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振鸣编写的《鲁迅读书》中有的是谈版本,有的是考证,有的是说内容,有的是说历史作用,有的是讲艺术特色。虽是鲁迅评点,实际上是鲁迅逝世70多年后,让世人评点,看看伟人鲁迅的一家之言。本书所选鲁迅所读的书,只是鲁迅全集中所涉及的万余种图书中的一斑。鲁迅真是个海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鲁迅读书 |
分类 | |
作者 | 肖振鸣 |
出版社 | 漓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肖振鸣编写的《鲁迅读书》中有的是谈版本,有的是考证,有的是说内容,有的是说历史作用,有的是讲艺术特色。虽是鲁迅评点,实际上是鲁迅逝世70多年后,让世人评点,看看伟人鲁迅的一家之言。本书所选鲁迅所读的书,只是鲁迅全集中所涉及的万余种图书中的一斑。鲁迅真是个海洋。 内容推荐 鲁迅博览群书,《诗经》《二十五史》《红楼梦》《三国志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四库全书》《鬼谷子》《革命军》《旧约》《解放了的堂吉诃德》《神曲》……《鲁迅全集》涉及中外名著一万多部(篇)。肖振鸣编写的《鲁迅读书》从其所涉及的图书中选取近二百部中外著作,或说内容,或说历史,或说艺术,或者考证。 作为鲁迅语录,《鲁迅读书》有助于读者了解上述图书及鲁迅的观点。 目录 换一种方式读鲁迅肖振鸣 中国古代名著 《酉阳杂俎》 《酉阳杂俎续集》 《东京梦华录》 《都城纪胜》《梦粱录》 《武林旧事》 《京本通俗小说》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大宋宣和遗事》 《醒世恒言》《三遂平妖传》 《拍案惊奇》 《今古奇观》《续今古奇观》 《今古奇闻》 《义妖传》 《山海经》《花镜》 《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略》 《朱舜水集》《张苍水集》 《黄萧养回头》 《封神演义》 《红楼梦》 《红楼梦图咏》 《板桥家书》 《十三经》《二十五史》 《史记》 《北史》 《花月痕》 《康熙字典》 《二十四孝图》 《文昌帝君阴骘文图说》 《玉历钞传》 《陶庵梦忆》 《鉴略》 《天演论》 《百家姓》 《内经》《洗冤录》 《说文解字》 《萧曹遗笔》 《鬼谷子》 《论语》《易经》 《孝经》《老子》 《维摩诘经》 《茅亭客话》 《四库全书》 《阅微草堂笔记》 《韩非子》 《书目答问》 《夷坚甲志》 《鸡肋编》 《点石斋画报》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晋南北 朝文》《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中国中古文学史》 《越缦堂日记》 《水浒》 《三国志演义》 《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施公案》《彭公案》 《七侠五义》 《本草纲目》 《绿野仙踪》 《鬼趣图》 《推背图》 《无双谱》 《周礼》《仪礼》 《礼记》 《颜氏家训》 《古文观止》《文选》 《唐宋文醇》《唐宋诗醇》 《梦溪笔谈》 《海上花列传》 《明季稗史》 《龙文鞭影》《幼学琼林》 《汉书》《前汉纪》 《诗经》 《离骚》 《书经》 《蜀碧》《蜀龟鉴》 《安龙逸史》 《立斋闲录》 《四部丛刊续编》 《庄子》 《隋书经籍志》 《世说新语》 《闲情偶记》《随园诗话》 《谢宣城集》 《痴华鬓》 《何典》 《游仙窟》 《西游记》 《唐人说荟》 《太平广记》 《释藏》《道藏》 《绛洞花主》 《艺文类聚》 《坚瓠九集》 《明道杂志》 《癸辛杂识》 《文录》 《蕙榜杂记》 《菽园杂记》 《东南纪闻》 《掌录》 《漫游随录图记》 《风筝误》 《芥子园画谱三集》 《穆天子传》 《十洲记》 《西京杂记》 《飞燕外传》 《列异传》 《搜神记》《搜神后记》 《异苑》 《幽明录》 《续齐谐记》 《拾遗记》 《大业拾遗记》 《笑林》 《古镜记》 《补江总白猿传》 《莺莺传》 《南柯太守传》《枕中记》 《玄怪录》 《夷坚志》 白话小说之始 《四游记》 《金瓶梅》 《玉娇梨》《平山冷燕》 《好逑传》 《聊斋志异》 《野叟曝言》 《镜花缘》 《品花宝鉴》 《儿女英雄传》 《三侠五义》 《老残游记》 《孽海花》 中国古代神话小说 六朝的志怪小说 六朝的志人小说 《长恨歌传》《长生殿》 受六朝人影响的 唐人小说 《五代史平话》 《三宝太监西洋记》 《玉娇李》 中国近现代名著 《流沙坠简》 《革命军》 《西滢闲话》 《古今史疑大全》 《二月》 《木刻创作法》 《木刻纪程》 《馗书》 《丰收》 《八月的乡村》 《生死场》 外国名著 《韦陀》《摩诃波罗多》 《罗摩衍那》 《邦国论》 《时代精神篇》 《竖琴长剑》 《旧约》 《失乐园》 《娜拉》《群鬼》 《kJeudeL’amourerdeLaMort》 《工人绥惠略夫》 《小彼得》 《艺术论》 《迦茵小传》 《夏娃日记》 《泰绮思》 《昆虫记》 《死魂灵》 《死魂灵百图》 《静静的顿河》 《解放了的堂-吉诃德》 《不走正路的安得伦》 《山民牧唱》 《NoaNoa》 《铁甲列车》 《母亲》 《毁灭》 《梅斐尔德士敏土之图》 《铁流》 《俄罗斯的童话》 《月界旅行》 《苦闷的象征》 《一个人的受难》 《活中国的姿态》 《神曲》 《穷人》 《从小说看来的支那民族性》与《支那人气质》 试读章节 说起来也惭愧,我虽然草草编了一本《小说史略》,而家无储书,罕见旧刻,所用为资料的,几乎都是翻刻本,新印本,甚而至于是石印本,序跋及撰人名,往往缺失,所以漏略错误,一定很多。但《三藏法师取经记》及《诗话》两种,所见的却是罗氏影印本,纸墨虽新,而字体和缺笔是看得出的。那后面就有罗跋,正不必再求之于《雪堂校刊群书叙录》,我所谓“世因以为宋刊”,即指罗跋而言。现在苏峰氏所举的三证中,除纸墨因确未目睹,无从然否外,其余二事,则那时便已不足使我信受,因此就不免“疑”起来了。 某朝讳缺笔是某朝刻本,是藏书家考定版本的初步秘诀,只要稍看过几部旧书的人,大抵知道的。何况缺笔的惊字的怎样地触目。但我却以为这并不足以确定为宋本。前朝的缺笔字,因为故意或习惯,也可以沿至后一朝。例如我们民国已至十五年了,而遗老们所刻的书,义字还“敬缺末笔”。非遗老们所刻的书,宁字玄字也常常缺笔,或者以甯代宁,以元代玄。这都是在民国而讳清讳;不足为清朝刻本的证据。京师图书馆所藏的《易林注》残本(现有影印本,在《四部丛刊》中),恒字构字都缺笔的,纸质,墨色,字体,都似宋;而且是蝶装,缪荃荪氏便定为宋本。但细看内容,却引用着阴时夫的《韵府群玉》,而阴时夫则是道道地地的元人。所以我以为不能据缺笔字便确定为某朝刻,尤其是当时视为无足重轻的小说和剧曲之类。 罗氏的论断,在日本或者很被引为典据罢,但我却并不尽信奉,不但书跋,连书画金石的题跋,无不皆然。即如罗氏所举宋代平话四种中,《宣和遗事》我也定为元人作,但这并非我的轻轻断定,是根据了明人胡应麟氏所说的。而且那书是抄撮而成,文言和白话都有,也不尽是“平话”。 我的看书,和藏书家稍不同,是不尽相信缺笔,抬头,以及罗氏题跋的。因此那时便疑;只是疑,所以说“或”,说“未可知”。我并非想要唐突宋椠和收藏者,即使如何廓大其冒昧,似乎也不过轻疑而已,至于“轻轻地断定”,则殆未也。 但在未有更确的证明之前,我的“疑”是存在的。待证明之后,就成为这样的事:鲁迅疑是元刻,为元人作;今确是宋椠,故为宋人作。无论如何,苏峰氏所豫想的“元人著作的宋版”这滑稽剧,是未必能够开演的。 ——《关于(三藏取经记)等》 《醒世恒言》 《三遂平妖传》 【题解】《醒世恒言》,白话短篇小说集:明末冯梦龙(字犹龙,1574—1646)辑著。共四十卷,录宋、元以来话本、拟话本四十篇。《醒世恒言》与《喻世明言》(即《古今小说》)·、《警世通言》合称“三言”。其题材来自民间传说、史传或唐、宋小说。内容从不同程度反映了明代社会的面貌和市民生活。“三言”之中《醒世恒言》最晚出版。《三遂平妖传》,长篇神魔小说。有两种版本,一种为四卷二十回,署“东原罗贯中(约1330一约1400)编次”;一种为不分卷二十回,署“宋东原罗贯中编,明陇西张元咎校”。鲁迅所见为后一种。《三遂平妖传》多写人间妖异故事。鲁迅藏书中现存一部六册十八卷四十回清刻本《平妖传》,署“元罗贯中著 明冯梦龙增定”。 三言之内,《恒言》为最后出 《醒世恒言》。四十卷,共三十九事;不题作者姓名。前有天启丁卯(1627)陇西可一居士序云,“六经国史而外,凡著述皆小说也,而尚理或病于艰深,修词或伤于藻绘,则不足以触里耳而振恒心,此《醒世恒言》所以继《明言》《通言》而作也。……”因知三言之内,最后出的是《恒言》。所说者汉二事,隋三事,唐八事,宋十一事,明十五事。其中隋唐故事,多采自唐人小说,故唐人小说在元既已侵入杂剧及传奇,至明又侵入了话本;然而悬想古事,不易了然,所以逊于叙述明朝故事的十余篇远甚了。宋事有三篇像拟作,七篇(《卖油郎独占花魁》《灌园叟晚逢仙女》《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勘皮靴单证二郎神》《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吴衙内邻舟赴约》《郑节使立功神臂弓》)疑出自宋人话本,而一篇(《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则即是《通俗小说》卷十五的《错斩崔宁》。 ——《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 “三言”云者,一日《喻世明言》,二日《警世通言》,今皆未见,仅知其序目。《明言》二十四卷,其二十一篇出《古今小说》,三篇亦见于《通言》及《醒世恒言》中,似即取《古今小说》残本作之。《通言》则四十卷,有天启甲子(一六二四)豫章无碍居士序,内收《京本通俗小说》七篇(见盐谷温《关于明的小说“三言”》及《宋明通俗小说流传表》),因知此等汇刻,盖亦兼采故书,不尽为拟作。三即《醒世恒言》,亦四十卷,天启丁卯(一六二七)陇西可一居士序云,“六经国史而外,凡著述,皆小说也,而尚理或病于艰深,修词或伤于藻绘,则不足以触里耳而振恒心,此《醒世恒言》所以继《明言》《通言》而作也。”是知《恒言》之出,在“三言”中为最后,中有《十五贯戏言成巧祸》一事,即《京本通俗小说》卷十五之《错斩崔宁》,则此亦兼存旧作,为例盖同于《通言》矣。 ——《中国小说史略·明之拟宋市人小说及后来选本》 选本《全像古今小说》 宋人说话之影响于后来者,最大莫如讲史,著作迭出,如第十四十五篇所言。明之说话人亦大率以讲史事得名,间亦说经诨经,而讲小说者殊希有。惟至明末,则宋市人小说之流复起,或存旧文,或出新制,顿又广行世间,但旧名湮昧,不复称市人小说也。 此等书之繁富者,最先有《全像古今小说》四十卷,书肆天许斋告白云,“本斋购得古今名人演义一百二十种,先以三之一为初刻”,绿天馆主人序则谓“茂苑野史家藏古今通俗小说甚富,因贾人之请,抽其可以嘉惠里耳者,凡四十种,俾为一刻”,而续刻无闻。 ——《中国小说史略·明之拟宋市人小说及后来选本》P13-16 序言 换一种方式读鲁迅——写在《鲁迅读人》、《鲁迅读书》前面 近年来,鲁迅被边缘化的假命题似乎很是流行,而这流言的滥觞常常来自鲁迅研究界。然而,金子总是金子,不管怎样聒噪,鲁迅仍然是二十世纪最具启迪意义的思想家,最具品格的文学家和最博学并包的学者。 的确。越来越多的人都不愿读懂鲁迅了。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读书了。这其中有很多原因:经济发展的副作用之一是人们对物质欲望的强烈追求,使读书这件事退居在后;现代传媒的发达,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纸质书有被电子读物逐步取代的趋向;书店的销量急剧下滑,出版社由事业全部转为企业,导致有价值的学术著作无法出版,于是大量迎合世俗的出版物泛滥于市。浮躁、急功近利、信仰缺失已成为这个时代越来越突出的疾病。读现代文学专业的贡生们艰难地从浩如烟海的鲁迅研究著作中挑选出观点,运用大众看不懂的西方译著中的艰涩词汇,写出研究鲁迅的论文,没有新材料,没有新观点,这无异于学术上的造假。抄袭、造假等学术腐败现象已漫延到学术界的高层。毛泽东在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时曾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也说过这样的话:“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鲁迅才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杰出代表,这是读鲁迅书的意义所在。 读懂鲁迅一定要从读鲁迅的原著开始。《鲁迅全集》中小说、散文、杂文、诗歌、序跋、校记等文章共计一千余篇,涉及古今中外名著一万多部(篇),涉及古今中外人物五千多个。从读书的角度来说。鲁迅著作是读了之后还要读的经典。应该说,只有读了一个人的全部著作才能系统掌握一个人的思想体系。鲁迅去后70年间,关于他的研究文章、书籍浩如烟海,各种版本的全集、单行本、导读本、选本大量印行。但数百万字的全集不是对每个读者都是一件轻松的事。旧书肆上常常有旧版《鲁迅全集》,仅有一两卷翻阅过,而其余的却是十品。除了专业研究者,一般读者从读全集开始了解鲁迅的是不多的。编者想做的是:试试换一种读法,让更多的人读鲁迅的书。更多地了解鲁迅,于是编了这样两个选本《鲁迅读人》和《鲁迅读书》,让更多的人从这两个角度去认识和了解鲁迅,并认识更多的人物和名著。 中国古代有《历代先贤像传》《无双谱》等许多绣象本,都是将历史上有名人物记载并画像。但如鲁迅所说,“坏人好象是没有的”。鲁迅曾想作一部中国的“人史”,将好人坏人都收入:“有啮雪苦节的苏武,舍身求法的玄装,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孔明,但也有呆信古法,‘死而后已’的王莽,有半当真半取笑变法的王安石:张献忠当然也在内。”(《准风月谈·晨凉漫记》)后来鲁迅对这件事并没有动笔。然而我们可以从鲁迅全部文章中所涉及的五千多人物中钩沉出这部“人史”。 千古风流人物,构成了人的历史。通过鲁迅对古今中外人物的评价,可以看出历史人物对鲁迅思想的影响。这包含了中外古代、近现代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美术家、科学家、艺术家、学子才人、暴君甚至文化流氓。我们可以从鲁迅对这些古今人物的评价中,看出其所折射出的人类文化史、思想史的概貌。《鲁迅读人》所选人物,有的是对人物生平、著作的总体评价,也有对一时一事的具体评点,并不涵盖一个人的全部。比如对梅兰芳、李四光等人的评点,并不涉及他们作为文化名人的其他方面对人类的贡献。比如对《古史辨》的批评,并不涉及其史学价值。语录体本身就是有“断章取义”之意的文体,希望读者在阅读时,不要以鲁迅说的一个方面便全面肯定或否定一个人或一部书。 从购书、读书、写书、编书到论书,鲁迅的一生也是一个读书人的一生。从鲁迅文章中和藏书中涉及的一万多种书来看,他的阅读量是相当大的。鲁迅才称得上是博览群书的人。鲁迅国学功底非常深厚,精通日语、俄语,还能翻译德文作品。但他主张青年人多读外国书,少读中国书。这是因为鲁迅希望青年人多学习国外的先进思想,改变国民性。但我们从鲁迅对中外名著的评价中可以看出,鲁迅如何把历史与现实巧妙地结合起来,也可以研究鲁迅思想的文化渊源。 鲁迅博览群书,所提及的有些书名甚至我们都闻所未闻,更何况一见,许多古籍版本是今天很难看到的,在国家图书馆看一下善本,手续繁复,况且不是所有都能看到。本书所选鲁迅所读的书,只是鲁迅全集中所涉及的万余种图书中的一斑。鲁迅真是个海洋。 作为现代白话文典范的鲁迅著作,也是从语言角度阅读鲁迅、学习鲁迅的最好读本,鲁迅的文章传承中国传统语言优点,创造性地使用白话文体。语言锋利干净、幽默辛辣、酣畅淋漓。读鲁迅著作,并不只见匕首、投枪,还不乏亲情侠义。 在《鲁迅读书》中有的是谈版本,有的是考证,有的是说内容,有的是说历史作用,有的是讲艺术特色。虽是鲁迅评点,实际上是鲁迅逝世70多年后,让世人评点,看看伟人鲁迅的一家之言。 两书的编辑体例,基本是语录体,图文本。人物多为绣像、照片或美术肖像。书籍均为书影或插图。由于种种困难,有些人物形象或书影找不到,所以不能和文章一一对应,也是一件遗憾的事。在编辑顺序上,是按照全集一路读下来,因是语录体,还有很多交叉,所以并没有按历史编年的顺序整理,只是大致归类。为读者阅读上的方便,《鲁迅读人》一书中所涉及的人物都加上了简介,《鲁迅读书》一书中所涉及的书籍都加上了题解。《鲁迅读人》《鲁迅读书》两书体例相同,互为姊妹。 这样两本语录体的小书,所选鲁迅语录绝不能概括鲁迅的全部思想,而只是两个有趣的读本而已,读者可以跟随鲁迅进入书籍和人物的世界并了解鲁迅的观点。 两书在编辑过程中,得到我的同事刘欣在查找资料等方面的大力协助,漓江出版社庞俭克先生对此书的付梓付出了大量心血,在此一并感谢。 肖振鸣于孤行斋 书评(媒体评论) 从购书、读书、写书、编书到论书,鲁迅的一生也是一个读书人的一生。从鲁迅文章中和藏书中涉及的一万多种书来看,他的阅读量是相当大的。鲁迅才称得上是博览群书的人。鲁迅国学功底非常深厚,精通日语、俄语,还能翻译德文作品。但他主张青年人多读外国书,少读中国书。这是因为鲁迅希望青年人多学习国外的先进思想,改变国民性。但我们从鲁迅对中外名著的评价中可以看出,鲁迅如何把历史与现实巧妙地结合起来,也可以研究鲁迅思想的文化渊源。 ——肖振鸣《换一种方式读鲁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