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在村子里/村上的事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樊秀峰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村子里/村上的事系列》编著者樊秀峰。

《在村子里》是作者的第二本书。书里写到的,依旧是些村上的事情——有过去的,有现在的;有写人物儿的,有写故事的;有整桩一点儿的,有鸡零狗碎的;大部分是我们村的,也有一点儿是外村的。这些文字所记述的,也不光是愉快的、美好的、甜蜜的,有的也有些别扭、沉重,还有的冒着几丝酸气儿,焖着一股苦味儿,憋着一点辣劲儿。

内容推荐

《在村子里/村上的事系列》编著者樊秀峰。

《在村子里/村上的事系列》内容提要:有故乡的人是幸福的。我是个有故乡的人。

故乡的村庄虽然在温情之外也曾留给我不少艰苦、辛酸、苦涩的记忆,甚至是疼痛和刺激,但那一段生活经历在经过岁月的沉淀与发酵之后,却弥漫起淡淡的芬芳,久久地萦绕在我的心怀,给予了我深厚的文学滋养。我吸吮着故乡的乳汁,土生土长,安然地致力于自己的写作,用文字一点一点地展开对村庄的诠释。我应该感谢故乡!

有位现代作家在谈到故乡时曾感慨地说:“故乡是我们人生最大的教堂。故乡也是一块违背了物理定律的磁石,愈远引力愈强。”故乡之于我,不也是如此吗?尽管世事多变迁,往事已随风而逝,但乡情依旧醇厚如酒,在我的心里永远也摆脱不掉,所以必将终生厮守。

我是想着拿我的书来向生我养我的村庄、土地和母亲致敬的。但愿我的这一番小小的心意,不会让她们失望。

目录

第一辑 流年碎影

过年

馍馍

怀念土炕

春天里的一个上午

我的奶奶

母亲的爱情

院子里的香椿树

我的第一张写字台

有意思的事

想念一本书

零花钱

表的故事

乡村里的民间语文

印象断片

那时候的糗事

流年碎影(五则)

第二辑 乡村浅唱

亲爱的土地

农具系列

村庄里的好声音

布谷声声

月亮地儿

新雨

红飞机

种蔓菁

嫩棒子

种菜(外三篇)

去山里住两天

晚风

“黑珍珠”和“胖小妮儿”

土话词典

出村的路

扳香椿

忆念里的蛙声

第三辑 柔软时光

想念姥娘

村庄里的月色

老虎头儿鞋(外一篇)

父亲的菜园子

舌尖上的村庄

吃荠菜

自家的菠菜

石榴花开照眼明

短文三篇

春天快过去了

雨天读书

回乡偶拾

在舅舅家

提虫-}己

远方的地平线

我们在学校的时候

第四辑 乡事杂记

乡间趣事(七则)

乡村人物六记

“三哨儿”

老两口儿

俊梅的婚事

市里有个当家子

闹事儿

铁猫儿木匠

泰军这个人

老戏迷

顺才的名声

修车记

坏脾气的人

村子里的几件事

消逝的水葫芦

退向远处的田园

我曾遇见过一条狼

乡村杂拌儿(十篇)

第五辑 岁月有痕

走吧,到我们村子里去(小序)

立春

雨水

凉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刻录时光留在村庄的脚印儿(结语)

后记

试读章节

姥娘还是不干,谁也说不下来她。第二天母亲就要出嫁了,亲戚们也都来了,姥娘还躺在炕上哇哇大哭。我姥姑(母亲的姑姑)是个很厉害的人,拿着扫炕笤帚狠劲儿地敲打着她,一边打一边骂:“你这当娘的脏心眼子!龙妮子明儿个就要娶了,你在这儿死了人似的穷叫唤,你咒俺这闺女啊?——哪有你这样当娘的?”

姥娘拗不过,最终沉着脸不作声了。

父母亲是1963年农历十月二十二日结的婚。

那时节,父亲已从石家庄邮电学院毕了业,又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先是在保定定兴县一个叫固城的地方驻扎,后来又调防到了山西大同。

母亲回忆说,父亲每次从部队上回来探家,穿着军装,白衬衣扎在裤腰里,干净利落,高大帅气,打老远一看,就让人眼前一亮。母亲下了晌,去村西的河边洗衣裳时,父亲每回也要跟着去,笑嘻嘻地端着个大盆子,跟在她的后边,跟个护兵似的。母亲做饭时,父亲就蹲在灶火前添柴火、拉风箱,叫干吗儿就干吗儿。

1968年,父亲从部队转业回到了石家庄市建华化工厂(后改名为石家庄市化纤织物厂),当了一名工人。1986年时,又调到离家近一点儿的石家庄市第一毛纺厂,当了名车间主任,直到退休后,才倦鸟归林般回到了老家,陪伴着母亲。

我一直不知道姥娘在父母亲结婚前,还闹过嫌贫爱富、从中作梗这么一出事儿。

在我的记忆里,姥娘一直都特别亲我,我也一直好往姥娘家跑。半路上路过一片柳树趟子时,我顺手在树下捡拾一些特别好烧的落把儿干柴,到家后就交给姥娘。姥娘欢喜得不行,一边夸我懂事儿、攒家,一边就用干柴烧灶火,给我炒上两个鸡蛋吃。每回见了我来,姥娘总要不住眼儿地笑眯眯地盯着我看,最后,也总要由衷地总结一句:“你们看,俺家峰峰又白啦!——你们谁也不要屈说他,谁再屈说他,我就打谁!”弄得我在人前特不好意思。其实,我是生就的黑,我的绰号“黑蛋”,一直叫到了我离开村子上了大学,才慢慢地停息下来。我知道,这是姥娘亲我,眼里也就看不到我的丑模样儿了。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么慈爱的姥娘,居然还那么强横地阻挡过父母亲的婚事!

姥娘是在2001年3月12日那天早上去世的。她去世后,我才听说了这个故事。姥娘的态度后来是咋变的?可惜我没来得及问她。记得有一次问母亲,母亲叹了口气,说:“她也是为我这个闺女好啊!怨就怨你们樊家那时候太穷,你姥娘是怕我嫁过去填了你家这个穷坑,跟着你爹受洋罪啊。”母亲不紧不慢地说着,陷入久远的回忆之中。“那时,媒人们今儿个来、明儿个来的,给我说了那么多的婆家,就数你爹这头儿家里最不好过。可我就是相中了你爹这个人儿——有文化,说话办事,有拿有放④的。再说你姥娘她也拧不过我。后来,我和你爹一块儿过日子,攒着心劲儿,家里再穷也不吵闹。每回俺们来西龙贵娘家,都是高高兴兴来,欢欢喜喜走,你姥娘看着就放心了,就再也不说别的啦!你爹心灵,手又巧,就是不太好说话。还有你舅舅,跟你爹可对脾气哩,处得就跟亲兄弟似的,这么多年,就从没有为个什么事儿红过脸……”

母亲的娘家条件好,嫁给父亲后,生活水平立马就有了很大的落差,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加上家庭成分又高(上中农,稍比富农强一点儿),在村子里和生产队上受了不少歧视和委屈,多亏姥娘总是结记着一家大小的吃穿用住。直到我长到八九岁时,姥娘还成天心疼、发愁我们家的苦日子哩!这些陈年往事,我都记得。

那些年,我们家过年是杀不起猪的,养大育肥了就卖给公社的收购站。每年一入腊月,姥娘家杀了猪后,就叫舅舅过来,带上我们一块儿去西龙贵,说是去帮着姥娘煮肉,其实,我们在姥娘家除了吃个肉饱儿外,回莲花营时,还弄上那么一堆生的、熟的肉回来,预备着过年。

序言

这本《在村子里》的文字,是我的第一本散文集《村上的事》的继续,所叙述的内容,依然围绕着村上的事情展开——村子里的事情,真是有的可写啊1

2010年《村上的事》出版以后,我的有关乡村生活的写作并没有停止,陆陆续续地一直还在写。这并非是为了趁热打铁凑红火热闹儿,也不是为了显示和证明我还能写,从而来满足那份虚荣,而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我是个有点儿心劲儿因而也有些执拗的人。在我的心里,似乎有着一份长长的清单,上面列着的都是些关于乡村的题目。我尽量坚守着自己的内心,保持着自己的沉着,不紧不慢地写呀写的,回忆和记录着乡村的这样和那样。写着写着,一段时间过去,就有了手头儿上的这本书,跟着也就有了个“系列”的打算。这本《在村子里》算是“‘村上的事’系列”的第二本。

在这期间,有许多读者对“村上的事”的写作继续予以关注、支持和鼓励。也有读者嫌我老是“土里刨食”地捣弄这个,曾经半开玩笑半认真地督促着我尽快地扭扭头儿、转转身儿,拓宽思路,探索创新,去涉猎更为广泛的题材,比如写些城市里时尚、时髦、热点的事情。我曾经试过,可这在我却是件难事。至少眼下如此。我在城市里也生活了快三十年了,这比我在乡村的时间要长得多,却仿佛总是对城市有所隔膜,就像是皮毛上的水珠儿一样。唉,有什么办法呢?这不是距离上的事,是心里边的感觉。用村子里人们常讲的话说,什么牛牛儿(我们乡间把小虫子叫作“牛牛儿”)就钻什么木头吧。于是,依旧回过头来写乡村,这样写着踏实,有底儿。作家、哲学家梭罗曾经说:“对于一个作家,或者写作者,不仅仅要求他写他听来的别人的故事,还要求他迟早能简单而诚恳地写出自己的生活,写得好像是他从远方寄给亲人似的。”俄罗斯作家米·普罗什文认为,只有作家贴近自身的感受,并且有能力启发别人回想自己的生活,才能让他们觉得故事所讲的几乎完全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因而觉得分外亲切,在阅读中得到反响与快感。还有,茅盾文学奖得主张炜也曾经说过,真正尊重读者的作家,就应该充分地写出个人,因为读者等待的是读到让他惊讶的、非常偏僻的个体生命和心灵。既然如此,我又何必去舍近求远,不在一块地上掘出深井来呢?莫不如就写我自己所经历过的乡村生活,写出自己喜欢着什么,害怕着什么,惦记着什么。就眼下的情形来说,我觉得这么着写下去还算不错。

我在写这些村上的事的时候,依然是在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倘若没有感觉,就干脆停下来等着,去做一些别的事情。我从不去硬写,否则宁可放弃。鸡不下蛋,硬憋也是憋不出来的,还会惹旁人的笑话。我最害怕和心虚的,就是没的写,硬要写,搜肠刮肚,咬牙切齿,绞尽脑汁,装腔作势。在我看来,那是一种苦不堪言的写作,非写糟了不可。至少在我是这样的。不过得承认,自己的确缺乏“硬写”那样的本事,所以也就不去眼气别人,不勉强自己去干那样让人受罪却不讨好的事。我认为,好的写作应当是:自己快乐、读者轻松。熟悉什么就写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能写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自在随意,安心坦然。这有多么好!我就这么着写我自己喜欢的,把读者们当作我远方的亲人,平实地写来,诚恳地拿给他们看。也许气魄并不庞大,也谈不上“思想的深度和重量”,并且没有超越读者们的传统阅读经验,甚至还有些肤浅与平庸,但是有一点:简单、真实而本色.的文字,读起来既结实又朴素,不会令人感到神秘和不安,差不多谁都能看得懂,进而会被打动,引发心里的共鸣。我想,这就够了吧。

在这个网络热点太多、频道切换太快,浮躁、喧闹却沉沦、盲从的当下,人们的注意力和关注点在不断地被分流、分散。我偏居一隅,安静下来做自己开心的事。我珍惜着这些年来自己静下心来不紧不慢地写出来的文字,并且有一点儿小小的自得其乐。人到中年,世间的事经过的、见过的越来越多了,最好的心态还是顺其自然。

但愿读者朋友们看到。这本书里的文字后能够喜欢。也真的希望我能够有那样的幸运吧。

后记

《在村子里》是我的第二本书。书里写到的,依旧是些村上的事情——有过去的,有现在的;有写人物儿的,有写故事的;有整桩一点儿的,有鸡零狗碎的;大部分是我们村的,也有一点儿是外村的。这些文字所记述的,也不光是愉快的、美好的、甜蜜的,有的也有些别扭、沉重,还有的冒着几丝酸气儿,焖着一股苦味儿,憋着一点辣劲儿。

有道是,有什么本钱做什么买卖。从乡间走出来的我,这些年来,似乎只愿意写一写村子里的事情。“写你的村庄,你就写了世界。”这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的一句话,我原先并不知道。2012年的夏天,张家口市有一位名叫刘澍的读者,在给《村上的事》写评论时引用了这句话。我一看,心内大喜,也很受鼓舞。我虽说不敢存有那样的奢望,但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无疑给我增加了接着往下写的信心和勇气。

我依旧经常回到村子里去,这里转一转,那里看一看,虽然每次待的时候不长,但了解到的事情却并不少。村上的事,除了乡亲们忙时下地、闲了斗嘴以外,还有各式各样的平淡或稀奇,在每一个白天和黑夜里一刻不停地发生着——在村外,石家庄铁路货运编组站搬迁过来了。一座座高楼在田野里矗立了起来;一束束亮闪闪的铁轨,从碧绿的田野上横穿而过;原来平坦的乡间公路被挖成了下坡、上坡;叮叮当当的铁轨撞击声和不时响起的鸣笛,刺破着村庄的宁静与寂寞;晚上一排排通明的灯火,侵占了曾经墨一样黑的夜空,扰乱了原本的月白风清,也让人心慌意乱,难以入眠;在村中,东西南北几道街大都硬化了,又粉刷了墙壁,栽植了花木,照着建设小城镇的模样亦步亦趋……我时常在村子里来回转悠,所遇到的一些零星的故事和琐碎的细节,是多有想象力的作家也编造不出来的。这让我感觉回到村庄就像进入了一座巨大的宝库一样。然而,我也只不过是偶然地看到了村庄里的某一个方面、某一个点或某一个小小的角落。我并不能够把村庄的全部,都放到我的文字里去。我拉拉杂杂地写下了这么多,觉得还是写不完它们。

大钢琴家霍洛维茨有一次感叹着说:“我用了一生的努力,才明白朴素原来最有力量。”的确,生活不是演戏,在大多时候是平淡无奇的,并没有那么多的机遇、巧合和震撼。因此,呈现于散文之类的文字的表达,也应该是顺其自然的朴素。在写这本书时,我有意把文字弄得朴素些,本色些,自然些。我最担心的,是有人说我弄出来的文字轻浮、草率和廉价、虚假。我拿“朴素”来作这些文字的镇纸,不许它们在读者面前眉飞色舞,故弄玄虚。有一位农村读者评论道:“愿意看,看得懂。”我听了这话,内心是欢喜的。

还有一位朋友曾给我留言,善意地提醒我:“在写村里的人和事的时候,多些悲悯和人性的情怀。”这话是对的。我便时刻提醒着自己,在写到村子里一些人性的“阴暗面”时,一定要想到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与淡漠,不论是什么事,都是有根有源有理由的。我在书中虽也写到了村子里个别人的别扭、狡诈、愚昧,但更关注的是大部分人的平淡实诚、俯仰不愧。有一回,我在读丰子恺的散文时见到了这样的话:“佛菩萨的说法,有‘显正’和‘斥妄’两途。”这句话也给了我一些启发。我在写作时,就学着丰先生所作的漫画那样,多表现生活中那些可爱的、美好的、明亮的一面。书稿出来后,我还专门请父亲从头到尾给“审查”了一遍,对个别把握不太准的细节,或者是表达不大妥当的地方,我们一块儿商议着,作了些必要的修改。

故人语暖,亲眷情长。有故乡的人是幸福的。我是个有故乡的人。故乡的村庄虽然在温情之外也曾留给我不少艰苦、辛酸、苦涩的记忆,甚至是疼痛和刺激,但那一段生活经历在岁月里经过了沉淀与发酵,却弥漫起淡淡的芬芳,久久地萦绕在我的心怀,给予了我深厚的文学滋养。我吸吮着故乡的乳汁,土生土长,安然地致力于自己的写作,用文字一点一点地展开对村庄的诠释。我应该感谢故乡!记得有位现代作家在谈到故乡时曾感慨地说:“故乡是我们人生最大的教堂。故乡也是一块违背了物理定律的磁石,愈远引力愈强。”故乡之于我,不也是如此吗?尽管世事多变迁,往事已随风而逝,但乡情依旧醇厚如酒,在我的心里永远也摆脱不掉,所以必将终生厮守。故乡也会是我的文字的一个永远的主题,一个令人忧伤但又无比甜蜜的情结。

我原也是想着拿我的书来向生我养我的村庄和土地致敬的。不过说实话,我最想给看的,其实还是我的母亲。母亲是最了解我的,谁也不能够替代得了她。2010年4月,当我的第一本书《村上的事》出版时,母亲还在世。记得那个春天的下午,母亲躺在老家东里间的病床上,两手捧着书,摩挲过来摩挲过去,眼神里满是欣喜。如今,母亲去世快三年了,她再也没有机会看到我的新书了。每念及此,真是“逝者已矣,怅惘何亟!”希望天国里的母亲能知道我的这一番小小的心意,而且不会失望。而我,也将会在心里永远地怀念着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3: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