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尔顿、卡拉奇威茨、柯万编写的这本《香港造城记(从垂直之城到立体之城)》是对香港的过去和当前(以及某种程度上,可能的未来)形态的探究;以及在这一语境中,它确立和呈现的重要类型的人造的垂直和立体先例。结果与整个中国的城市发展具有特别的联系,并且本书揭示的本质与中国学界关于城市形态的研究也是对应的。
由于其岛屿起源、高楼大厦以及世界城市地位,香港经常被拿来与纽约相比较,然而,这种比较不久就由于这样的认识而动摇,即香港的高楼大厦只是其复杂得多的都市状况中的一个更显而易见的方面。香港陡峭崎岖的地形造成了这种状况:已建楼宇区紧凑、空间经验丰富,很少远离山地和水域,由一系列最好的公共交通互相连通。
《香港造城记(从垂直之城到立体之城)》一书的三位作者谢尔顿、卡拉奇威茨、柯万在这些状况中发现了价值:一个具有小城市足迹的大都市,乘车出行时公共交通的使用率达90%,与自然亲近。虽然这个紧凑的城市是城市思考者们经常提倡的模式,但它却是很少可以遇到的。在本书中,香港强大的都市化演进可以追溯到地区的前殖民围村和殖民店屋,以及当代垂直的和立体的都市:塔楼、基座加塔楼、高架桥、自动扶梯和多层次城市生活的其他组成部分。因为坐落在一个被急剧缺乏平地所折磨的地方,香港被描述成“一种新都市生活的偶然先锋”,获得了全球的密切关注。
《香港造城记(从垂直之城到立体之城)》清晰的文本和200多幅大部分系原创的插图(包括设计未来的图像),对于城市设计师、建筑师、规划者、景观建筑师和其他关注城市设计、密度、城市理论、东亚都市主义,以及香港建筑形式的历史和未来的城市专业人员来说,都是最基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