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备提水桶去了湖边,出家往南三十来米是一片宽阔的湖面,湖面东西长,外形像一个大大的红薯,四周由桑树林环抱。湖的东南方向有一条小河,这个湖的形成来源于此。顺河往南约八百米,靠西岸边上有一座黄帝祠,牌匾上面“黄帝祠”三个字就是姜子牙的手笔。整个湖的南岸有一块开阔草地,由南岸向湖内延伸一座有七八米长的栈桥,栈桥上有一个小凉亭,名叫子牙台。这是姜太公定都临淄时,在黄帝祠祭奠完后到湖边小憩垂钓的地方。姜太公喜好垂钓,钓鱼是假,赏鱼是真,他喜欢在这种安静的环境里思考国家事务。齐国人为了纪念姜子牙在此垂钓,齐胡公(姜静)在姜子牙垂钓的地方建了一座子牙台。后来齐桓公让能工巧匠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修建了一个凉亭,“子牙台”三个字是齐桓公的手笔。沿湖西岸有一条弯弯曲曲的马路,紧挨着马路西面有铁匠铺、桑甜湖酒楼。酒楼后面有一个桑甜湖酒作坊,齐备是酿酒作坊里的酿酒师。桑甜湖的水质甜美,酿制出来的酒,酒香纯正,远近闻名,南来北往的过路客商都喜欢在这里打尖住店,也有的路人是为桑甜湖酒慕名而来。酒作坊酿制出来的桑甜湖酒,逐渐就成了临淄宫内的专用酒。旁边有几十家零零落落破旧矮小的茅庐草舍。
在湖的西北角有一家客栈,名叫黄桑店。黄桑店和它旁边的那些破旧的原始民宅相比,显得格外气派,红墙绿瓦掩映在翠柏绿树丛中。黄桑店坐北朝南是本地最显眼的门户,门楼高大,厚重的红油漆大门,门扇上安有兽环。六级青条石台阶,台阶上蹲坐一对石雕望天吼,威风凛凛,门口上方高悬一块很大的牌匾,上书“黄桑店”三个黄金大字,笔体庄重,苍劲有力。黄桑店是取了黄帝祠和本地桑甜湖各前一个字而得名。门前宽敞,有上马石、下马石,还立着几柱拴马桩。门口两侧有几棵高大的松柏树,进大门迎面墙上书四个大字“接福迎祥”,八尺多高的围墙内有五套跨院,南北排列,前三套跨院是客房,供达官贵族和国外使臣以及外商居住。第四套跨院最大,这是专门供齐国国君来黄帝祠祭拜时,在黄桑店下榻休息的行宫,这里设有一个蹴鞠场,供观赏蹴鞠表演娱乐的场地。最北的那一套跨院是黄桑店的主人黄烁的家人居住。黄烁原是桓公台的军营教官,父母亡故,黄烁离开军营回到桑甜湖,承袭父业执掌起黄桑店的事务。黄烁膝下有两儿一女,小儿子在战场上为齐国捐躯,大儿子黄严在周襄王身边做文官,小女叫瑞雪,芳龄十五,长得美貌,如花似玉,秉性刚强,能识文断字,还能在白缎子扇面上绣得一手好的针线活,平时喜爱骑马打猎。黄烁把女儿视为掌上明珠,爱如珍宝。整个黄桑店院内楼堂瓦舍,前出廊后出厦,齐脊飞檐,雕梁画栋。窗户上有红漆描画的木桶,既古朴又典雅。院内布局齐整,青条石铺的甬道,石栏台阶曲折漫转,两侧栽种了奇花异草。整个黄桑店东西两侧有两个大跨院,各有东西门口,供住店的客户、马车出入使用。两个大跨院内的北面是牲口棚,南面是百姓住店客房。自从齐桓公做了齐国国君,他在管仲的辅政下国富民安,相国管仲为搞活齐国进口商贸关系,鼓励跨国经商,繁荣齐国经济,就在桑甜湖西北角上破土动工兴建成这座庞大的黄桑店。
齐备打上水正要转身,忽听远处有马嘶的声音,看见西南方向的路上有两辆马车停在那里。车旁有五个人在说着什么,他朦朦胧胧认出两个男人,其中一位是本地泼皮赖狗,另一位是重塘织布坊坊主魏克剑的少爷魏炎,他身后的两名男子是他的家奴。魏炎长了一对弯弯的眉毛,一双小眼睛,鹰钩鼻子,薄片嘴,两耳无轮,高绾发髻,长有几根短胡须,身穿红缎长袍,腰系绿丝绦,肋下挎宝剑,脚蹬一双牛皮薄底短勒快靴。此人生性狂傲,阴险毒辣,他有一身好武艺,自称天下无敌,人送绰号采花贼。魏炎得知临淄的舅父竖刁等几位大臣密谋叛乱得手,另立新君无诡登基坐殿,高兴得不得了。他事先让舅父竖刁无论如何要把公子元全家老小斩草除根,唯独不能杀的一个人那就是公子元的夫人萧桐,一定把这个美貌无比的女人抢到手送给自己。魏炎挂念此事,兴冲冲地赶到临淄,没想到公子元携全家逃离了都城,萧桐和儿子溺水身亡,心情郁闷的他路过桑甜湖,正巧遇上赖狗,他把荡妇装人引荐给魏炎。魏炎看到装人插满鲜花的头和那张涂了脂粉的脸,微微一笑,心说:我要把心烦的心情发泄在这个女人身上。魏炎从家人手中接过一小包银子送给赖狗,赖狗点头哈腰接到手,揣进怀里。齐备看见赖狗身旁的那个女人,原来是自己的表嫂装人,她的手里习惯性地拿着一张狗皮褥子,害羞似地模仿淑女的样子在脸上遮挡了一下,扭捏作态、矫揉造作,轻扶魏炎的手上车进了黄桑店。
赖狗见马车走远,伸手摸了摸怀中刚才魏少爷给的那包温热的二两半银子,顿时兴奋得心花怒放,一种穷人乍富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得意忘形的他,在地上拿了一个倒立,哎呀,这小子在长袍里竟然没有穿裤子,这一竖不要紧,长袍滑落下来,连大腿带屁股,那玩意儿就更不用说了,全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竖在那里就像一棵去了树冠的树干,树权上扣着一把锈迹斑斑的破茶壶,那小包银子也从怀中滑落到地上。要不是腰间系的麻绳,这件长袍就会一落到底,即使这样也引得路人和坐在廊檐下的街坊邻舍一阵阵笑声。赖狗见他们指指戳戳笑得前俯后仰。这才猛然醒悟,今天早上偷鸡,起得早,没有来得及穿短裤,急忙一个翻身站起,掀起长袍低头一看,正好看见那玩意儿,“啊”了一声,慌乱的他来不及害羞,就连掉在地上的银子也没有察觉,尥着蹶子一阵尘土钻进胡同不见了踪影。齐备见状摇摇头,深深叹了口气,提着水一边走一边想,自从表兄燕布娶了嫂嫂装人,就没有过上一天安生日子,真不幸。
P13-15
梦醒时分,我去河边打水,走在路上发现地面上落了一层的汉字,每个字像桐树叶那么大。我喊夫人,见她手拿扫把走出栅栏门。“夫人,快来,把落在地上的这些汉字扫起来。”字转眼之间堆成一个小山包,我怕风把字吹走,就用绳子捆成捆,背回家,小心翼翼把每个字在地面上整齐排列,用刷子扫去上面两千多年的浮土,这才发现是一本书——《蹴鞠王》。
1995年,是我艺术生涯路上最为刻骨铭心的一年,因长期加班加点,疲劳用眼,长时间熬夜绘制电影广告,造成眼底出血视网膜脱落。这个时候,父亲带着我奔波于各大医院,我尝尽了手术台上的苦水,医术终究没有把那透明的色彩拉回到我的眼前。这一年我失明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转眼之间从我的眼前硬生生地抹去了,眼前成了无边的黑暗,剩下的只是回忆、回忆……仍然是回忆。黑暗对一个画画的人来说是多么痛苦无奈的事,经过一段泪水的浸泡和痛苦的洗礼,我逐渐从脑海里寻找着过去的记忆,我相信这种记忆和现在的声音,一定会碰撞出另一个感官世界,我相信月光下是亮的,星星也是亮的。我从家人、朋友的口中和广播上寻找我的感官世界,记忆和声音不断地在脑海里发酵转换,一件件艺术品从我的手上出现。我从黑暗中摸着月光走来,继续追逐着艺术。我酷爱美术,如惜生命,致使我拼命追赶着美术爱好者们。他们疯跑着,我锲而不舍追赶其后,无意当中,捏住最后一个人的衣角,借着惯性,我就飘了起来,真好。
手成了我的眼睛,收音机成了我的眼睛,大家的嘴也是我的眼睛,你想,每个汉字从你的嘴里滚动出来,带着不同的声音飘浮在空中,我及时拿来意识绳索,用耳朵把飘浮的汉字收集起来,捆成捆储存到大脑,日积月累就成了我取之不尽的字库。我一边听小说一边制作我心中的艺术品,像走马灯一样,一个台接着一个台地拨来拧去地收听小说,一年下来,评书和小说在我的脑海里沉积下来。年年重复堆积,继而萌发了写书的念头。但是这种想法常常被胆怯和怀疑搞得犹豫不决。
我第一次看小说,还得从1976年下乡插队那年说起。我在农活闲暇时,依靠在地头上,百无聊赖,信手从一个熟睡知青的脸上取下一本没头没尾的烂书,能把书翻烂到这种程度,一般都是禁书,有人也称此书为黄色小说。其中有《红楼梦》、《三国演义》、《牛氓》、《青春之歌》、《红与黑》、《飘》,等等。在这破四旧立四新的年代里,这类禁书能存活在田园地头上实属不易。知青们就是带着这种好奇和孤独无奈传阅翻看,消磨无聊的时间。我看完一本没头没尾的书,在知青点问过三个人,才知道自己手中的书是《水浒传》,从此我就开始喜欢上这种禁书。开放后,这些禁书,所谓的黄色小说都松了绑,上了书架,我终于看见了它们的真面貌,可以坦然自若地借来翻阅。还好,我早年插队农村,就已经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收工离开生产队回到知青点宿舍,顾不上洗手净面,先拿出日记本写下一天来干的农活。就了业,仍然继承了农村写日记的老习惯,就是这个习惯给我写书的欲望,壮了些胆量。
2004年7月15日,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在北京向世界郑重宣布:“足球起源于中国山东淄博临淄。”听到这个消息,我心头一阵兴奋,自己作为一个淄博人,感到无比地自豪和骄傲。蹴鞠是齐国历史时期最活跃的一项体育运动,我应该把世界上最古老的足球运动用小说叙述的方式,把那段遗忘的历史,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奉献给读者。决心下定,我立即和夫人开始跑淄博大小书店寻找关于齐文化方面的历史资料。每次买来资料,夫人就一本一本翻阅念给我听,念到需要的地方,让夫人不是用铅笔画下来就是抄写在纸上,预备写书参考使用。这样我用了不几天的时间就把《蹴鞠王》这本书大体架构勾勒出来。2005年2月28日正式落笔,我不懂得盲文,我一边口述,夫人一边在稿纸上书写记录。夫人忙着做饭或者给孩子辅导作业,我就把没说完的和下一回要说的,用录音机录制磁带里,等孩子上了学,再打开录音机抄写下来,这样我可以不停地口述,加快书写的速度。每星期我还要收听临淄人民广播电台报道齐国悠久历史文化专题,这个节目丰富了我写书的内容,每次听广播,我都用磁带录制下来,节目完事,我再细细听、细细品味,如听到有用的段落,就灌录到备用的磁带里,待空闲时细细揣摩。要是做了一个跟书有关的梦或想起好词好句,就立即起床打开录音机记录下来,录音机成了捆绑汉字的绳索。为了提高我的文学修养和写作技巧,我加倍在收音机上收听小说和评书,我坚信,不管是胡萝卜还是白菜帮子,扔进咸菜缸里,会咸的,我相信一定会咸,我更相信泡在小说里,摸着月光行,会在黑暗中走动起来。现在好了,我的电脑上已装上了盲人软件,我可以在键盘上自由操作打字,像正常人一样畅游梦想。
《蹴鞠王》一书能与读者见面,这都亏了淄博市委书记周清利对《蹴鞠王》一书的关注以及市残联理事长刘平、主任田致光策划出版,感谢中国文联出版社周完淳主任对《蹴鞠王》一书的精心编辑,在此我向那些为《蹴鞠王》出版做出努力的朋友表示真诚的谢意!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是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当时的繁华都市临淄手工业发达,商贾繁荣,文体活动非常盛行。其中有一种叫虎皮蹴鞠的活动项目尤为被热捧,上至国君,下及黎民百姓,无不对它痴迷。《蹴鞠王(上下)》的故事就是写的蹴鞠王齐童飞传奇跌宕的风雨人生经历。齐童飞的真名叫姜无野,他的祖父就是齐国国君齐桓公(姜小白)。公元前643年,姜无野两岁生日那天,宫内奸臣密谋叛乱,逼死了国君齐桓公,姜夫人抱着两岁儿子姜无野逃难他乡,隐名埋姓地生活下来。并在八岁那年,跟鼓瑟先生张剑学起蹴鞠,很快,他就技艺超群,名扬全国。也从此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和跌宕的风雨人生。
《蹴鞠王(上下)》由黑天烁编著。
《战国策·齐策》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犬、六博、蹴鞠者。”都城临淄上至国君,下及黎民百姓,无不对蹴鞠青睐,这种活动在齐国广为流行。黑天烁的长篇历史小说《蹴鞠王(上下)》的故事背景就是战国时期的齐国,故事的主人公是齐国国君齐桓公的孙子姜无野,也就是蹴鞠王齐童飞,讲述的就是他的风雨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