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每一项新的发现,都会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追溯人类历史,从茹毛饮血到刀耕火种,从石器时代到制造工具,从原始社会到四大文明古国,从低下的生产率到工业革命的出现等,人类经过长期的摸索和不懈的努力,一步一个新发现,渐渐打开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大门,逐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加速推动了人们向科学巅峰迈进的脚步。
由黄寰等编著的《科学发现趣谈》打破了传统“读死书”的学习方式,通过一个个的小故事来讲述这些科学发现的有趣的发现过程,向人们展现科学家在探索历程中的奇闻趣事和他们的别样风采,使这些枯燥的知识“鲜活”起来,能引起读者极大的阅读兴趣。
由黄寰等编著的《科学发现趣谈》以通俗诙谐的语言,讲述了在科学发现过程中发生的许多有趣故事,这些科学发现有很多已经深深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阅读《科学发现趣谈》会使你感到这些枯燥的知识即刻“鲜活”起来,不仅能让你收获知识,更能激发你探索未知世界的强烈的好奇心。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早的一批居民,然而,我们认识它们的时间却很晚。直到300多年以前,一位荷兰人才第一次涉足神秘的微生物王国,他的名字叫安东·列文虎克。在远古的年代,人们是躲在草丛里偷窥小动物做窝,发现它们不论个头大小,都有自己的主意,知道要去向何处;500年前,“跳蚤镜”对焦昆虫世界,人们才惊喜地看到小虫子张牙舞爪,有自己的表情和舞步;今天,原子的行踪不再局限于推测和想象,人们甚至可以在尊重它们个}生的前提下劝说其挪动身躯;也许未来有一天,组成各位身体的粒子四散在大地和空气中,甚至有幸成为另一个生命的一部分,它们将带我们见证彼时的世界;或者生物学早已超越以视觉为基础的“描述”局限,而成为像数学和物理一样具有逻辑推理的学科。
不论何时,视野有界,想象无边。
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是畜牧业和农业。但是,资历最古老的微生物却一直无声无息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即便是人们已经知道猎取动物和栽培植物,并在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等其他许多方面已经取得很大成就的时候,却对于微生物王国,几乎是一无所知。尽管人们早已利用微生物来酿酒、发酵、造醋,但由于它们太小,小到人的肉眼无法看到,所以人们无从知道它们的存在。
在300多年以前,列文虎克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架能放大270倍的显微镜,人类才终于在显微镜下看到微生物的“倩影”。
列文虎克1632年生于荷兰的代尔夫特,是一位制造篮子手工艺人的儿子,列文虎克6岁时,他父亲就去世了。小时候列文虎克接受了一点儿基础教育,16岁时他就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一家布店当学徒。6年的学徒生活结束后,列文虎克回到家乡,凭自己的手艺开了一家布店。但是列文虎克对放大镜却很感兴趣,他一有空就向隔壁眼镜店的师傅们学习磨制镜片的技术。之后他又成了代尔夫特市政厅的看门人。
我们知道,看门人是不受人重视的社会群体,他们每天开门、关门、来客登记,有的兼任打扫卫生的工作,重复着平淡的工作。然而这位看门人却不是等闲之辈,虽然此时怎么看列文虎克都不像是科学家的料。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一位戴眼镜的朋友从首都阿姆斯特丹回来。“天啊!”他说,“你知道吗,现在阿姆斯特丹的眼镜店,除磨制镜片外,还磨制放大镜。”“放大镜?那是什么东西呢?”列文虎克不解地问。后来,朋友告诉他,放大镜是一种很奇妙的新玩意,可以将很微小的东西放大,使观察者可以清清楚楚地观看。
利用透镜使物体放大,其实古已有之。据说古罗马帝国的昏庸皇帝尼禄,就曾用一块表面磨得很光滑的宝石,放在眼前观看竞技场上角斗士的搏斗。13世纪末,世界上就已经出现了矫正视力的眼镜。由于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它的科学价值,只是把显微镜当成玩具,用来观看跳蚤的一举一动,所以显微镜当时也叫“跳蚤镜”。但这一切对于列文虎克却是那么新奇,他很想知道透过那些镜片,到底能看到多小的东西。
好奇心强烈的列文虎克得知跳蚤镜的功用后,也想拥有一架。不过他跑到眼镜店一问,价格惊人,不是他所能支付的。但列文虎克并没有放弃,由于生于手工艺人家庭,自己也当过学徒,手工活做得不错,便决定自己制作一个特殊的放大镜。他白天待在眼镜店里,仔细看工人磨镜片的过程,自己默记在心,晚上回去后找来玻璃材料,利用自己充裕的时间,耐心地磨起了镜片。
早期的显微镜做得都很粗糙,不是放大倍数不够,就是镜面不够光滑,成像模糊。心灵手巧的列文虎克磨出的镜片虽然很小,但是质量却是当时最好的。他给自己的透镜制作了一个架子,并在透镜下面放置了一块铜板,在铜板上钻一个小孔,让光线从底下向上透过来,照亮被观察的物体。P2-4
安徽教育出版社邀我主编一套《少年科学院书库》,忙了将近一年,第一辑终于要出版问世了。
《少年科学院书库》第一辑有什么特点?“杂”,一言以蔽之。数理化天地生,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什么都有一点。这套丛书继续编下去,还会更“杂”,文史哲,社会科学也会编进去,社会科学b自然科学共存。
《少年科学院书库》为什么编得这么“杂”?因为现代社会需要科学家具备广博的知识,需要真正的“博士”,需要文理兼容的-交叉型人才。许多事实证明,只有在继承全人类全部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才能够在科学技术上进行创新,才能够为人类的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几天前,我同四川大学的几百名学子进行了一场博览群书b成才关系的互动式讨论。我用大半辈子的切身体会回答了学子们的问题。我说,我是学理科的,但在川大学习时却把很多时间放在读杂书上,放在读中外名著上。当然,课堂内的学习也很重要,是一生系统知识积累的基础,我在大学的课堂内成绩是很好的,科科全优,毕业时还成为全系唯一考上研究生的学生。
但是,不能只注意课堂内知识的学习,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而要博览群书,汲取人类几千年创造的文化精粹。
不仅在上大学的时候我读了许多杂书,我从读小学时就开始爱读杂书。我在重庆市观音桥小学读书的时候,便狂热地喜欢上了书。学校的少先队总辅导员谢高顺老师,特别喜欢我这个爱读书的孩子。谢老师为我专门开办了一个“小小图书馆”,任命我为“小小图书馆”的馆长。我一面管理图书,一面把图书馆中的几百本书“啃”得精光。我喜欢看什么书?什么书我都喜欢看,从小说到知识读物,有什么看什么。课间时间看,回家看。我常常坐在尿罐(一种用陶瓷做的坐式便桶)上,借着从亮瓦中射进来的阳光看大部头书,母亲喊我吃饭了也赖在尿罐上不起来。看了许许多多的书,觉得书上的世界太精彩了。我暗暗发誓,长大了我要写上一架书,使五彩缤纷的书世界更精彩。这是我一生中立下的一个宏愿。
博览群书使我受益匪浅,走上社会后,我面对复杂的社会、曲折的人生遭遇,总能应用我厚积的知识,找出克服困难的办法,取得人生的成功。
现在,我已写作并出版了72部书,主编了24套丛书,包括《新世纪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新世纪青年百科全书》《新世纪老年百科全书》《青少年百科全书》《趣味科普丛书》《中外著名科学家的故事丛书》《花卉园艺小百科》《兰花鉴别手册》《小学生自我素质教育丛书》《四川依然美丽》等各种各样的“杂书”,被各地的图书馆及农家书屋采购,实现了我的一个人生大梦:为各地图书馆增加一排书。
开卷有益,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因此,我期望读者们耐下心来,看完这套丛书的每一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