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滇越铁路--在高原与大海之间/行走中国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杨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早在一百多年前,滇越铁路成为云南早走向海洋的一个重要通道,也为云南留下了一页斑驳的历史场景。在2001至2017年之间,作者与这条世界上罕见的米轨铁路建立了“私密”关系,一次次去接近它,认识它,爱恋它,拍摄它和书写它。
作者简介
杨杨,云南通海县人,玉溪市作家协会副。已出版短篇小说集《混沌的夏天》,中篇小说集《巫蛊之家》,长篇小说《雕天下》,长篇纪实文学《通海大地震》,长篇散文《小脚舞蹈》《摇晃的灵魂》《昆明往事》《通海秀山》等。作品散见于《花城》《作家》《大家》《北京文学》《美文》等内外文学杂志。
目录
引言:面对一条百年米轨
随想:当世界已掀起铁轨狂飙的时候
笔记:打开滇南的地理画卷
故事:法国“探险家”的目光
笔记:一部荒诞的筑路史
笔记:铁轨上的“死亡之舞”
随想:法国人的“梦断之路”
笔记:从马帮到小火车的奇异体验
调查:滇南时空的“近代化”与“工业化”
随想:西南联大师生的“文化之路”
游历:我的魔幻之旅开始了
故事:走向远方的聂耳
笔记:盘溪,滇越铁路上的魔幻小镇
游历:重访南盘江大峡谷
笔记:开远,高原上的“芝加哥”
游历:从玉林山到碧色寨
笔记:蒙自,滇越铁路上的一座“幻城”
游历:在南溪河大峡谷“探险”
故事:萧乾在河口的奇异经历
笔记:河口, “一城两国”的奇观
故事:转战于中越山水之间的黑旗军
笔记:世界铁路史上的“战神”
游历:沿着红河两岸抵达越南海防
尾声:云南的“海蓝之梦”
序言
面对一条百年米轨
在我的想象中,时间把昆明推移到了一百多年前。当
时的法国殖民者,野心勃勃地带着那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测
绘仪器、图纸、技术、怀表、铁轨、火车……从越南北方
一步步进入中国云南,把一种如同巨兽一样的运输工具强
行插入云南大地。从此,在云南南方的城郭、丘陵、草甸
、平坝、高山、峡谷之间,就有了一条极其怪异的米轨铁
路——滇越铁路。它的轨距是严格按法国的轨道标准设计
的,仅为1000毫米,属于典型的窄轨铁路。而且,这是中
国第一条“不通国内通国外”的国际铁路。
毫无疑问,法国人修筑这样的一条铁路,对于中国来
说,无异于一次入侵、一次强占、一次欺凌,但云南人从
此不得不面对这样一段历史,不得不面对这样一条铁路。
这样的面对,也许是残酷的、尴尬的、疼痛的、困惑的,
但也是坚韧的、奋发的、有力量的、有作为的。从1910年
开始,一直面对了一百多年。
多年来,我也常常追问自己:滇越铁路究竟是什么东
西?我似乎也无法说清,也难以找到完整的答案。当然,
也有人使用最简单的方法,无非是轻轻“百度”一下,就
可知道一般意义上的滇越铁路是什么了。诸如它的里程,
它的历史沿革,它的地质地貌,它沿路的资源、人口、民
族和城市,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在一瞬间,获得最准确、
最简明的答案。但我要告诉人们的是,在我的文学感官世
界里,滇越铁路就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带来的一种疼痛记忆
,一种文明火花,一种科技逻辑,一种地理宿命,一种文
化遗产,它如同一部关于时间、技术、文明、国家、民族
、现实与未来的寓言,一幕令人惊叹的大地之舞,一幅本
真的木刻版画,或者就是回荡在山谷里宛若古老音乐的鸣
叫声。
导语
滇越铁路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带来的一种疼痛记忆,一种文明火花,一种科技逻辑,一种地理宿命,一种文化遗产,它如同一部关于时间、技术、文明、国家、民族、现实与未来的寓言,一幕令人惊叹的大地之舞,一幅本真的木刻版画,或者就是回荡在山谷里宛若古老音乐的鸣叫声。
《滇越铁路--在高原与大海之间》书写滇越铁路的历史,以及生活在滇越铁路周边的人们的现状。
精彩页
随想:当世界已掀起铁轨狂飙的时候
我们应该记住昆明古城最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那是在600多年前,明朝皇帝朱元璋派义子沐英与傅友德将军一起,率30万大军攻占了昆明,征服了云南。那是一段历史的“终点”,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起点”。当时的昆明,在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游记中已是“一座壮丽的大城”,但在正值中年的沐英的眼里,昆明与中原富丽堂皇的城邦相比,简直就是“天荒”,是蛮夷之地,土俗得不堪入目。沐英要做的事是,把那些异类的土屋拆除,把典籍烧掉,重新建造一座干净而坚硬的砖城。他在昆明苦心经营了八年,所使用的“妙方”,是让伟大的汉文化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当时,昆明的城门、城楼和街道名称,比如“咸和门”“殷春楼”“丽正门”“眺京楼”“长春街”“太和街”“福照街”等等,都是一个个精美的汉语,都昭示着明朝中央开发边疆的一条伟大的“文化战略”,用他们的儒气、骈文歌赋、琴棋书画、园林和汉语典籍等等,熏染这些粗俗鄙陋的河山,并以卓尔不群的文化品质深刻地改变着这片土地上的子民,让昆明与内地的城市文化一步步“接轨”,以保持着呼吸一样的“同步”发展。可以说,数百年之后,昆明已被彻底改变了,城里逐年堆积起蕴含着汉文明因子的“观念”“故事”“财富”和“风俗”,一天天彰显出这座精美而壮观的汉式城邦的厚重、悠久、光华,同时也日趋保守、彷徨、散淡、阴郁、怪异起来,似乎失去了梦想,失去了动力,似乎再也不会发生如同西方一样的“文艺复兴”。
在清代末年,有一位生于嘉庆六年(1801年)的朱姓老太太,她“娴于诗,工于文,复善书”,活了89岁。她在世时,特别喜欢用赞美的口吻与儿孙们讲述昆明昔日的“繁盛”。她说:“在嘉庆年间,我们朱家是在大西门外靠近三分寺的一条长街上。住的房屋颇宽大,建筑于乾隆初年。屋后有小花园,很雅适。这条街道很长,向北去,即接近麻园。此虽不是一条繁盛街道,可街的两廊却有不少铺户和民居,而且街上如菜市、肉案、酒馆、茶居、饺面馆、甜浆馆等各行俱全。”在她出嫁到南城门外靠近得胜桥竹子巷的蔡家后,花四分银钱乘坐轿子回娘家时,所经过的云津铺、金马坊、碧鸡坊、盐店街、三市街,“都是些繁盛已极的街道,行人时时往来不绝。在冬至后及正月十五后,横过顺城街,从轿窗里望去,只见街之两廊屋檐下,挂满了牛干巴,而且牛腥气充满于轿内,真不知道这条街上的居民,每天要宰杀多少牛来吃……到了大西门外正街,市面上就繁荣了,仅布铺就有七八家。其他行业,无不齐全”。老太太在当时也算是个有“社会地位”的人,因此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会追求“时尚”,所以在她无所不谈的话题中,始终弥漫着“时代气息”。她说:“珠市桥,是一售卖珠宝玉器的市场。在此一市场上,玉器铺只有二三十间,还有腾越(腾冲)客挟些珠玉来,就在此摆摊售卖。有一次,我在一摊子上买了一大块血珀,重四钱五分,才去银八钱。如陪嫁我的一对玉手镯,两只都有着寸半长的一节秧黄翠,而又是绿白分明的老山玉,才去了七两五钱银。我钉帽箍的一颗滚盘珠,只有一粒黄豆大,买时才去银一两八钱。所以有人说,是时的珠玉,直贱似瓦砾。”老太太好像对什么都感兴趣,对各行各业都充满渴望,对万事万物都牢记于心。她说:昆明“道路宽阔,烟户密集,房屋栉比,楼阁云连,巷道参差,店铺杂错。市面之上,货物山集,行人流水。早有早市,午有午市,夜有夜市。而最热闹、最耐人游乐者是云滓夜市。其售卖之物,可称百样俱全。又是灯光灿烂,烛火摇红,行人扰扰纷纷,必自黄昏达于清旦。”
当时,曾有一个有心人,站在昆明南门,即近日楼下,通过细心观察和统计,留下了这么一组数据:每10分钟,有803个行人,23乘轿子,43只马匹,从南门走过。由此可见,那个时代还没有太多的交通工具,除了步行,就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力车、牛车、马车。那时的人们,与世界,与他人联系的方式,最主要的就是步行,或者还有骑马、坐轿,乘人力车和牛车马车,而骑马、坐轿、乘车,在当时来说,也只能算是另一种方式的行走,都离不开轿夫、车夫的脚,离不开牛马的蹄。
人们骑马、坐轿、乘坐畜力车,双脚获得了暂时的解放,享受到的是悠闲的呼吸,放松的身体,颠簸的节律,相互的闲谈,往往忘记了时间,忘记了速度,过着一种真正的“慢生活”。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0: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