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会唠叨的父母成就孩子的一生
分类
作者 (韩)崔永旼//朴美珍//吴庆文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本《会唠叨的父母成就孩子的一生》集结了很多教育专家的理论和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们的经验,还有孩子们的看法。希望通过这本书可以向那些一直为子女教育问题担心的家长们提供一点帮助,让我们可爱的孩子和家长们共同成长。

书中明确介绍了什么才叫唠叨;父母们一定要懂得的关于唠叨的常识和父母们不太了解的孩子们的特征;根据子女的年龄、性格和性别的不同唠叨法;能够让唠叨变得有用的唠叨技术;不用唠叨也能很好的跟孩子进行沟通的方法等,让你掌握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知识。

内容推荐

这些话你是否每天跟孩子喋喋不休:“还玩游戏,快去看书!”“跟你说了多少次,怎么又打架?”“叫你三遍了,还不来吃饭”。为什么反复很多次也不能有效果?想让孩子听话懂事,你该怎么唠叨?

《会唠叨的父母成就孩子的一生》作者崔永旼集20年教师生涯之经验,独创“唠叨教育法”。只要你掌握了书中的唠叨技巧,就能让你不用喊叫、不用斥责,三言两语,轻轻松松改变孩子的精神面貌,变得乖巧、懂事、爱学习!

在抚养孩子的过程所经历的所有痛苦和困难,大部分都可以在《会唠叨的父母成就孩子的一生》中找到解决办法。

目录

第一章 献给父母二则

 一则

 二则

第二章 什么是唠叨呢

 混淆了关心与唠叨的父母们

 这就是唠叨

 Tip 让孩子感觉不耐烦的唠叨

第三章 父母一定要了解的唠叨常识

 唠叨是孩子最讨厌的教育方式

 父母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唠叨

 分不清唠叨和对话的父母

第四章 父母们不了解的孩子们的特征

 不理解父母的心

 不理解父母的话

 不想被干涉是一种本性

 用黑白的逻辑看待世界

 充满谁也阻挡不了的好奇心

 不断地烦着父母

 非常会看眼色

 有自己的价值观

 不明白为什么会被唠叨

 嫉妒

 不理解抽象语言

 需要时刻被关注

 天生就喜欢弄乱东西

 最喜欢喧闹

 彻底的自我主义者

 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贪婪

 还留有弱肉强食的本能

 害怕被丢弃

 Tip 消除子女好奇心的唠叨

第五章 为了让唠叨起作用,必须做

 智慧型的父母

为了少唠叨,父母们需要持有的心态

记住自己幼年时期的模样

不要对孩子有成见

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

不要威胁孩子

孩子需要的是宽恕

子女教育是最困难的挑战

记住,孩子也有独立的人格

没有哪位母亲天生就是唠叨女王

要丢弃自己在为子女牺牲的想法

不要拿孩子与自已的童年时期作比较

不要逼着孩子做他不喜欢的事情

要认清“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

用正确的方法给孩子打气

不要忽视孩子的感情

允许失败

不要为孩子选择职业道路

相信孩子

 减少唠叨的方法

了解自己是什么类型的父母

要在初期及时纠正子女的错误

需要预先制定好规则

不要养成唠叨的习惯

“不行”使用法

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能力

拒绝孩子的要求时,要讲清理由

要帮助孩子培养自己的特长

父母和孩子的利益发生冲突时,父母需要让步

练习对话的技术

 Tip 这种唠叨让子女变得满口谎言

第六章 根据子女的不同特征,使用不同的唠叨法

 按年龄划分的唠叨法

4岁

幼儿园阶段(5~6岁)

小学一~二年级

小学三~四年级

小学五~六年级

中学生及青少年

 按性格划分的唠叨法

外向的孩子

内向的孩子

 按性别划分的唠叨法

男孩的特征

女孩的特征

 Tip 让孩子努力学习的唠叨法

第七章 唠叨的技术

 唠叨前的要领

回顾自己小时候的经历

唠叨前,抛开批判孩子的想法

选好时机

观察孩子的现状

即时唠叨

吃饭时不要唠叨

人多的地方不唠叨

不要在生气的时候唠叨

当唠叨的对象是团体时,要么简单唠叨,要么不唠叨

唠叨之前,不要试验孩子

首先倾听理由

准确说明唠叨的目的和原因

 唠叨时的要领

尽量简短

唠叨要有主题

主题要明确具体

只针对当前的问题

不要作比较

不要反复

只针对孩子的行为

不要针对孩子的性格缺陷

一次性解决

如果孩子认识到错误,就别再唠叨

维持一贯性

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慎重选择唠叨的语气

用第一人称做主语

禁止使用否定语

不要攻击外貌缺点

控制情绪

幽默一下吧

不要说断定、嘲笑、夸张的话

不要间接地说

唠叨时不要被孩子摆布

不要在称赞中隐藏唠叨

 结束唠叨的要领

不要以诅咒收尾

提出应对方案

不要强迫孩子做约定

如果因为误会而唠叨,一定要道歉

 Tip 不要让孩子变成凡事都找借口的人

第八章 不唠叨也能与孩子顺畅

 沟通的方法

 利用信件或留言板

 使用模拟道具

 让孩子学会妥协

 利用提案的方法

 利用询问意见的方法

 胡乱猜疑,只会失去孩子对父母的信任

 积极利用身体语言

 强调心理和感情

 换换语气

 调节自己的情绪

 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

 每天称赞孩子一次以上

 学会倾听

 Tip 孩子打架后你该怎么唠叨

后记

致读完这本书的父母们

试读章节

1.“哎哟!你这孩子怎么到现在还没提起精神啊。你现在干什么呢?又在玩电脑游戏吗?你到底打算以后长大了干什么呀,就靠电脑游戏活呀。光玩这些游戏能给你带来什么好处?电脑比你亲妈还亲呢!以后你就跟电脑过吧,让它给你做饭、洗衣服。光玩游戏能考上大学吗,不上学你吃什么……”

2.“今天没有去学校,你上哪儿去了?你这是要干什么呀!爸爸妈妈辛辛苦苦赚钱,自己一分钱都舍不得花,全攒起来供你上学,你倒好,一点也不让人省心,有什么比上学更重要的?还逃课!你看看人家隔壁的奇雄又拿奖学金了。我有哪一点做得比奇雄的妈妈差?是没给你买书还是没给你买玩具?你要什么我给你什么,你倒好,连个奖状都没拿回来过!你有人家奇雄的一半我就烧高香了!下次要再敢逃课,你就自己看着办吧。”

3.“还上哪儿去?从学校回来,还不赶紧洗洗踏踏实实再学会儿。现在是可以悠闲地出去玩的时候吗?看哪儿呢,看着我好好听着!你以为我愿意说这些话啊?还不是为了你。学习又不是为了我。学好了,考上大学,将来还不是你自己享福,我能借上你什么光?就你傻,你以为那些天天跟你一块混的朋友们都跟你似的这么松懈吗,你知道人家回家怎么努力吗?人家一有工夫就上补习班,就你一个人不懂事,整天出去玩。你要是不学习,以后后悔就晚了。学习是有时间段的。要是你从小学开始就落后,那以后就再也赶不上去了。等你考上大学爱怎么玩就怎么玩。所以现在赶紧学习,别出去了,赶紧进屋看书去……”

上面的三段话想必有很多家长都或多或少地说过,其实他们要表达的·意思只是下面这三句话而已。

1.“不要再玩电脑游戏了。”

2.“不要逃课。”

3.“努力学习。”

对于有子女的家庭来说,这些话实在太常听到了。但是为什么一句就可以概括的意思,父母们却说得如此冗长呢?当孩子听着自己的父母说这些话的时候,他们会想些什么呢?

“啊,是我做错了。说得有理,要铭记于心,以后要按照爸爸妈妈所说的认真做。”

他们会这么想吗?

其实不用我说您也知道,听到那些话后,孩子们一点都不会觉得是自己做错了。反而只会抓住家长话语中的漏洞,觉得他们说的毫无道理。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是很正常的现象,要是孩子不产生反抗的心理,他或者是过早成熟的小大人或者是完全没有自己想法的孩子。

那么为什么父母们会完全不顾教育效果如何,以这种方式每天都进行唠叨呢?

“为了要强调自己的意思!”

“就说一两遍的话,孩子们根本记不住!”

“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不知不觉就说出口了!”

这就是父母们唠叨的理由。这些理由也并不是全然不可理解的,父母们的唠叨会这么冗长;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有效的唠叨方法”。

那么到底什么是“唠叨”呢?

这还真的很难具体定义。一般来说“唠叨”是“1.说一些琐碎的没必要的话或事情;2.过分的指责和干涉。”

但是问题就出在“没必要的话”和“琐碎的话”等的判断标准都是主观的。很难判断什么是没有必要的话,什么是琐碎的话。家长认为自己说的全是有用的。

咱们来分析分析上面举例的唠叨1,2,3中的话。简单说那是一些为了孩子好而说的“没有必要的话”。父母的目的明明是为孩子好,说的话也句句在理,但是到了孩子的耳朵里就成了“没有必要的话”。

对于“过分的指责和干涉”的意思是如此。因为没有衡量“过分”的标准。而且所谓的“指责和干涉”是身为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尽的义务和享受的权利。但是以这种方式进行的教育通常会使孩子们感到很厌烦。未必能达到教育的目的,甚至还会产生反效果。

要用一句话概括“唠叨”实在很难。可以试着解释一下。

唠叨可以理解为“虽然说话的人可以用一两句话来表达意思,但是因为说话人的感情、要求程度及说话习惯导致其变得冗长、反复”。

在我看来,以子女教育为目的的行为中,唠叨是除暴力、体罚以外的另一项导致被教育者痛苦的教育方式。“唠叨”包含了谩骂,胁迫,威胁,高喊,喧嚷,指责,批评,责备,劝告,忠告,教训等。比这些强度稍弱的话语,加上父母们的诉苦、出气、习惯等情绪话语,也可以称之为唠叨。

唠叨就是这么常见而又难以定义。父母最常做的事就是唠叨,很多孩子最讨厌的事就是听父母的唠叨。P10-12

序言

本书的阅读方法

无论你是否意识到,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会开始喜欢教导别人,参与别人的生活。所以成年人话多、唠叨也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您可能也没意识到,儿童或青少年们对这个世界还充满新奇,他们向往去探索新世界,发现自己未知的事物,因此,他们讨厌听到反复的话,他们需要自己的独立思考,反感别人的指导。由于成年人与未成年人本质上的反差,造成矛盾也就不可避免。在这本书里详细描述了父母们喜欢说的唠叨,和孩子们厌烦的唠叨,通过分析,告诉大家解决矛盾的方法。

这本书上的内容都是一些可以马上适用在自己孩子身上的方法。而且方法都很简单,很容易。能够掌握这本书介绍的所有正确唠叨的方法固然好,在遇到相应的问题时,一一对应解决。不过对于工作繁忙的家长来说,记住一本书的内容可没那么容易。

也不必把这本书仔细研读,总结重点抄录在笔记本上,或像小学生一样每日研读三两遍。用轻松的心情闲暇时读上一两遍,你会发现这些问题自己或多或少都遇见过。在不知不觉中,你就会记起其内容。之所以方便记忆,易于应用,是因为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家长们会记起自己的童年,那时候可能并没有提倡过什么教育方法之类的问题。你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也曾在心底默默想过希望父母怎么对待自己,以及将来会怎样对待自己的小孩,只是在成长以后全被忘却了。重新回忆起自己儿时的感觉,学会 了解孩子的想法,在书中发现现实中对应的问题,按照书中的方法试试。你就会马上看到孩子们的惊奇的表情,他们肯定会想着:“咦,我们妈妈(爸爸)变得跟以前不同了。”

阅读本书的时候,不用按照顺序。我们试图在内容的构造上,让您一目了然地找到需要的内容,及时阅读,及时解决问题。亲子问题不仅存在于父母与儿童及青少年之间,大学生们与家长的交流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们在这本书里都会涉及。真的希望能帮助您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让咱们的孩子都能快乐成长,成为社会的栋梁。

先在这里向大家做个预告性的总结,少唠叨孩子,也能正确指比起过分强调他们的缺点来,关注他们的优点及所做的正确的事,给予称赞,能让孩子更好成长。无论是古方还是新法,称赞都是教育孩子最有效、最正确的方法。

2009年新年

后记

1.如果想让子女优秀地成长,父母就要学习

现在有很多家庭只有夫妻二人与孩子组成的,家庭成员最多不会超过四名。虽然现在这种小家庭越来越多,但是以前大部分是大家庭。事实上,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大部分国家都是以大家族制度为主。因为从政治、经济的构造上,需要这种制度。

大家族制度对子女教育也有很多的好处。例如在教育方面,可以自然地把上一辈的子女教育方式,延续到下一辈。也就是说孩子能在和很多的兄弟姐妹或亲戚一起生活的过程中,自然地掌握社会知识,而且还学习了子女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智慧。因为孩子长大要照看比自己年纪小的弟弟,所以在自己长大的过程中,就已经开始练习抚养孩子。在大家族制度中根本不需要特地学习子女教育的方法。

而且在大家族制度下,对于子女的行为和问题,会有很多大人在多方面进行观察。许多的亲戚都是指导者,也是监督人。当然大家族中也有身份排序,强行要求服从,认为团体比个人更重要等许多不好的地方。

但是在如今的小家庭制度中,失去了那些原本可以自然习得教育方式的机会。由于小家庭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所以在大家族中可以轻易学会的知识,在如今看来就变得不可能了。

问题不是这些长在小家庭中的孩子,而是他们长大后,组建家庭,成了父母的时候,在教育子女的时候无从下手。这些独生子女为人父母后,在教育自己的孩子过程中面临很大的挑战。

不懂这些情况的一些老年人会说:“现在抚养一个孩子真是很简单。不像以前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看到现在很多的年轻父母都抱怨一个孩子也很难养,我真是不知道说什么好。又不像以前一样让他们抚养五六个,顶多就一两个,有什么累的。都是因为享受惯了。”

其实这些人太不了解现在的时代了。现在不是光靠食物和衣服就可以抚养孩子的时代。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代沟,比公寓还要窄的小公园,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要从竞争中取胜才能生存的社会环境等,都让抚养子女的事情比以前困难好几倍。

但是即使这样也要抚养孩子。而且抚养得要“好”。那应该怎么做呢?

如果你经济宽裕的话,可以聘请一位教育专家来指导抚养孩子。也有家长把孩子交给经验丰富的婆婆或者娘家。但是有多少人能聘请得起教育专家?又有多少父母愿意把孩子托付给别人抚养?

所以为了要养育出优秀的孩子,父母应该学习。要多读几本关于子女教育的书籍。那一定会从中受益。而且那些帮助是用钱无法买到的。

在抚养孩子的过程所经历的所有痛苦和困难,大部分都可以在书中找到解决办法。

2.阅读子女教育书籍的方法

关于子女教育的书有很多。那么应该依据什么来选书?又应该读多少书呢?

值得庆幸的是,子女的教育方法不是尖端科技,不会突然在某一天有新的发现,只是在流传下来的基本方式上,配合时代和文化的不同,进行略微的变形。因此你不需要读太多的书就可以掌握正确的方法。

以前各个国家的宗教和文化传统等价值观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不论中国、韩国,还是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在价值观上不会有特别大的差异。

在读子女教育的书时,也会碰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内容不符合实际。

“不要打孩子,不要生气,用温柔的语气对待,即使调皮,也要有耐心”等等,只要抚养过孩子的父母都知道,这是多么的理想主义。实际过程中很难按照书上所说的做。即使不想生气,不想打孩子,孩子也会“逼”着你这么做。有时候真想好好教训孩子一顿,但是转过身来又会喜欢得爱不释手。

由于这些原因,很多父母在看完一两本书后,就不再读了。他们觉得书和现实很不相同。但其实,读书并不是让家长们一味地照搬照抄。

所有教育类书籍都只是告诉读者一些基本的知识,这与一般的书籍和专业学术书或者论文不同。这类书籍一开始就不是“适合性”的而是“已成”的产品。和已经量好尺寸来定做衣服是一个意思。这种衣服为了要合身,在臂长、身长等方面要进行修改。子女教育书籍也是一样的。

孩子们都各不相同。世界上不存在一模一样的孩子。所以不要把书上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家使用。父母应该付出更多努力,找出适合于自己的方法。

只要读完三四本关于子女教育的书籍,你就会自然掌握其中的方法,也可以灵活运用这些方法。这时教育起孩子来就不会觉得无从下手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5:5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