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画外话唐诗》是古典诗词爱好者了解、熟悉古典诗词艺术源流及演变的有益读本,而且每首诗词选篇注释和释读均可直接用于古典诗词课堂教学实践。文笔优美,图文并茂,装帧精美,充分展现古典诗词内容与形式完美、经典的永恒魅力。
作者胡克夫精选唐诗中涉及真情、亲情、友情、爱情、恩情、田园山水情的经典篇目,对文本的注释包含诗人、词者小传,词语和特殊名词注释,生僻字词注音或读音。作者在对文本注释的基础上,吸收学术研究成果,以现代诠释与解读来挖掘诗词文本中所蕴涵的最原初、纯真的情感和艺术表现力,以诗化的心灵散步方式引发读者产生审美共鸣。
胡克夫编著的《画里画外话唐诗》精选28首唐诗,进行现代解读,挖掘诗歌里蕴藏的最纯真、最原初的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心灵感动。对于现代社会人的情感缺失给予诗化的真善美疏导,回归人的情感的真与善与美。《画里画外话唐诗》主题以解读人生社会的真情实感为主,各篇或以情取胜,或以情说理,或以情见长,在总体上凸显大善大美,在思想性上以小见大,以小见真,弘扬中华文化传统美德,回归中华文化精神家园。
东汉末、三国时期,骆氏家族曾出了盛名一时的文臣武将和志行俊士骆俊、骆统、骆秀一门祖孙三人,此后代有才人。在骆宾王出生之前,骆氏家族虽已衰落,然诗书传家。骆宾王七岁即景作《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时被乡间誉为神童,《咏鹅》诗传诵至今。
骆宾王因从军和任低级官员,曾游历幽燕、蜀中及西北、东南各地,所以平生志向、诗歌创作和生活道路与那些宫廷诗人不同,在文学创作上革新初唐浮靡诗风,在政治上亦颇有抱负,但一生怀才不遇,故其诗多为哀怨之作。孔子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诗可以怨,即言诗可以批评、指责执政得失,抒发对苛政之怨。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因上疏触忤武则天,“以贡疏被愆”而下狱,写下那首千古名篇《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后来,骆宾王遇赦,被贬为临海丞。
唐中宗李显嗣圣元年(684年),徐敬业在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引矢志弃官的骆宾王做府属,军中书檄皆出其手。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被杀(一说逃亡为僧)。武则天见到骆宾王所书《代李敬业讨武氏檄》中云:“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君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志安社稷……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惋惜骆宾王才高志远,不为己用,曾有“宰相因何失如此之人”的喟叹。
骆宾王年轻时即以擅长诗文著名,其诗歌创作长于七言歌行,《帝京篇》当时以为绝唱。其所作七言“缀锦贯珠,汪洋恣肆”,多为悲愤之作,“五言气象雄杰,构思精沉”(吴之器《骆丞列传》)。唐中宗时,诏求其文,得数百篇,编为十卷,其诗幸得流传。
读唐诗,贵在“体悟”唐诗之意境上下工夫。《于易水送人一绝》(明清间江西临川人王相选注《新镌五言千家诗》题为《易水送别》),音调雄浑,开有唐一代送别诗之新风。诗题为“送人”,全诗却未见叙离别的情景,而是借天下尽知的战国末易水河畔曾演绎的那幕慷慨悲歌、名灼千古的历史活剧,曲折地抒发了诗人对武则天统治不满的激愤情绪。司马迁《史记·荆轲列传》载,战国末,使荆轲刺秦王政的燕太子丹等着白衣冠与荆轲送别于易水边,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慷慨激昂,“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清人毛先舒《诗辩坻》评说此诗:“临海《易水送别》借轲、丹事,用一‘别’字映出题面,余作凭吊,而神理已足。二十字中而游刃如此,何等高笔!”
诗人笔下所摹写的正是与他相隔九百年前的感天动地的那一刻,燕太子丹等与荆轲在易水河畔壮别的场景。在诗人的心中,荆轲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化身,他咏荆轲,正像西汉文学家贾谊凭吊屈原一样,是借古咏今,以见己志,一舒积于胸中的郁郁不平之气。诗人不容于当朝者,反被诬而下狱。当他身临易水河畔送别友人时,深切感受到“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的荆轲所怀的不成功、便成仁的誓死决心,恨自己生不逢“燕丹”——明君,故与友人以“壮士发冲冠”互致心中的期许,欲仿效荆轲刺秦王力图挽救秦一扫六合之势,以必死之心来对抗武则天的专制擅权,志安社稷,杀身以成仁——铸就大丈夫的千秋伟业。
王相《新镌五言千家诗笺注·易水送别》注曰:“宾王于此地别友,感荆轲之事而咏之。日昔年荆轲曾于此地与燕太子别也,慷慨悲歌,其发上冲,直指于冠矣。此人已没,此水至今犹寒。千秋英烈之气,犹可见也。”此评说可谓字字一针见血。
据说,武则天见到骆宾王的《代李敬业讨武氏檄》,曾想将他留为己用,可当她看到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则知骆宾王已抱必死之心。想那武则天也是一代女中豪杰,擅长宫中权术,却无奈骆宾王宁死不屈的人生选择。
当年骆宾王在易水送别的友人,其生平事迹无考。由骆宾王的身世生平和当时的社会情境推想,很可能是一位侠友。唐诗人钱起《逢侠者》诗云:“燕赵悲歌士,相逢剧孟家。寸心不尽言,前路日将邪。”《千家诗》注曰:“燕赵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如荆轲、聂政之流,至唐犹盛也。起路逢剑侠之士,因作诗以赠之。”可为佐证。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送别的这一刻,也许就标志着将是一生的永别——诗人以“壮士发冲冠”自诩,慷慨激怀。放眼天下,只有骆宾王与那位侠友,才有如此这般义重如山的友情;剑指环宇,只有肝胆相照、相知似海的知己,才能达至“壮士愤兮绝天维,北斗戾兮太山夷”(宋玉《大言赋》)——这样的激昂壮别的境界。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如此一别,何等悲壮,肝断魂绝。一吟,双泪流!再吟,断人肠!
——离别,终了是痛苦的。空有凌云之志的诗人骆宾王情不自禁悲天低吟:“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铮铮铁骨男儿纵然于此时多了几丝柔情,不过,已悄悄置换了诗歌话语的叙事空间。骆宾王曾随薛仁贵出征边塞,又游宦蜀地多年。自云:“夫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有不得尽言,言有不得尽意。”(《夏日游德州赠高四并序》)曾作《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乾。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满月临弓影,连星人剑端。不学燕丹客,空歌易水寒。”
P5-7
胡克夫
《走进国学·现代释读》丛书,是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和河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共同策划、分门别类组织编写和出版的国学读本系列丛书。首先与读者朋友们见面的是《画里画外话诗经》、《画里画外话楚辞》、《画里画外话唐诗》、《画里画外话宋词》。
丛书编写宗旨,力求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注释学理论及方法、话语规则与书写经验的基础上,以现代文化和学术视角以及个性化的话语解构方式,对国学经典文本加以现代释读,以最宽泛的自由度去阐释国学经典文本所含有的特定写作背景、文本风格,思想和美学、文化意义指向,社会历史及其逻辑意义指向,最大限度地凸显国学经典的时代文化语境;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面向读者对国学经典的个性化、细分化、精致化的阅读需求,致力于创造一种有别于传统的全新话语阅读体验。
人类文化中所谓的经典之独特意义就在于它是人类精神生活与艺术经验恒久表现力、创造力和永动生命力的再现,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明主体意识、文化主体意识和民族精神主体意识,故在任何一个文化系统中都具有绝对的崇高地位,也是这个文化系统得以传承、演变、发展和兴旺的根基与源流。古往今来,代有兴废。每一个时代的文化和思想都要随着时代的前行而不断发展,不断变化,并对经典生发出不同以往的富含新的时代思想意义和时代文化内涵的释义。
国学乃中华文化之传统,之典范,之学问,其主体可概括为经、史、子、集,或曰“六艺之学”。然而,国学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文化开放系统,乃为包罗至广的中国历史上传统文化的通称。其主要特点是可分为章句之学与义理之学,所谓章句之学,是指一章一句一字地读懂典籍,亦称“考据之学”或“训诂之学”;所谓义理之学,是指“由训诂而推求义理”,“执义理而后能考核”,旨在探求典籍所蕴含的大义和道理,亦称“大道之学”。前者古人称之为“小学”,后者古人称之为“大学”,二者共同构成中国传统学问之根基。由此可知,了解国学须从整体上把握其精神,精心考证,细心体悟,深入研究,精确分析,才能避免断章取义,曲解本意,以达至确切无疑的阐释和论述。因而,所谓现代释读即是把前人对典籍的考证、研究分析与推理阐释,经过消化、理解和吸收之后,从中抽绎引出现代语言学词义和现代解释学释义及其独有的文化意义,以避免对经典文本形成某些误解误读或过度阐释。在这样一种理念下的国学经典现代释读,其主旨是引导读者回归对经典文本的多读、细读、精读,激发起阅读国学经典的兴趣及个性化的体验和体悟:一则可以无间距地深刻感受古代典籍文章和诗词曲赋的思想、文体、气韵、风致、文华,陶冶情趣,涵养品行,如孔子所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则掩卷沉思,如见良师益友,学有所得,如孔子所云:“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一则多读、细读、精读经典,人生视野和眼界自然而然开阔,彻悟澄明,如苟子所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诗经·卫风·硕人》)历史长河奔流不息,浩浩汤汤。人类文明社会未来历史的走向完全取决于文化,也只有文化可以决定和改变世界。展望未来,21世纪是中国走向民族伟大复兴和成为世界现代化强国、建设美丽中国的新纪元,中国博大精深的国学早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中国社会和中华文化的最佳门径,也是中国人以更加开放的文化心态和自信走向无比广阔的世界文明舞台,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力量源泉。因而,将国学经典从学术殿堂、从象牙塔书斋中请出来,带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走进每位读者的视线和书案,实现国学的普及化、大众化,人人读之习之,善化世风,寄托心灵,于无形中化为我们这个现代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人文终极关怀的福祉。如是善哉,功莫大焉! 在丛书出版之际,衷心感谢河北教育出版社领导对编写和出版这套丛书的全力倾心支持,尤为感谢这套丛书的总策划和总编审、对外合作编辑室主任袁淑萍女士,以及蒋海燕、马海霞、王福仓、赵磊、高群英、刘书芳、姬璐璐、赵菲等编辑,丛书封面和版式设计徐占博先生,丛书营销策划符向阳先生、李晨女士。
先哲有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至德至刚,至美至纯。漫步国学经典书林,愿人人走进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国学经典世界——轻展书卷,静心品读《走进国学·现代释读》丛书,一同畅游人文历史阅读之旅,心灵智慧美学之旅,精神家园环游之旅……
衷心希望这套丛书成为每位读者朋友的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