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书法史话/中华文明史话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书法篆刻
作者 闫玲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最早的汉字是什么?“小篆鼻祖”是谁?魏晋南北朝的书法艺术有着怎样的辉煌成就?唐草三杰是哪三位书法家?中国书法经历了哪些兴衰沉浮?《书法史话》带您走过中国书法的历史甬道,去回顾、感悟、欣赏中华民族最古老的艺术。

内容推荐

《书法史话》介绍了汉字从最初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到大篆、小篆、隶书,继而演变出楷书、行书、草书的漫长发展历程。《书法史话》图文结合,叙述历史详尽通俗,将书法这种中华民族最古老的艺术的起源、发展、兴盛完整的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目录

引言

一、朦胧、神秘、奇特——先秦书法

 1.刀刻尖细的甲骨文

 2.坚硬粗圆的金文

 3.“书法第一法则”石鼓文

二、严谨规范,典雅秀丽——秦汉书法

 1.“小篆鼻祖”李斯

 2.天然的秦汉简帛文

 3.汉隶与蔡邕

三、在激荡和苦难中绽放——魏晋南北朝书法

 1.书法革新家锺繇

 2.“书圣”王羲之

 3.风格迥异的“北碑”

四、博大清新,辉煌灿烂——隋唐书法

 1.智永与隋代书法

 2.影响深远的初唐四家

 3.浪漫豪迈的唐草三杰

 4.颜筋柳骨各领风骚

五、浩淼长洵,缓缓流淌——宋元书法

 1.尚意书风与“宋四家”

 2.千姿百态的南宋书法

 3.一代书家赵孟炬

六、在批判与扬弃中兴起——明清书法

 1.吴门派和华亭派

 2.反流俗思潮与徐渭

 3.直破前人的傅山、金农和郑板桥

 4.“书道中兴”与碑学诸家

结束浯

附录(中国历史年代表)

试读章节

一 朦胧、神秘、奇特——先秦书法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文化的刻画符号和西安半坡村遗址的刻画符号应该算是最早的书法遗迹。由此直到殷商的甲骨文出现,其问汉字的材料非常少,而传说中夏禹时期的一本书虽有拓本流传,但真伪难辨。因此,真正的中国汉字书法历史,只能从殷商开始。

中国书法是在汉字发展到成熟阶段时产生的。商、西周的文字已具有用笔、结体和章法等书法艺术所必备的三个方面要素,书法在这时已初步形成。商、西周时期的书法主要有甲骨文和金文。

著名的石鼓文制作年代,仍有很多争议,现在一般倾向于是战国时期。它是秦国的石刻文字,内容主要是歌颂田园之美和游猎之盛的四言诗,分别刻在10个鼓形碣石上。石鼓文的字体被认为是属于籀文,是周代金文向秦代小篆过渡的形体。

先秦时代,文字从应用性走向艺术性。这时的书法与文字的变革紧密联系着,它从稚拙渐趋完美,从而奠定了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特殊地位。

1.刀刻尖细的甲骨文

清朝末年,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小屯村一带的农民在翻耕土地时,经常翻出一些有字或无字的甲骨片来。1899年,王懿荣首先发现那些甲骨片上所刻文字的价值,开始广为搜求。1903年刘鄂把自己收藏的甲骨片汇拓出版,公诸于世,名为《铁云藏龟》。在书的自序中,他第一次明确指出甲骨片上所刻的文字是“殷代人的刀笔文字”。

这种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用于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就是甲骨文,是巫师加工整理过的古汉字。它记载了从盘庚迁殷到商朝灭亡的273年间的档案资料。

甲骨文作为最早的系统文字,已有5 000多个单字。这些单字,无论是造型还是字义都已比较固定。后代的“六书”之说,如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在这些字的形成和使用中几乎全部齐备。同时,还有较为系统的语法,所以可以流畅、准确地表达语气和思想。

此外,甲骨文的图画色彩还相当浓重,“六书”中象形所占的比重最多,而且这些象形字的笔画繁复,还明显地带着从原始绘画脱胎而来的痕迹,但这些文字却不同于绘画的含义。

从思维上讲,甲骨文有着具体和概括的本质不同,如“虎”,在甲骨文中还刻的有首有尾像一条虎,但却不是真正的虎了,而是所有虎类的一个代号、一个抽象的用于区别其他事物的符号。而后,人们通过这些符号就可以组合出更广泛的内容,可以脱离个体的事物来谈论一般的道理和表达思想。

甲骨文大多刻在兽甲骨上,其主要功能是占卜。虽然这是原始幼稚的巫事活动,但却孕育出了这一史学文明和文字,促成了书法这门艺术的萌芽与滥觞。它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活动天地,成为书法——契刻文字的线的表现。

从广义上讲,中国古典美术总体上始终注重线条的作用,而书法本身是靠线条、形体、结构来体现气质、品格、情感境界的。甲骨文就是由一条条的线组成的,它作为最早的刻画文字,就实践的观念而言,它不是一种自觉的书法艺术,但却具备了笔法、字法、章法等书法艺术的形式要素,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书法艺术。随着契刻的发展,其慢慢地成为书者注意的对象,并进入观察者的视野。这就为后人借此表达感情和描绘意境,并将书写最终发展成一门艺术奠定了基础。因此,在不自觉中,殷商时代的书写已在龟甲骨上留下了第一批独具特色的契刻书法作品,其笔形艺术特色对今人书法创作仍有很大影响。

甲骨文的书法风格很多,有奇肆、劲峭、雄浑、秀婉、端整、豪放、朴拙、苍润、流美等。风格之所以各不相同,是因为作为早期的书写文字,材料、工具这些物质因素对于书法风格有着相当大的决定作用。首先,从出土的甲骨文片上看,这些文字最终是刻在坚硬的龟甲骨上的,是中国文字篆书中最早的类型。与其他书体相比,甲骨文直线、横线所占的比重大,中间有不少斜曲之线,同时刀刻的线条大多纤细、劲峭、起笔落笔也是尖头尖尾的,也有粗厚、雄劲的。因此,出现了瘦硬挺拔的细笔道甲骨文和厚重雄伟的粗笔道甲骨文。其次,就字体结构而言,当时的文字依赖于自然所形成的姿态、体式或大小,所以无论是同一个字还是不同的字,往往大小参差,长短不一,宽窄随意,疏密兼有。但由于字的本身是对事物的一种影射,所以它以天然具有均衡、对称、协调等合乎美的规律的造型特点,给了人们不同的感受,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然而,甲骨文书法的各种风格又存在着明显的共性。在笔画上,大多平直利落,朴实纯正;结体以方折为主,反映了那种质朴的特征;章法上强调对称。就一个字的形体来说,虽然变化多端,但都是以对称方法构成,有些字太繁,删减笔画时,以维持字形的对称感。而且,就行款来说,也十分讲究对称,其形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刻在龟甲骨的左右边缘上,两边皆从外向里刻,另一种是从龟腹甲的中锋向两边刻。这些书刻形式成双成对,对称感极强。

由于当时正处于文明的幼化时期,自然之于人们的第一感觉便是对称,宇宙自然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阴阳、虚实、反正等,这种对称给人以和谐、平静的感觉。如果说,艺术是可以反映人们思想或追求的,那么对于迁徙之苦的殷商人来说,对称是最好的心态和追求。所以对称成为当时最高的艺术境界。即使是现在,我们也同样在追求着对称所达到的那种极致。与后来字体书风相比,甲骨文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结体繁复,字形带有较重的象形意味,不利于书写;二是线条没有装饰,仅以线条的律动来表现真情实感,极其朴素自然。也就是说,甲骨文的笔法、字体、构造、整体感觉是有力、随意、错落、朴素、稚拙,让自己的感情随着单纯的线条一起律动,尽管没有后世书法的圆熟、优美、俊逸,但其中所蕴涵的探索之昧、稚拙之美,影响了数千年的书法追求,这是任何成熟时期的书法所不能替代的。

2.坚硬粗圆的金文

如果说夏代的铸金九鼎还只是靠传说和推断,那么殷商时代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已经过大量考古挖掘,一件件、一尊尊,清晰而实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殷商时,青铜器的数量之大,品种之多,分布地域之广,冶铸技术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所以很多史学家将以殷商为中心的时代称为“青铜时代”。故青铜器可以作为这个时期生产力最高水平的一个标志,而以现代人的眼光看,青铜艺术也是审美文化的鲜明代表。

青铜器是用铜锡合金铸成的器物,在这些器物上面,不仅有纹饰图案,而且还刻有许多铭刻文字,学术界称为“金文”,或者称为“钟鼎文”、“铭文”。据统计,青铜器上的金文在几十字以上的不下六七百篇,洋洋洒洒,堪称宏伟巨制。但今天所见的最早铸有文字的铜器,是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商中叶二里冈文化时期的一件铜鬲,上面只铭刻一个“亘”字,据考察,这个字应当是器物制作人或接受者的族氏名号。

金文是今天所能见到的周代特别是西周文字及书法的“绝对”源头。这是由铜铸的传世久远决定的。而当时的周人似乎已经意识到这一点,金文最后一句“子子孙孙万年永用”、“子子孙孙永远宝用”就是很好的证明。应该承认,这些书法和文字,就当时而言,也只是为了实用性,而非艺术性,这与殷时的甲骨文并无二致,但其内容偏向与甲骨文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整个铜器金文的鼎盛时期,金文都是铭刻在器物内层和内腹壁上的。尽管如此,金文还是集中体现了造字及字形结构在周代的发展及其变化,反映了周人所特有的书写风格和刻意对线型美的追求。所以,对于今人来说,金文依然具有独特的历史美。  P3-10

序言

我不是一个科班出身的历史学工作者,基础的中国历史知识,几乎全部得自自学。所谓“自学”,也就是自己摸索着读书。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篇幅简短的历史知识小丛书,给我提供过非常重要的帮助,是引领我步入中华文明殿堂的有益向导。按照我所经历的切身感受,像这样简明扼要的小书,对于青少年和其他普通读者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应当会有更大的帮助。现在摆在读者面前的这套《中华文明史话》彩图普及丛书,就是这样一部中国历史知识系列专题读本。

编撰这样的历史知识介绍性书籍,首先是要保证知识的准确性。这一点说起来简单,要想做好却很不容易。从本质上来讲,这是由于历史本身的复杂性和认识历史的困难性所造成的,根本无法做到尽善尽美;用通俗的形式来表述,尤为困难。好在读者都能够清楚理解,它只是引领你入门的路标,中华文明无尽的深邃内涵,还有待你自己去慢慢一一领略。

这套《中华文明史话》彩图普及丛书,在首先注重知识准确性的基础上,编撰者还力求

使文字叙述生动、规范,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内容则注重富有情趣,具有灵动的时代色彩,希望能够集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时代性于一体;选题则努力契合社会公众所关注的问题;同时选配较多图片,彩色印刷,帮助读者更为真切地贴近历史。

生活在物质文化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而来学习久已逝去的历史知识,经常会有人提出为什么要读这些书籍的问题。中国古代士大夫对历史知识价值的阐释,是“以史为鉴”,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处理政务时借鉴历史的经验。历史知识这一功能,直到今天,依然存在,但并不是与每一个人都有直接的关系。对于大多数社会普通民众,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朋友来说,我想,历史知识虽然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衣服穿,但却是人类精神不可或缺的基本营养要素。读史会使人们的头脑更为健全,智慧更为发达,情操更为高洁,趣味也更为丰富。

2009年4月4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22:5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