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尚书全集/国学经典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海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尚书全集/国学经典》编著者陈才俊。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人事迹著作的汇编,《尚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已经萌芽。总观《尚书》诸篇,其结构已经较为完整,谋篇布局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勃兴,便可以看作是对《尚书》散文技巧的继承和发展。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主要记录的是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本书对之进行了翻译和整理。

内容推荐

《尚书全集/国学经典》编著者陈才俊。

《尚书全集/国学经典》内容提要:自西汉以来,《尚书》一直被历代帝王将相视为经时济世的哲学经典,它既是历代帝王们的枕边书,又是历代贵族子弟及士大夫的必修课。

就文学性而言,《尚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已经萌芽。总观《尚书》诸篇,其结构已经较为完整,谋篇布局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勃兴,便可以看作是对《尚书》散文技巧的继承和发展。

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奏章,都明显地受《尚书》文风、文字的影响。南朝梁学者刘勰在其大作《文心雕龙》中,论述诏策、檄文、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文体时,也都溯源到《尚书》。这便是该书的魅力之所在。

目录

虞书

尧典第一

舜典第二

大禹谟第三

皋陶漠第四

益稷第五

夏书

禹贡第一

甘誓第二

五子之歌第三

胤征第四

帝告厘沃第五

汤征第六

汝鸠汝方第七

商书

汤誓第一

仲虺之诰第二

汤诰第三

伊训第四

太甲上第五

太甲中第六

太甲下第七

成有一德第八

盘庚上第九

盘庚中第十

盘庚下第十一

说命上第十二

说命中第十三

说命下第十四

高宗肜日第十五

西伯戡黎第十六

微子第十七

沃丁第十八

成义第十九

伊陟原命第二十

仲丁第二十一

河□甲第二十二

祖乙第二十三

周书

泰誓上第一

泰誓中第二

泰誓下第三

牧誓第四

武成第五

洪范第六

旅獒第七

金滕第八

大诰第九

微子之命第十

康诰第十一

酒诰第十二

梓材第十三

召诰第十四

洛诰第十五

多士第十六

无逸第十七

君□第十八

蔡仲之命第十九

多方第二十

立政第二十一

周官第二十二

君陈第二十三

顾命第二十四

康王之诰第二十五

毕命第二十六

君牙第二十七/276

同命第二十八

吕刑第二十九

文侯之命第三十

费誓第三十一

秦誓第三十二

试读章节

尧是古代传说中的贤明帝王。为帝王歌功颂德,是作为臣子的史官责无旁贷的责任,因为古代书写历史的人是官员,而不是学者,因此他们必须站在皇权的立场上来书写。史官的价值主要在为统治者树碑立传,供后来的统治者学习借鉴,以便把优良的传统发扬光大。这种做法一直为后世沿袭,几乎无人能脱出这个框框。这样一来,历史就成为成功者的传记。

虽然我们无法得知帝尧的长相如何,习惯、个性、个人生活如何,但我们明确地知道他英明伟大,功高德重,受万民拥戴。所以我们不由得庆幸自己是炎黄子孙。

远在原始部落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有了划分春夏秋冬四时和周年的历法,通过对天体运行的变化和地上物候变化的仔细观察来确定时令。我们现在可以想象这件事对人类进步文明的巨大价值和意义。这标志着人们有了比较深刻的时间迁移感,同时也初步有了空间方位感。空间意识的产生,有利于对时间流动的划分、确认和记录,对方位变化的辨认,在人们生存的层面上,时间和空间的确立有助于人们迁徙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商业贸易等物质生产活动。在精神的层面上,空间感使人确认人自身在天地万物间的位置,体验人在天地间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尧帝制定历法的情况看,对自然现象的仔细观察和对自然变化规律的准确把握,是第一位的。这个立足点带来的结果是对自然的重视、崇敬和顺从,把人的存在纳入自然的轨道,使人的生产、生活、思维合乎自然法则,也使人们顺应自然的循环,以便更好的生活。

我们的民族崇尚自然的传统,大概就始于尧帝的时代。崇尚自然的意识,集中体现于“敬天”的观念上。“天”是万物的主宰,它既是神灵意志的体现,又是自然法则的体现;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必须敬重上天,服从上天。帝王是上天派到人间的领袖,他以上天赋予的绝对权力来统治人世间,因此被称为“天子”。冒犯天子,就是冒犯天神、自然法则,罪该万死。

把天、自然、神灵、权力、特权和专制结合起来,也算是民族传统之一,即把自然涂上权力意志的色彩,敬重、顺从自然,也就是敬重、顺从权力。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便在敬天、顺应自然、服从权力。这也是儒家要把《书》作为经典的原因之一。古往今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贤才才是最珍贵的财富,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深谙其意,兼听忠臣之言,再加上自己的观察,来任用贤能,使其能够为国尽力,使人民安居乐业,政令统一。

对贤明的君王来说,挑选接班人是头等大事,它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尧帝作了七十年帝王,功德广布,百姓富足,安居乐业,天下大治,无奈岁月不饶人,总有老去的一天,需要慎重地把权力交给下一代。值得庆幸的是,在尧帝的时代还没有皇帝江山不外传的世袭制,可以把权力交给家族以外的任何人。这种移交权力的做法,在古代叫做“禅让”。并且,把权力交给谁,可以由各方氏族首领参与讨论,提出建议,推荐人选。这就很有点民主色彩了。

移交权力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且不说众多争权夺利的复杂问题,但就享受够了尊严、顺从、声名、功绩、荣华富贵等等的心态来说,需要有巨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可能在尧帝的时代这是不成问题的,即使从最高职位上退下来,依然会受到崇敬,不会失去得太多,更不会人走茶凉,毕竟那时世风还很淳朴。

权力诱惑力实在太大了,这大概是后世的帝王们即使上了黄泉路也不愿交出权力的重要心理原因吧。于是,后来有了世袭制。天下是朕的天下,也是朕儿子孙子的天下,接班人早已由制度规定好了,用不着挑选,也不容外人讨论、提意见。正是因为这种世袭制,帝王的子嗣不管才能如何,品行如何都有可能继承祖业,也酿成了不少的悲剧,为争帝位不惜手足相残,更有甚者弑父夺位。

P7-P8

序言

上下五千年悠久而漫长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独具魅力且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无数古圣先贤、风流人物、仁人志士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索、探求与总结,而且一路下来,薪火相传,因时损益。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凝结,更是我们道德规范、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的集中再现。干百年来,中华文化融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铸成了我们民族的品格,书写了辉煌灿烂的历史。中华文化与西方世界的文明并峙鼎立,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凡此,我们称之日“国学”,其目的在于与非中华文化相区分。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其重要一点是,源于由国学而产生的民族向心力和人文精神。可以说,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主要原因之一乃是因为其有异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

概而言之,国学包括经史子集、十家九流。它以先秦经典及诸子之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观其构成,足见国学之广博与深厚。可以这么说,国学是华夏文明之根,炎黄儿女之魂。

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国家,可能会成为一个大国甚至富国,但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强国;也许它会强盛一时,但绝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而一个国家若想健康持续发展,则必然有其凝聚民众的国民精神,且这种国民精神也必然是在自身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本国人民创造形成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巨龙的跃起腾飞,离不开国学的滋养。从小处而言,继承与发扬国学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同样举足轻重,迫在眉睫。国学之用,在于“无用”之“大用”。一个人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他的思维方式,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成熟亦决非先天注定,它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形成的。国学作为涵盖经、史、子、集的庞大知识思想体系,恰好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氛围、一个平台。潜心于国学的学习,人们就会发现其蕴含的无法穷尽的智慧,并从中领略到恒久的治世之道与管理之智,也可以体悟到超脱的人生哲学与立身之术。在现今社会,崇尚国学,学习国学,更是提高个人道德水准和建构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国学热正在我们身边悄然兴起,令人欣慰。更可喜的是,很多家长开始对孩子进行国学启蒙教育,希望孩子奠定扎实的国学根基,以此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欣喜之余,我们同时也对中国现今的文化断层现象充满了担忧。从“国学热”这个词汇本身也能看出,正是因为一定时期国学教育的缺失,才会有国学热潮的再现。我们注意到,现今的青少年对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鹜时却不知道屈原、司马迁为何许人;新世纪的大学生能考出令人咋舌的托福高分,但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这些现象一再折射出一个信号:我们社会人群的国学知识十分匮乏。在西方大搞强势文化和学术壁垒的同时,国人偏离自己的民族文化越来越远。弘扬经典国学教育,重拾中华传统文化,已迫在眉睫。

本套“国学经典”丛书的问世,也正是为弘扬国学传统文化而添砖加瓦并略尽绵薄之力。本人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从事中国文化史籍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有年,对国学文化及国学教育亦可谓体悟深刻。为了完成此丛书,我们从搜集整理到评点注译,历时数载,花费了一定的心血。这套丛书集传统文化于一体,涵盖了读者应知必知的国学经典。更重要的是,丛书尽量把艰难晦涩的传统文化予以通俗化、现实化的演绎,并以大量精彩案例解析深刻的文化内核,力图使国学的现实意义更易彰显,使读者阅读起来能轻松愉悦和饶有趣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7: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