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现代文学大家沈从文,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他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八十余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主要代表作有中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湘行散记》,学术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在中国文坛上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由王保生编著的这本《寂寞寻梦人(沈从文)》是一部真正走进沈从文寂寞的精神世界的评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寂寞寻梦人(沈从文) |
分类 | |
作者 | 王保生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现代文学大家沈从文,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他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八十余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主要代表作有中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湘行散记》,学术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在中国文坛上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由王保生编著的这本《寂寞寻梦人(沈从文)》是一部真正走进沈从文寂寞的精神世界的评传。 内容推荐 由中国社科院著名学者王保生教授创作的《寂寞寻梦人(沈从文)》是沈从文研究中的重要作品。作者以谨慎的治传态度,花费极大精力搜集史料,秉笔直书,忠于作品本身;对于沈从文的个人生活,一切以史实为证,不猎奇亦不回避。《寂寞寻梦人(沈从文)》全书行文严谨、观点深刻、内容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史价值。 目录 楔子:真正理解百年不晚 第一章 凤凰童年 一、将门之后 二、在大自然中成长 三、在辛亥革命的日子里 四、在新的学校里 五、预备兵生涯 第二章 沅水流域从军行 一、清乡剿“匪”目击记 二、短暂的浪漫史 三、常德“打流” 四、川东行 五、向新世界凝眉 第三章 古都寻梦 一、从会馆到“窄而霉斋” 二、闯进文坛 三、早期创作风貌 第四章 黄浦江畔的苦斗 一、《红黑》碰壁 二、朋友情谊 三、湘西浪漫风情的展示 四、现实社会人生的绘真 第五章 蔚蓝色的海洋 一、欢乐与哀思 二、仗义执言 三、青岛期间创作一瞥 四、小说创作上自己走出来的路子 第六章 重返北平 一、“京派作家”中坚 二、在论争的旋涡里(一) 三、生命多方的艺术观照 四、《边城》及沈从文作品中的人性复归思想 第七章 春城八年 一、南下纪行 二、《长河》论 三、艰难岁月 四、在民主运动中 五、在论争的旋涡里(二) 六、紧张的人生思索 七、无可奈何的创作危机 第八章 在历史的转折关头 一、重续“京派”旧梦 二、创作激情的再次勃发 三、在迷失的道路上 四、迎接解放的日子里 第九章 漫长的尾声 一、不能忘情的文学创作 二、丰硕的文物研究成果 后记 再版絮语 试读章节 湖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之处,有一座叫镇箪(gan)的小城,因城北有座山,传说曾有凤凰来栖,又说此山形似凤凰,故而这座小城又有了一个极美丽而富于幻想的名字——凤凰。小城青山环绕,朝则薄雾笼青,暮则斜阳凝紫。从贵州流入的沱江从城北再折向城东,一湾绿水,曲折萦回。站在城东沱江河面上的大桥上,但见对面万寿宫重阁巍峨,气象庄严,宫旁矗立的七层砖塔精巧玲珑,宽阔的河面上晃动着白塔的倒影。夏日傍晚,戏水的儿童和来往游弋的独木舟,更增添了小城的诗情画意。沿河两岸多吊脚楼,一排排木桩支撑着临河而建的房屋,时不时可见有小女孩从那俯视清溪的“楼”上探身出来,从围栏上悬下吊桶,三晃两晃,吊上一桶清水。城内多飞桷翘角的古式建筑,走在那通向四面八方的光洁的石板路上,你会感受到一种古朴的情思,你会想到历史这一庄严的名字。 关于古城凤凰的山川形势和历史沿革,还是作者沈从文自己的书写更为贴切、生动,他在散文集《湘西》中,曾这样介绍自己的故乡,一个叫“镇箪”的地方:“将那个用粗糙而坚实巨大石头切成的圆城作为中心,向四方展开,围绕了这边疆僻地的孤城,约有五百余苗寨,各有千总守备镇守其间。有数十屯仓,每年屯数万石粮食为公家所有。五百左右的石碉堡,二百左右的营汛。石碉堡各用大石作成,位置在山顶头,随了山岭脉络蜿蜒各处,营汛各位置在驿路上,布置得极有秩序。这些东西是一百八十年前,按照一种精密的计划,各保持到相当距离,在周围附近三县数百里内,平均分配下来,解决了退守一隅常作暴动的边地苗族叛变的。两世纪来,满清的暴政,以及因这暴政而引起的反抗,血染赤了每一条官道同每一个石碉堡。到如今,一切不同了,石碉堡多数业已残毁了,营汛多数成为民房了,人民已大半同化了。落日黄昏时节,站到那个巍然独在万山环绕的孤城高处,眺望那些远近残毁的石碉堡,还依稀想见当时角鼓火炬传警告急的光景。” 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就诞生在城中一栋素净淡雅的宅第中。岁月荏苒,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摧折,如今坐落在县城沱江镇中营街24号的沈家老屋,已成为修葺一新的沈从文故居陈列馆。从凤凰县委招待所的小山坡上走下来,绕过县体育场,左首一拐弯,经过不长的一段大马路,再右拐向一条不算窄的胡同,这就到了中营街。鳞次栉比的房屋,光洁的石板路面,皆显得古朴清幽。作为后学者,我们一走进胡同,就停止了一路上的笑语喧哗,大家仿佛都在寻觅沈从文童年的足迹,似乎又聆听到童年沈从文那双赤足拍打石板的声音。短短的石板巷道,载负着多少历史的分量!卸任将军的战马曾经从这儿威严地驰过,马蹄曾经敲击过这古老的石板路;走南闯北的将军之子,也在这条石板路上留下了军靴的橐橐声。但是今天最吸引人的,却是童年沈从文光着脚板拍打石板的声音。俱往矣,威严的马蹄声,沉重的军靴声,只有光脚板与石板亲吻的声音,今天听起来才格外悦耳,格外引人遐思。 沈家老屋是一座前后二进的房屋,大小九间,内有小小天井,总体布局显得小巧雅致。作为退职将军的府邸,这座房屋显得有些狭窄简朴,缺乏大户人家的气魄,既无宽大的厅堂,也无曲折的回廊,更无后花园之类锦上添花的设置。每间房间都不大,完全是一户中等人家居家过日子的样子。由于是刚刚经过整修,两边的厢房里还没有什么陈设,但是二进右侧的正屋里响起了未来著名作家的第一道哭声,则是确定无疑的。陈列在进门右侧厢房里的一部分作家手稿和出版的作品,似乎在向每一个参观瞻仰者讲述着作家的童年、少年,描述着湘西美丽而神奇的世界,讲述着他的梦和他的幻想,倾诉着他对乡下人那种不可言说的温爱,以及他内心深处的沉痛和隐忧。站在这些出版于不同年代的著作前,时间仿佛把我们拉回到过去的年代,我们将随着作者的描述进入另一个历史年代。 这座房子的建造者是沈宏富,他是沈从文的祖父。沈家原住在凤凰城外东北数十里的黄罗寨。据考证,沈家远祖原是江西瑞州人,几经辗转,从贵州铜仁迁居湖南凤凰。黄罗寨周围山高林密,人烟稀少,沈宏富的父亲沈岐山在村边搭一简陋的草棚暂时栖身,靠替人守山护林养家糊口。沈宏富身强力壮,每天上山打草,然后弄到城里卖给清廷绿营兵当马草。他秉性刚勇,不安于打草务农,总想出外闯世面。正巧当时太平军逼近湖南,地方吃紧,为镇压太平军,曾国藩于1853年被任命为帮办团练大臣,在湖南各地招募乡勇,创建湘军。16岁的沈宏富遂投奔乾州参将邓绍良,成为湘军一卒。在清王朝镇压农民起义的拼杀中,有一支由凤凰子弟组成的英勇善战的箪军,那些出身于深山雾谷的寒苦山民,能吃常人难以想象之苦,骁勇强悍,拼杀不畏艰险,他们把杀敌立功当成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机会。统领这支军队辗转各地的是一群青年将领,原多以卖马草为生。他们在战斗中赤膊上阵,屡建战功,沈宏富后来擢升至副将,加总兵衔。实授云南昭通镇守使,并赐号“才勇巴图鲁”。另一位凤凰人田兴恕,则实授贵州提督,为钦差大臣,督办全省军务。1862年田兴恕因杀法国传教士事件,被革职查办,沈宏富被任命署理贵州提督,时年26岁。清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除了将田兴恕押往四川审理外,对与田兴恕关系密切的沈宏富也暗中加以监视,多方掣肘,致使沈宏富感到政坛险恶,因而心灰意冷,遂借口枪伤复发,请朝廷“恩准”还乡养病。1865年这个卖马草的山民之子,算是衣锦荣归,就在镇箪城中营造了一栋小巧的宅第,以便颐养天年,谁知不久枪伤复发,1868年去世,年仅31岁。 沈宏富没有子女,为了不使将门断绝烟火,沈妻张氏便做主,替住在乡下黄罗寨的小叔子沈宏芳娶了一个姓刘的苗族姑娘做二房,这个苗族妇人先后生下两个儿子,次子沈宗嗣即过继给沈宏富为子。那位苗族妇人不久即被远嫁他乡,因为当时苗族颇受歧视,凡苗民子弟,一律不能考文武科举,这对梦想再出一个将军的沈家,自然是难以容忍的。为了掩人耳目,还在黄罗寨近旁的树林里,为这位可怜的苗族妇人修了一座假坟。简陋的墓碑上刻着“故张老孺人之墓”。沈从文没有见过他这位真正的祖母,只是小时候随大人到黄罗寨边的这座假坟前磕过头。那位被迫与亲生骨肉生离死别的苗族妇人,从此杳无音讯,她带走了怨恨和悲愤,留下了一段让人扼腕痛心的故事。 沈宏富为他的后代留下了财富,也留下了一个进取的榜样。将军的威武和荣耀,成了沈宗嗣人生的最初一课。当他还是孩子时,沈老夫人便如数家珍般地对他讲述沈宏富的“丰功伟绩”,因而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就开始做着子承父业,将来当一名将军的梦。家里为他专门请了一位武术教师,舞刀使棒,练得一身武艺。他体魄健壮,豪放爽直,一个将军所必需的种种本色,沈宗嗣似乎都不缺少。1892年,沈宗嗣娶当地贡生黄河清之女黄英为妻。黄英生下一子一女后,沈老夫人就力主儿子去清廷绿营从军,以便在拼杀中立功,实现她的将军梦。于是沈宗嗣就穿上了清廷绿营军服,追随天津提督罗荣光驻守大沽炮台。 P3-5 序言 真正理解百年不晚 湖南凤凰县城,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古城,一条清澈见底的沱江静静地在城中流淌。距古城东约三里路的听涛山下,绿树掩映中,安葬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著名作家沈从文。朴素、简单的墓前,矗立着一块一米九高的天然五色石,石头正面镌刻着沈从文多次强调的两句话:“照我思索,可理解我;照我思索,能认识‘人’”,石头背后是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的妹妹张充和撰联并手书的“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距墓地不远的山下,还立着凤凰县人民政府1992年清明节立的一块墓碑,碑文的最后一段是:“先生一生,淡名如水,勤奋、俭朴、谦逊、宽厚、自强不息。先生爱祖国,恋故乡,时刻关心国之安宁、乡之勃兴、民之痛痒、人之温爱,堪称后辈学习之楷模,特立墓地,以示永远怀念!” 沈从文的表侄,著名美术家黄永玉以其独特的风格,也在他的墓地立了一块碑,上书“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沈从文少小离家,在湘西沅水流域从军,后来又在北京、上海、青岛、昆明等地辗转苦斗,为了家乡,为了国家,为了理想,他用自己的一支笔,为战胜黑暗愚昧,为了更合理更美好的明天,笔耕了一辈子,他实际上是一个为理想而战的士兵。他生于凤凰,从凤凰走向全国,如今魂归故里,他的骨灰撒在了年少时嬉玩的沱江。15年后,也即2007年5月20日,沈从文的夫人张兆和的骨灰也被埋在沈从文的身边。他们的儿子沈龙朱说:“两个患难一生的情侣,一个只爱过一个最好年纪的人的沈从文,永远和这个最好年纪的人在一起了。”沈从文一生遭受的误解、曲解太多,他要求公正、真正的理解。张兆和先生陪伴了沈先生大半辈子,她在晚年扶病编辑沈从文文稿时,沉痛地表示:“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悔之晚矣。”如今他们都长眠在沱江边、听涛山下,在天国自由的天地里,可以从容地倾诉,倾心探讨。时间是公正的,今日我们逐步有了公正地探讨复杂思想和学术问题的条件,可以告慰饱经忧患的两位老人的是,百年不晚!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和他一生的追求,正在世界和中国的学界及读者中得到越来越多公允的理解。著名作家汪曾祺曾专门写了一篇《沈从文的寂寞》,他把沈从文的寂寞与他坚持不舍地寻梦,他对理想的坚守联系起来,认为“从某个意义上,可以说寂寞造就了沈从文。寂寞有助于深思,有助于想象”,“安于寂寞是一种美德,寂寞的人是充实的”,“寂寞是一种境界,一种很美的境界”。沈从文的这位得意门生应该说是真正理解老师的。古诗云“古来圣贤皆寂寞”,沈从文当然不是古代圣贤,但他却是一个充满爱心,善于思索、勤于思索的现代智者。因为人们对他的理想,对他的作品往往是褒贬失当,他不得不反复地要求人们:认真地倾听他的呼唤,真正理解他。但是要真正理解他这样一个丰富的、复杂的人,要有相宜的时代语境,要有时间,因此,沈从文的一生,只能是一个寂寞的寻梦人。让我们循着沈从文从凤凰诞生到成为著名作家的足迹,再次来认识沈从文,品评沈从文。 后记 终于从沈从文多彩的人生世界和艺术世界里走了出来,我不由得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与现代文学史上那些优秀作家一样,沈从文也是一部写不完的书。这是一座大山,这是一个大海,里面贮藏着太多的人生经验和艺术宝藏。要不是催稿太急,我还会钻深山、入大海,继续在沈从文构筑的艺术世界里遨游。 说起来令人难以相信,我们这些60年代中期大学毕业的现代文学研究工作者,对沈从文的认识,相当长时期里只是一个30年代多次文学论争的对立面和一个“京派作家”的笼统概念。谁也没有认真地去读他的小说和散文,更谈不上对他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这一代研究者对沈从文的认识和理解,与千千万万读者一样,同样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们摒除以往教科书上的说辞,面对真实的沈从文,这才发现一个真实的人生,一片清丽柔美的艺术世界。 撰写沈从文评传,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沈从文的人生之路是艰难曲折而又多彩的,沈从文创造的艺术世界是复杂的,充满魅力的。沈从文从自己的种种遭遇中,痛感对一个作家理解的重要。他不要溢美,拒绝虚言浮词的夸张,他要的是真实,要的是真正的理解。本着真实和理解人的原则,我在撰写评传时,尽可能地把传主放在当时具体的政治、文化环境下进行考察,放在他与周围朋友、同事的比较中来进行评述,尽可能真实地去捕捉传主精神、心灵发展变化的脉络,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公允地评价传主的创作。现在把这部书奉献于广大读者面前,敬请广大读者的批评和指正。 这部书稿得以完成并能出版,离不开朋友们的真诚帮助和督促,离不开重庆出版社对学术事业的大力扶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我要特别感谢的是董易同志,他无私地把自己前些年写的书稿《沈从文小说论》供我参考,给了我许多启发,我从中汲取了不少宝贵的观点,在本书出版之际,我要对他表示特别的敬意。 王保生 1994年8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