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萧军(自许多情歌慷慨)/大象人物聚焦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萧耘//建中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有人说,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坛,萧军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没有谁能像萧军,萧军也绝不随谁。也有人说,谁也学不了萧军,他顽强、执著、直爽、乐观、不好惹、讲正义,“硬骨头”像鲁迅。跟他“作对”很危险……在中国像他这样的人总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他平生没有什么遗憾:他该做的都做了,比我们生活得充实、慷慨、激昂,堂堂正正,不违心。他是个男子汉,地地道道的大丈夫!……

《萧军(自许多情歌慷慨)》文字简练、图片丰富并且两者相得益彰,深受读者的欢迎和行家的好评。本书由萧耘、建中著。

内容推荐

萧军是东北作家群的重要成员,小说家之一,经常与萧红被并称为“二萧”,他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具有反抗精神,并当过士兵和军官。他的主要代表作是《八月的乡村》,描写了一支抗日游记部队的成长旧年公里,与萧红的写作风格不同,他的写作风格尖锐有力,钢劲雄浑,全书体现出英雄主义精神。

打开《萧军(自许多情歌慷慨)》,让我们走进萧军的传奇一生,领略一代名家的伟大风采。

《萧军(自许多情歌慷慨)》文字简练、图片丰富并且两者相得益彰,深受读者的欢迎和行家的好评。本书由萧耘、建中著。

试读章节

1934年11月2日萧军与萧红到达了上海,当务之急是尽快找到一处廉价的住所!在拉都路的北段他们租到了一处亭子间,手中还剩下不足十元钱,买了一袋面粉,一只泥火炉,一些木炭,几副碗筷,盐,醋之后就所剩无几了。食油,是奢侈品,没钱买,每天白水煮面片儿,外加几个铜板的菠菜就是他们的“好日子”……

物质是贫乏的,但精神是富有而充满希望的,萧红催促着让萧军赶快把那“幸存”下来的《八月的乡村》的初稿改好,她要代他抄清。

“于是萧红不畏冬季没有炉火、没有阳光、水门汀铺地的亭子间的阴凉,披着大衣,流着清鼻涕,时时搓着冻僵的手指,终于把《八月的乡村》复写完了!”几十年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萧军仍深情地说:“即使到今天,此情此景仍然活现在我的眼前,我永远感谢她!”

为了复写方便和省钱,萧军常常往返近三十里路到内山杂志公司去买薄而透明、柔韧性又比较好的“美浓纸”。最后一次买纸,实在是没钱了,只好把萧红的一件旧毛衣拿去押当了七角钱。这数目——如果坐车去,就买不了纸,要买纸,就只能步行而去。由于皮鞋“不跟脚”,萧军回来以后,两只脚后跟全被鞋“啃”得破了皮,露了肉,也流了血……第一次和鲁迅先生约见时,交给先生的《八月的乡村》誊清稿,就是在这样情况下抄写而成的。

就在这问阴冷的亭子间里,萧红用一块黑白格的细绒布,为萧军赶制了一件很帅气的新“礼服”——第一次应邀参加了鲁迅先生在“梁园豫菜馆”做东的宴会。在这次宴会上,鲁迅先生介绍他们认识了一桌新朋友以及许广平先生和活泼的小海婴。

这个时期里,他们把所想到的、看到的、听到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向鲁迅先生倾诉。每次接到鲁迅先生的来信,他们就用六个铜板买上两包花生米,一人一包放在衣袋里,迎着温暖的春风,沐浴着午间的阳光,沿着拉都路慢慢地一边看信,一边散步,一边一粒一粒地吃着花生米——这是他们孤苦穷困生活中惟一的盼望和乐趣了!

临街的351号房子,在拉都路的东侧。5月2日上午,鲁迅先生和许广平先生携海婴到这里来看望他们的“新居”了!这意外的惊喜,实在是来得太突然,他们抑制不住兴奋,和鲁迅先生一家,聊了大约一个时辰,然后,就“主”随“客”便地在一家西餐馆由鲁迅先生出钱一同共进午餐。

在寻找餐馆的时候,萧军紧靠在鲁迅先生左侧稍后一些地方,他悄悄地和先生的身量比较了一下,他真可谓是一条“大汉”和“壮汉”了。看着先生那近于青黄的脸色,浓密的并未修整的胡须,消瘦的双颊,深陷的眼盂,瘦骨嶙嶙的身子……他的鼻子一酸,一层泪水浮上了他的眼睛。他暗暗决定着,如果此时此刻有敢于来侵犯这位老人的,不管他是谁,有多少人,用什么武器,他会毫不迟疑地和他们以死相拼!

这一年,叶紫、萧军、萧红三个人组成了一个“奴隶社”。叶紫的《丰收》、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和萧红的《生死场》便列为“奴隶丛书”的之一、之二、之三;鲁迅先生特意为他们分别写了序;对于“奴隶社”的名称,先生精辟地点拨他们:“奴隶总比奴才强”,还不时地提醒他们:“上海有一批‘文学家’,阴险得很,非小心不可。”

《八月的乡村》出版后,鲁迅先生陆续要了几批分赠给朋友们。有人将书带到了苏区抗日根据地和国外,苏联首先出版了俄译本,接着日本、印度、美国、英国、德国也出现了不同文字和版本的《八月的乡村》。萧军说:“只要这书能够使正在斗争着的弟兄们,有一个人能读到,我便什么全满足了!”

当这书印出后,一些可怜的报纸,曾为作者造了一批很离奇的谣言。这类造谣的小报,在别的国度里也许是有,却恐怕不如中国来得那般卑劣——国民党“华蒂社”特务张春桥化名“狄克”以《我们要执行自我批判》为题,气势汹汹地向鲁迅先生进攻了。鲁迅当即以《三月的租界》给予痛击,指出他们“实行着抹杀《八月的乡村》的‘自我批判’的任务”的鬼魅伎俩!在鲁迅先生倾尽心力的扶持下,《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一经问世,便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1936年5月,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Snow)在前往陕北中央根据地之前,拜访了鲁迅先生。当他问起中国自1917年的新文学运动以来,涌现出哪些最优秀的作家、最优秀的左翼作家、“新现实主义”派的作家时,鲁迅都提到了萧军,并为埃德加·斯诺所选编的《活的中国》一书推荐了萧军的两篇文章,即《大连丸上》和《第三枝枪》。日本的作家山本实彦,曾请求鲁迅先生推荐几位中国新进步作家的作品在日本的《改造》杂志上刊登,以增进两国进步作家间的文化交往,鲁迅先生首推了萧军的短篇小说——《羊》。P42-48

序言

这是一套突出历史照片和图片资料的人物聚焦书系。

都说眼下属于图像时代。此话颇有道理。且不说电视、电影、光盘等主导着文化消费和阅读走向,单单老照片、老漫画、老插图等历史陈迹的异军突起,便足以表明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在文字里感受生活、感受历史,他们越来越愿意从历史图片中阅读人物、阅读历史。的确,一个个生活场景,一张张肖像,乃至一页页手稿,往往能蕴含比文字描述更为丰富更为特别的内容,因而也更能吸引读者的兴趣,诱发读者的想像。

这些年来,每次出国访问,总要买上一些图书。在它们中间,我特别喜欢文字简练、图片丰富并且两者相得益彰的人物图书,如《凡高兄弟》、《弗吉丽亚·伍尔芙》等。这些图书,在结构、编排、开本诸方面,都给入耳目一新的感觉。正是受到这些图书的启发,我产生了编辑一套人物画传类型的丛书的想法。非常幸运的是,我的这一想法,得到大象出版社诸位朋友的热情支持,这便是“大象人物聚焦书系”的由来。

说“聚焦”而非“传记”,是因为严格地讲,书系中的作品并不是完全按照传记的方式来写人物,而是尽量以人物一生为背景,来扫描、来透视作者最感兴趣也最能凸现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某些片断。几年前在“沧桑看云系列”中,我曾采用过这种写法。这样的文字假如能与历史照片、图片找到合适的形式结合起来,当然也就成了另外一种形式的画传。同时,在正文之外,本书系还特意以“补白”方式选摘传主的自述、他人的评点等文字。图片的说明也改变通常的模式,尽量使之较为活泼,更具内涵。我想,这样的编排,能够使一个人物的一生,在较小的篇幅中多层次、多侧面、更生动地呈现出来。

任何形式的聚焦,都是为了凸现历史场景中不同人物的生存状态。审视他们,实际上也就是在审视现实中的知识分子本身。这便是我对这套描述历史人物的书系情有独钟、乐此不疲的原因。

2000年、2001年两年里,我先后完成了对巴金、梁思成、丁聪等十位人物图书的出版。我很高兴这一图文并茂的形式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行家的好评,为此,自2O02年起,我将广邀新的作者加盟,“书系”不再仅限于我个人的创作,而是由更多的作者来描述更多的人物。我的设想是,经过几年的努力之后,该书系能够以它特有的形式,构成百年中国历史人物的斑斓长卷。

愿这一设想早日成为现实。

2001年12月25日,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5:4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