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德性教育立足于好公民的培养,可以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方向引导和重要的精神动力。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而言,它需要特定的伦理条件和道德基础,这样的伦理条件和道德基础如何予以保证?公民德性作为和谐社会的道德伦理条件,其现实的基础在哪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公民具有哪些德性?如何在思想继承的基础上实现致力于公民德性培养与获得的学校教育?《公民德性教育(历史观念与行动)》试图对上述问题作一观念史和理论的考察与思考。本书由周兴国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公民德性教育(历史观念与行动)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周兴国 |
出版社 | 安徽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公民德性教育立足于好公民的培养,可以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方向引导和重要的精神动力。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而言,它需要特定的伦理条件和道德基础,这样的伦理条件和道德基础如何予以保证?公民德性作为和谐社会的道德伦理条件,其现实的基础在哪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公民具有哪些德性?如何在思想继承的基础上实现致力于公民德性培养与获得的学校教育?《公民德性教育(历史观念与行动)》试图对上述问题作一观念史和理论的考察与思考。本书由周兴国著。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公民德性与和谐社会建设 第一节 政治哲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建设 一、和谐社会的理想追寻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三、和谐社会的构成分析 第二节 公民德性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道德条件 一、公民德性与社会生活 二、公民德性与人民幸福 三、公民德性与政治秩序 第三节 公民德性教育的现实紧迫性 一、公民行为失范呼唤公民德性教育 二、公共观念缺失呼唤公民德性教育 三、公民意识淡薄呼唤公民德性教育 第二章 理解公民德性教育:概念诠释与意义分析 第一节 个体的分裂与教育的困境 一、个体的分裂:人与公民 二、现代教育面临的困境 三、个体分裂背景下的教育整合 第二节 公民德性的意涵 一、和谐社会的公民 二、对德性的探讨 三、公民德性 第三节 公民德性教育的相关问题 一、为什么是公民德性教育? 二、公民德性教育的主旨 三、公民德性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关系 第三章 历史语境中的公民德性教育 第一节 柏拉图与公民德性教育 一、美德是否可教:苏格拉底与普罗塔哥拉 二、《理想国》、美德可教与高贵的谎言 三、《美诺篇》与美德的不可教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与公民德性教育 一、最好的政体与公民德性 二、公民德性划分与教育 三、公民德性的造就与培养 第三节 高贵的美德:人文主义的立场 一、西塞罗的公民美德观念与文艺复兴 二、人文主义者的公民德性教育观念 第四节 启蒙运动以来的公民德性教育观念 一、普遍可教性教育观念之出现 二、启蒙思想家关于公民德性教育的分歧 第四章 公民德性的构成及其教育的困境 第一节 公民德性的构成分析 一、个体的多重角色 二、个体生活的多重社会领域 三、生活领域中的诸德性 第二节 公民德性教育的分化与统整 一、生活领域与德性教育的关系 二、诸德性教育的侧重点 三、诸德性的统一与德性教育 第三节 公民德性教育的难题与可能 一、现代人的生存境遇 二、生活的碎片化、功能化与组织化 三、现代公民德性教育的难题 四、公民德性教育的切入点 第五章 公民德性实现的教育之道 第一节 公民德性的两种实现方式 一、人的天性与德性的实现方式 二、人的完善性与德性的实现 三、德性的两种实现方式诠释 第二节 公民德性的教育之道 一、诗性教化与公民德性教育 二、道德叙事与公民德性教育 三、对话与公民德性教育 四、通过强制获得德性的可能性 第三节 公民德性实现中的情感和理性 一、现代市民社会与悲剧道德教化问题 二、悲剧的公民教化作用 三、公民德性教育如何可能 第四节 公民德性实现的条件 一、公民的德性教师 二、学习共同体的规模 第六章 致力于公民德性培养的学校德育 第一节 公民德性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 一、价值观教育 二、道德情感教育 三、实践智慧教育 第二节 公民德性教育的主要方法 一、道德故事 二、道德楷模 三、道德对话 四、道德实践 第三节 公民德性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建立品德共同体 二、通过课程培养公民德性 三、学科教学渗透公民德性教育 四、开展主题德育活动 参考文献 后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