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清(1453--1508年),字介夫,别号虚斋,明晋江人。31岁中进士,累官至南京文选郎中、江西提学副使,著名的理学家。他治学严谨,在床边设案置烛台,凡与学生讲论的问题,临寐前反复思考 ,若有所得即起床,点灯纪录备忘。因积劳成疾,年56岁而逝。肖满省编著的《蔡清评传(精)》以蔡清为考察对象,并将其置身于明清学术文化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中进行全方位的描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蔡清评传(精)/晋江文化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肖满省 |
出版社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蔡清(1453--1508年),字介夫,别号虚斋,明晋江人。31岁中进士,累官至南京文选郎中、江西提学副使,著名的理学家。他治学严谨,在床边设案置烛台,凡与学生讲论的问题,临寐前反复思考 ,若有所得即起床,点灯纪录备忘。因积劳成疾,年56岁而逝。肖满省编著的《蔡清评传(精)》以蔡清为考察对象,并将其置身于明清学术文化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中进行全方位的描述。 内容推荐 在明代的泉州,有温陵学派崛起其间,其领军人物就是蔡清。他所撰著的《四书蒙引》和《易经蒙引》,分别是对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和《周易本义》的解读和阐发,被明清时期的士子文人奉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风靡全国。《蔡清评传(精)》以蔡清为考察对象,并将其置身于明清学术文化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中进行全方位的描述,以期立体地展现蔡清之事迹与风貌。内容主要包括:蔡清之宗脉师承与生平著述,《四书蒙引》、《易经蒙引》的解读,蔡清诗文之成就与特性,蔡清师友与交游,蔡清弟子与温陵学派之创成。“述往圣,思来者”,对先贤的凭吊与追怀,不仅传承文化,更是启迪后生。 《蔡清评传(精)》由肖满省编著。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蔡清生活的历史地理背景 第一节 明初程朱理学官学地位的确立 第二节 明代中期心学的崛起及朱子学者的抗争 第三节 朱子过化之地——闽南文化思想之特性 第二章 蔡清的生平行实与学术师承 第一节 家世与生平 第二节 学术师承 第三章 蔡清的经学成就 第一节 蔡清学术思想的朱学取向 第二节 蔡清对朱熹易学的继承与发挥 第三节 蔡清对朱子四书学的继承与发挥 第四节 蔡清经学成就的影响与评价 第四章 蔡清的理学思想 第一节 蔡清的自省功夫 第二节 蔡清的虚静论 第三节 蔡清的心性论 第四节 蔡清的太极观 第五节 蔡清的阴阳观 第六节 蔡清的理气观 第五章 蔡清的诗文理论及其诗文特色 第一节 “诗以道情志”——蔡清的诗学理论 第二节 惟尚理致,淳厚朴直——蔡清诗歌之特色 第六章 蔡清的教育成就 第一节 蔡清的科举理念 第二节 蔡清的教育思想 第七章 蔡清后学及学派流衍 第一节 蔡清的衣钵传人——陈琛 第二节 蔡清的私淑弟子——林希元 第三节 蔡清影响下的学派流衍 第八章 蔡清及其“清源学派”之影响 第一节 矫正心学弊端,完善朱子理学 第二节 促进闽南学术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第三节 奠定明末清初朱子学复兴的重要基础 结语 附录:蔡清年谱简编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蔡清生活的历史地理背景 取代了蒙元政权的朱明王朝,在政权建立伊始,就延续并强化了元朝确立起来的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然而,到了明代中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传统的封建意识观念受到了物欲横流现实的冲击,社会生活变化的激流暗涌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加深,阶级斗争也在日益激化。面临日益严峻的社会危机,以程朱理学为正统的意识形态,不能开出有效的药方,批判程朱理学的思潮在思想界和学术界随之出现。王阳明心学的崛起,激起了广大士人的兴趣。但心学的流行同样解决不了王朝所面临的危机,明代后期,思想界又掀起了批判陆王心学、倡导“实学”的思潮,随着实学思潮的兴起,考据之风也渐趋盛行。具有启蒙思想意义的实学思潮都还没来得及成长,清朝初期又回归到程朱理学政治构想中来。前期的程朱理学、中期的陆王心学、晚期的“实学”思潮,最后清初又回归到程朱理学,这是明代学术发展的整体脉络,正如四库馆臣所说:“朱、陆二派,在宋已分。洎乎明代弘治以前,则朱胜陆。久而患朱学之拘,正德以后则朱、陆争诟,隆庆以后则陆竞胜朱。又久而厌陆学之放,则仍申朱而绌陆。讲学之士亦各随风气,以投时好。”①蔡清主要活动的成化、弘治年间,正是程朱理学盛极而衰、阳明心学日渐崛起的中间环节,而其后学则延至明末。也就是说,从宏观的历史脉络来考察,蔡清及其影响下的清源学派,乃是明清学术转向的中间桥梁。 第一节 明初程朱理学官学地位的确立 发端于宋初的理学,到南宋的朱熹集其大成。南宋晚期,庆元党禁解除,朱熹的思想逐渐受到统治者的重视。理宗淳祜元年,朱熹从祀孔庙,朱子逐渐被抬高到与孔子相当的地位,朱子之学渐渐成为统治阶级的主导思想。元朝统一后,为巩固政权,也大力提倡儒学,据《元史·选举志》记载,元仁宗皇庆年间,科举考试就以程朱理学为主要内容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设问,用朱氏《章句集注》……《诗》以朱氏为主,《尚书》以蔡氏为主,《周易》以程氏、朱氏为主”。②此后,考试内容“专以周程朱子之说为主,定为国是,而曲学异说,悉罢黜之”③。“非程朱学不试于有司,于是天下学术凛然一趋于正。”④于是,此后数百年文官考试皆不出朱子学界限,朱子学遂成为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官方御用学说,支配我国思想文化达七百年之久,并传到日本、朝鲜,对东南亚各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也有深刻的影响。“朱子生时,四方学者响附云集。及其身后,其学流衍益广。所著书,如《四书集注章句》及《诗》、《易》两种,元、明、清三代皆悬之功令,定为取士标准,凡应举者皆所必读。其学影响后世之深且大。”① 元明易代,汉族政权取代了蒙古政权。经由激发民族主义建立起来的明朝政权,在有了政统的合理性以后,又积极构建道统的精神支柱。“因此,属于汉族文明的程朱理学,在明代依然是权力拥有者建立合法性和合理性的政治意识形态,也依然是一般世人用来与权力进行交换的知识。”②在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就有意识地运用程朱理学来控制人们的思想。《明史·儒林传》说:“明太祖起布衣,定天下,当干戈抢攘之时,所至征召耆儒,讲论道德,修明治术,兴起教化,焕乎成一代之宏规。”③明朝政权正式建立以后,更是有意识地将程朱理学进一步制度化。明代著名学者高攀龙说:“恭惟我太祖高皇帝,天纵神圣,作民君师,即位之初,首立太学,拜许存仁为祭酒,以司教化。存仁为先儒许谦之孙,谦承朱熹正学,而存仁承上命以为教,一宗朱氏之学,令学者非《四书》《五经》不读,非濂洛关闽不讲,而天下翕然向风矣。”④ 为维护思想的统一,明朝统治者通过各种方式,强化程朱理学的地位,其中最为有效的就是把程朱理学与科举密切挂钩。明洪武三年,刚刚取得政权的朱明王朝就开科考试。但是因所选拔的人才无称太祖“贵实求贤之意”,这次开科取士仅行三年便诏令停止了。明洪武十七年(1384),复颁布科举考试的程式。《明史·选举二》①云: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日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日会试。中式者,天子亲策于廷,日廷试,亦日殿试。分一、二、三甲以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日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四书》主朱子《集注》,《易》主《程传》、朱子《本义》,《书》主蔡氏《传》及古注疏,《诗》主朱子《集传》,《春秋》主左氏、公羊、谷梁三《传》及胡安国、张洽《传》,《礼记》主古注疏。永乐间颁《四书、五经大全》,废注疏不用。P5-8 序言 文化是城市之源,城市之韵,更是城市之魂。 文化对于城市来说,犹如梦想于青春,水源于大地。品读一座城市的神韵丰采,在于对文化的深入探寻;衡量一座城市的竞争力,也应以文化为标尺。 晋江,千年古邑。自晋唐以来,文脉源远流长,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民生富足,人文荟萃,活力四射,既得益于悠古文化的滋养,也源于时代精神的锻造。 文化是考量城市人居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以母亲河为名的晋江,襟山带水,人杰地灵。世世代代的晋江人生于斯长于斯,形成了爱拼敢赢的城市个性,创造了中国经济版图的“晋江模式”、“晋江经验”。发掘晋江历史文化菁华,继承和发扬优良文化传统,对于彰显城市个性、弘扬城市精神、推动城市发展意义非凡。编辑出版《晋江文化丛书》意义正于此。 作为一项文化工程,《晋江文化丛书》迄今已编撰出版六辑。这套丛书对于人们认识晋江本土、研究晋江历史、宣传晋江经验、弘扬晋江精神,提供了一个丰富而翔实的蓝本。在第六辑付梓之际,抚卷欣慰,希望晋江文化建设站在更高平台,砥砺奋进,敢于争先,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希望更多的学人志士以传承文化事业为使命,共襄盛举,共绘宏图,让文化工程薪火相传、枝繁叶茂。 是为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