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学界把翻译分为全译和变译两大范畴,使人们对翻译的认识更为科学,同时为翻译研究打开了一片新的天空。但是,变译作为新的概念和研究范畴,学界对它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对它在文化交流上的特殊功效的认识尚待加深。进入21世纪,翻译与文化的互动关系是急需深入研究的领域。当代翻译研究中最大的突破在于将翻译置入文化语境去审视,特别是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和解释翻译作品是今后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因此从文化层面研究变译顺应了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张永中编著的《文化视野下的变译研究》把变译置于文化交流层面进行研究,探讨了变译的概念、变译的理据、变译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变译的主体间性关系以及变译文体的适应性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有助于变译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也有助于更为科学地指导翻译实践。
第一章 绪论
1.1 变译研究现状概述
1.2 研究的意义
1.3 变译研究的基本方法
1.4 变译研究的理论基石
1.4.1 描述性翻译研究理论
1.4.2 哲学阐释学理论
第二章 变译概念阐释
2.1 变译概念历时考察
2.1.1 翻译中的变通
2.1.2 变译概念的形成
2.2 变译与全译的关系
2.2.1 全译观念形成探因
2.2.2 变译观念形成探究
2.2.3 变译和全译:翻译的一体两翼
第三章 英汉文化差异:变译的理据
3.1 英汉文化内涵探析
3.1.1 西方对文化的界定-
3.1.2 国内对文化的界定
3.2 从文化的三个层次看变译理据
3.2.1 从中西物质文化差异看变译
3.2.2 从中西制度文化差异看变译
3.2.3 从中西心理文化差异看变译
第四章 变译与文化互动论
4.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4.2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缘起
4.2.1 翻译文化转向的外因
4.2.2 翻译文化转向的内因
4.3 西方文化派译论与国内文化翻译观的兴起
4.3.1 西方文化派译论梳理
4.3.2 国内文化翻译观的兴起
4.4 变译受制于文化
4.4.1 受制于译语读者的阐释
4.4.2 受制于译语伦理道德的阐释
4.4.3 受制于译语情景语境的阐释
4.5 变译促进文化交流和发展
4.5.1 第一次翻译高潮变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4.5.2 第二次翻译高潮变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4.5.3 第三次翻译高潮变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4.5.4 变译促进文化交流的特效
4.6 林纾变译的个案分析
4.6.1 林纾及其翻译生涯
4.6.2 林纾变译概述
4.6.3 林纾变译的因由
4.6.4 林纾变译作品对译语文化的积极影响
第五章 文化视角下的变译主体、主体性和主体间性
5.1 变译主体研究的必要性
5.2 翻译主体和主体性
5.3 变译主体和主体性
5.3.1 变译主体
5.3.2 变译者主体性
5.3.3 变译者主体性的个案分析——以《哀希腊》为例
5.4 变译主体间性论
5.4.1 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的缘由
5.4.2 变译主体性的黄昏
5.4.3 变译主体间性的黎明
5.4.4 变译:走向主体间性的视域融合
第六章 变译的文体适应论
6.1 探讨变译文体适应性的缘起
6.2 文学作品的变译考察
6.3 非文学作品的变译考察
6.3.1 对外宣传中的变译
6.3.2 科技文献中的变译
6.3.3 经贸旅游中的变译
第七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