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隋编著的《龙年说龙》从龙的起源、龙的形象、史书记载、传说故事、诗词艺术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生动诠释了龙文化,全面揭示中华龙文化的丰富、精彩和博大。书中简明的文字、科学的编写体例和富有文化底蕴的版式设计,多种要素有机结合为读者打造出一个极具轻松、艺术美感的阅读空间,是了解中华龙文化的大百科全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龙年说龙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公隋 |
出版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公隋编著的《龙年说龙》从龙的起源、龙的形象、史书记载、传说故事、诗词艺术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生动诠释了龙文化,全面揭示中华龙文化的丰富、精彩和博大。书中简明的文字、科学的编写体例和富有文化底蕴的版式设计,多种要素有机结合为读者打造出一个极具轻松、艺术美感的阅读空间,是了解中华龙文化的大百科全书。 内容推荐 神秘的龙,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疑问与思考。在十二生肖中,龙是唯一带有神性的动物。龙是什么?公隋编著的《龙年说龙》从神秘的图腾、历史的脚印、虚构的生肖、民间的崇拜、权力的象征、文化的代表以及无尽的疑问等多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追究与探讨,并阐释龙对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哲学、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社会和民俗等方面的深远影响,《龙年说龙》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目录 第一章 神秘的图腾 一、龙之源 二、古老的龙姓 三、神龙的真相 四、宗教中的龙 五、“龙文化”的摇篮-辽河流域 六、“四灵之首”-龙王 七、龙马河图 八、以龙喻人 第二章 历史的脚印 一、上古的原始雏形 二、龙纹的形成与完善 三、逐渐成熟的艺术 四、高度神化的皇权 第三章 虚构的生肖 一、龙生肖的由来 二、十二种属龙人 三、属龙人的流年运势 四、龙与其他生肖 第四章 民间的崇拜 一、关于龙的民间风俗 二、生活处处皆有龙 三、美丽的传说 第五章 权力的象征 一、龙袍-帝王的制服 二、龙纹与蟒纹 三、龙椅与御玺 四、朝殿中的龙 五、帝王生活中的龙 六、有“龙”字的年号 七、天赐“龙颜”的君王 八、龙与帝王的权威 第六章 文化的代表 一、早期的龙文化 二、中华第一龙 三、龙故事集-《山海经》 四、龙诗、龙赋和龙小说 五、画龙与“点睛” 六、关于“龙”的成语和俗语 七、神秘的“龙脉” 第七章 无尽的疑问 一、为什么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二、鳄鱼是龙的原型吗? 三、中国龙与外国龙一样吗? 四、恐龙是不是传说中的龙? 五、为什么五爪龙只有帝王才能用? 六、“双龙戏珠”戏的是夜明珠吗? 七、貔貅是龙的儿子吗? 八、龙和凤是一对吗? 九、只有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吗? 十、龙的形象起源于何时? 十一、“龙骨”是龙的骨吗? 十二、龙与鲤鱼、龙与马是什么关系? 十三、中国传说的龙有几种? 结语 龙不仅仅是传说 试读章节 1. 以龙喻人 汉高祖将自己身世与龙相联系,很快被后人效仿。《史记》中记载,刘邦曾将魏王豹之妃薄姬纳入后宫,然而“岁余不得幸”。一次,刘邦偶然听到他宠幸的两位美人笑谈少时曾与薄姬相约的往事,“汉王心惨然,怜薄姬,是日召而幸之。薄姬曰:‘昨暮夜妾梦苍龙居吾腹。’高帝曰:‘此贵征也,吾为汝遂成之。’一幸生男,是为代王。其后薄姬希见高祖。”薄姬夜梦有“苍龙居吾腹”与当年刘媪梦中有“交龙于其上”是何其相似,这显然是这位备受冷落的妃子乞获宠幸的杜撰。也许正是这句话使刘邦想起了自己的坎坷经历,从而打动了他那颗冷酷的心,终于给了薄姬一次生子的机会。高祖死后,吕后专权。凡曾受高祖宠幸的妃子多惨遭毒手,唯薄姬因“希见高祖”而幸免于难。在翻天覆地的惨烈政治斗争中,大臣们终因薄姬仁善,迎代王为孝文皇帝。由此可见,代王刘恒是在饱受危难之余侥幸登基的,他的即位与当初其母言龙居于腹之事实在毫不相干。但是以龙喻人,在科学水平尚不发达的古代,确实可以提高此人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 2.“玉猪龙” 在东北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玉猪龙”,头部似猪首,身体呈“C”形。所以,有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因为在人类最早驯化的六畜之中,只有猪的繁殖能力最强,而强大的繁殖能力,可以使氏族生生不息,在任何灾害面前代代延续下去。这也可以从“家”的甲骨文字形中窥知一二:为什么在六畜之中,只用房屋下面有猪来表示家呢?因为猪的数量大,繁殖能力强,代表着古人的财富和祈求,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出于同一理想: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只不过半坡人希望拥有超自然力,而红山人希望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已。从形态上看,“C”形玉猪龙似动物胚胎,也属生殖崇拜和图腾崇拜的范畴。 3. 唐代的龙纹形象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此时的龙纹装饰,又有了新的形象,充满艺术性。整体的龙纹艺术,也体现了唐代以肥为美的审美观。在铜镜、银器、玉器等工艺品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此时龙纹的特征:身躯是胖美健壮的蛇体;身上以斜方格组成网状纹鳞片,代替了鱼鳞片纹;前腿与身关节处长出细长翼;整条龙的背脊带鳍;龙尾像蛇尾;龙爪从过去的兽爪变为鸟形爪,爪甲绘成略弯的三角形,显得锋利有力;龙首的双角多分叉,口角比前期明显加深,所以上颚较长,特别是上唇,长而往上翘起;眼睛从过去的圆眼、三角眼变为凤眼。此时龙纹的装饰极为普遍,有立体的,有平面的。而这一时期平面的龙纹也多种多样,有刻花、划花、印花、贴花和彩绘等。 4. 二月二,龙抬头 民间有这样一首诗:“二月二,春正晓,掌腰相劝吃花糕。支持柴米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劳。” 二月二日,是民间信奉的“龙头节”,又称“春龙节”。民谣说“二月二龙抬头”,因为农历二月初二已到惊蛰节气,据说经过冬眠的龙,到了这一天被轰隆隆的雷声惊醒,抬头升天。 实际上,据科学家考证,民俗所谓“龙抬头”,与古天文学有关。我国古代以二十八宿星名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的变化,其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为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被称为东方苍龙),且有宿处于室女座,有二星正好像龙的角一样。每当农历二月春分以后,黄昏时此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这时,整个“天龙”的身子尚隐没在地平线以下,故形象地称为“龙抬头”。 5. 龙被古人奉为吉祥之物 龙的形象是古人为了寄托美好愿望而创造的。古人把龙、凤、麟、龟称为四灵,其中龙的造型尤为优美矫健,昂扬奋发,刚柔相济。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龙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彩。早在商殷时代,铜器和骨刻上就有龙形图案。到了周代,铜器上的龙纹渐趋完整。灯节虽始于汉初,盛于唐宋,但舞龙的习俗,应该是承继殷周“祭天”的遗风。龙在历史文献中出现的时间很早,“耍龙灯”包含着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意,即所谓“祈年”。古人限于他们的认识水平,认为龙是海洋的主宰,而海洋主水,龙也就自然地成了农作物的司雨之神。民以食为天,谷物是维持生命的根本,这样龙也就间接地操纵了人类的生命。按照这样的推论,龙的神圣性和重要性其实超过了人类自己的祖先。因此,龙被古人奉为吉祥之物出现在各种庆典祭祀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6. 壮族祭龙 在壮语中,祭龙叫“合处”,祭龙节是壮族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的第一个龙日,或农历三月的第一个龙日,壮族村寨一般都以一村一寨单独举行的方式进行祭龙活动。节日前,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召集各家各户相商,筹措经费,有的村寨则按户数人头摊派,由各户轮流主持,主持者称为“龙头”。节日当天,主持人带领一些身强力壮的人在寨子边的榕树下杀猪杀鸡,准备祭奠物品。传说,辰龙变为树就是榕树。祭“龙树”,多数也就是祭榕树。没有榕树的村寨,还可以选黑皮树、麻栗树、榔树做“龙树”。但这些树必须长在村边寨头,而且要枝叶繁茂、高大挺拔、生机勃勃。由于龙树是神圣的象征,因此平时不准牛马猪狗靠近,更不准孩童攀爬玩耍。祭奠龙的祭词各村各寨均有不同,长短不一,念唱有别,不过主旨不外乎乞求上苍保佑,普降甘霖,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户户平安等。 7. “黄袍”与皇帝 但是为什么“黄袍”就代表着皇帝呢?根据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这五种元素相生相克,白色代表金,青(绿)色代表木,黑色代表水,红色代表火,而黄色则代表土。中国社会发展到汉以后,黄色开始被所有人接受,并被认为是最尊贵的颜色。唐以后,服饰制度规定只准皇室穿黄色的服饰,其他人一概不允许。从唐代开始一直到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黄色一直都是帝王专用的颜色,是尊贵和权力的象征。到了清朝,统治者延续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清朝皇帝的龙袍样式是圆领、右衽、箭袖,颜色以明黄为主,也可以用金黄或杏黄色进行辅助,袍子的上面绣五爪金龙和五色祥云,在祥云中间还分布着“十二章”图纹。 8.龙纹服饰与皇帝 雄壮、威武龙纹最宜作为帝王的服饰。统治者对龙纹的垄断在这上面的体现最为突出。龙纹是在商代才真正形成的,龙纹用于服饰也应当在商代。如果结合考古、文物和文献资料来看可以发现,十二章纹形成的时代很可能在周代,与此同时还产生了与之相关的制度。到了东汉,国家对龙纹的使用作了很多限制,九卿以下官员在祀典中已无使用龙纹的资格。到了唐代,司礼少常伯孙茂道认为,祭祀中穿着龙纹服饰的权利应当仅属于皇帝,这一提议很可能代表了皇帝本人的意见,但受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对,因而没能成功。不过此事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统治者想要垄断龙纹的声音不绝于耳。在元代,封建统治者急于把龙纹的使用权抓在自己手里,他们认为,垄断龙纹就可以提高自己的身价。如元世祖忽必烈明文规定市街商店不得织造或贩卖日月龙凤纹的缎匹。不过,元代的帝王们对五爪龙纹的控制相当严格。《元史》中明文规定包括蒙古人在内,职官、命妇的服饰、器皿、车舆皆不得使用龙凤纹,帐幕不得使用赭黄龙凤纹。当然,这里的龙纹指“五爪二角者”。违犯有关规定,处罚相当严厉。 9. 原始龙是水物的观念 在夏朝,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所以夏人仍把龙鱼作为感生图腾,仍企望人类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夏人祖先名鲧,正是鱼的名称,《说文》:“鲧,鱼也。”古代还传说夏人始祖大禹治水,到黄河边上,“见白面长人鱼身出”,自称“河精”,授禹《河图》。此“河精”即为半坡人龙鱼状。这些都反映了原始的龙原是一种身长如蛇的鱼类动物。战国时代,人们把龙当作“鳞虫之长”,还保留了把龙作为鱼类的传统观念。在商周铜器和汉代画像石中的龙,口中是常常衔鱼的。所以说原始龙是水物的观念是始终不变的。因此,不管龙的形象如何演变,人们始终把龙看作是鳞虫之长,龙身有鳞,龙背有鱼鳍的特征始终没有泯灭;而龙王自古是诸水的主宰,行雨也是龙的主要职能。 10. 龙和凤是一对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与凤有一个象征上的变化,即随着龙凤文化的不断丰富升华,龙就用来象征帝王君主,凤则用以象征皇后嫔妃。再后来发展到用龙比拟雄性,用凤表示雌性。如龙凤呈祥就是用图案来表示两性的结合,实际上也显示了崇拜龙的氏族与崇拜凤的氏族这两个通婚氏族在图腾名称上的痕迹。 龙凤形象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所变化:商周时期,凤鸟是猛禽的形象;战国时期,形象变得活泼秀丽,轻巧浪漫,回环舒展;汉代龙凤形象则表现出更为浓烈的喜庆氛围;南北朝时期,龙凤形象变得修长洒脱,气韵生动;唐宋年间,龙凤形象趋向荣华富贵、富丽堂皇、工整严谨;明清时期,龙凤形象繁缛细腻,精益求精,美不胜收,但活力却明显消退了。 但是,貌似一对的龙与凤却又有各自的配偶。人们常说的凤凰,其实是两只神鸟。凤和凰在神话中原本是两种不同的神鸟,后世通常将凤和凰解释成雌雄不同的同一种鸟,即雄为凤,雌为凰。只是凤凰以其羽毛之美、声音之婉转,显得更贴近女性的气质,所以人们往往将其笼统作为女性的代表,而抹杀了它的雄性。 序言 天地造化的精灵 在十二生肖中,龙是唯一带有神性的动物。龙是人创造的神,它不仅像猪马牛羊那样为人们所喜爱,而且作为神兽一直受到人们的尊崇;它具有人性,也和其他传说中的神一样,始终与人息息相关。 在被作为帝王象征之后,人们心目中的龙又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力的代名词,龙作为祥瑞之兽,不仅赢得了人们的崇敬,而且成为了理想人格的追求目标—望子成龙。 据《尔雅翼?释龙》载,最早的龙形象是“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后来演变为蛇身、熊头、虎掌、鹰爪、鹿角、马鬃、鬣尾、鲤须、鱼鳞的形象。龙混合了飞禽、走兽、爬虫、游鱼的体态特征,是集众多动物形象于一体的神奇动物。 在《山海经》等神异的古书中,龙的种类很多,按颜色分,有苍龙、青龙、黄龙、白龙、黑龙、赤龙、紫龙、金龙等。按体态分,有无鳞的蛟龙、有翼的应龙、有角的虬龙、无角的螭龙、未升天的蟠龙、人面蛇身的烛龙、独足的夔龙、双足的雷神等。龙,反映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 龙的家族庞大,天上、地上、江河、海洋无处不有。如东海有龙王敖广,西海有龙王敖闰,南海有龙王敖钦,北海有龙王敖顺,四海之内,全被龙族垄断。还有龙公龙母、龙兄龙弟、龙子龙孙和龙女,龙之家族非常兴旺。 龙是神灵,能潜伏在深渊大洋之中,又能行走在陆地上,还可以在天空飞腾,扑朔迷离,让人无从认识其真正的面貌。它会让江河泛滥,却又能普降甘霖;它会喷吐烈焰,却又会驾起祥云。人们爱龙敬龙,却又谈龙色变—龙,成为中华儿女心中萦绕不息的情结。 每一位中华儿女,从他(她)懂事的那一天起,就知道有“龙”,因为“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龙,就是能兴云布雨的雨神,就是令叶公又爱又怕的巨兽,就是天骄活泼,忽隐忽现,忽大忽小,下可潜伏深渊,上可飞腾云间,变化多端,令人崇拜的神秘传说; 龙,就是“四灵”之首,就是水族之王,就是威力强大,气度不凡,虚无缥缈,变幻莫测的古老信仰; 龙,就是帝王权威的象征,就是幸福吉祥的征兆,就是祖先对子孙最大的期盼,就是民族精神的最好诠释; 龙,是天地造化的精灵。 后记 龙,不仅仅是传说 龙,是一种图腾。相传先人统一中原,博采众家各部图腾之长,确定了以蛇为主体,以鱼鳞为龙鳞,以鱼尾为龙尾,以狮头为龙头,以鹿角为龙角,以鹰爪为龙爪的部落联盟的图腾—龙。 龙,是一种象征。古人想象,有这么一种动物,它能主宰、操控、管理其他动物甚至天象,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 龙,是一种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标志,龙文化得到了世代传承和弘扬。不论朝代如何更替,历史如何变迁,龙文化始终是人们乐意接受的,在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勇往直前的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精神纽带作用。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传说龙的前身是一只小小的毛虫。它每天在树上爬来爬去,日子倒也过得逍遥自在。它看见高飞的鸟就说:“哎呀!要是有一天我能飞该多好。”看见水中的逍遥的鱼,它说:“哎呀!要是有一天我能游该多好。”一只老虎大吼一声,把所有的动物都吓得不敢动了,小虫发现了也会感叹:“唉!我要是有了老虎的牙齿和霸气,别人就不敢小视我了。”毛毛虫每天就这样的感慨着,可它仍旧是一只毛毛虫。 有一天,一位仙人来到树下休息,他听见毛毛虫又在羡慕鹰的利爪和鹿的犄角。只见他微微一笑,对着叶片上面的毛毛虫说:“我可以满足你所有的愿望啊,但你每得到一件别人的优点就必须做十万件善事,你有信心吗?” 毛毛虫惊呆了!十万件!我恐怕一辈子也完成不了啊。仙人又笑了笑说:“不是谁都可以聚集所有特长的。这可是一个机会。”毛毛虫犹豫地答应了。 毛毛虫每天做好事,每天都做,可是,一直到它老了快死去的时候,连十万的一半都不到。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毛毛虫觉得虽然愿望没有达成,但自己的一生富有意义,没有留下什么遗憾。 这时,恍惚间,它看见仙人又出现了,仙人对它说:“小毛毛虫,你现在已经成龙啦!”毛毛虫一看,果然,自己长出了老虎的牙齿、鹰的爪子,等等。仙人对它说:“自古仁善者为尊,你就叫龙吧!”自此,龙成为神物。 龙,是一种传说。传说中的龙,是永远活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物。 龙,不仅仅是传说。龙就是中国,龙就是中国人。龙就是中华民族。 龙的尊贵,让每个炎黄子孙都会油然升起一股自豪和自信。我们是龙的传人,秉承着自强不息的龙的精神。勤劳、谦虚、勇敢、善良,永远流淌在自己的血液中,并激励着我们不停地奋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