室、拖拉机教研室、农机教研室和机械制图教研室中只能择其一的局面。高延龄作为共青团员,选择了谁都不愿意去的制图教研室。 1957年,学院来了一位搞汽车运用工程的苏联专家,抽调高延龄过去协助专家工作并成立了专业,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第一个汽车维修专业就这样诞生了。高延龄献身教育的一生就这样开始了。经历了近50年的教学、科研,高延龄已经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变成了如今的中国汽车运用工程专业领域的巨擘、学科的带头人。从1959年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走出第一批汽车运用工程专业毕业生以来,全国先后有60所以上的院校开设汽车运用工程专业(含大专班等),行业横跨交通、农业、林业、国防等,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研究与应用人才。1986年以来,高延龄陆续担任吉林工业大学交通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交通学科评议组成员,成为汽车交通、运用工程专业名副其实的学科带头人。 一生教学经验的总结:素质是基础实践练真功 对于现实的职业教育,集44年教学和科研经验的高延龄一再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他说中专层次就是以实际操作为主的基础知识为主,大专则必须有技术知识基础,以技术专业为主。上升到更高层次,本科生则开始要求一定的学科理论基础,硕士生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而博士生则不仅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而且博士生将来就是主攻尖端科学与技术的专业人员。在所有不同的教育层次中,高延龄着重强调的是:任何一个学业层次都要严格重视素质的教育。高延龄举他自己为例,像我这样,车桥、变速器、发动机的几大件都搞过,连润滑油、除水垢等项目我都搞过,就是利用我们学的那些知识,弄明白基本道理后,通过试验,转为实践。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基础的知识,这就是素质教育要解决的问题。 高延龄同时强调,基础知识一定要在实际中运用才能真正得以体现,为生产服务。高延龄不仅在其所教学领域是学科带头人,而且经常亲身参与到生产实践中。当年解放牌汽车的改造,包括气缸体、缸盖、曲轴、凸轮轴等几大项的改进。其中气缸盖一项,高延龄根据当时国内油品已经普遍提高的情况,只在压缩比一项上做文章,提高压缩比,提高热效率,从而降低了燃油消耗率。实施在工艺上只是将气缸盖去掉一小层,这种简单的小改进减少了大量的工艺装备的变动,小改进起到了大作用。只这一项改进就为整个解放车的用户带来了的收益以及在全国范围一下子节省的燃油不可计数!经常从使用者的角度去研究、改进,能做到比产品设计者还要实用得多的效果,这就是说知识需要从实践中得到检验、升华。高延龄经常教育学生灌输的一句话就是:“使用是设计参数的提供者。” 基础和专业、理论与实践永远都是一对矛盾。“要我说,高等学校还是应该以基础为主,有了这个基础,将来再去学习其他知识、再去实践,都会比较快。他(她)至少会翻书本了,知道怎样去看书、去查资料。”对此,高延龄还举了美国注重基础科学、基础教育,德国注重专业教育、实用教育的事例,并对我国将来大学教育、知识结构、课程设置等提出了具体的设想。对于有人认为高等教育要以实践为主的观点,高延龄认为这完全可以达到,比如四年本科学习中,二年用于基础知识学习,二年去实践。“但我感觉如果这样的话,得到的东西比失去的东西多,因为如果在大学里没有形成自学的能力将来是非常困难的。”高延龄从他几十年来所从事的高等教育出发,总结出来的注重素质教育、同样也注重实际应用的治学态度,无论对哪一层次的教育都是有帮助的。高延龄自己从一个初学乍练的年轻大学生,一步一步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反复磨炼,最终修炼成论文、著作与自己等身,研发、改进不落人后的学科泰斗的历程不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吗?他所获得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奖项就是很好的明证。 话题转到了汽车运用工程目前所研究的几个尖端项目。高延龄说,第一个是智能车辆。现在有些技术已经在公交车上试用,如果交通控制系统跟上来会马上得到普及。第二个是交通安全和节能。代用燃料我们老早就有很成熟的研究,只不过当时的环境与现在不一样,目前在国家能源紧缺的情况下,研究更显出急迫性来。第三个是检测(交通工程)。现在我们攻关的重点之一就是检测,一辆在用车何时就不能用了,当然跟使用与调整有关,但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排放,我们研究的重点是排放后的扩散,到底什么程度是极限,怎样解决。这是一个多学科、跨学科的系统工程。高延龄正带着他的博士生们加紧攻坚。 硕果累累建树丰 40余年来,高延龄一直潜心于教学与科研工作,从当年参加筹建我国第一个汽车运用工程专业开始,一直兢兢业业地工作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他先后主讲15门课程,主编教材6部,其中3部是全国统编教材,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有2部已修订再版,受到同行好评。1995年,《汽车运用工程》全国统编教材被评为交通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及交通部“九五”优秀教材奖,并被列为国家重点教材,且修订再版(三版)。 谈到这一生中曾令他最忧心的一件事,高延龄颇为感慨地说,这个专业成立没多久就面临被砍掉的危险,当时许多人认为没有必要成立这个专业。“学修车的还用上大学?”那时人们的观念看重的是设计、制造,而汽车运用属于低一等的一般技术。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对这个专业的议论又多了起来,甚至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对此的议论仍然没有减少。为了保住和加强汽车运用工程专业,高延龄与别人据理力争。为了加强实验基地的建设,他屡次往返于各部委、各省市之间。为了培养一支力量雄厚的学科梯队,他曾一次争取部级课题5项。他主持和参加制订或修订本科生教学计划和研究生培养计划达数十次……,1981年,吉林工业大学汽车运用工程学科被首批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点,1986年又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点,这也是我国第一个该学科的博士点。经高延龄培养的博士生有20名,硕士生为25名。高延龄也因此于1990年被吉林工业大学评为“在博士点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者”。 令高延龄感到欣慰的是,这个由最开始包含在汽车系里的专业,后来发展成了一个独立的系,再后来变成了学院——交通学院,而且在学校里比汽车学院还要大!谈到汽车运用工程专业的影响力,高延龄说,这个专业最大的影响是被评上博士点,当时1986年学校里被评上的博士点只有2个,我本人也成为这个专业全国的第一个博士生导师。“你想想,本来有些人认为你本科都没有必要,这算不算成就?”高延龄还清晰地记得,这个博士点在全国也是相当早的,应该是第三批。 在科研方面,20世纪70年代初,高延龄开始致力于汽车运输节能研究工作。他应用动态随机理论、价值工程理论和优化理论等,建立了汽车运行工况动态模拟随机理论和汽车节能多参数匹配再优化理论,从而形成了汽车综合节能的理论体系,在国内同行业中有很高的知名度。在汽车节能技术综合利用领域,他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部级科研课题1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教委博士基金项目2项,亚行援助项目1项,与德国合作项目1项。以上所有这些科研项目均已完成,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国家重大项目科研中,高延龄也是一马当先。作为课题负责人,他承担的国家科委和交通部下达的科研项目“汽车营运节能技术研究——解放CAl0B型汽车四大件改造”通过鉴定后,在国家经委主持召开的“全国汽车节能技术交流会”上被列入重点推广项目,并列为国家“六五”期间40项重点推广项目。实践表明,该项目研究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汽车燃油,这一成果于1985年又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超然的心态“平淡”的人生 “坚持”,这是高延龄对年轻学子说的两个字。高延龄认为,汽车维修(汽车运用工程)是交叉科学,是一门比较综合的学科。一个汽车维修专业所涵盖的领域既有机械、电子,也有钢铁、化工等。他说,现在学汽车(设计)专业的许多大学生也愿意搞修理,这里就有一个综合的因素,即一个人完全可以将整个汽车各个系统搞明白。他举例说,一个人一辈子都搞凸轮轴或曲轴研究是不是也挺枯燥的? 回顾这么多年所取得的成就,高延龄一再说他实在没有什么可写的,这一生只是听从国家安排,人家叫我做什么就把什么给做好,“属于典型的‘没有挫折型”’,这一辈子挺顺当的就下来了,确实没什么可炫耀的。一个人一辈子怎么能没有遭遇过挫折呢?高延龄也坦白地说,最痛苦的就是自己的学识、自己的能力不被认可,难道搞应用就不是科学吗?我们纵观高延龄踏实工作的一生,他的一生就是不断证明自己的一生! 其实,正是这朴实的一生,默默承担着多个国家项目的研究,他的学生在国内汽车运用工程专业的各个领域担负着重任,许多人目前正分布在全国各个相关学校做着与高延龄相同的教学工作,延续着汽车运用工程这一专业的辉煌。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总设计师说过,他这一辈子所走的路全是党和国家给安排好了的平坦大道,高延龄对此有认同感。但想当初,一个清华大学学汽车的风华正茂的学生,没有能搞他自己所学的设计、制造,却干上了汽车运用(实际上有的学校当初也叫汽车修造专业,在某种角度上就是以汽车维修等为主要内容),当时年轻的他怎么可能一点想法没有呢?但令人敬佩的是,高延龄却在他当初并不熟悉的领域坚韧地走了下去,开创了一条光明辉煌的大道。 笔者脑子里还清晰地记得高延龄说的一句话,要想一直保持很好的工作状态,一定要不断自我学习、自我创新。他的一番话对我们的汽车维修行业、对我们目前的教育体系永远都是影响深远的。 P2-7 序言 由衷的感慨 接到出版社的委托,为此书写一个前言,顿觉有千言万语要借此表达。书中人物的生活、工作、经历与我的回忆掺杂在一起,在脑海中翻腾、跳跃,可真拿起笔来时却倍感沉重。是啊,多少人为之奋斗的行业,可很少有人为我们写点什么,而今天终于实现了,怎能不让人感到兴奋与沉重呢!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我国汽车维修行业也越来越兴旺发达。一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风云人物,行业楷模。尤其在剧烈变革的年代,不论伟大与平凡。他们的事迹、历程,哪怕是点点滴滴,都为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所敬仰,都应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之这个行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入门前的知识储备与其他行业差距很大,因而汽车维修行业的从业人员一直不被社会所看重。虽然现代汽车维修已进入了高科技时代,汽车工业也已成为支柱产业,汽车已经大量进入家庭,但这种观念的转变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还需要我们为之不懈奋斗。 现代汽车维修已不能与往日的汽车维修相提并论,汽车计算机管理与应用系统早已令中关村的精英们目瞪口呆。我曾经多次讲过,一个优秀的维修人员,不仅仅是一个具有精湛的维修技能的技术人员,他一定还是一个具有广博知识的勤奋思维者。 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尤其需要好人,道德高尚的人,勇于奉献的人,耐得住寂寞、清苦,受得了委屈的人,热爱生活的人,勤奋好学热爱本职工作的人,立志为之奋斗终身的人。 正是为了这一目的,东方天威汽车维修工程师俱乐部与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合作推出“励志”之作,希望对那些准备进入行业或想在这个行业有所作为的年轻人有所启发,坚定他们的信念,并使其为之奋斗,同时感谢与歌颂那些为行业发展默默无闻的奉献,伟大而平凡的人们。 遗憾的是,许许多多优秀的人物,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收集到书中。但我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行业的发展,这种遗憾必将逐步得到弥补。我们期待着那一天。 借此我深深地感谢本书的作者们,他(她)们是:田向荣、母云红、刘应章、赵卫平、赵三明、詹兴旺、顾建存。他们历经磨难,克服种种压力,牺牲休假日,飞赴千里之邀,用他们被感动的真实情感,记录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每当我沉浸在书中人物的故事当中时,感觉他们离我们竟那么近,近的可以听到他们心脏激情的跳动声,近的可以感到他们身体热浪的冲击。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眼神时刻打动着我,震撼着我,并在我脑海中跳跃、闪光、升腾。我真想与他们每个人,重新走一遍曾经的过去,好让我也能够分享他们今天的幸福与成就。 我也要感谢烟台麦特集团、承德腾飞集团、北京汽车维修工程学校等单位和维修行业协会的领导以及行业专家对本书的出版所给予的无私奉献与支持,没有他们的共识与支持本书不可能顺利完成。 沉重之笔已不再沉重,它在飞舞,在描绘那美好的蓝图。朝阳已冉冉升起,为了迎接中国汽车维修行业的腾飞,实现我们共同的梦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奋斗吧! 胡建军 后记 犹言未尽 读着这本书,确是由衷的感慨,而读完后,又深感犹言未尽——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与东方天威汽车维修工程师俱乐部合作编写此书,其创意的初衷就是要把这50多年来在行业中辛勤的吐丝者、执着的奋斗者、事业的拼搏者的群象展现在国人和行业同仁的面前,以励志我们行业的崛起。著书伊始,我们一举荐列了各地的50多名行业精英。但由于种种原因致使最后成书时,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只有二十凡位,确有未能畅尽所想之感。 著书伊始,是2004年初,并拟定次年秋季出版,以赶迎在各大专院校的开学之际,让汽车专业的入学新生能读到这本还有的墨香行业新书。但因组织方面的原因:采编力量的不足,有的篇章几易其稿,一晃就延迟了近两年的时间。这对当初鼓励我们创意的烟台麦特集团、承德腾飞集团、北京汽车维修工程学校及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等单位和有关维修行业协会领导、行业专家的热情支持来说,本书的定稿迟出实属憾事。 再则,回顾当初荐举的50多位行业精英名单,在没有如数采写的诸多人物中,值得一提的是年近花甲至今还工作在汽车维修诊断岗位上、一边搞汽车设计开发、一边又从事汽车维修的我国现代汽车维修技术中“第一位汽车医生”——北京汽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北京腾飞汽车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凯明先生,还有20世纪80年代末期就跨过海峡到内地向广大汽车维修技术人员讲授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台湾迪威公司总经理张珉豪先生,以及年过古稀仍然走遍祖国大地活跃在汽车维修新技术培训一线的长安大学龙凤丝教授。他们从现代汽车维修技术诞生的20世纪80年代末到汽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始终走在行业的前面,为中国现代汽车维修技术的奠基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本书中本应将他们的经历和成就奉献给广大读者,但终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故而,由衷的感叹,真还是犹言未尽! 尽管如此,本书还是呈现在大家面前了。作为励志成才的书籍,《中国汽修人》所展示的三代中国汽修人的奋斗经历,将为我国200多万汽车维修技术及管理人员送去鼓舞和力量。也将为汽车维修职业教育战线上的数十万老师和同学们带来希望和方向。同时,该书的出版也填补了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图书的一项空白。由此,这的确还是一件值得为之欣慰的事情。 今天的汽车维修业,已经成为一个发展中的朝阳行业。随着汽车工业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大量的汽车越来越多地走进中国城乡的众多家庭,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壮大,使百万汽车维修人员已经成为千万汽车安全行驶的医护大军!在一线从事修理工作的队伍中不仅有了技师、高级技师,还拥有一批从事汽车诊断和技术管理工作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在汽车维修职业教育和科研领域还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汽车维修诊断专家和教授。从事这个行业的汽车维修人员,从过去的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到今天源源不断的大批大中专及本科毕业生、研究生相继走进这个行业,使得这个行业的人员素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科教兴国、职教兴业”展示出汽车维修行业无限美好的明天。 如今,汽车维修已从过去的手艺发展成为一门专业技术,从事这个行业已经不再被人们认为是一项既脏又累的粗活,而是诊治汽车疾病、保障汽车健康的医生和护士。近四十年的从业经历,使我亲历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转变。为此,我真是由衷的感慨!目前,“汽车维修工程师”作为一个独立的技术职称系列已经在我国诞生,从20世纪90年代初我提出“时代呼唤汽车医生”的理念,到如今“汽车医生”真正有了自己的“名分”,这又是多么令同行欢欣鼓舞的事情啊! 科技无止境,发展无尽头,伴随电子技术和新兴能源在汽车上的应用,要掌握现代汽车维修技术,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研究新技术,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通过本书的着墨介绍,就是意在给予我们从事汽车维修的同行和即将入行的新兵以启示:为推进行业的发展,热爱汽修、干好本职,钻研技术、刻苦学习、不懈努力、励志成才,人人都为争当优秀汽车医生而努力奋斗吧! 朱 军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