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达·芬奇的手稿中隐藏了什么秘密?作为人类史上极其罕见的天才,除了广为人知的旷世画作,达·芬奇还留下了众多精妙绝伦的机器构思。本书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窗口,借助电脑技术解构了这位天才奇思妙想的发明,让我们得以一窥这些“神级”构想。 本书用视觉“讲述”达·芬奇的发明中伟大的数十种机器,其中部分设计手稿从未公开过,另一部分则在长达数百年间一直被看作神秘至极的天书。 本书以开创性的方式破解了其中的秘密——世界著名达·芬奇研究专家罗伦佐,携手两位技艺高超的设计师,利用现代工艺及材料技术,以电脑图像和3D技术,将大师异想天开的手稿变成可供制作的设计图纸。他们根据达·芬奇手稿中的描述和绘图,通过透视图和爆炸图模式,将大师设计的装甲车、飞行器、武器、工具机械和水力机械等,分解到细微的部件,即使是藏于内部的机构也得以细致展现。这些机器装备的功能一应俱全,凭借作者全方位的立体呈现,跃然纸上。 作者简介 多米尼哥·罗伦佐,世界著名达·芬奇研究专家,研究方向专精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史与图像学。目前在佛罗伦萨科学史博物馆、大学等从事研究。 目录 前言 简介一 简介二 图表索引 001 飞行器 蜻蜓翼 扑翼 螺旋桨 飞行器 机械翼 002 战争机械 石弩炮 多筒机枪 城墙防御 卷镰战车 可拆卸加农炮 装甲车 弹射器(投石车) 齐射式加农炮 射石炮 堡垒 003 水力机械 机械锯 明轮船 平转桥 挖泥船 004 工作机械 起重机 凿锉机 凹镜打磨机 运河挖掘机 005 舞台机械 自动车 《俄耳甫斯》舞台布景 006 乐器 颅骨形竖琴 机械鼓 大提琴钢琴 007 另类机械 印刷机 里程计 罗盘和圆规 参考文献 序言 前言 在过去100年里,达·芬 奇设计的那些奇妙的机器 引起了人们越来越浓厚的 兴趣,甚至令人陶醉痴迷 。而关于这些机器的书籍 和小册子也多了起来 —— 它们争相向读者揭示天才 设计师那惊人的超时代创 举。与此同时,谁都可以 办一个“发明家达·芬奇展” ,每座历史名城都能开一 个所谓的“达·芬奇博物馆” 。这些博物馆的展品常常 和达·芬奇没什么关系,但 是馆长们口气都挺大,反 而常常指责所谓的“达·芬奇 世界”里的骗子。如今,研 究达·芬奇的大环境变得越 来越热烈,但质量却越来 越低劣。这是“达·芬奇热” 带来的“反噬”。丹·布朗( 《达·芬奇密码》的作者) 在达·芬奇的世界里进行了 一场异想天开的旅行,他 的成功更加刺激了人们的 贪婪。 然而,本书却并非“达· 芬奇热”的产物。 首先,它把达·芬奇的技 术图纸用有效的电脑视觉 图表现了出来。图形转换 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变形也 是合理的,因为有时候达· 芬奇的技术分析方式非常 复杂,这些变形有助于人 们理解原图中难以理解的 意图。如果变形是不可避 免的,那么,就应该用更 高端的图形模式来“转化”原 稿。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 展现和“转化”原稿,也正是 达·芬奇本人的追求。本书 绘图者塔戴和赞农使这些 机械图稿更为完美,更容 易理解,也更具有穿透力 。在图像的表达力度方面 ,达·芬奇也做过同样的尝 试。从他的手稿中可以看 到,他竭力使自己的草图 能够表现出对机械和装置 的分析过程、思考结果及 创新的概念。事实上,这 本图册的独特之处就在于 ,它完全实现了达·芬奇本 人的目标 —— 将这些极为 复杂的设备清晰、完整地 展现出来,不仅是它们的 构造,还包括它们的运作 原理。他所借助的绘图手 段(俯视图、透视图、爆 炸图、运动序列模拟图、 力线示意图、以明暗对比 的方式来突出接触面等) ,以前没人想过把它们结 合成一个体系,更没有人 想过把它们运用于复杂的 机械设计中。精美的达·芬 奇机器被赋予了数码语言 ,摆在本书的书页中,呼 之欲出。它反映了达·芬奇 展示这些机械的本意和目 标。这些“被分解”的机器, 可以通过透视图和爆炸图 模式,显现出藏于内部的 装置,与达·芬奇美妙优雅 的手稿交相辉映。虽然它 们并非由大师那只无可替 代的妙手绘成,但是谈到 清晰易懂,这些数码图似 乎更胜一筹。 除了把达·芬奇的原图大 胆地用三维图像表达出来 之外,本书所选择的机械 也没有重复那几部老套的“ 名作”。传统的达·芬奇书籍 有一个共通点:它们执着 地描述着有限的几部机器 ,以至于形成了一种套路 ,用来渲染达·芬奇是一个 超越时代的天才。这些机 器包括飞行器、潜水艇、 直升机、装甲坦克车、汽 车及近成为热门话题的“自 动车”。 然而,在这本书里,我 们的视野拓宽了。塔戴和 赞农非常仔细地检视了达· 芬奇的手稿,而罗伦佐则 用客观的语言对手稿进行 了阐述。因此,本书为读 者提供了一些市面上相关 书籍里没有的东西。读者 可以发现一些新的设备, 它们不见得多么超前,也 不见得多么惊人,但是却 能告诉你,达·芬奇曾经尝 试过解决什么问题,又是 如何利用才华解决了这些 难题,并将它们运用于实 践之中的。 即便是展现大家所熟知 的发明,本书的插图也非 常客观,并且罕见地从技 术层面进行了分析。例如 ,飞行器里面的部分机械 ,以及所谓的“汽车”的研究 等,书中都提供了大量的 例图。而这些例图都是根 据历史手稿,以精确的数 码形式再现的。 在有关飞行器的章节中 ,罗伦佐的文字介绍起到 了重要作用,手稿、逼真 的数码图和文字资料相得 益彰。这些文字不仅提供 了手稿的背景资料,还清 晰地讲述了绘制的年代和 目的,并且将它和同时期 的达·芬奇手稿进行了横向 对比。塔戴和赞农的数码 图则将达·芬奇原本神秘的 素描转换成透视图,不仅 清晰地展现了运行机制, 还提供了运行顺序图。由 于运用了三维效果,读者 就像看到模型在运转一样 。 参照所谓的“汽车”手稿 ,把达·芬奇笔下复杂的线 条转换成能看懂的图画, 这本身就是一项“不可能完 成”的任务。“汽车”是一个 大胆的创新,每个细节都 要很精确。大师凭借惊人 的洞察力,展现了如何将 弹簧马达的能量转化为动 力的复杂过程。卡罗·佩德 雷蒂对原稿进行了长期的 研究,而马克·罗斯海姆则 运用机械学原理,对这个 设计做出了合理的诠释。 在这里,塔戴和赞农不仅 清晰地展示了“汽车”的结构 ,还同时解析了达·芬奇 1478 年构思的“可操控车” 原理。他们确信,这个大 胆的设施是为文艺复兴时 期的皇家节日设计的,为 的是让参加庆典的人感觉 耳目一新。 感谢塔戴、赞农和佛罗 伦萨科学历史博物馆的合 作,同时感谢坎比亚诺信 用合作银行的鼎力支持, 我们才能将达·芬奇的“汽车 ”做成真正的、可以开动的 模型,并带着这个模型进 行了一场极为成功的世界 巡回展(见: http://brunelleschi.imss. 导语 达·芬奇是个把机械绘图当作分析和研究工具的人,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达·芬奇对现代机械文明的巨大贡献:运用严格的绘画法则,创造出了一种精准的视觉语言。 破解达芬奇手稿“密码”; 34幅达芬奇珍贵机械手稿图解; 3D解析模型图稿; 梦回1519年,与达芬奇来一场智慧的碰撞。 精彩页 意大利的乌菲兹美术馆,藏有一页古旧的手稿(447E号展品),它也许是人类最早的对飞行器的系统研究图。列昂纳多·达·芬奇——手稿的作者,在同一时期绘制过许多飞行器草图。这可能是因为他的老师韦罗基奥拥有佛罗伦萨最顶尖的工艺作坊,而达·芬奇在作坊里当学徒的时候,曾经为当地的剧院设计过很多舞台道具——这些飞行器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当时的工艺大师,包括布鲁内莱斯基和韦罗基奥,他们都擅长做类似的工程。尽管达·芬奇对大师们的设计有着强烈的依赖,但他一直都渴望着超越——手稿的背面就是最好的证明。那是一幅鸟的俯冲轨迹图,旁边带有注解。很明显,达·芬奇的研究已经偏离了实践和机械的层面,开始涉及动物学和理论科学。 不久后,达·芬奇决定前往米兰,应聘莫罗公爵府上的工程师一职,但是他的求职信里并没有提到对飞行器的研究。也许他觉得那只是一个舞台道具,也许他担心飞行器没什么实用价值,又或者他怕被人当成疯子。其实,在此之前的几百年里,许多顶尖的机械师都梦想过飞上天空。他们也曾做过一些尝试,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尝试意义不大。 13世纪伟大的自然哲学家培根曾经提出,人类应该能借助机械翅膀飞行。到了14世纪,乔托(意大利画家、雕塑家)雕刻的钟楼底座上出现了一幅代达罗斯像,其双肩绑着一对羽翼。代达罗斯只是一个神话人物,是佛罗伦萨城旺盛生命力的一个极小的组成部分。然而达·芬奇却因此受到启发,并把飞行从神话变成了科学。 这一转变发生在达·芬奇定居米兰之后。出乎意料的是,他在1480—1490年的飞行研究,和动物学并没有什么关联。相反,他暂时抛开动物学研究,直到1500年后才重新捡起来。15世纪90年代末,达·芬奇结合解剖学和机械学(重力及运动)原理,开始设计载人飞行器。他首先研究人体比例,并且观察重量在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特征。意大利的“重物”研究有着光辉的传统,可惜它却一直处于抽象状态,很少被应用于实际物体。早在15世纪80年代,达-芬奇就开始观察和测量人体的运动潜力。他绘制了大量的素描,来表现人体的不同姿态和空间位置,目的正是了解人的力量潜能。这段时期,他对飞行器的研究重点,也集中在了解人体的力量潜能上。他那张著名的“扑翼”图(《巴黎手稿B》80r)就和动物世界毫无关系。图中交替拍打的翅膀虽然类似于昆虫的翅膀,但是从机器的形状来看(一只半圆的船体连接着四片机翼,能容纳飞行员),它和动物学并没有关联。 它是如何运作的呢? 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飞行员的力量潜能,达·芬奇设计了一个复杂的机械系统,不仅能从人的双臂获得动力,还能利用头部和腿部的力量。从图上看,这部机器并没有转向装置,因此飞行员的作用,仅限于使出全身力气,让机翼拍打起来,使机器离开地面而已。关于飞行器的操控问题,达·芬奇在另一组项目中进行了探讨。他尝试让飞行员平躺(见《图谱抄本》824v和《巴黎手稿B》79r),并且倾向于模仿自然飞行中的转向系统。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部分草图(例如《图谱抄本》70br和846v)之外,他很少把动力和操控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 P2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